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来自:有爱分享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
2、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

扩展资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
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1日,柏林的电台忽然中断正常的音乐节目,改播一条重要新闻:“德国政府和前苏联政府已经协议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外交部长将在8月23日,星期三,到莫斯科完成这项谈判。”
这一消息立即震撼了世界,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在前苏联与英法谈判缔结反对纳粹德国联盟的关键时刻,前苏联和德国这两个誓不两立的死敌,为何却走到一起来了?人们不知道,他们为了这个条约已经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
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纳粹德国和前苏联更加视对方为死敌。但是,希特勒知道,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两线作战,在新的世界大战中德国必须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认为,德国要恢复大国的地位,必然与英法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尤其在德国对波兰提出领土要求后,英法公开站在波兰一边,支持波兰对抗德国。他确信,德国与西方国家的最后摊牌的时刻已经来临。为了确保这场决战的胜利,德国有必要调整对苏政策。1938年底,德国开始缓和对苏政策。
斯大林清楚地看到纳粹德国的本质就是战争,就是侵略扩张,前苏联和德国最终必将发生战争。但他也知道,英法并不准备与前苏联缔结地位平等的联盟,他们希望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东方,让前苏联和德国两败俱伤。斯大林决心挫败西方国家的这种企图,保持前苏联的行动与选择的自由。
1938年底,前苏联驻德大使开始与德国官员在柏林就改善两国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双方都知道,经济贸易谈判将为两国改善政治关系铺平道路。
1939年春,英、法、苏在莫斯科举行缔结反法西斯联盟的谈判,尽管谈判迟迟没有取得进展,但仍引起希特勒的焦虑。希特勒知道,这一联盟一旦形成,德国将再次面临两面受敌的困境。希特勒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以阻止这一反德联盟的形成。
随后,德国开始频频向前苏联伸出“橄榄枝”。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表示,德国愿意为前苏联提供一笔条件优惠的长期贷款。德国报纸也表示,德国谋求生存空间不意味着向前苏联扩张。
前苏联并没有立即做出反应,斯大林需要德国采取改善苏德关系的进一步行动,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英、法、苏莫斯科谈判的进展。
希特勒决定采取新的行动。1939年6月,他通过意大利外相齐亚诺转告前苏联驻罗马的外交官,德国愿意帮助改善日苏关系,并希望与前苏联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几天后,意大利驻苏大使又向前苏联政府表示,德国愿意为改善德苏关系做出更大的让步。
斯大林清楚希特勒此举用意在于破坏莫斯科谈判,但他仍同意在7月22日恢复在柏林进行的“贸易谈判”。为了迫使德国做出实质性的、更大的让步,前苏联有意放慢谈判节奏。
希特勒的“白色方案”将进攻波兰的最后期限定为9月1日,离这一日期已不到40天了。希特勒心急如焚,频频致电驻苏大使舒伦堡,要求他立即采取行动,会见莫洛托夫,立即将贸易谈判转入政治谈判。
8月3日晚,舒伦堡前往克里姆林宫,拜会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双方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莫洛托夫有意对德国的“热情”保持冷淡态度,指出前苏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德国态度改变的迹象,并继续谴责德国过去的反苏行动。他列举了德日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支持日本向前苏联寻衅、德国反对前苏联参加慕尼黑会议等事实。
8月14日,舒伦堡再次与莫洛托夫会谈。在会谈中,他告诉莫洛托夫,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将以希特勒的名义访问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他暗示德国愿意与前苏联划定两国在东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范围。
莫洛托夫表示,欢迎里宾特洛甫访苏,但建议在来访之前,双方应先达成原则性的协议。
8月16日,舒伦堡正式提出,德国准备与前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期限可为25年,并准备与前苏联一起为波罗的海各国做担保,它还愿意发挥它的影响,说服日本改善日苏关系。
斯大林不急于同德国达成协议,有意继续采取拖延策略,迫使希特勒进一步做出让步。
8月18日,希特勒明确表示愿意与前苏联签订协定,划定各自在东欧和波罗的海的势力范围。翌日,前苏联表示,同意邀请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日期为8月26日或27日。
希特勒不能等到8月26日,他放下架子,亲自致电斯大林,请求斯大林同意立即邀请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电文称:“鉴于我们两国都有建立彼此间新关系的愿望,最好不要浪费任何时间,我因此再次建议你在星期二(8月22日)接见我外交部长,至迟星期三(8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有最充分的权力来拟定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议定书。”
在发出这份电报后,希特勒寝食难安,他无法判断斯大林会做出何种反应,离发动战争的最后时刻只有11天了。直到午夜,他还打电话给戈林,问戈林如何判断斯大林的反应。希特勒的担忧是多余的。8月19日,斯大林在苏共政治局会议上已表示,他决定中断与英法的谈判,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看到希特勒的电文后,他在回电中表示,同意里宾特洛甫在8月23日访问,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8月21日晚上10时30分,度日如年的希特勒终于收到斯大林的回电。看完电文后,他欣喜若狂,立即下令戈培尔通知德国电台,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播出这条消息。他担心斯大林会反悔,想先造成既成事实。其实这是多虑了。
8月23日中午,里宾特洛甫飞抵莫斯科,在机场上受到前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波将金的欢迎。在德国大使馆吃完午饭后,里宾特洛甫立即驱车前往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门口迎接里宾特洛甫。
会谈随即开始,出乎斯大林的意料,希特勒同意做出的让步甚至超过了他的想象。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的条款取得一致意见。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双方约定,双方不得进攻对方,不加入任何针对对方的国家集团,条约有效期10年。这就彻底摧毁了一切缔结欧洲反法西斯联盟的希望。
在秘密议定书中,双方确定了各自在波罗的海、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协定规定,一旦波罗的海国家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为前苏联势力范围;立陶宛为德国势力范围;在波兰,苏德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作为双方势力范围分界线;德国承认前苏联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
当晚,克里姆林宫灯火辉煌,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正式代表两国政府,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上签字。随后,双方频频举杯,庆祝条约签订和苏德关系进入新时代。
在这个条约和秘密议定书签订后的半个世纪中,前苏联一直矢口否定秘密议定书的存在,直到若干年以后,前苏联政府才正式承认它的确与德国签订了这个践踏弱小民族权力的议定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在欧洲各国引起强烈的震撼,许多人认为,这个条约将会使欧洲立即陷入一场新的世界大战。
果然,在这个条约签订仅仅8天后,纳粹德国的大军就发动了对波兰的大规模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

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这种背景下签订的。

扩展资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10年。主要内容包括:

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活动、发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的对象,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以任何支持;

双方都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永久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该条约还包括一项“秘密附属议定书。它主要划分了德苏之间的利益范围界限。

其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

同时,德国还默许了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二战初期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个边界完成的。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当时欧洲局势顿时明朗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扩展资料:

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是斯大林推行了比英国首相张伯伦更加绥靖政策的产物。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从本质上都一样,都是第二世界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

换句话说,英法虽然积极推行绥靖政策但却以失败告终,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却是苏联推行绥靖政策取得重大成功的收获,最后终于成功地“祸水西引”。 从另一方面看,该条约实际上是一项苏德之间的分赃协定。

该条约与《慕尼黑协定》相比,英法牺牲的是捷克的利益,而苏联牺牲的是东欧各国的利益。苏德无视小国的利益,重新分割了东欧,对世界和平带来了很大危害。斯大林明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德双方都是一个缓兵之计。

希特勒迟早会撕毁和约,而苏联却可以借此开始备战,为以后苏德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该条约的签署,虽然把苏德战争推迟了22个月,还是不能避免被德国的入侵。从本质来说,苏联并不是通过签订这个条约才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

相反地,该条约却在德国向西方国家攻击时,束缚了苏联的手脚。特别是战前,斯大林一直固执地认为,德国人在彻底地打败英国前是不会进攻苏联的。因此从这点来说,签订这个条约是不明智的。该条约签署后,德国可以放心大胆地开辟西方战线,放手进攻英法,而无后顾之忧。

如果不是希特勒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并在战争中犯了大错,以及对当时英国的暂时的失利做了错误的估计,本来德国人是完全可能打败英国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德国是在打败了英国才向苏联进攻。这虽然让苏联有了较多的时间进行备战。

但如果纳粹德国无西线之忧,倾尽全力进攻苏联,而苏联得不到其它大国,例如美国的支持,单独与德国人作战,其前景是难以乐观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虽然可以暂时使苏联成功地 “祸水西引”,使其获得了一年多的备战的时间并为取得后来的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些基础。

但从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实际上助长了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野心,破坏了反法西斯的同盟,成为了希特勒侵略战争的催化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最初与苏联就集体安全进行谈判的是法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1932年11月,法国便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3年10月,法国外长保罗·彭古尔又主动建议苏联方面:如果形势需要,可考虑使法苏《互不侵犯条约》发展为两国的互助条约。〔2〕苏联对此立即作出积极反应,于12月20日向法国政府递交了建立集体安全的具体计划。随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又指出,有必要尽快建立东欧的“洛迦诺”,以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3〕
  1934年12月,极力主张重现19世纪末法俄同盟,以遏制希特勒扩张的巴尔都就任法国外长,他立即表示,愿意和苏联继续两国在1933年底已开始的对话,表明法方对苏联提出的有关集体安全的建议有着浓厚的兴趣。〔4〕
  在3月和4月外交接触的基础上,1934年5月18日,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和法国外长巴尔都举行首次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尽快订立“东方公约”,建立两国军事同盟,把“西方洛迦诺”延伸到东方去。后因德国、波兰的强烈反对,“东方公约”一时无法签署,于是苏联便接受了法国等国的邀请,于1934年9月18日正式加入国联,并任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以便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由于巴尔都于10月9日在马赛遇刺身亡,于是《东方公约》也只得告吹。尽管接替巴尔都就任法国新外长的赖伐尔对法苏同盟毫不感兴趣,但苏联仍和法国在1935年5月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明确规定两国一旦遭受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时,均应立即相互给予帮助和支援。随后,苏联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内容相似的《苏捷互助条约》。〔5〕
  此后欧洲局势开始急剧动荡,无论是在德国吞并奥地利时,或苏台德危机爆发期间,苏联均一如既往,坚持集体安全的原则,呼吁欧洲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制止法西斯的侵略,但均遭英法的拒绝。
  直到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才大梦初醒,开始重新和苏联接触,商讨共同对付法西斯侵略的问题。自3月21日起,开始了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苏联自始至终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建议三国首先签订一项为期5年至10年的互助公约,同时还建议应援助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与苏联接壤的国家。〔6〕三国环绕着应向哪些国家提供援助,以及究竟什么是“间接侵略”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谈判无限期地向后拖延。8月12日,当欧洲局势因但泽危机而变得空前紧张时,三国遂将政治上的分歧暂搁一旁,转而进行军事谈判。苏方全权代表为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英方代表竟为退休海军上将德拉克斯,而法方代表则是一位兵团司令杜芒克。英法两名代表在军界均系无名之辈,德拉克斯甚至连一张全权委任状都没有,无权签订任何协议。三国在出动多少兵力进行相互支援的问题上又出现严重分歧,致使谈判又无法继续下去。
  与此同时,久已和英国保持秘密接触的德国忽而向苏联伸出橄榄枝。8月2日,里宾特洛甫接见苏联代办阿斯塔霍夫,声称苏德之间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两国之间完全可以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并表示虽然德国和英法都在秘密谈判,但却更希望能和苏联达成协议。〔7〕次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求见莫洛托夫,告知德国准备一举解决两国间迄今存在的所有问题。8月12日,苏驻德代办阿斯塔霍夫也奉命向德方表示,苏联对两国过去所讨论过的所有问题都很感兴趣。8月15日,里宾特洛甫通过舒伦堡告知莫洛托夫,他本人愿意到莫斯科来作一次短暂的访问。8月17日,德方又迫不及待地告知苏方,里宾特洛甫打算在8月18日后的任何一天前来莫斯科进行谈判。8月19日,舒伦堡奉命两次求见莫洛托夫,转达里宾特洛甫希望尽快来莫斯科的请求,最后苏方同意里宾特洛甫可于8月26日或27日到达莫斯科。〔8〕
  8月20日,希特勒亲自致电斯大林,希望苏联能在8月22日,至迟则在8月23日安排好接待里宾特洛甫的事宜,并称:“德国外交部长将拥有拟定和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全权。”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里宾特洛甫匆匆赶到莫斯科,并于8月23日签订德苏两国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在此期间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等”,并强调双方应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可能产生的分歧。
  显然,苏联是在莫斯科三国谈判进入死胡同时,才被迫采取这一外交步骤的。对于当时处境十分危险的苏联来说,要么和英法结盟,要么和德国妥协,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当和英法达成协议遥遥无期,而德国却朝前跨出一步时,苏联自然无法加以拒绝,否则便有爆发苏德冲突的危险,甚至可能形成英法德携手反对苏联的大联盟。所以,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正如当时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所言:“英法外交家们对待苏联政府是那样的随便,以致于假若是这样对待我们工党,我们也会像斯大林那样签订1939年8月23日的条约”。〔9〕
  十月革命后,苏联长期被排斥在欧洲事务之外,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直到1934年才得以加入国联。自1933年起,苏联首创集体安全的构想,多次呼吁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制止纳粹的侵略扩张。然而它的种种努力却屡屡受挫,尤其在苏台德危机期间更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一个斯拉夫兄弟国家遭到肢解,而自己再次被拒之于欧洲事务之外,倍感屈辱。1939年春天开始的莫斯科三国谈判为在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提供了最后一个机会,但主要由于英法,尤其是英国的举棋不定,致使集体安全最终成为泡影,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这个条约其实可以算是欧洲大国间的一次外交决战,最后的胜利者是希特勒。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特别是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兰后,欧洲基本上就是英法德意苏五个大国(当然意大利后来被证明外强中干)博弈,其中基本是三股势力,一方是英法,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在欧陆的霸权地位,因而就必然不会容忍德苏的崛起,而就当时的情况说,至少在英法眼里苏联的威胁远比德国大,毕竟当时谁也不可能想到德国人能一年半就扫平欧洲,而苏联当时无论从意识形态上说,还是从军队数量上说,或是从共产国际对西方的威胁说苏联的威胁远比德国更长远,更为巨大,而德国在1939年的时候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立陶宛的梅梅尔,其版图扩张的战略意图暴露无遗,因而从地理上说,德国与法国直接接壤,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从历史渊源说,德法本就是不共戴天的宿敌。结合这两方面,英法得出的结论就是苏联威胁更大,但并不构成直接威胁,德国更小,但构成了直接威胁,所以英法才制定了所谓祸水东引得政策。苏联的考虑与英法基本相同,因而它所设想的是祸水西引。也就是说苏联和英法都希望德国去进攻另一方。从这个基础出发,苏联与英法结成联盟包围德国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也许苏联还不是太过担心德国被英法控制,因为苏联有足够长的战略纵深,波兰芬兰的国力也难以对苏联构成威胁,这两国也因为历史上长期得不到独立而不愿意英法在自己国土驻军。但是对英法来说,一旦配合苏联,使其势力进入德国的后果无疑使可怕的,苏联的影响力将直接延伸到大西洋,对英法乃至整个自由世界都构成了最致命的威胁,而这肯定是英法绝对不能容忍的,这也是当初苏联提出与英法结盟而英法却始终不太重视的根本原因。
对德国来说,它的所有战略扩张都有两个目的,击败法国和苏联,夺取欧陆霸权。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绝对没想过与英国打仗,即使后来开战德国的政策也不是征服英国而是迫使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征服成果。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就不可能称霸世界,一战德国有一支世界第二的海军,但是二战前德国海军却只有几十艘潜艇和四艘主力舰而已。因此无论是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还是开进莱茵兰,都是为这两个目的服务,吞并奥地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乃至后来入侵波兰,既剪除了法国的三个主要东方盟国,并且让德国获得了直接东进的战略基地。而要进攻波兰,希特勒最初认为英法会继续妥协,与波兰的战争可以限制在一场地区战争的规模上。但是后来的种种迹象证明英法不会继续妥协后德军甚至一度推迟了入侵时间,在英法确定要参战后德军要想避免两面作战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击败波兰后主力西调去阻止英法可能的入侵,因而避免苏联参战至关重要。而当时苏联因为原本就与德意两国长期不和,在于英法谈判失败后苏联其实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危机时刻,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盟友。此前苏联的政策是全力击败德国,虽然名义上打的是所谓反法西斯维护和平的旗号,但是当时法西斯对人类的危害远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苏联真正的意图是利用英法对德国的警惕心理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中欧实现其争夺欧陆霸权的野心,但是在与英法谈判后苏联的这一战略可以说完全失败,那么就只能回到祸水西引的老路上,即默许甚至支持德国进攻西欧,指望从中渔利,因此两个极权国家的关系以火箭般的速度升温,不到一个星期的谈判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瓜分波兰和中欧的臭名昭著的《苏德秘密议定书》只不过苏联也没想到德国会如此简单就击败了英法,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不得不面对几乎拥有整个欧洲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纳粹德国的全力进攻,导致了战争期间3500万人得死亡,可以说是真正的自作自受。

①、苏联十月革命打开帝国主义薄弱的一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当时意识形态中的异类,被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所憎恶。
②、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不久,不力顾忌,所以短时间妥协。
④、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挑衅,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
⑤、德国要进攻波兰,绕过马其诺防线,进攻英法,为了防止过早的和苏联交战,陷入两面夹击的不力地位。

(~~~~~~嘿嘿,以前课上的一些东西,记不太全,也可能有些小错,你自己全面一下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721883298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约背景
    闵孙谦因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约背景是,苏联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及利益,与纳粹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同时,纳粹德国为了避免过早与苏联冲突,也愿意签订非战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为德国闪击波兰提供了空间,也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 1721883298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约背景
    闵孙谦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 1721883298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闵孙谦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这种背景下签订的。

  • 1721883298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发生了什么事?
    闵孙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9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

  • 17218832982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历史教训
    闵孙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三十年代,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德、意、日法西斯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它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要制止法西斯侵略,避免世界大战,唯一正确的...

  • 1721883298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闵孙谦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1939年8月23日签署的。2. 从1939年5月至8月,德国领导人希特勒通过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传达信息给斯大林,表示德国没有入侵苏联的意图,并希望与苏联达成和平协议。3. 在经过苏联和德国政府的多次讨论后,1939年8月23日,德国代表团乘坐两架飞机抵达莫斯科,苏德两国在那里签订了...

  • 1721883298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怎样签订的?
    闵孙谦希特勒绝不能再等待一周的时间,否则,他的侵略计划就必须改变。8月20日,希特勒亲自致信斯大林,要求后者立即同意其外长在8月22日至迟在8月23日,去莫斯科签订条约。8月21日,斯大林复电希特勒,同意里宾特洛甫8月23日访苏。8月23日,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有效期为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17218832982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顺序
    闵孙谦8月23日 - 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或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希特勒和斯大林同意瓜分波兰。9月1日 - 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 - 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5日 — 美国宣布中立国地位。9月6日 — 南非对德宣战。9月10日 — 加拿大对德宣战。9月...

  • 17218832982急求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闵孙谦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

  • 1721883298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什么作用,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定的“废纸”?
    闵孙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这份协议就是《苏德互补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看似只是约定了苏德双方互不侵犯,其实一张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定的废纸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何说是废纸,因为一旦这个条约无法保证苏德双方中一方的利益,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说白了,这个条约签订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