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军有多少人,赵军有多少人。共有多少将军级的将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长平之战秦军有多少人,赵军有多少人。共有多少将军级的将领~

秦军65完,赵军45万,打完后秦还有30万,赵军坑了40万,其他也基本死光了

白起带领秦军还有蒙骜,王陵,王贲,王汔,王翦:赵括带着赵军,还有王容,缚豹,苏射,冯亭

长平之战历史真相 长平一战,真相如何?都责赵括纸上谈兵,然而已经有新观点指出,赵国当时,其实比秦国经济落后的多------秦占领四川之后,已经解决了长期战争对粮食的惊天动地的需求,而关东六国,无一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在与秦军对峙近年之后,赵国的粮食储备,已经完全耗空,国家已经无法再支持军队僵持下去,是赵国,而不是秦国,急于一场决战!而且赵国还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匈奴军队,几乎每年固定的时间,要进攻赵国,如赵军继续被拖在上党,赵国无力同时进行两场战争----赵国国内的粮食,只够一个方向的军队坚持到下一季粮食收获!
至于换将,并非说廉颇如何坚决反对与秦军决战,作为长期统军的老将,廉颇对赵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了解的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然而,事实是,廉颇在前线已经快一年了,大量的士兵在前线也快一年了,所谓"士老兵疲",军心士气,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赵国"易将括,兴兵20万往长平",注意,这里兴兵,不是单纯增加军队,古代军队,是有轮换的机制的,此时赵括带去的军队,既有为了决战而从国内带来的生力军,也有相当部分,是替换已经在前线驻守了几个月的军队的,因此,前线赵军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很多-----而且也不可能增加很多,李牧部,赵国精锐骑兵,为抵御匈奴,是一个人也不能动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以赵国的实力,其在长平的部队,人数不会超过20万,以当时的运输能力,这至少要40万民夫转运粮草,而当时赵国,全国不过200多万人口.
秦最后杀降40万,已经知道,是不留上党的人民的,这个不留,当然是所有可以服兵役和接近兵役年龄的男子,以当时15岁入伍,而上党以亡国的姿态,投入抗秦,应该是12岁以上,悉数在军,则,秦杀降,将是尽杀所获10岁以上男子并老年女子,但是10岁以下的男子和相当部分妇女,是被运回秦国的,要知道,这样的恶战,秦国付出的代价,也不少,可以想象的是,前后一年左右的苦战,泰国战死,病死,残废,负伤,失踪的人口,也当在20万余,相比赵国在上党损失的20多万军队和上党本地在战斗中死亡及被杀和虏走的(可以相信的数字是)30万人口,秦国需要当地的人口来补充.
当然,历史是后人写的,人们更多的看到的,是战场上的刀来枪往,至于后勤,没什么人有兴趣去关心那么一点点.这里说一个数字,淮海战役,共军投入兵力60万,动员民工达到350万!从这里,人们应该可以想象,在更加落后的2000年前,维持40万前线兵力,要多少后勤人员!赵国所以"易将求战",应当可以想象了.
然而,中国人,对于责任,是从来不会往自己身上揽的,所有汉语中有"替死鬼,替罪羊"这样非常,绝对体现人类最高智慧的名词发明出来-----于是,蔺相如先生"劝过赵王了",于是,赵括的母亲也"反对委任赵括并亲自贬低过了",廉颇先生,也对战术问题"不赞同在不适合的时候决战了",一切责任,看起来,都在做决定的赵王和战败身死的赵括身上了------然而且慢------既然赵括如此无能,秦何必也战前换将,以白起来战?为何以前不起用白起?可见,秦国,也存在"士老兵疲"的问题,只是史书上没写-----实际上,赵括带着换防的部队前来,以生力军决战时,秦国也采取了同样的姿态,实际上,两国都把在前线已经疲惫不堪的军队换下去了,两国都以"一战定胜负"的姿态,转对峙为进攻了.如我上面说的,赵国虽然有了决战的决心,但匈奴的现实威胁,使赵国不能动用其最强的部队,即守卫北方的骑兵----而赵国所以在战国时代,能够以相对齐,楚,魏,秦等国少一半的人口,战斗力居于前矛,就是这支"胡服骑射"的骑兵的作用,而不是步兵!因此,决战之时,赵国的步兵,仍然不敌秦国的军队.而秦国,人们知道"秦王悉诣年15以上,60以下赴长平",为什么秦国敢于如此?因为,第一是人口三倍于赵国,第二,匈奴当时主要进攻方向在燕,赵一带,陕西方向当时还不是主要方向,第三,关东六国根本不可能团结,赵,秦决战,六国不可能将军队开到魏国,韩国前线-----纵齐,楚两国有此意,韩,魏恐其借机入侵!至于燕,其时时想的,都是如何进攻赵国,让它把军队开到长平去支持赵国,那是上帝本人来了,也视为幻想的事情!
于是,在粮食将尽,匈奴将攻的情况下,赵王做了最大的努力----动员国内的有生力量,换下前线的疲兵,任命国内"唯一还敢于接受国王的任命同秦军进行如果不能取胜,肯定会全军覆没的将领",也就是赵括,同秦军进行最后的决战.请注意,这里,我用了唯一敢接受王命,这样的字句,大家想一下,赵国,应该将领不会少吧,至少不会只有一个廉颇能打仗吧,然而终于用了没打过仗的赵括,为什么?当时赵国年年都要同燕国打,同匈奴打,两年同秦国打一次,赵王会比你们这些在电脑前的人还不懂军事?先生们,赵括先生上前线,首先是赵王面前,没有人肯上前线了!他们都不肯去打一场"肯定会死的仗",赵括,某种意义上,知道必死,但决心面对这个现实,在争取胜利的同时,也做好了"以上党全灭为代价,最大限度消耗秦国的有生力量,使其不能于攻占上党后,不经一年以上时间休整,就直接进攻赵国"的必死决心.
结束语,赵国,即使不能战胜秦军,也必须令秦军付出远超过秦国接受能力的伤亡,才能阻止秦军直攻赵国----这必然引起匈奴的进攻,而燕国,也必攻赵国北部,则赵国必亡.赵王做了他人生中最困难的选择,赵括,在明知生的希望不足5%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赵王的最坏打算------上党民与驻上党赵军全体覆灭,消耗秦军20万,令秦军回国休整,非两年,不复出战!事实证明,秦自长平一战,2年未攻关东六国!而燕国,当年进攻赵国,被李牧部击退!
当然,会有人说我的观点,太过分了.确实,付出全部前线军队的代价,太大了,应该说,赵王有付出重大代价,阻止秦吞并上党后,直接进攻赵国的战略思考,但并没打算让赵军全部灭亡,他的想法,应该是,与秦军进行总决战,赵军付出远多于秦军的伤亡,主要是,还是让上党人为保卫家园,付出几乎全部男丁死亡代价的基础上,赵军能够保有一部分力量撤回来.然而战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白起在2000年前,敢于在那么落后的时代,进行战略包抄,彻底切断赵军后路,这不仅超出了赵王君臣的想象力,实际上,白起的打法,也是十分冒险的,也是存在失败可能的!赵括是在赌,赌秦国不敢冒韩国,魏国发动进攻的危险,"举全国之力,悉赴长平",白起其实也是在赌,赌赵国不敢冒匈奴进攻的危险,调动李牧防守匈奴的骑兵,来长平决战!白起赌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王的战略思考水平,没有秦王高!

秦军65完,赵军45万,打完后秦还有30万,赵军坑了40万,其他也基本死光了 白起带领秦军还有蒙骜,王陵,王贲,王汔,王翦:赵括带着赵军,还有王容,缚豹,苏射,冯亭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文献只记载了秦军60万,赵军40万,秦主将白起,赵主将赵括。至于多少将领没有详细的记载。


长平之战秦军有多少人,赵军有多少人。共有多少将军级的将领视频

相关评论:
  • 15953339555请教:长平大战白起对赵括,双方各带了多少兵
    林贫荆秦军至少六十万,赵军五十万左右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斩敌25万,获胜进占长平...

  • 15953339555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林贫荆其实关于秦军伤亡人数,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吕思勉先生所说秦军伤亡25万,其实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至于秦军到底伤亡多少,并没有明确数字记载。秦军有可能只是伤亡5万左右,也可能真得伤亡20万。长平之战初期,秦军处于进攻一方面。赵括挂帅之后,赵军改为进攻。正常情况下,双方的战斗伤亡应该差不...

  • 15953339555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各有多少兵力?赵军真的一坑杀了45万人吗?
    林贫荆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以秦军杀赵俘虏四十万而闻名,现代很多学者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但有些坚持古书数据的人认为,战斗中阵亡的赵军加上外围二级战场的友军可以达到50万。同样,秦军需要50多万元来应付这场战斗。所以长平之战在古代是百万大军之战。那么,这个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这两个国家有多少人?隆...

  • 15953339555长平之战被称为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究竟有多惨?
    林贫荆长平之战的确很惨,主要体现在战争的过程和战争对后世的影响方面。秦和赵国都派出了40多万大军,战争结束的时候,秦国伤亡20万人左右,而赵国伤亡多达45万人。赵国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相抗衡,而秦国这一战也损失惨重,被很多人称之为最惨烈的战争。起初秦国击败了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使得上党地区成为了...

  • 15953339555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呢?
    林贫荆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

  • 15953339555历史上的5个有名的战争,双方将领、交战人数、地点、胜败的原因
    林贫荆长平之战:秦军将领白起,赵军将领赵括;秦军约70万,赵军约45万;地点:古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战况:秦军先诈败,佯退,同时以精锐骑兵左右包抄赵军,并以万余人切断赵军补给,围困赵军,后赵军突围时因主帅被杀,投降。秦军消灭5万人,收降40万人,并全部坑杀。合计45万人。巨鹿...

  • 15953339555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被围之后还有可能反败为胜吗?
    林贫荆先说我的观点:反败为胜难,突围是没问题的。长平之战是一场百万级别的史诗级战役,当时秦军至少投入了60万兵力,赵军至少投入了46万兵力。战争最后以赵国主力全军覆没而告终,让整个赵国上下家家披麻戴孝,可见损失之惨重!那么,当赵括的40万大军被围的时候,就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了吗?经过我认真的...

  • 15953339555长平之战,秦国投入了多少兵力?
    林贫荆公元前266年,秦相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秦国参战兵力约六十万,赵国参战兵力约四十五万。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

  • 15953339555长平之战秦军用多少人围住了四十万赵军?
    林贫荆秦军大约50-60万人吧,主要应该是利用地形实现的包围 地形不利,而且四十万人已经被分割包围,赵括再一死群龙无首就投降了。

  • 15953339555长平之战秦军当时没能一举灭赵国?
    林贫荆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进行了一场战略性的决战,此战最终以赵国战败,秦军坑杀了40万赵军而告终。在这场大决战中,赵军主力基本上都被消灭掉了,可让人想不到的是,秦军战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等了大约40年(公元前222年),才最终灭掉了赵国。长平一战是战国七雄中两个军事强国的对决,...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