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越详细越好) 先谢一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急求李清照与泉水有关的词,故事等。只要与泉有关的。好心人帮帮忙吧!先谢了!~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华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一张画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

“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

“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

“二十万钱。”那人回答。

“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

“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

“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

“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

“让我来算一算。”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赵明诚泄气地说。

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好友夸赞说。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陆德夫随口念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灾祸临头

公元1126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

“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李清照焦急地说。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们怎么办?”

“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痛悼明诚

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后,又跟着丈夫流亡到了池阳(在现在安徽省)。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给赵明诚下了一道圣旨,封他做湖州(在现在浙江省)知府,还让他立即赶到南京拜见皇帝。李清照只得暂时留在池阳,等待丈夫的消息。

一天,李清照正在给赵明诚写信,她的丫头喜气洋洋进来报告说:

“夫人,老爷派人送信来啦!”

“快请他进来!”李清照说着,自己先迎了出去。见到南京来的人,第一句话就问:“老爷身体可好?”

“启禀夫人,老爷身体欠安,特派我来送信给夫人。”

“啊!老爷得了什么病?情况怎样?”

“这是老爷的书信,情况都写在上面。”

李清照拆开信一看,立即惊叫起来。原来赵明诚赶到南京,因为路途疲劳,很快就病倒了。李清照估计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连夜乘船赶到南京。这时候,赵明诚已经骨瘦如柴,连话都讲不清了,没几天终于离开了人世。李清照抚着丈夫的尸体,悲痛地大哭起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在床上一连躺了两三天,哭一阵,停一阵,茶饭不进。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她独自守在窗前,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宝贝,到处寻找,也没有下落。黄昏时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场潇潇秋雨。李清照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后来,她写了一首《声声慢》的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当时国破家亡和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写得多么传神啊!

惨凉的晚年

在国破家亡的处境中,李清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后来,她跟着弟弟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居住。

由于长期的心情忧闷,李清照又患了好几种病,连死后的棺材也准备好了。可是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当时的南宋朝廷采取逃跑和退让政策,不敢和金国抗争,李清照对此十分痛心。她写的一首《夏日绝句》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里借歌颂古代英雄项羽打了败仗也不肯过江的精神,讽刺了贪生怕死的官员。多少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李清照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晚年,为了不给弟弟增加负担,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文人。可没料到,张汝舟为人很不正派,不但没有赵明诚那样的学问,还经常行贿受贿,甚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利用职权谎报军情,贪污大笔军饷。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打骂李清照。

李清照气愤到了极点。她宁可孤身一人度过余生,也不愿和这种人共同生活。于是,她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脱离了关系。

从此,李清照开始了默默无闻的生活,一直到她离开人世间。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不仅文学方面,在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长寿乐

南昌生日,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歹带〕人娇 后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1085--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历城西南之柳絮泉上。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作家《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剗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是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du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du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du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原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逖闻鸡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zhuanzhi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du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求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越详细越好) 先谢一下视频

相关评论:
  • 19832502665李清照的生平
    包刚勤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

  • 19832502665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包刚勤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19832502665李清照具体年代,详细的资料
    包刚勤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 [编辑本段]二、经历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

  • 19832502665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包刚勤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

  • 19832502665关于李清照的生平和她的词
    包刚勤李清照生平经历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

  • 19832502665详细的李清照的事迹,白话文的,越详细越好。
    包刚勤【人生经历】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

  • 19832502665求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越详细越好) 先谢一下
    包刚勤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 19832502665李清照的一生
    包刚勤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

  • 19832502665李清照生平有哪些经历?
    包刚勤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出身于一个富有学术空气的贵族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作家,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就有诗名,十八岁时和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婚姻美满,夫妇诗酒唱和、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

  • 19832502665李清照的一生(要最详细的)和所有的诗词...
    包刚勤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