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东巨灵一臂数中原美文摘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平地一声雷,绳断棺落。
  这是一具黑漆描金的灵柩,抬棺者众。旧日,抬棺人数极有讲究,穷苦人家2人抬,富贵人家8人或16人抬,至多不得超过64人。天子是九五之尊,驾崩后可由128人抬棺。从眼前的阵仗看,逝者绝非常人。果然,扶灵的行人宋恺见状一惊,神色有些凄惶,忙拱手一揖,对迎灵的海南州府官员道:“死者为大。看来,阁老思乡心切,踏上故土,便不想多走了。此地离阁老故居不过数里,就此安葬吧。”
  上面一幕,发生在明弘治八年秋的海口市郊。
  阁老,丘濬也,海南琼山县府城镇下田村人。名震当朝、深受皇帝器重的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三月卒于任上。孝宗下旨辍朝一日,赙宝钞一万贯,追赠“太傅”,谥号“文庄”;并撰《特赐谥策文》,命行人宋恺抚灵送他叶落归根。
  山一程,水一程,永远走不出的是故乡用石板铺成的小径。
  自景泰五年丘濬置身庙堂,故乡就变成一支长笛,回响在耳畔的是不尽的乡愁。曾被同僚讥笑为“南蛮子”的丘濬,一点也不为自己生于海南而自卑;在他心中,海南就是人生的省略号,爱与眷恋尽在其中。他曾做诗:“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这里的“可怜”作“可爱”解,同王安石的“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意思是说,海南的荔枝无与伦比,因为它长在得天独厚的海角天涯。借歌咏荔枝,丘濬抒发了对故乡的一往深情。在清冷的偏殿候召,一声虫鸣或鸟叫,都会让他想起搁置在椰树下的童年。苍颜有加,思乡之情更是像午夜的浓雾难以化解。70岁擢升入阁,位极人臣,这是多少封建士大夫孜孜以求的人生高光时刻,丘濬却在此前上书,请求孝宗恩准他告老还乡,自叹“残生无几,死期已近”。孝宗不以为然,很干脆地拒绝道:“卿年德老成,已升重职,当勉就任,不允所辞。”坚持让他出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丘濬推辞,理由是,我的治国理念皆写于《大学衍义补》,皇上有问题尽可参阅,“不用臣身而用臣言,有胜于臣身见用而赐以高爵厚禄万万也”。
  立身简素,不恋豪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丘濬的话,情动于中,意兴于外,令人心生崇敬,如见秋水东逝,落霞满天。
  我们知道,南宋的真德秀著有《大学衍义》,但此书“衍”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齐家,把《大学》中的“治国平天下”一纲略去了。丘濬深以为憾,“仿真氏所衍之义,而于齐家之下,又补以治国平天下之要”,博采六经诸史百家之文,加按语抒发己见,故书名为《大学衍义补》。此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诸方面,宏论迭出,见解独特,是一部论述治国理政的儒家重要经典。
  皇上未允,丘濬黯然。转年,他患上白内障,又一次上书请辞,形状几近哀求,说如果孝宗能够钦准他的请求,死后在阴间不致做一个无目之鬼,则感戴天恩。孝宗仍不肯“放行”,但考虑到他眼神不济,承诺只要是刮风下雪天,可以不来早朝。
  皇恩难辞,丘濬仰天一声长叹,思乡难归,只得“清梦时时到海南”。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官场,捱风缉缝、登龙有术者常见;不恋官爵,一心求隐不仕者则寥若晨星。为官者即便残年余力,也愿意让“荣华”成为人生归途的最后一个路标。丘濬不是这样,他是真心想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边远之地,回到那个梦也是它醒也是它的心灵之乡:“百计思归未得归,梦魂夜夜到庭闱。愁心苦似丸和胆,泪点多如线在衣。”健康状况日渐恶化,三个爱子先后离世,令丘濬倍感孤独;乡愁像是老屋前辘轳的井绳,一圈一圈将他的心箍紧;他想念家乡的椰子树、芒果林,想念日出时的海浪、落霞中的渔帆,想念童年的玩伴、私塾的书声,更想念家中独守孤灯的老妻和四岁幼子。年迈多病、心力交瘁,他已经无法负荷繁重的朝政;一直萦绕于胸的政治热情,渐渐演化成了对天伦之乐的向往和落叶归根的企盼;一生为国操劳,鼓衰气竭,他想完成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换: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岁月,共挽鹿车归乡里,樽前月下度余生。
  丘濬一再请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位新进。他知道,士人学子,青灯黄卷煎熬,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晋身庙堂,一展平生之所学。自己位居中枢,“王殿东头第一班,朝朝屏息奉龙颜。百年已自七旬过,一日都无数刻闲”。新旧交替不可避免,历史就像曲折往复的长河,要想不断流,沿途必须有新的水源融入。在一篇奏章中他明确提出,古代社会,朝廷官员必须在年老力衰之年卸下职务,因为老弱的身躯会影响处理朝政的能力,继续为官大都是贪恋荣华富贵。他入仕,为的是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官位之于他,只是如蚕吐丝的桑叶,一旦化蛹成蝶,就不再有任何留恋。
  丘濬的可贵在于,请辞未准,并未就此懈怠。他明白,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今天的叹息也不会铸就明天的辉煌。既然“此身已属皇家有”,唯有更加尽心国事。老迈不等于枯槁,落红并非无情,身体的健硕是青年的专利,智慧的绽放则是老人的袈裟。
  弘历五年丘濬又呈奏一折:《乞严禁自宫人犯奏》——几天前,有上千名自宫者聚集在礼部门外滋事,他们手持棍棒,围困尚书耿裕,追打礼部官员。原来,明朝的太监享有各种特权,致使不少人自我阉割,以换取进宫机会。宫中没有那么多空缺,一些自宫者就寻衅肇事。丘濬认为此事关系重大,主张严惩。如果法外施恩,会加速情形恶化;而一旦入宫成为太监,家族中人就能免税免役,变相加重了老百姓的税役负担;况且,太祖曾下旨废除宫刑,自行阉割者岂不是藐视太祖遗训?丘濬的建议被孝宗采纳,严禁自宫,违者严惩,间接限制了太监数量,舒缓了明朝政府长久以来的隐忧之一。
  在紫禁城宽敞的甬道上,在皇极门庄严的金台前,常常有一位老人,瘦骨嶙峋,白发如霜,或踽踽独行,思索着国家中兴的方略;或双手握着玉板,向孝宗提出一项项利国为民的建议。为了策无遗算,他在昏黄的烛光下查阅经典,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在瑟瑟的寒风中不愧下学,不知踏碎过多少片如雪的月光。在关乎社稷与苍生的历史叙事中,这位老人始终未曾停下前行的脚步,尽管步履蹒跚,背影却坚韧而挺拔。
  弘治八年,76岁的丘濬终于油尽灯枯,卒于任上。
  老人辞世的细节,史书未有记载。我在想,“此生都无半刻闲”的老臣,临终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或是握一支狼毫殁于案头,或是捧一册史书卒于灯下;或许,只是一觉未醒就进入了长眠?总之,那天星月无光,暗云低垂,夜空中弥漫着难言的凄美。位极人臣、恩宠并至,按说应该富贵显荣;可是,除了皇上亲赐的几件物品和数万卷藏书,这位名声赫赫的朝廷首辅身无长物,两袖清风,真乃一介“布衣卿相”。那一刻,时间肃立,山河静默,丘濬悄然与天地融为一体,人生无憾,心安便是净土;清廉自守,风过就是归途。这个世界上,从此没有了他的气息;天际间,却多出一颗闪亮的星,静观红尘绿路,祈祷人世太平。
  关于丘濬的安葬有不同记载,一说墓地由皇帝御赐,一说丘濬暮年思乡心切,已请友人代选;而我,更愿意相信“绳断棺落”的说法。
  从1454年入京到1495年卒于任上,前后41年,丘濬还是在母亲离世时回家守孝三年,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日月轮转,春风暗换年华,故乡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一弯明月伴孤灯,多少次,凭栏南眺,青丝变白发。如果说,生活中有一种滋味最令人煎熬,永远是思念;一脚踏上海岛,他情不自禁地要俯身亲吻故土,不忘来路,无关阴阳,随着“落棺”的一声呐喊,浓浓乡情已化作天堂韶乐,在无际的天地间轰然奏响。
  先哲有灵,不知是否认同后人的解读?
  


杜卫东巨灵一臂数中原美文摘抄视频

相关评论:
  • 19398264945杜卫东巨灵一臂数中原美文摘抄
    戚转萱或是握一支狼毫殁于案头,或是捧一册史书卒于灯下;或许,只是一觉未醒就进入了长眠?总之,那天星月无光,暗云低垂,夜空中弥漫着难言的凄美。位极人臣、恩宠并至,按说应该富贵显荣;可是,除了皇上亲赐的几件物品和数万卷藏书,这位名声赫赫的朝廷首辅身无长物,两袖清风,真乃一介“布衣卿相”。那一刻,时间肃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