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的描述下哥德巴赫猜想。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请详细叙述哥德巴赫猜想。以及他的证明情况。~

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说是否能够保证所有大于二的偶数都可以看做两个质数之和。例如4=2+2……这个东西目前没人能够证明。大数学家欧拉也无能为力。我国的陈景润先生据说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

虽然到现在还没有证明,但是好多人走的路有点歪。其实所谓的素数或质数本来就是有规律可寻的,想要一个多大的素数,用10列筛子一筛就行,只要按照下图中的平行线网格划过去,漏下的就是素数,而且素数的个位就是1、3、7、9,用计算机很快哟!比如下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这样一直下去划就行。先把偶数的竖行划掉,再把5的竖行划掉,然后被3、7、11、13、17等等整除的都是规律的平行线,且直线的夹角无限逼近0度,永远不重合,所以素数是无穷的。内蒙古 李润鹏

哥德巴赫猜想简介
  1742年6月7日,德国人哥德巴赫,给当时侨居在俄国的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其实质内容是:是否任何不比6小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质数是指除了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之外,无法被其余的任何整数整除的自然数。比如2、3、11都是无法被“除1和它自己之外”的其他任何整数整除的,都是质数。奇质数是除了2之外的其余质数。)这个问题,就是在原始意义上的著名哥德巴赫猜想!
 
  十九世纪,数学家康托(Cantor)耐心地试验了1000以内所有的偶数(如:8可表示为3+5;20可表示为3+17,7+13;56可表示为3+53,13+43,19+37。1000以内的所有偶数都至少可表示为1对质数之和),奥培利又试验了1000至2000的全部偶数,他们都肯定,在所试验的范围内猜想是正确的。1911年梅利指出,从4到9000000之间绝大多数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仅有14个数情况不明。有人甚至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对其逐一进行验证,而所验证的结果也都肯定这个猜想是正确的。2003年10月,有人告诉我,对这个猜想,Cray 电脑公司已经验算到10的40次方以上了!我上网找到了这个公司,并询问了此事,但没有得到回复。网上当时只查获,2003年10月3日,Oliveira e Silva 等人借助于电脑验证到6×10的16次方,猜想都是正确的。到2012年4月4日,Oliveira e Silva等才验证到4×10的18次方。
  在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一百多年之时,在对它的直接证明方面,仍然没有取得有效的进展。而通过前人对小偶数的逐一试验,许多数学家都已相信,在小偶数范围内,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于是,数学家们采用了迂回的方法,使其研究的方向主要沿着两条路线前进。其基本做法都是把哥德巴赫猜想改为较弱的命题,即将问题的要求放宽——把小偶数排除在外,把对它的研究缩小到大偶数的范围内。
  第一条路线是兰道所开辟的,就是要证明:"存在这样的正整数E.使每一个足够大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不超过E个质数之和"。在这条路线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于1930年由25岁的苏联数学家西涅日尔曼取得的,他证明了兰道预言当时的数学家力所不能及的命题,他指出任何足够大的整数都可以用一些质数的和来表示,而加数的个数不超过800000,即s < 800000,人们称s为西涅日尔曼常数。此后.许多数学家沿着这条路线前进,竞相缩小s的估计值。1937年,著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对于充分大的奇数,西涅日尔曼常数s不超过3,即对于充分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质数之和",这个结果通常被称为"三质数定理"。
  第二条路线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筛法,其方式是:证明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 s个质数的乘积 与 t个质数的乘积 之和(简称"s+t")。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主要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首先证明了“9+9”。而目前已公认的最高成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1 + 2 ”。为这一成果,陈景润对筛法敲骨吸髓,作了重大改进,使其效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震撼了国际数学界,“1 + 2 ”也因此而被称为陈氏定理,即“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可表为“一个质数”加“两个质数相乘的积”。
  关于偶数可表示为“s+t”的时间表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 + 7”,“4 + 9”,“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HopappB),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 + 2”。
 
  1978年1月,徐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徐迟所展示的陈景润的成就,给许许多多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也使得“哥德巴赫猜想”成为当年家喻户晓之事!此后,不少中国人对哥德巴赫猜想情有独中;有不少普通中国人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行列之中!2000年3月18日,《参考消息》转载了英国费伯公司悬赏100万美元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消息!此消息使得曾受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影响很大的中国人,再一次被激发出证明的热情,以至于中国数学顶级刊物《数学学报》每年都收到业余爱好者们大量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不过,业余爱好者的证明论文,没有一篇被专家认可!寄往数学学报的论文,常常如石沉大海!即便这些论文都是错的,民间学者也不知道自己的论文到底错在何处!于是,有些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有些人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论文!不过,如此发表论文,没有象作者所期望的那样,引来专家附带理由的点评!(注:这样的点评是有时也会有的,比如:你这文章是错的!但不附加任何说明!任何人都可以说!)有些反而被其他业余爱好者指责抄袭他人成果!由于网络上的文章可以由网管随时删除,最后,谁也说不清到底谁抄了谁?在一批业余爱好者们“从了解到此题尚未被证明而步入证明开始,到收获证明的兴奋(可能大部分人思索无果,在此环节前淘汰出局),到寄出论文之后的期待,再到通过网络或小刊物发表论文,最后到灰心无奈地沉默”之后,另一批业余爱好者们接着又步入同样的死循环!(注:也许还有少数业余爱好者一直在网上宣扬自己!)
  近十来年,曾有数学专家通过媒体呼吁,希望普通人不要花徒劳的时间、精力,去证明这个不可能被普通人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但是,不知睿智的数学专家是否懂些心理学——对于一些自认为智力不弱的人,在他们没有证明之前,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们认同自己根本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能力?就算专家为了阻止人们进入上述死循环,而改上述呼吁为向全中国宣布“《数学学报》不受理一切业余爱好者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无论你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是否正确,概不发表”,仍然会有新人进入!专家必须明白,只要哥德巴赫猜想未被证明,人们总会相信正确的证明必定能发表,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普通中国人接踵而至,重复着这个看来永远得不到专家认可的死循环。当然,也不排除抄袭者介入的可能性!
  2011年7月28日,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专栏上线,有些“哥迷们”感到有希望了!“哥迷们”成功了吗?一些自认成功证明猜想的“哥迷们”,苦等着,苦盼着自己被世人认同的一天。这批智力不弱的人,为发表论文而消耗了大量精力,却失去了为自己真正谋福利的时间,在个以钱财官位衡量人成功与否的社会中,显得很弱势!并且他们常因以正直正义要求自己而使得自己生活清贫!据说,在寄达《数学学报》编辑部的数千篇论文中,专家审阅过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如果大多数论文真的尚未被审,那么,谁又能知道这些论文是否正确呢?如果其中真有正确的论文,那么,哥德巴赫猜想现在就已经被证明了,只不过尚未被公众认可罢了!
  据我推算,10的100次方那么大的偶数至少可表10的95次方对质数之和!(我估计,若现在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联合起来一起验证的话,可能也难以查出10的30次方那么大的偶数可表的所有质数对!)

表述为:
''任何大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

浮云的公式题目


谁能详细的描述下哥德巴赫猜想。视频

相关评论:
  • 15076001421哥德巴赫猜想怎么解
    蔡霭薇笔者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预印本”发表了“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一文。不但证明了该猜想,而且得到了更强的结果。因而谓之“强哥德巴赫猜想”。有兴趣的数学爱好者可去该中心下载。由于该证明文章必须顾及数学证明的“严格性”,因此有面面俱到的缺点,反使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思路不突出了。此文试图用极其通俗易懂...

  • 150760014211+1等于几啊
    蔡霭薇1+1等于2 但在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2",但并不是普通意义下理解这个等式.它的详细描述是: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素因子个数为1的殆素数, 实际上就是素数,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就简称为"1+1"了. 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简称为"1+1"的原因....

  • 15076001421哥德巴赫-师图与哥德巴赫猜想
    蔡霭薇作者提出了两个与哥德巴赫-师图相关的猜想:猜想1描述了一个特定的路径结构,它满足某些条件下的顶点匹配;猜想2则涉及k条不相交路径,它们的端点都在Bn中,并且覆盖了An的所有顶点。经过证明,这三个猜想实际上相互等价,即它们的成立条件互为推导。通过深入研究哥德巴赫-师图GS(An,Bn),可以进一步...

  • 15076001421为什么这么多的科学家穷尽一生都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呢?
    蔡霭薇说到这个“1+1”,很多不太懂数学的老百姓心中,还产生了一个误会。大家都以为,哥德巴赫猜想是要证明“1+1=2”。很多人都说,“1+1=2”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可以证明的呢?显然,这明显是误会。所谓“1+1”,按照现在通行的描述,是证明“任一...

  • 15076001421哥德巴赫猜想(10)——陈景润定理的完整证明
    蔡霭薇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中,陈景润定理占据着关键地位。他的工作始于对大偶数x的分解,通过加权筛法,我们发现[公式] 描述了满足条件的素数个数。为了证明1+2的下界,陈景润利用简化的方法,从[公式] 减去特定情况,最终得到了定理1,表示大偶数x分解成1+2形式的方法数与[公式] 的关系。陈景润进一步利用...

  • 15076001421哥德巴赫猜想被证明了吗
    蔡霭薇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素数对称分布定理的意义有多么重大。这么一个猜想,难倒了多少大数学家,使多少大数学家耿耿于怀、遗憾终生。然而,在素数对称分布定理面前,哥德巴赫猜想却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其实,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是素数对称分布规律在偶数和奇数中的一个性质显现而已。由于过去没有人发现并...

  • 15076001421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难证明吗?
    蔡霭薇就凭你这个回答内容同时涵盖了:语法错误,逻辑错误,前言不搭后语,表达语义混乱的特色。你的脑子也许还行,但是你的能力肯定是有很大问题的,你用自己的一番话贬低了自己的能力。能力的体现不是说你往一段话里堆砌一大堆专业术语就有用的,专业术语的出现是专业人员的一个弊病,是专业领域维持本领域纯度...

  • 15076001421哥德巴赫猜想被证明了吗?
    蔡霭薇6、 有了以上的准备,现在我们要问:在所选偶数N中,删去所有包含合数的奇数对后,还剩下什么?能否肯定还有奇数对——而此时已肯定成为了单纯的素数对了——存在?只要能证明有一对这样的素数对存在,哥德巴赫猜想就告证明。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确定,对所选任一偶数N而言,删去其所有奇合数对的...

  • 15076001421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蔡霭薇是徐迟老先生写陈景润的那篇吗?当时文(百度)革刚刚结束,对科学界造成了极大的重创,百废待兴。 徐迟是奉上面的指派去专门写一篇描述陈景润的文学,这东西早上几年可能会被批判,但当时国家大气候要求科学的复苏,这篇报告文学使得全中国牵起了一股崇拜陈景润之风,进而是对整个科学届的崇拜。所谓科学...

  • 15076001421求问:现在哥德巴赫猜想是否已经解决?
    蔡霭薇1951年,他的博士论文《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杂志8月号首页。该论文打破了微波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圆柱谐振腔仅有两个简并模可以利用”的观点,轰动一时。这是他研究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起点。同年,林为干从美国回国,前往岭南大学任教,后参与筹建成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