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史料教学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利用史料教学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中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高考试题不断增加,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也就备受关注。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适当、准确的选取史料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适当、准确地指导学生选取史料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教学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数字史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辅,实物史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基本不常见。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历史事实提供例证,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学生尝试独立的搜集资料、探究资料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途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从搜集资料出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学生自己独立搜集时,究竟该如何展开?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目、索引?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和检索史料?如何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时代性?如何把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如何判断所选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素养。
  2.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从文字史料角度来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带有思考题的“学思之窗”部分,共有74处(其中必修一26处,必修二24处,必修三24处),还有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分析这些史料,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除了以此对书中现成史学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开发其更多的价值。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逐渐学会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鉴别、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如果能把不同章节的应用史料重新组合,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整体历程。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的史料的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数据表格等。虽然这些插图只是辅助资料,但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视这些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3.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点内容艰深难懂,或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相应地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各项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补充史料,关键是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史料重点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不过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史料也不能无原则地堆砌。教材外的补充史料,一定要反复筛选,紧扣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时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长短适宜,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更别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了,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节选加工材料时,可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不过要注意材料所属的前后语境,以保证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节,为了更好地解读“中国入世的利弊”,可相应补充如下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①   材料二:我国将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我国
  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根本利益,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权益;有利于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有利于完善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外商对我投资信心,更好地利用外资;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②
  二 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有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建构的课堂。新课程倡导的史料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更重要了。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新课标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学科能力要求也是为了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选好了材料,还得用好材料,材料只有在恰当地使用中才能发挥其效用。
  1.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料
  一般来说,文献史料是人类对社会的一种认识,经过了人们的加工与改造,总是受作者的主观目的、政治立场、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史料是存在主观性的东西,错误也在所难免。
  批判性思维包括质疑、假设、对比、推理等,领悟表面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采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史料,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质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以追求史料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史料的使用价值;也有助于学生摆脱教科书的束缚,养成独立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背诵教材上的评价或结论,而是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学生尽量从材料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材料的分析来加深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教育需要。
  2.引导学生“精读史料——分析问题——归纳概括”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教师都应首先梳理透彻,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例如对于文言文中的个别生僻字词可以以注音释义,或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精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补充与呈现史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规律性且与史料和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设置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点,设计相应层次的问题。补充的课外史料更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不能过于简单,设计的问题应能促使各层次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通过思考有所得并提高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0页“历史纵横”有一段史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为什么1845年左右,洋货会“充积于厦口”?洋货畅销、土布滞销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也就相应地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了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分析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就是“论从史出”的意识。
  3.精选试题中的材料分析部分进行精炼
  在获得了以上的学习经历之后,就可以精选一些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在具体选取题目时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明确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材料题型基本以文字史料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在阅读、思考、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材料本身联系相关的背景和史实,结合已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回答题目设置的问题。它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此进行整合的能力;考查对相关史实的识记、理解和归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及概括和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练习时可以对学生具体做题方式指导如下:首先,认真读题,看清楚其中的有效信息和重要提示,如分析共有几问、各自分值、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回答时避免盲目性;然后带着问题分析所给材料,找准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提示语,如材料中的时间概念、出处或作者姓名、特殊符号(双引号、省略号)等,有助于正确作答。最后,结合所学知识,理清思路,列出答案提纲。
  三 史料教学中避免出现的问题
  由于史料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史料本身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和主观性等,加上一些教师并没有对史料教学给予充分理解或很少利用,中学课堂史料教学上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不仅无法提升课堂实效,还出现课堂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出现以下现象:   1.史料的具体选用不恰当
  在史料的选择上,或是大量的史料堆砌;或是史料本身没太多思维含量,没有围绕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与主要历史知识关联不紧密,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是史料过短,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或是史料过长,学生阅读所需时间长,从而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史料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一般可以遵循:精读史料,分析史料,得出结论三步骤。基本需要按此步骤实行,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比如说很多史料中的文言文部分,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在考试中读不懂史料,产生错误理解造成失分。这就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最后也只能是听由教师给出思路或答案;或是史料中问题的设置难度过大,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无法着手分析,不能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或是根本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的史料教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当然也就无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甚至走向反面。
  2.史料教学过程中缺乏史学方法的指引和培养
  运用史料时没有发挥史料的相应功能,没有显明历史学本身特性,只把史料教学当成兴趣激发的工具。史料运用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兴趣被教师所引史料激起后,能否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或者史料教学只是被当成呈现教材中各种叙述的证据,以证实教材所言的真实性,学生并没有真正从中获取任何史学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那么这种教学即便是运用了史料,也达不到历史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运用史料并不是仅仅为了补充教师所讲内容,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相关题型训练,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对史料的运用不够规范、严谨,史料失真、失准
  现代信息技术确实为史料的查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上需要注意,这就需要使用者进行严格的甄别,如果史料有误,则会给予学生错误信息,也就形成错误的历史情景。
  史料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依据和基础,学习历史必须建立在全面、真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也许史料的采用确实给课堂带来了“高效”,但历史的底线是真实,如果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进行材料分析,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问题与迷惑,效率反而更低。因此,落实在教学中,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遵循严谨、真实原则。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由此可见,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同时也更要思考如何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中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高考试题不断增加,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也就备受关注。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适当、准确的选取史料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适当、准确地指导学生选取史料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教学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数字史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辅,实物史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基本不常见。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历史事实提供例证,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学生尝试独立的搜集资料、探究资料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途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从搜集资料出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学生自己独立搜集时,究竟该如何展开?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目、索引?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和检索史料?如何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时代性?如何把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如何判断所选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素养。
  2.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从文字史料角度来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带有思考题的“学思之窗”部分,共有74处(其中必修一26处,必修二24处,必修三24处),还有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分析这些史料,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除了以此对书中现成史学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开发其更多的价值。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逐渐学会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鉴别、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如果能把不同章节的应用史料重新组合,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整体历程。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的史料的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数据表格等。虽然这些插图只是辅助资料,但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视这些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3.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点内容艰深难懂,或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相应地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各项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补充史料,关键是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史料重点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不过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史料也不能无原则地堆砌。教材外的补充史料,一定要反复筛选,紧扣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时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长短适宜,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更别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了,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节选加工材料时,可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不过要注意材料所属的前后语境,以保证其原意的完整性。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中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高考试题不断增加,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也就备受关注。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适当、准确的选取史料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适当、准确地指导学生选取史料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教学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数字史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辅,实物史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基本不常见。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历史事实提供例证,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学生尝试独立的搜集资料、探究资料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途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从搜集资料出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学生自己独立搜集时,究竟该如何展开?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目、索引?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和检索史料?如何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时代性?如何把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如何判断所选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素养。
  2.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从文字史料角度来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带有思考题的“学思之窗”部分,共有74处(其中必修一26处,必修二24处,必修三24处),还有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分析这些史料,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除了以此对书中现成史学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开发其更多的价值。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逐渐学会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鉴别、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如果能把不同章节的应用史料重新组合,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整体历程。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的史料的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数据表格等。虽然这些插图只是辅助资料,但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视这些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3.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点内容艰深难懂,或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相应地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各项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补充史料,关键是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史料重点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不过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史料也不能无原则地堆砌。教材外的补充史料,一定要反复筛选,紧扣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时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长短适宜,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更别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了,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节选加工材料时,可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不过要注意材料所属的前后语境,以保证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节,为了更好地解读“中国入世的利弊”,可相应补充如下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①   材料二:我国将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我国
  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根本利益,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权益;有利于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有利于完善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外商对我投资信心,更好地利用外资;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②
  二 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有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建构的课堂。新课程倡导的史料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更重要了。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新课标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学科能力要求也是为了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选好了材料,还得用好材料,材料只有在恰当地使用中才能发挥其效用。
  1.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料
  一般来说,文献史料是人类对社会的一种认识,经过了人们的加工与改造,总是受作者的主观目的、政治立场、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史料是存在主观性的东西,错误也在所难免。
  批判性思维包括质疑、假设、对比、推理等,领悟表面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采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史料,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质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以追求史料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史料的使用价值;也有助于学生摆脱教科书的束缚,养成独立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背诵教材上的评价或结论,而是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学生尽量从材料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材料的分析来加深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教育需要。
  2.引导学生“精读史料——分析问题——归纳概括”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教师都应首先梳理透彻,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例如对于文言文中的个别生僻字词可以以注音释义,或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精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补充与呈现史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规律性且与史料和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设置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点,设计相应层次的问题。补充的课外史料更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不能过于简单,设计的问题应能促使各层次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通过思考有所得并提高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0页“历史纵横”有一段史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为什么1845年左右,洋货会“充积于厦口”?洋货畅销、土布滞销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也就相应地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了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分析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就是“论从史出”的意识。
  3.精选试题中的材料分析部分进行精炼
  在获得了以上的学习经历之后,就可以精选一些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在具体选取题目时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明确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材料题型基本以文字史料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在阅读、思考、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材料本身联系相关的背景和史实,结合已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回答题目设置的问题。它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此进行整合的能力;考查对相关史实的识记、理解和归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及概括和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练习时可以对学生具体做题方式指导如下:首先,认真读题,看清楚其中的有效信息和重要提示,如分析共有几问、各自分值、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回答时避免盲目性;然后带着问题分析所给材料,找准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提示语,如材料中的时间概念、出处或作者姓名、特殊符号(双引号、省略号)等,有助于正确作答。最后,结合所学知识,理清思路,列出答案提纲。
  三 史料教学中避免出现的问题
  由于史料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史料本身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和主观性等,加上一些教师并没有对史料教学给予充分理解或很少利用,中学课堂史料教学上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不仅无法提升课堂实效,还出现课堂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出现以下现象:   1.史料的具体选用不恰当
  在史料的选择上,或是大量的史料堆砌;或是史料本身没太多思维含量,没有围绕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与主要历史知识关联不紧密,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是史料过短,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或是史料过长,学生阅读所需时间长,从而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史料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一般可以遵循:精读史料,分析史料,得出结论三步骤。基本需要按此步骤实行,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比如说很多史料中的文言文部分,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在考试中读不懂史料,产生错误理解造成失分。这就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最后也只能是听由教师给出思路或答案;或是史料中问题的设置难度过大,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无法着手分析,不能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或是根本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的史料教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当然也就无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甚至走向反面。
  2.史料教学过程中缺乏史学方法的指引和培养
  运用史料时没有发挥史料的相应功能,没有显明历史学本身特性,只把史料教学当成兴趣激发的工具。史料运用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兴趣被教师所引史料激起后,能否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或者史料教学只是被当成呈现教材中各种叙述的证据,以证实教材所言的真实性,学生并没有真正从中获取任何史学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那么这种教学即便是运用了史料,也达不到历史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运用史料并不是仅仅为了补充教师所讲内容,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相关题型训练,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对史料的运用不够规范、严谨,史料失真、失准
  现代信息技术确实为史料的查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上需要注意,这就需要使用者进行严格的甄别,如果史料有误,则会给予学生错误信息,也就形成错误的历史情景。
  史料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依据和基础,学习历史必须建立在全面、真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也许史料的采用确实给课堂带来了“高效”,但历史的底线是真实,如果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进行材料分析,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问题与迷惑,效率反而更低。因此,落实在教学中,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遵循严谨、真实原则。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由此可见,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同时也更要思考如何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利用史料教学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视频

相关评论:
  • 19565725318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宓肢府答:工作计划是对于一段时间的工作制定的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制定是有很大的作用的,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

  • 19565725318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宓肢府答: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 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是时候开始制定工作计划了。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但总体的学科能力不强,对新教...

  • 19565725318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乡土史教学
    宓肢府答:当前教育部门相当重视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倡导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结合,这给乡土历史的应用预留出很大的空间。笔者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有“豫州腹地,天下之中”的美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知识...

  • 19565725318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宓肢府答:相反,从历史史料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对于传统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除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加强了对学生需求反馈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 19565725318如何使用史料构筑具有历史意味的课堂
    宓肢府答:一部分教师走向史料运用过少或者没有的极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讲述书本现有知识,完全走应试教育的路子,忽视了学生能动性培养,未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历史。第二,教学设计没有质量。如何判断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呢?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答相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史料提供新的历史情景,提出具有...

  • 19565725318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
    宓肢府答:应该说,没有开发,资源就得不到及时的数量补充和内容的更新,就有枯竭之虞;而没有整合,资源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和发挥效益,就有浪费之弊。因此,从辩证的观点出发,资源开发和资源整合是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一、教材资源——合理调整,充分利用。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充分...

  • 19565725318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宓肢府答: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

  • 19565725318怎样有效设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宓肢府答:这样,通过把知识的教学与方法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甚至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教学过程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教学实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 19565725318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宓肢府答: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史观教学: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史料教学:文物,史书记载,口述历史,学者观点,教学历史,客观公正是基本原则,中学历史课堂基本教学方法 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

  • 19565725318高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重点
    宓肢府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的变化,新教材改革后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一、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新教材改革后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首先,要整合教材资源。这就需要在模块内部单元...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