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春困秋乏”的说法呢?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有春困秋乏这种说法?~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随着季节变化,人体的生理将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夏天,人体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身体处于过度消耗阶段。到了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机体进入到一个周期性的修整阶段,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平衡,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得以缓解,消化功能也恢复到常态,此时身体却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秋乏。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体对秋天干燥、多风的气候慢慢适应,秋乏会逐渐消除,但最好还是采取主动调整。首先要加强体育锻炼,秋季锻炼应循序渐进,否则过度运动反而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其次,要注意饮食营养。另外要做到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

俗话说:“春困秋乏”。不少人都感到,一到春天,尤其是春天的下午,人特别容易犯困。对于不少考生来说,春困可是件让人苦恼的事:下午上第一堂课,眼皮拼命打架,用力掐自己的胳膊、在太阳穴上猛抹驱风油,还是没用。

春困是正常现象
有关专家指出,其实春困并不是病,也不是睡眠缺乏,而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季节变化的结果。
记者采访多方专家,为考生找到一些对付“春困”的方法。

方法一:生活节奏要规律
要克服春困,首先生活节奏要把握好,不要三天两头一时冲动要学习就熬通宵,睡觉时间时早时晚,应养成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实践证明,对冬日里养成的生活习惯作适当调整,使机体逐渐适应春季气温上升的气候,是解除春因的关键一环。例如,冬天为保暖,通常会关门闭户,到了春天就要经常开门,使室内空气流畅;冬日里室内时间多,到了春天就要增加一些户外活动,适当加大些运动量;起居方面也要注意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足够的睡眠有助消除疲劳。

方法二:饮食调节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春困”与人体蛋白质缺少、机体处于偏酸环境和维生素摄入不足有关,因此“春困”时调理饮食应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适当增加鱼类、鸡蛋、牛奶、豆制品、猪肝、鸡肉、花生等食物。
此外,还要注意多食碱性食物,中和体内酸性产物,消除疲劳。蔬菜中含碱量较多,多吃蔬菜水果对改善“春困”非常理想。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维生素C有制造细胞间粘连物质的作用,对人体细胞的修补和增长很有帮助;B族维生素有防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除精神紧张的作用。所以,多食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和蔬菜,对解除“春困”有积极作用。
此外,营养专家还提出以下建议:
●一日三餐不要吃得太饱,最好一天能吃三到五顿,否则胃过度膨胀,人容易犯困。
●很多学生早上不爱吃早餐,这会造成了大脑供糖不足,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其实,早餐一杯牛奶外加几片面包是不错的选择。但牛奶最好别空腹喝,一定要与淀粉类食物结合。
●缺锌会影响认知和注意力的集中,而海产品诸如紫菜、海带中,蕴含有丰富的锌,每周适宜进食这类食物1-2次。

  自古有言: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春天伊始,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这时人们却感到疲乏无力,提不起精神,这种懒洋洋的现象叫春困。
  专家解释,春困并不是病态,它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外界气候一旦发生变化,人体的血液循环就会作出相应调节。冬天,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大脑和内脏血流量却相对增加,大脑供氧充足,所以人们往往在冬天头脑清醒。进入春天,随着气温的升高,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扩张,体表血液循环旺盛,流入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量减少,导致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降低,于是出现了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俗语说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天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可减少白天的困倦现象,这不是说睡眠时间越多就越能消除春困。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这正是人们开展室外活动的大好时光。人们在晨炼时散步、慢跑、做操、打拳;假日结伴郊游、爬山等都会改善机体功能,从而较快地适应气候变化。这是防止春困的一种积极措施。
  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体热散发困难、皮肤粘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脏血管系统负担增加,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致使能量消耗增加。夏天又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气候环境,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债务。9月,烦热的夏天悄悄被秋天接替。这时,气温冷暖适中。轻风吹拂,清心爽神,真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而人体各种生理系统也相应发生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水盐代谢也恢复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代谢达到基本稳定的程度,因而肌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自秋分以后,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基本上是阴阳相半昼夜均。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但清晨醒后仍会感到疲乏,还想继续睡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
  所以,秋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的补偿反应,也是肌体在秋季宜人舒适的气候环境的恢复措施,还可以说是肌体内外环境为达到新平衡的过渡现象。
  古人也曾借“春困”为材,或疏思意,或谈旧情。金昌绪便在《春怨》中,借“春困”写出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另,更有杜甫“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用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一动一静形象地写出了“春困”的原因。


为什么有“春困秋乏”的说法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8286915496为什么会春困秋乏 春困秋乏的原因
    逄佳岚1、季节变化。因为冬天晚上时间长,白天时间短,但是春天的时候,白天的时长变长,就会有一种睡不醒的感觉。同样,秋天也是如此。春天万物生长的季节,最主要的自然现象就是温度升高,那么我们大脑供氧就会变多,所以当我们的大脑供氧跟不上的话,就会想睡觉了。2、春困秋乏其实是自身的一个身体调节,...

  • 18286915496春困秋乏还是春乏秋困
    逄佳岚春困秋乏。自古以来就有春困秋乏一说,进入春天,随着天气转暖,皮肤毛孔舒开,人的身体血液循环增强,而供给大脑的血液就少了,脑供氧不足就容易导致困意。春困秋乏出自孟浩然的《春晓》。

  • 18286915496为什么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呢?
    逄佳岚天气转暖,人体体表温度升高,血液涌向四肢,五脏六腑和大脑就开始缺血,大脑一缺血,人就容易犯困。春困越明显,亚健康状态越严重。肝不好的人,春天不仅犯困而且肚子会胀,尤其是饭后。心脏不好的人,春困会伴有胸闷、气短,有些人还有心悸。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症状最明显,整个人都会显得冷漠麻木,生无...

  • 18286915496为什么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什么
    逄佳岚1、春困:春天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增多,但供应大脑的氧气却相应减少,于是出现了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现象。做到起居劳作、精神调摄、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精神、情志、气血亦如春天的阳光,舒展畅达,生机勃发。2、秋乏:秋季气候由...

  • 18286915496为什么有“春困秋乏”的说法呢?
    逄佳岚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但清晨醒后仍会感到疲乏,还想继续睡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所以,秋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的补偿反应,也是肌体在秋季宜人舒适的气候环境的恢复措施,还可以说是肌体内外环境为达到新平衡的过渡现象。古人也曾借“春困”为材,或疏思意,或谈旧...

  • 18286915496有个词,是“春乏秋困”还是“春困秋乏”?哪个是正确的?有悬赏啊
    逄佳岚正确的是春乏秋困。这是一句民间俗语,完整的话是:春乏秋困,夏盹冬眠。春乏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现象。春天,气温适中,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

  • 18286915496家乡一句话中叫做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有什么科学道理.
    逄佳岚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这反映了不同季节,人体的生理反应。夏天,人体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身体处于过度消耗阶段。到了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机体进入到一个周期性的修整阶段,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平衡,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得以...

  • 18286915496春困秋乏一说法怎么解释
    逄佳岚“秋乏”在我国民间盛行着春困秋乏的俗语。秋乏是什么道理呢,这要从生理学谈起。从生理学来讲,正常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湿度、气流以及气压等综合气候条件配合下,肌体才感到舒适。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给人的肌体带来了许多生理变化,如体热散发困难、皮肤粘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

  • 18286915496为什么人常说春困秋乏
    逄佳岚实际上其问题关键不是春困秋乏。而是夏打盹和冬不醒。夏天白天长黑夜短,一日劳作下来,困乏嗜睡是正常的,午休打盹可弥补睡眠不足。秋乏则是夏的延续,是人体补偿夏日睡眠不足的调节。 睡不醒的冬三月,是说,冬天日短夜长,人们的作息或活动量也类似冬眠动物,一切都放缓了。春困是冬天的延续,是...

  • 18286915496为什么会有春困秋乏的说法,到了秋季该如何养元气?
    逄佳岚这时,人的机体需要有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同时,清凉夜间,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 " 秋乏 " 的原因。同时,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加之夏天难以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