李膺为什么被称为天下楷模?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李德裕为什么被称为“李党之首魁”?~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宪宗时名相李吉甫之子。少年时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传》。他自以为门第高贵,耻于与诸生共同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无意于仕进。后来先到藩镇幕府任职,逐渐升任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等职。唐穆宗即位后,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他在翰林时,李绅、元稹等人均在翰林任职,往来密切,遂为牛党李逢吉所厌恶。元稹、裴度罢相后,当时牛僧孺与李德裕拜相的呼声都很高,牛僧孺由于有李逢吉的帮助得以任宰相,而李德裕则被排挤出京,外任浙西观察使,后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唐武宗即位后,早就闻李德裕的大名,遂召人京师拜为宰相。在任期间,他辅佐武宗讨平了擅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稹,沉重地打击了跋扈藩镇的气焰。他还力主对侵犯边境的回鹘坚决回击,从而保证了唐朝北部边境的安宁。唐武宗坚持抑制佛教发展,采取措施打击佛教,也得到了李德裕的支持。武宗死后,唐宣宗即位,牛党重新得势,他被贬为崖州(治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后死任上。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书传世。


李德裕被视为李党首魁,与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明争暗斗。总的来看,李党的政治主张更积极一些,而牛党则趋于保守。如在对待跋扈藩镇问题上,李党主张讨伐,牛党则主张姑息;在对待吐蕃、南诏等民族问题上,李党的态度比较积极,主张练兵强国,用军事手段保卫疆土,而牛党则主张姑息,以息事宁人为能事,主张消极的防御;在对待宦官问题上,两党都利用过宦官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牛党之人则陷得更深一些。且李党人物大都政绩突出,不像牛党人物多碌碌无为。不过李德裕以门第自高,反对科举考试,主张朝廷公卿大臣应由贵族子弟充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孙思邈撰作的《千金方》是集前代和当时医药学之大成的医学巨著。
孙思邈从小的志向
孙思邈(约公元581年—公元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自幼体弱多病,为请医治病,几乎耗尽家产。这使他深感疾病对人的危害之重,萌发了立志从医的愿望。他天资聪敏,7岁时就能日诵千言,20岁已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唐代科举盛行,名门士族的子弟和寒门庶族的儒生都看重科举成名,并不以医学为意。孙思邈却不然,他热爱医学,不以医学为贱业,并且博阅群书,勤学苦练,从青少年时代就立志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医药事业,决心为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而斗争。为了献身于医药事业,他拒绝了隋文帝给他的国子博士的官职;唐王朝建立后,他又谢绝了唐太宗授给他的爵位,唐高宗拜他为谏议大夫,他也不受。他不存个人名利之想,而以人民疾苦为重,他为行医采药,足迹遍四方,他为人民治病,人民也用无比丰富的医药知识把他培养成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他对当时儒士书生专意科举成名而贱视行医救人的风尚十分不满,以为“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他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批评当时重科举求功名而轻医术的风气,说明他把医学当作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来认识。他的眼光远高于当时的市俗之辈,他不随波逐流,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做下去,因而使他的事业获得了成功。
令人赞叹的医德
作为一个医生,孙思邈发扬了我国古代医生行医的优良传统,特别讲究医德,他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为人治病,必须精神集中,不能草率从事;对病人应有同情和爱护之心,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对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论贵贱、贫富、长幼、美丑、亲疏、民族、聪愚,都应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同等对待。为人治病,不能先顾虑自己的得失,瞻前顾后;而应一心一意为病人,宁肯自己爬山越岭,饥渴疲劳,也要去救治请医待诊的病人。医生应当不避昼夜寒暑,不怕艰难险阻,一心为病人,而个人则“无欲无求”,这才是一个好医生。他特别鄙视那些在病人身上捞取好处的医生,鄙视那些偶有成绩就骄傲自矜,以为“天下无双”的浅薄的医生。他认为医生应当公而无私,应当谨慎谦虚。这种高尚的医德,孙思邈是一生言传身教,躬身力行的。
普及医药知识
孙思邈医术高明,这是因为他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他曾认真钻研古代的医书《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他注意向人民学习,注意在实践中学习,他的足迹印在许多名山之上,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民间,他从民间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和经验。他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名医,必须刻苦努力学习,他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那种把医学看得很简单,以为轻而易举就可以学到手的人是浅见之人,他们决不会真正掌握医学,而只能自己误自己。孙思邈终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发现别人有好的医方,他便不远千里,前去求教。这种刻苦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使他的医药学知识有了很快的提高。
孙思邈不仅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挖掘和吸收医药学知识,而且还重视把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向群众普及,他主张人人都应当掌握一定的医药学知识,为了普及工作的开展,他认为应当编一部简易实用的医药书。当时的医药书籍往往都浩繁难查,一般人家难于置办,不利因病设方。于是他遍检历代医学典籍,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参照民间验方,作《备急千金要方》。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他已是年近70的老人时,《备急千金要方》才编撰成功。这是一部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针灸、食治、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医学知识的医药卫生书。全书计30卷,编为232门,共收载方论5300首。
对火药发明的贡献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多有建树的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也是一个炼丹家。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中,记录了火药的配方。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所记火药配方是现存最早火药配方的记录。这说明火药的发明也有孙思邈的功劳。
孙思邈以高尚的医德,高明的医学论见和不朽的医药学论著为后世医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造福于人民的巨大功绩赢得了广大人民由衷的感谢。孙思邈离世后,他的家乡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人们为他修了祠堂,在他曾经隐居过的五台山(后改为药王山)建了“药王庙”。宋代曾刻《千金宝要碑》,刻上《千金方》中部分药方。他的生平事绩也刻有石碑。而他的著作《千金要方》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和朝鲜的一些医药学家也受到孙思邈的影响。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医药学家的卓越代表,是我国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集大成者,他的光辉成就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赢得了荣誉。

李膺非常有声望,当时的人以能和他见上一面为荣。

李膺是颍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出身在一个官僚之家,可是他却没有官宦人家常见的长袖善舞的本事,为人非常不善于应酬,也不轻易和别人来往,性格正直,很讲原则。

东汉后期,宦官掌握了朝廷大权,他们专断独行,扰乱朝纲,胡作非为,结果导致黎民饱受痛苦,百姓民不聊生。李膺是一个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的人,从自己步入官场之日起,他就把同宦官作斗争、保卫汉家皇室的威严,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使命。

在李膺担任司隶校尉期间,朝中有个权势很大的宦官,名叫张让。他的弟弟名叫张朔,借着哥哥的光当上了县令。这个张朔在地方上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做尽了坏事。但是因为他哥哥在朝中的权势太大,从来没有人敢去管他。就是级别比他高的官员见到了他,都是恭恭敬敬的,生怕说错了话。李膺却不管这一套,从他上任伊始,就准备要惩治张朔。张朔听说后,吓得魂飞魄散,马上弃官而逃了。他逃回京城,躲到哥哥张让的宅子里。李膺得知后,立即亲自来到张让府上,不顾张让的请求,毫不留情地逮捕了张朔。经过严格审理,确认罪名属实,立即就宣布将张朔处以死刑。

作威作福惯了的张让怎么也想不到有人敢李膺拿自己的弟弟开刀。他连忙赶到宫中,向汉桓帝告状,说了李膺很多坏话。汉桓帝听了,信以为真,十分生气,立即宣李膺进宫觐见。汉桓帝指责李膺,怪他没有在请示自己前就随便处斩了张朔。可是李膺却理直气壮地回答道:“陛下,以前晋文公在周天子身边捉住了陈公就立即处决,当时也没有事先请示周天子,而周天子也没有说他有什么不对。如今张朔犯了重罪逃回京城,微臣只是依法办事将他处死,本来就用不着请示陛下啊。”

汉桓帝听了李膺所说,想想也觉得有道理,何况自己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汉桓帝心想:是啊,本来处死这样一个罪犯就是无需请示皇帝的,只不过这个罪犯是张让的弟弟,才显得与众不同罢了。想到这里,汉桓帝心里都明自了,但他还是坚持对李膺说:“你刚上任没几天,还没了解全部情况,不该那么快就处死犯人的。”

李膺发现汉桓帝在故意找自己的毛病,就说:“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做司寇,上任七天,即斩了少正卯。微臣到今日,已经上任十天了,一直担心因为自己办事不力而有负皇恩,想不到陛下却嫌微臣办事太快而不高兴。臣自知难逃一死,但希望陛下能让臣再担任五天这司隶校尉,让臣杀了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之后,臣死而无憾。”

汉桓帝见李膺这么说,知道自己再也挑不出他的什么错了。于是挥挥手让李膺出宫去了。等李膺走远后,汉桓帝才扭过头来,对张让说:“这件事看来也只能怪你弟弟,他为什么要去找李膺的不自在呢?”

李膺处斩张朔之后,宦官们的气焰不再那么嚣张了。有些自己知道已经犯下滔天大罪的宦官,更是连宫门都不敢出,生怕被李膺揪住把柄。

汉桓帝见身边这些平日里天天到外面去惹是生非的宦官突然间都变得老实起来,不禁觉得很纳闷,大惑不解。于是就问身旁的宦官们,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安静?宦官们回答说,外面大街上有老虎啊,还是躲着点儿好啊!

正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发生了宦官反对清议的“党锢之祸”,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置李膺于死地,他们恨死李膺了,忌惮了好久后,终于可以报复他了。李膺被捕后,深知自己得罪了宦官,难逃一死,于是坚决不肯向那些破坏国家、作恶多端的宦官们屈服,最终还是被害死了。

李膺不畏权势,敢于向专权跋扈的宦官们挑战,再加上他优秀的个人品德,所以被天下的读书人称为“天下楷模”。在当时东汉末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他的所作所为,是无愧于“天下楷模”的称号的,他也一直受到后世人的敬仰和爱戴。




李膺为什么被称为天下楷模?视频

相关评论:
  • 17862239466李膺为什么被称为天下楷模?
    甄泉庭李膺不畏权势,敢于向专权跋扈的宦官们挑战,再加上他优秀的个人品德,所以被天下的读书人称为“天下楷模”。在当时东汉末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他的所作所为,是无愧于“天下楷模”的称号的,他也一直受到后世人的敬仰和爱戴。

  • 17862239466李膺,让宦官恨之入骨的男人 | 世说新语 04
    甄泉庭东汉,有个叫李膺(李元礼)的人,他风度翩翩,对自己要求很高,有「天下楷模」的美誉。李膺有一个梦想:在全国推行礼教,让大家分清是非对错。后辈读书人,但凡能得到李膺的教诲,都认为是无上的荣耀。东汉末年,一群太学生做了个「微信公众号」。这个号不发鸡汤,也不带货,而是一本正经地搞起了时...

  • 17862239466李膺人物简介
    甄泉庭李膺以公正无私和反对宦官专权而闻名,他与太学生郭泰等人交往密切,深受学生的敬仰,被誉为“天下楷模”。他的名声如此之大,以至于被他接待过的人也感到无比荣耀,仿佛登上了龙门。李膺曾因严惩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而招致不满,但面对桓帝的质询,他据理力争,最终得以无罪释放。他的好友陈蕃、杜密、王畅...

  • 17862239466东汉名士李膺简介 李膺为何死于宦官之手?
    甄泉庭太学生们见李膺为人刚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称之谓“天下楷模”,太学生首领郭泰等人纷纷主动与李膺相结交,以能面见一次为荣,称为“登龙门”。当时还有太尉陈蕃字仲举,尚书王畅字叔茂,都是刚直之士,与李膺齐名,数万太学生都钦佩他们,称他们为“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 17862239466李元礼东汉官员
    甄泉庭尽管他被称为“天下楷模”,但面对强大的腐败势力,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 李元礼以其高洁的品行和对名教的执着,期望以裁断天下是非为己任,后辈学者有幸能登其门,皆视之为人生的高峰。2. 他曾赞誉荀淑以清晰的见识为难能可贵,赞扬锺皓的美德堪为师表,显示了他对贤良...

  • 17862239466李膺传人物简介
    甄泉庭李膺与太学生郭泰等交游,积极反对宦官专权,致力于纠劾奸佞,成为太学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他的声望不仅限于政治领域,好友陈蕃、杜密、王畅等人也备受知识分子的崇拜。太学生称赞他们为正义与知识的化身,将他们比作“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与“天下俊秀王叔茂”。在延熹九年(166年)...

  • 17862239466清官李膺简介与故事
    甄泉庭所以,李膺遭到逮捕,被押到左校官署服苦役。后来,由于朝臣纷纷上疏,请求桓帝赦免李膺。桓帝怕众怒难犯,才将他释放出来。二李膺担任司隶校尉时,桓帝最宠信的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正在野王县当县令。野王县隶属河南郡,属于司隶校尉的管辖范围。由于张朔一向贪婪残暴,为所欲为,甚至以杀害孕妇为乐,被当地百姓恨...

  • 17862239466后汉书《李膺传》译文赏析
    甄泉庭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益,赵国相。李膺生性高傲,交结不广,只是和同郡荀淑、陈寔等师友往来。他在东汉末年与宦官的争斗中,执法严明,除恶务尽,敢作敢为,视死如归,被当时的士大夫所推崇,有“天下楷模李元礼”的美誉。 【原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1]人也。祖...

  • 17862239466李膺传的人物简介
    甄泉庭是太学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有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视为“登龙门”。时宦官张让弟张朔为野王县令,贪残无道,被李膺逮捕处决。张让向桓帝诉冤,桓帝诏李膺入殿,李膺据理对答,桓帝以无罪开释。李膺的名气既大,其好友陈蕃、杜密、王畅等人也备受知识分子崇拜。太学生视他们为正义和知识的化身,...

  • 17862239466郭林宗至汝南读后感?
    甄泉庭郭泰(林宗)初涉京师洛阳,经陈留名士符融的介绍,前往拜访河南尹李膺。李膺,字元礼,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士人领袖,因他生性亢直,不喜交接。为官“风裁峻整”,力反宦官专政,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时人极难与之接近,士人中能被他容纳的,都被称之为“登龙门’”。符融将郭泰引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