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二战前后美日、美苏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美日 美苏 的 外交关系 的 演变的过程~

  美日:
  美日同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大致以冷战结束后1996-1997年为分界线,权且称之为冷战期(前期)和后冷战期(后期)。前期的关键词是“美日安保”(即《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同盟”的提法虽已出现,但并不常用,语义也不同于后期;而后期,则是名副其实、如假包换的“同盟”时期。

  前期分两个阶段:从1951年到1960年为第一阶段,为“旧安保”时期;1960年以后,到1996年为“新安保”时期。对日本来说,1951年与《旧金山合约》同时签署并生效的《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是由美国单方面强加的规约,但基本上是“被选择”的结果。可日本尽管是“被选择”,但却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恰恰相反,“兴利除弊”,为我所用:一来它利用美主导的只与部分国家(实际上排除了“共产圈”国家)讲和所谓“片面媾和”,摆脱战时“敌国”身份,迅速实现了向国际社会的复归,为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来,反手利用美国的“保护”,以让渡部分主权(冲绳基地)的最小代价换来世界第一强国的庇护,以极低的军费支出专注于经济发展,乃至在“第一阶段”便实现了从战后复兴到经济大国的跨越。不能不说,这种“被选择”的成功,恰恰体现了日本民族选择的智慧,当然也离不开吉田茂等战后日本第一代领导人的政治韬略。但是,在这个阶段,虽然也有美国战略转型的影子,但美日安保仍然是具有双重功能的约束,即在置日本于保护之下的同时,还有防止日本重新武装、江湖独走的一面。甚至到70年代初,美国谋求与中国接近的“越顶外交”时期,北京还对美领导人吐露过对美驻军冲绳感到“踏实”的心声。

  1960年,美国陷入冷战以来最深刻的危机(越南、古巴、柏林等),于是动议修改“旧安保”,“新安保”在把战略重心置于日本防卫的同时,强调“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第四条),面向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势力的同盟色彩被强化,乃至后来有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所谓要成为太平洋上“不沉的航母”的问题发言。“新安保”在日本,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安保社会运动,深刻影响了战后日本主流意识形态的构成。岸信介内阁在国会强行表决通过,旋即下台。翌年,“柏林墙”竖立,柏林被一分为二,东西冷战升级。但纵然如此,“同盟”仍是一个禁忌的关键词,至少在日本来说,其政治正确性仍远未确立:1981年,刚刚结束访美在回国途中的专机上,首相铃木善幸就日美首脑会谈达成的新闻公报中出现的“同盟”表述问题,向同行的记者团小心翼翼地澄清说,所谓“同盟”,“并不带有军事的意味”,引发了美国内舆论的批判。

  真正旗帜鲜明、名正言顺地打出“同盟”,其实是后期的事情。冷战终结后,两国认识到“历史并未终结”的现实,尤其是1993年美朝军事冲突、1996年台海危机和1995年日本女生遭驻冲绳美军强暴等事件,使美日两国政府意识到,美日安保不仅不能瓦解,而且必须进一步强化。于是有了1996年桥本龙太郎首相访美,与克林顿总统达成归还冲绳普天间基地的共识,进而于翌年签署了美日同盟“新指针”(Guideline)。至此,才有了我们今天话语中的“美日同盟”。连现在令日民主党政权头痛不已的普天间基地的迁移问题都是彼时惹的祸。
  美苏:
  第一时期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第二时期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第三时期
  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四时期
  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美苏太空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争霸结束:
  ,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战后美苏冷战.1962古巴导弹危机,戈尔巴乔夫时有所改善.苏联解体后正常.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80年代日本想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开始与美国产生冲突(不明显).

二战前美日外交关系还算正常,至少两国都互派了外交大使。毕竟当时的美日两国都是太平洋地区的强国。但随着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争夺,两国关系逐渐恶化。美苏因为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处于敌对状态。

二战后日本战败,美国有大量军队驻扎在日本,成为日本实际上的宗主国。日本在外交上基本是追随美国的。在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外交上开始疏远美国,但两者仍有很多方面的合作。美苏两国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两国的合作成为二战胜利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两国关系也逐渐升温。但随着二战的结束,两国在意识形态、世界霸权、军备竞赛上的矛盾日益升级,外交关系不断恶化,形成了美苏争霸。

美日关系:
二战前:争夺亚太霸权的帝国主义竞争对手。
二战中:敌对关系,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斗争。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同盟关系,日本依附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中后期:日本崛起,成为美国经济霸权的挑战者、竞争者。

美苏关系:
二战前:社会制度背景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敌对关系。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关系。
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对手,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各自社会制度的领头羊。


阐述二战前后美日、美苏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视频

相关评论:
  • 18271438574阐述二战前后美日、美苏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
    韶耍云二战前美日外交关系还算正常,至少两国都互派了外交大使。毕竟当时的美日两国都是太平洋地区的强国。但随着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争夺,两国关系逐渐恶化。美苏因为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处于敌对状态。二战后日本战败,美国有大量军队驻扎在日本,成为日本实际上的宗主国。日本在外交上基本是追随美国的。在七...

  • 18271438574为什么日本人认为二战输在了外交上而非军事上呢?
    韶耍云1951年,他下令外务省做这项工作。因为在日本人看来,二战失败主要是输在了外交上,而不是军事上。所以吉田茂组织“总结反思”主要是日本二战期间在外交层面上的“失误”。而调研结果是在半世纪后才解密公布的。大体有这么四条:

  • 18271438574二战后去日本谈判的中国外交官是谁
    韶耍云不是去谈判。1945-1952年,日本只是战败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没有资格和外国谈判。你说的那个是去参加东京国际法庭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

  • 18271438574为什么说二战确立了战后世界体系
    韶耍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格局的时代。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

  • 18271438574二战时期美苏虽然合作,但有没有互坑不配合的现象?
    韶耍云有,但是由于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还是比较少。而英美、英法之间还是英国坑人比较多,杜立特轰炸东京之前,白宫派专员前往苏联密谈,希望B-25轰炸机能在轰炸日本之后降落苏联的海参崴,但是苏联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便在1941年4月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加上美援物资主要还是通过日军控制...

  • 18271438574以二战前夕,驻维也纳外交官何凤山签证救助以色列人而改编的电影名?_百 ...
    韶耍云电影《逃亡上海》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

  • 18271438574求一部讲述二战时期一位外交官解救犹太人的电影
    韶耍云这位机智而勇敢的中年男人利用各种机会,有时以金钱作为诱饵,有时凭借自己的口才据理力争,有时甚至装扮成西班牙外交官,在纳粹统治的夹缝中拯救了许多无辜的民众。精彩视点:意大利电视台\/布达佩斯电影中心2002年出品。这部表现意大利二战时期风貌和英雄人物的电视电影营造出一幕气势恢弘的战乱场景,同时也塑造了一位敢同纳粹...

  • 18271438574哪位外交官在二战时签署大量护照,保护数千犹太人?
    韶耍云是瑞典外交官华伦堡给犹太人大量签发瑞典保护通行证 相当肯定的答案 请向祥系的看完 冒着种种风险,华伦堡救下大批犹太人 德军在前线节节溃退,希姆莱已感觉大势不妙,他害怕被当作战争罪犯审判。他命令将奥西维兹的毒气室撤除,停止执行根绝犹太人的计划。但贼心不死的伊启曼仍打着另外的旗号坚持他...

  • 18271438574二战时期签署了大量护照,保护了数千犹太人性命的外交官是哪国人
    韶耍云何凤山,中国!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纳粹的残酷屠杀,何凤山坚持人道主义精神,顶住各种压力,给大批犹太人发放签证,从纳粹手里拯救了数千名犹太人的生命。这一义举比德国商人辛德勒在二战期间拯救110名犹太人的义行更值得称道,他因此在西方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1997年何凤山在美国去世时,中国驻旧金山...

  • 18271438574二战时德国的外交官是谁?
    韶耍云二战时德国的外交官是约阿希姆·里宾特洛甫。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语: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1893年4月30日-1946年10月16日),纳粹德国政治人物。希特勒政府时曾任驻英国大使和外交部长等职务,对促成德日意三国同盟起过重要的作用,此外,里宾特...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