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艺术文化的书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明朝时期通用的书籍样式~

明代的书籍装帧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
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
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
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
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
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
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
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
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
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
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
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
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
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
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
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
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
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
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
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我找到这点,希望能帮到你

有《明史》、《细说明朝》、《正说明朝十六帝》、《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等。
1、《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2、《细说明朝》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太祖的北伐、西征,以及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明末三大案等历史事件,以及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方孝孺、张居正等历史人物。
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3、《正说明朝十六帝》
《正说明朝十六帝》是阎崇年先生著《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整体风格基本不变。
也是以人物(明朝皇帝)为经、以历史事件(重大政治事件和个人命运)为纬,以正说历史为号召,以解说历史疑案为重点,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揭示。 选配精美图片200余幅。
总的字数在17万字左右。 每个章节后面有“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等栏目,附录有“明代帝王世系”。
4、《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 。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
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5、《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历十五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那些事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说明朝十六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说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史

,《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

  吴晗著,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人民社本还是繁体字,大家看起来可能吃力一些,好像百花文艺社有简体字本。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对明朝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他治国的一些理念至今都有影响。了解明朝,此书不可不看。

  (吴晗还有《明史简述》,比较薄的一册,是演讲稿成书,很容易读,对明朝的大致轮廓和特色介绍得比较通俗,值得一观。)

  2,《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

  台湾史学家黎东方著,上海人民社本。民国时期,黎东方在大后方讲三国,据说是万人空巷,跟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有得一比。

  黎著特色是一节一节讲明代人物和事件,很细,不时也有新的发现,带有演讲的口语色彩。值得收藏。

  (上海人民社以黎著为基础,推出了整套中国史“细说系列”,都不错。)

  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

  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此书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之前,注意到正说历史系列,曾写过一篇书评。我联系他,他表示,《正说明朝十六帝》比《正说清朝十二帝》要写得好。我想原因不难解释,因为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而《十二帝》是从讲稿综合编辑而成。

  欲了解明朝各个特性不同的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说明朝十六帝》不可不读。

  4,《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当年明月著。今年3月天涯网站贴出这个系列时,我就读了一些,感觉写得很灵动,有气势。后来又闹起了纠纷,直到出书,整个过程俨然水到渠成,不能不叹服草根历史的崛起之迅速。对于菜鸟级来说,这是一本最好读的明史。不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以及网络写作的风格,这本书有些轻飘,还当辅以其他厚重些的读物,才可以修炼晋级:)

  (记得以前我读过一本《骇版战国》,风格类似当年明月,很好读,当然也很飘,生不逢时,没在网络引起更大反响,所以只发了1万册。《明朝那些事儿》虽然火,但距离K易中天,还是很远。)


明末艺术文化的书籍视频

相关评论:
  • 13236426910明末艺术文化的书籍
    郭非残答: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 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此书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

  • 13236426910帮忙介绍一本关于古代园林的书籍
    郭非残答:《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 (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

  • 13236426910李渔的作品有哪些
    郭非残答: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

  • 13236426910西秦戏研究内容简介
    郭非残答:西秦戏初考,追溯其源,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融合,于清初脱离西秦腔独立发展,形成独特风格与特色的西秦戏剧种。西秦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悠久历史和深刻影响力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研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西秦戏研究并非易事。艺术源流复杂,...

  • 13236426910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活动如何影响明清艺术史发展?
    郭非残答:在深入研究的著作《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中,文章聚焦于明末清初徽商在艺术赞助领域的独特角色。它细致地探讨了徽商如何通过艺术赞助活动,与明清艺术史的发展紧密相连,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脉络。strong>这项研究揭示了徽商的艺术投资和收藏并非仅仅是附庸风雅的行为,而是与商业成功和社会变迁...

  • 13236426910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称为"四大奇书"的是哪四本书?
    郭非残答:《金瓶梅》,中国古代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书名是由小说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取一字合成的。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

  • 13236426910有没有推荐明末清初历史小说的
    郭非残答:(1)姚雪垠的《李自成》: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2)蔡东藩的《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名...

  • 13236426910四大名著主要内容
    郭非残答:1.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这个说法起源于明末清初。李渔在《三国志演义》序中提到冯梦龙曾称其为四大奇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奇书"的提法逐渐固定并流行开来。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从而形成了今天...

  • 13236426910明清时期文化的特征及主要成就
    郭非残答: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二、清朝 1、文化特征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和中期,统治者屡兴文字狱。

  • 13236426910《桃花扇》中明末青年志士联合组织的大型文社是?
    郭非残答:《桃花扇》中明末青年志士联合组织的大型文社是“东篱文社”。该文社由侯方域、李香君等人发起,聚集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才华的青年志士,共同探讨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推动了明末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东篱文社的影响下,明末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