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曹操是个很正义的人,年少时从不给上司拍马溜须,这是真的吗

来自:糖街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袁绍,不听信忠臣良将的建议,而宠信顽固小人的拍马溜须。曹操,知人善用,亲近忠臣,远离小人。真的吗?~

真的。官渡大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攸劝袁绍偷袭许昌,袁绍因听小人谗言,借孩子生病为名,不肯,结果大败。

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
——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




一、四十年前“翻案”过程之回眸

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
笳十八拍〉》一文,内称:“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
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所谓‘正统
’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
《三国志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
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2月19日,该报又推出翦伯赞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
,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像这
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却长期被当作奸臣,这是不
公平的。我们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
(1)而曹氏之所以被当作奸臣,一是“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为了宣传封建
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他不仅把
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
作三国的历史”,“《三国志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二是
“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过去的戏剧家也尽了他们的责任”,他
们用“令人可僧的苍白的颜色,表示曹操的冷酷,再用墨笔在他
脸上画上几条黑线,表明他的奸诈阴险”,通过这样的脸谱,“
表明曹操不仅是一个奸臣,而且是一个超级奸臣”。

仅仅过了月余,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又登载了郭沫若的《
替曹操翻案》一文,文章首先肯定了“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
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认为“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
平的。其所以产生这种不公平或者使曹操特别遭受歪曲的最主要
原因不能不归之于正统观念的统治。”并断言:“罗贯中写《三
国演义》时,他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在他并不是存
心歪曲,而是根据他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来加以形象化的。但在
今天,我们的意识不同了,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了!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就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
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其中心观点是:“曹操冤枉地
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在今天,要替他恢复名誉”。

在郭、翦二人的翻案文章分别见诸报端后,1959年第9期的《
文艺报》刊出李希凡的《〈三国演义〉和为曹操翻案》一文。李
文有感而发,亮明自己的观点为:“对于替历史人物曹操翻案,
我没什么意见。”不过,“对于把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和历史人
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以至扩展到全盘否定《三国演义》,
作为一个《三国演义》爱好者,我是不能同意的。”“《三国演
义》确实表现了很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也“不能因此就说
,《三国演义》所宣扬的一切,都是封建正统思想”,“在三国
人物的描写里,同样也包含着历代人民对于三国人物的臧否评价
。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
“它的客观的艺术价值,却是广泛地概括了长期封建社会的权臣
、政治家的复杂而真实的精神面貌,创造了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
目中的封建政治家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它也是那个作为历史人物
的曹操所包容不了的”,这样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十分深刻的艺术
形象,绝非“像有些同志所指责的那样‘小说家’只是用‘画白
脸’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归结为一点,“文学作品终究不是历
史事实。用历史的考证方法——不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出发,而
是从历史事实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那是和文艺批评不相干
的事情。”

二、毛泽东的观点及其对“翻案”生成之影响

以上,我们对发生在四十年前的那场围绕着曹操的论争进行
了简明的梳理。之所以旧话重提,当然并非是一定要剖断出论争
双方的是非曲直,而是想探析一下论争的生成机制与缘由,并期
望通过对这场风风火火之论争过程与结果的回眸和总结,寻绎出
对当今文艺批评的启示意义。而依照笔者手中所掌握的有关材料
来看,这场论争的产生,又的确是直接源自于毛泽东之观点的。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看待曹操的呢?总体上讲,毛泽东对曹
操是充分加以肯定的。然细加比较,建国之前与建国之后,毛泽
东对曹操的看法又颇不一致。

在毛泽东的早年,或许是受传统观点之影响的缘故吧,有意
无意中,他对曹操是基本持否定态度的。例一,1916年7月25日毛
泽东写信给萧子升,就十日前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洪宪帝制祸首
杨度等八人事,称:“此衮衮诸公,昔日势焰熏灼,炙手可热,
而今乃有此下场!……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
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2)由此可见,毛泽东确实是曾
将曹操与历来被视作篡位者之模式的王莽和往往被界定为欺寡侮
弱之典型的司马懿等人相提并论的;例二,1930年12月30日第一
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面对拂晓浓雾,对朱德说:“真是天
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兵。今天,我们借晨雾,
全歼顽敌啊!”(3)此处,则又自觉不自觉地将蒋介石比成了曹
操;例三,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以三国时期刘、孙、
曹之间的关系来比照当时的中共、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认为“
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就抗日的中心主题而言,
“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4),借此来统一全党同
志的认识。在这里,显而易见,他是把曹操一方比做应联合抗击
之敌人的。

而在建国之后,毛泽东对于曹操的评价,简直可以说是来了
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最早透露出这一迹象的,是1952年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
》时称赞梁武帝部将韦睿智勇双全,并就韦睿筑城御敌时所云“
为将当有怯时”,批曰:“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
致军败身歼”(5)。此处,恐怕是毛泽东第一次称曹操为“曹公
”,推崇之意显见。

而毛泽东全面肯定历史人物曹操以及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
案”,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
之后,他吟诵起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并对其身边的保健医生
徐涛说: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听了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便疑
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嘁,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
然时便这样斥责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
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
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
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
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
,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
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
统。这个案要翻。”(6)

从上引文字中可以归结出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此乃毛泽东
首次全面肯定“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
起的诗人”。其二,也是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问题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认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
…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所以,“这个案要翻”!

如果说,上引这段对话仅是发生在他与保健医生之间,并且
是在北戴河避暑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因而局外人一般还难以及时
知晓的话,那么,下引1957年这番谈话便不可能不影响到更宽广
的范围:

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
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
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7)

在此之后,毛泽东还曾多次提到并充分地肯定过曹操,譬如
1975年,毛泽东又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
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8)。甚至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
,他还用曹操等人并没有上过大学来说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
长才干”(9)的道理。

但是,毛泽东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次数最频繁、且从多种角度
全面肯定曹操、赞赏曹操,则集中在1958年的最后两月间。

这年的11月份,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说:“殷纣王(
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
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10)

同月,他在接见安阳县委书记时说:“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
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
,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11)

11月20日,于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在谈到曹操时,毛泽东
问身旁的同志: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
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
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
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
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
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
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
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
,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12)。

这年的十二月份,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对《让县
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时,针对卢弼之于曹操的指责写了这样一段
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13


同月,毛泽东在读《魏书·刘表传》时,还就裴注中所载刘
表“杀降”之事批曰:“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表明了他
对曹操“不杀降”的赞许;又针对卢粥注中所云刘表于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郊祀天地、自立为帝之事批曰:“做土皇帝,孟德
不为”。既表明了他对刘表做法的蔑视,且又再一次称赞了曹操
。(14)

由以上征引可见,仅在1958年的最后两月间,毛泽东便至少
不下五次谈起过曹操,高度评价曹操,并旗帜鲜明地要给曹操翻
案。也正是距此一个月之后,即1959年的元月份,郭沫若便在报
上发文提出了重新评价曹操问题。接着,翦文也于次月发表。又
过了月余,3月的《人民日报》便刊载了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
文。

据上述材料已足可认定:郭、翦二人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是直
接受到毛泽东影响的。这两者之间,不但在时间上是如此地接近
,而且其基本观点——“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
观念所制造的冤案”——也是源自于毛泽东的。

我们之所以认定郭文的形成是受到了毛泽东观点的影响,不
仅是由于上引1958年最后两个月间较为集中的有关材料,也不仅
是由于早在1954年夏天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过要为曹操翻案,而
且尚有毛泽东与郭沫若等人面对面的谈话可以坐实:

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当晚,他将胡乔木、郭沫若等请来
一道用餐。“我们谈《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吧。”毛泽
东首先提起了话头,与郭沫若纵谈三国历史。……两人你一段,
我一截,夹叙夹议。谈到热烈处,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
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听
到问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好。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
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个大白脸,
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15)

上面这段谈话,发生在1957年的11月2日,早于1959年元月郭
文之发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同时,从郭沫若等人的“翻案”文章发表后毛泽东的态度看
,也恰巧印证了双方观点上的一致性:

翦伯赞继郭沫若之后,于2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应该
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毛泽东读过翦伯赞文章后,说:曹
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
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他还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16)

(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
说,“……秦始皇不是被骂了二千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
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三千年了。好的
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17)

甚至到了1973年5月25日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强
调要重视上层建筑、抓路线问题时还充分肯定说:“郭老功大过
小”,“为殷纣王、曹操翻案”,“是有贡献的”(18)。关于
郭沫若为殷纣王翻案的文字,指的当是其1959年3月23日发表在《
人民日报》上的《替曹操翻案》中的一段话,内云:“周武王并
不是‘至仁’,殷纣王也并不是‘至不仁’”,“我们今天要从
新的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替曹操翻案;而且还须得替一切
受了委曲的历史人物,如殷纣王,如秦始皇,翻案。”而据本文
所引用的第10则材料(即1958年11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
的谈话中所讲过的把殷纣王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来看
,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郭之为殷纣王翻案,其观点也显然是直
接来源于、至少是受到了毛泽东启示或影响的,因为郭文的发表
距毛泽东的第一次郑州会议谈话在时间上至少拖后了四个月。

笔者之所以认为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是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
除上引材料外,尚可从二者的亲密交往上寻得旁证。有关资料显
示(19):这一对在年龄上仅有一岁之差的朋友和诗友,早在北
伐战争时期就有过接触;武昌分手后18年,他们又在重庆相会、
唱合;新中国成立后,接触更为频繁。郭沫若敬仰伟大领袖,毛
泽东也看重郭沫若的才干。在当代诗坛上,与毛泽东交往最多、
切磋诗艺最勤者,恐怕莫过于郭沫若了。作为伟大的诗人、渊博
的学者以及与毛泽东有若干近似经历的历史学家,彼此的影响当
然是相互的,但仅就诗词创作中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影响而言,郭
沫若则不仅从毛泽东那里获取过诗思和力量,而且其作品中的不
少意象和语言就直接来自于毛泽东的诗词。例如,他1962年初写
的《咏梅〈卜算子〉》上阕:“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
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其意象即取自陆游与毛泽东的同名
作《卜算子·咏梅》。又如他1965年夏作的七律《访大柏地》后
四句:“弹洞杏坑留旧壁,诗碑柏地立当场。长虹深幸如相识,
彩练横空舞夕阳。”其诗思、话语,也是来自毛泽东的《菩萨蛮
·大柏地》。与二人的密切交往相关,郭沫若知道一些别人所不
了解的内情,因此在他的不少文章中也传达出某些不为他人所知
的毛泽东的言外之意。譬如:1958年毛泽东的两首七律《送瘟神
》发表后,人们对其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看法不一。正当诸说争论不休的时候,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
发表《坐地、巡天及其他》一文,指明此十四字“是说的地球的
自转和公转”,“坐”与“巡天”的主体“实际上是作者自己”
。这些论点,是毛泽东1958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的信中谈到的,
但当时并未公开发表,所以,郭沫若极可能是从内部了解到这一
情况后写成文章的,他的文章传达了毛泽东的诗外之音。而根据
上引有关“翻案”问题的方方面面的材料来推断,我们也同样有
理由相信:郭沫若是通过自己的文章转达出毛泽东对曹操评价之
意见的。

三、对毛泽东观点形成的推理及蠡测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郭沫若等人为曹操翻案是受到了毛泽东
之看法的启示与影响。而毛泽东对曹操的观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简洁性的说明和推理性的蠢测:

其一,毛泽东对曹操的充分肯定,实事求是,符合历史的实
际,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因为,在我国三国时期,曹操确可称
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一流的诗人(有关这方面的
论证材料在在多有,此不繁琐征引)。因而毛泽东为曹操翻案,
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眼光洞察历史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其二,毛泽东充分肯定曹操,又多少受到过他所赞许的李白
、鲁迅等人的影响。就其受李白影响来言,如前引“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之句,便出自李白的《望鹦鹉洲怀祢衡》一诗,
李诗中既指出了曹操轻视祢衡的失误,同时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功
绩是肯定的。李白对曹的这种评价符合历史实际,也比较符合毛
泽东本人的看法,所以毛泽东就特别引用了李白的这句诗;而就
其受鲁迅的影响,则由下面这则材料可证:“1927年鲁迅在《魏
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
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
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50年代读到鲁迅此文中上述论点时
,用粗重的红铅笔划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
常赞同的。”(20)

其三,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
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
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
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可以说,在各自所生活的时
代,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对于二者来说都是当之无愧
的;即使在个性、气质上,二人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虽
说他们上下相隔一千多年,但毛泽东对曹操确实是打内心里予以
情感认同的。

毛泽东明鉴史书与小说的畛畔与区别,因而曾云:“《三国
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21)
;但是,又因为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上毕竟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更由于毛泽东对这两部著作的喜爱,所以,“在毛泽东
晚年的读书生活中,这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书,他实际上
把它当作一部书了”(22)。尽管,“少年时的毛泽东一直是把
《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读的”(23),并为此还和他的“历史
教师发生过争论”,“甚至找到校长那里”评理(24),但那毕
竟只能看作是少年时期学识局限下的过于执拗,与其晚年由于特
别酷爱《三国》,以至于常常将二书联系起来读,因此在他眼里
《三国志》既是史书也是文学,而《三国演义》则既是小说也有
史实,终究不是一码事。

四、“翻案”之事对当今文艺批评的启迪

历史,指的是已过去了的事实,因之,不管任何人,在她面
前都一无例外地是后来者与审视者;而小说(当然也包括以一定
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表现内容的历史小说),则属于文学的
范畴,在这一已成为固定状态的精神产品面前,每个人也仅仅是
一个鉴赏者或评价者。从这种角度来讲,不管是面对历史还是面
对文学,也不管他是领袖、才俊或凡人,都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
的接受者与阅读者。

一代领袖毛泽东,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才能,其对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无疑都是极其巨大的。而单就其学识的渊博而
言,则不惟对政治、经济、军事、体育、逻辑、宗教、书法、教
育等学科均曾做过认真的研究,而尤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方
面有着精深的造诣。他爱读史,其中有一部是陈寿的《三国志》
;他也爱读文学,其中有一部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他从
宏观的角度推究曹操在三国时期所起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
用,并据以肯定曹操,呼吁为曹操翻案,从而显示出历史家的深
邃和政治家的气魄;他激赏《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的谋略运筹
与征战经验,并灵活地运用于自身的革命实践,从而表现出军事
家的才干和文学家的睿智。

诚然,无论对于业已成为过去的三国历史也好,还是对作为
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也好,本质意义上,毛泽东都只是一个
普普通通的审视者和鉴赏者。但是,由于毛泽东本人的特殊身份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举国上下对他莫不无限崇拜的特殊背景,
便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将他看成了一个非普通的读者,并且演进为
对他的一切意见和言论的绝对接受与尊从。平心而论,当时“翻
案”浪潮的掀起,不能不说与此大有关联。就当时的史学界来讲
,为历史上的曹操翻案,不仅符合历史的实际,而且也是完全正
确的。但由翻历史上的曹操之案,转而认定“《三国志演义》简
直是曹操的谤书”,并不加区别地认定《三国演义》的作者完全
“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的,这就真的有些“胡子眉
毛一把抓”了;爱好《三国演义》的文学界人士,反对把“作为
文学形象的曹操和历史人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不同意“
全盘否定《三国演义》”,更应该说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种
努力,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文学及其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品格独立
,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因为所谓“演义”
,于此处指的就是据史传或传说敷衍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而考
察《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我们又知道:其一方面确实是“俯仰
史册”,以史料为创作之素材,另一方面则大量吸收了宋元“讲
史”话本、杂剧戏曲及其他民间文学的成果;同时,作者更站在
时代的制高点上,灌注了鲜明的现实精神,从而进行了属于他个
人的天才的再创造。罗贯中据史而不泥于史,在基本尊重历史本
质真实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心灵去照亮堆积如山的史料,从中选
择、改造、组织,进行合乎逻辑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一部不朽
的杰作,这恰是罗贯中的伟大之处。那么,今人又岂可简单地以
历史家的尺度去丈量艺术品的短长呢?1982年的《北京大学学报
》上有一篇论历史剧的文章比喻得颇为形象和明白,它说:“熊
猫有些象猫,但不是猫,而是熊的一种。历史剧取材于历史,但
不是历史,而是艺术的一种。”同理,以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和
事件为表现内容的历史小说,我们固然有权力要求它象猫——即
尊重一定历史现象的本质,但它又毕竟是熊——属于文学艺术的
范畴,二者绝不可等同视之。这一点,仍是我们今天重新梳理四
十年前这本陈帐所获得的基本启迪之一。

无论是基于冷静的、理性的审视与评判,还是基于情感的、
审美的体验与认同,面对历史或文学,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
的权利。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毛泽东就若干三国历史或文学方面
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进行了一些独到的解剖,这本属极为
正常的一家之言。但由于无法超越的时代制约方面的原因,这种
判断与鉴赏,却被有些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当成了“最高指示”
,甚至于有意或无意地给误解了、曲解了,于是,在最终的效果
上,往往便成为了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缺憾。这种现象,却又是
足以令我们深长思之的。

至今我们还记得,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
一封信》中曾表达过“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
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的观点。他老人家讲得明明白白,“
宋人多数不懂”形象思维。这本是一个很深刻的见解!然而,未
必不是受此观点的影响,且使之“扩大化”,因而致使长期以来
,诗学研究界对宋诗评价普通偏低,以至于改革开放前的近二十
年间,宋诗研究领域相对沉寂。而实事求是地讲,宋诗中的形象
虽不算十分丰满,然处在唐诗这座高峰之后,能够独辟蹊径,自
成一格,尤其是(回)异于激清充溢之热烈,显出深邃幽静之冷
峻,未尝不是有意义的可贵探索。更何况,如果“学唐诗”一如
“唐诗”,哪还有什么滋味门所谓荔枝、橄榄,果不同味,前者
一粒入口,则甘芳盈颊,后者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者也。

应该说年少时的曹操有正直的一面,不过主要表现为不畏权贵。就是他立五色棒,严刑峻法,行刑不避权贵。
但是你说他一辈子都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一般很多人都是无法同意的。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很多时候他还是一个性情中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崇尚正义的人。我个人觉得曹操对于正义没什么大的感觉。在东汉末年,比曹操正直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一些为曹操所用,有一些死在他手上。曹操,对于道德二字,其实并不是很重视的。他欣赏奇才,当然也欣赏义士。大多是情况下,他对于他人和自己的道德要求都不高。

年少时不溜须拍马是真的,很正义就难说了,毕竟历史人物吗,不能这么简单的评价。

不是

那你说说
不拍怎能有将相才


正史中的曹操是个很正义的人,年少时从不给上司拍马溜须,这是真的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8342948938正史中的曹操是个很正义的人,年少时从不给上司拍马溜须,这是真的吗
    班雁从答:应该说年少时的曹操有正直的一面,不过主要表现为不畏权贵。就是他立五色棒,严刑峻法,行刑不避权贵。但是你说他一辈子都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一般很多人都是无法同意的。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很多时候他还是一个性情中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崇尚正义的人。我个人觉得曹操对于正义没什么...

  • 18342948938有人说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心胸宽阔,勤政爱民,很善良的人,不是三国...
    班雁从答:善良这种词显然不能运用到一个政治家身上。不过曹操却是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三国演义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所以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写成一个奸诈小人,作为现代人,我们无需抱着这种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对于曹操也要有新的,在现代来看比较客观 评价,应该肯定他对于国家统一、政治文化发展所...

  • 18342948938你认为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
    班雁从答: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

  • 18342948938曹操在正史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霸王之道是怎样的呢?
    班雁从答:回答:曹操是个有抱负的人,他不想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的奸佞小人。这一点从曹操的诗文中就可以看出来(从曹本人非常有文采)。而且他以平天下为己任。刘备成事是因为其汉室正统,仁义。孙权成事是因为孙策和孙坚给他留下的领导班子。曹操成事是因为其行事果断,胸有城府,懂得看人,杀伐决断。历史上,英雄不...

  • 18342948938正史中曹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一个杀人狂魔吗?
    班雁从答: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超世之杰,非常之人”。曹操就是那位即奸且雄的“奸雄”。曹操的确是个杀人魔。曹操虽然是个悲天悯人,极富人文情怀的大诗人,但他杀起人来一点也不手软。细数《三国志魏书》,我们就能发现曹操直接间接屠了多少城:徐州,雍丘,彭城,...

  • 18342948938曹操其实是治世能臣,正史上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班雁从答:而在这场恢弘的战争史上,孙权,刘备,曹操,诸葛亮,郭嘉等等,在这场大世之中进行着自己的表演。三国争霸,其中有一个人却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一个主角,这个人正是曹操,在东汉末年大放异彩,一举建立了三国中最为强大的魏国。孙盛《异同杂语》: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影视剧...

  • 18342948938三国认为曹操有错吗?刘备就是对的吗?
    班雁从答:从大面来讲,曹操是一个很棒棒的人,只是被三国演义给毁了,曹操可谓是明主,且曹操不是汉贼,他的魏王是汉献帝封的,而刘备和孙权呢,刘备真正的官职就是一个县魏,孙权家也只是太守不过,后来献帝赐予将军的职位。刘备败走会,带走老百姓,曹操也会,而且曹操带走老百姓逃难是有正史记载的。曹操错在...

  • 18342948938为什么 曹操是枭雄?
    班雁从答: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后世对曹操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主要是没有摆脱现实政治的影响。如果王朝稳定,那么对一个人能力的关注是相对次要的,最关注的是人的忠诚度,此时曹操奸臣的名声就很盛行。反之,如果是乱世,特别是乱世之中...

  • 18342948938曹操,周瑜,鲁肃,到底谁是三国演义中被丑化最严重的人?
    班雁从答:被三国演义丑化最为严重的一人就是曹操。当然周瑜和鲁肃也确实被黑的很惨。一、曹操不是国贼。《三国演义》是出了名的捧刘贬曹,在书中刘氏集团成为了正义的集团,而曹操的曹氏集团就是正义的另一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就是一个想谋取汉室天下,自负不择手段的国贼。但在正史上,曹操并不是...

  • 18342948938曹操在唐宋时还是“英雄”,为何之后就成了一个“奸雄”的形象?
    班雁从答:其次,在真实的历史中,唐宋时期的君主其实都是比较推崇曹操的,宋朝时期的好几位皇帝都很喜欢曹操的诗歌,也很喜欢曹操为人处世的方式,但是到了元朝末期、明朝初期的时候,出现了一部经典的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直接将曹操写成了一个奸雄的形象,基本上看了《三国演义》的人都觉得曹操是一个坏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