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古楼、师顾堂这类民间自发的古籍出版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我以读者的角度,从自身经历谈谈。简而言之,从内容上讲,学术性善本成为图书市场的流通书籍,从形式上讲,古籍影印,从九拼一到四品一,再到单面影印的时代终于来临。我曾经的镇宅之宝艺文十三经,也随之变得有些鸡肋。2009年左右我开始关注十三经注疏,这样有价值而且需要细读(至少经文本身需要细读)的书自然需要购买一套。可是当时市面上最常见的注疏是中华和上古的两册本缩印本,除了封面和用纸不同,两书没有差别。价格不算太贵,但是字号极其小,正文尚可辨认,注疏的双行小字阅读起来极其费力。因为这是把线装书原书九页的内容,缩印在十六开的一页上。印象中两书都是影印民国二十三年上海世界书局本。当时我还好奇为何这么重要的书不出新版。另有上海古籍的整理本,陆续出版中。至今未出齐,价格较高,最重要的是无法展现底本原貌,也无法满足点读的需求。总之,按道理说当下的古籍出版局面是很繁荣的,可是作为古籍核心的十三经注疏,居然没有合适的读本。到了2009年年底,我终于在书店见到了中华书局新出版的五册本注疏,从九拼一改成四拼一,字大可读,颇利老眼,成为流通本中最佳。后来偶然知道台湾艺文印书馆也出版了注疏,四拼一(其实中华版是盗印艺文版,此即由师顾堂主人指出)。中华那几年的书,纸质不佳,虽然有些看质地像是铜版纸,按理说是提高了档次,奈何一股浓重的化工味道。得知艺文用淡黄色纸,遂在酝酿几年之后,於2013年花费近千元购入。其装帧极为精美,奈何双行注疏仍觉得字有些小。此间,传古楼开始单面影印的形式推出《四部要籍选刊》,从四书到毛诗,并且会逐步铺开。师顾堂起步略晚,出版速度则非常快。简单的说,传古楼、师顾堂出版的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目前最有利于阅读的,对当代读书人而言,十三经注疏的最佳读本终于渐次出版。未来还可以期待史书,集部,子部的更多出版品。



传古楼和师顾堂的定位不太一样。传古楼出现比较早,商业运作的色彩更浓厚一些,偏重赏玩多一些;师顾堂是从自印起家,刚开始通过自筹的方式印书,慢慢扩大影响,现在谋求与正规出版社合作,几种书都表现出师顾堂主人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这两家能够长维持下去的话,我想对读者来说,意义极为重大。2009年的最后一天,我跟桥本在御徒町吃饱喝足以后,晃晃悠悠地往本乡走去时,经过汤岛一段的小山坡,桥本突然问我,我在北大出版社准备出的《仪礼经传通解》和《礼记正义》等等,他们让我想个丛书的名字,你觉得叫什么好。接着他又补了一句,我不想叫什么海外汉籍之类的。当时我已经是马勒综合征早期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复活”和“永恒”动机始终在耳边缠绕不去,于是脱口而出:“应该叫作文献复活丛书”。



《师顾堂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第一种清嘉庆张敦仁《仪礼注疏》已经开始锁线和进入后期装帧处理,从目前预定的情况来看,效果比较好,众筹按需印制古籍这个事情以前似乎没有人做过,师顾堂也在摸索中。这和以前的模式很不同,这是读书人自己给自己印书,不是做生意印好了等人来买。所谓众筹就是大家出钱支付成本给自己印书,师顾堂只是受大家委托进行统一的前期处理以及和印刷厂联系并最终发书等工作,这样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丛书》兼顾阅读性和文献性,所以凡是底本不清晰或者漫漶残缺的书影一般不考虑影印。随着《仪礼注疏》进入后期处理,接续的现实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如何看待传古楼、师顾堂这类民间自发的古籍出版者?视频

相关评论:
  • 18485587341如何看待传古楼、师顾堂这类民间自发的古籍出版者?
    濮霭乳其装帧极为精美,奈何双行注疏仍觉得字有些小。此间,传古楼开始单面影印的形式推出《四部要籍选刊》,从四书到毛诗,并且会逐步铺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