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游侠,与小说、电视中所呈现的有何不同?

来自:健康排行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谈论古代游侠的利弊~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
  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谋取胜。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李白这首亦当如是!
  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三杯吐然诺,五岳为之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重然诺,尚意气的任侠,真是“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张华《壮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壮士”,是当之而不愧。“不惭世上英”!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情见于词了。
  然而,诗人不仅在热烈的颂唱“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行》诗,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无遗了。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

没什么联系吧……一种是兵种,侦察骑兵;一种是社会职业或阶层,和武侠小说中的侠客略有区别,主要指汉朝以前地方上蓄养死士的豪强地主,朱家、郭解一类人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话题,为大家梳理一下"游侠"这种人物角色在我国古代社会各阶段的兴衰起落。

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游侠,与小说、电视中所呈现的有何不同?

金庸先生

说到"侠",我们首先可能想到的,大都是去年刚刚驾鹤的金庸先生的作品中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大侠"。但实际上,文学作品毕竟是虚构的,先生笔下那些忠肝义胆、叱咤江湖、甚至攘臂扼腕救国于危难之中的英雄们,在真实的历史发展当中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存在,而且宋、元、明三个朝代本身就是一个侠的势力相对而言从逐步衰落到"默默无闻"的时期。但金庸先生的确以他深厚的功力,将散落在我国长河中的"侠"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还重新赋予了"侠"这个群体一些更为理想化的品质。

影视作品中的大侠形象

言归正传。"侠"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作为一种研究对象,韩非子只是"恨恨地"将它与当时还是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并称,说了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直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对游侠的认识形诸笔墨,写下扣人心弦的《史记·游侠列传》,使得游侠群体短暂地获得了在王朝的正史当中亮相的机会(当然,褒贬也就理所当然地掌握在执笔者手中了)。

在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孕育出了不少轰轰烈烈的"大V"侠,比如豫让、专诸、荆轲、秦舞阳等,他们"义"字当先,追求公平和正义,与墨家思想有着明显的联系,因此"侠"也常被称作"墨侠"。这些急公义、轻私利的游侠,在社会上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可以说集中代表了我国"侠"传统的原始精神风貌。

影视作品中的侠客秦舞阳

根据司马迁和其他学者对"侠"的生存环境的界定,刘邦尽管贵为大汉朝的开国之君,但早年的他也被归结于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游侠"阶层——没错,在战国时期乃至到汉初,"游侠"已经俨然成了一个被民众所承认的社会阶层。跟刘邦一起起事的那些人,除了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以外,其余的也大都是出身于市井之间的游侠。

汉武帝时代,国力和皇权都获得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在大一统的思想背景下,汉武帝认为国家力量足以控制一切,允许游侠势力的存在无异于是开门揖盗,于是一方面加强对民间社会的管控,一方面任用公孙弘等文人儒士,大肆扫除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势力,使原本寄生于民间社会的游侠阶层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西汉时期的游侠再也难以大规模地集结起来,与朝廷势力之间形成明显的张力。

到了东汉时期,游侠的性质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先秦时期救危扶难、仗义疏财的"正义"化身,蜕变成了"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的豪暴之侠(荀悦《汉纪》),我国的"侠"文化出现了异化。

受人欢迎的郭解

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敢于公然对抗朝廷,他们的底气之一便是因为像战国时期的士人那样大规模"养士",为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形成独立的割据势力加薪助火。《三国志》中所记载的董卓、孙权、曹操、刘备等,无一不与"侠"亲近,甚至他们本人就是豪侠出身。同时,松动的社会结构也使"侠"重新获得了相应的生存空间,逐渐地活跃于社会各个角落。

到了隋唐时期,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皇室和相对宽松的统治氛围,为侠客的存在提供了再合适不过的土壤,社会上充盈着浓厚的"豪侠"意识,"文人行侠"成了唐朝侠客文化的特色,在追求前代侠客"狂放"气概的同时,"儒侠兼备"成了不少文人骚客的追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诗仙李白。在唐传奇中,甚至还出现了聂隐娘、红线、荆十三娘等令人称道的"女侠"形象。

影视剧中的女侠聂隐娘

从宋代开始,随着"文武分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武官地位急剧下降,使得与侠有着密切关系、甚至作为侠的本质之一的"武"字一度成为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忌讳",侠士之风开始落入低潮。但由于两宋军事一向羸弱,与周边政权的持续战争和接连失利,又使部分身怀武艺的边民团结御敌,为了国家的安宁舍生忘死,令人敬畏。同时,随着皇帝的权利的不断加强,一些底层民众被迫铤而走险,成了亡命江湖的绿林侠客。宋元明时期,侠客活动逐渐开始转入"地下",并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催生起来的民间武术团体相结合,同时具备"世俗化"和"江湖义气"两大特征。

清代暮气充塞的社会环境下,侠客既不具有汉唐时代的显赫身份,甚至难以像宋明时代那样聚义于山林湖泊,而是成为了朝廷不遗余力、严厉打击的对象。鲁迅先生认为,这一时期的侠客小说,如《三侠五义》等所体现出来的侠客精神,虽然没有拂逆我国先秦古侠的的"义"字精神,但多已经沦为官府的"编外"力量,对于官府和民众而言,都是一种相当边缘化的存在。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侠作为社会力量,具有强弱不一、形式变幻的特点,但"侠"的精神始终存在,而且在每个时期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当社会环境宽松一些,侠的活跃度就高一些;当社会氛围趋于高压,侠的活动也就相应地有所收敛乃至暂时"沉默"。

"侠"或大或小、不绝如缕地生存和活动于朝廷的官方势力和最具体的民间生活之间,以自己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为指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曾经有效地润滑着古代社会"大车轮"的运转。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侠"曾经为中华民族能够长久地存续于这片土地上,作出了自己特别的贡献。




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游侠,与小说、电视中所呈现的有何不同?视频

相关评论:
  • 18558425387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游侠,与小说、电视中所呈现的有何不同?
    阮肢恒答:专诸、荆轲、秦舞阳等,他们"义"字当先,追求公平和正义,与墨家思想有着明显的联系,因此"侠"也常被称作"墨侠"。这些急公义、轻私利的游侠,在社会上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可以说集中代表了我国"侠"传统的原始精神风貌。

  • 18558425387五蠹是什么意思
    阮肢恒答:五蠹是指古代社会中的五种蛀虫,分别是商贾、游侠、辩士、纵横者、文学者。这五种人在古代社会中被认为是对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构成威胁的因素。详细解释如下: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和谐稳定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特定的人群因其行为特点和社会角色,被统治者视为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者或者潜...

  • 18558425387古代武侠文学的发展概况
    阮肢恒答:唐代游侠之风甚浓,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唐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侠义概念也更为宽泛,凡有武功,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隐迹或浪迹山林江湖,以武行事皆称侠。唐传奇中的武侠类,其成就很高,层出的传奇的各种写法及其塑造的各类侠客,都影响到了后世武侠和元明清戏曲传奇。如李公佐的《谢小娥...

  • 18558425387侠以武犯禁中的“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的游侠有哪些?
    阮肢恒答:然而游侠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之,根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其中的游侠就是指私藏兵器,游离于律法之外的平民。而在古代人的眼中,游侠一词褒贬不一,在统治者以及附属的官僚眼中,游侠不遵法守纪,四处游荡,是不折不扣的社会闲散人员,需要严厉打击。 而在文人墨客的眼中...

  • 18558425387「 ”游侠”还是「 ”武侠”?从"侠"最初的产生说起
    阮肢恒答:中,我们粗略地了解了游侠阶层在我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今人对于游侠的理解,多受武侠小说中所塑造的"大侠"形象的影响而有所偏差,比如常常以"武侠"来指代所有的"侠",认为"武"是"侠"的首要和必要因素,认为"大侠"们都是独自仗剑走天涯的英雄。实际上,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侠,既不叫"武侠",也并...

  • 18558425387古代游侠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靠什么生存呢?
    阮肢恒答:1. 古代的“大侠”实际上是士族阶层的一个特殊分支,即武士,他们喜欢游走江湖,因而也被称为“游侠”。2. 游侠脱胎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层,因而不同于一般的平民阶层,他们有广阔的社会交际圈。3. 游侠们如何生存?他们的活动经费一般有三种来源:一是依赖家族实力;二是依附豪门权贵;三是“自主...

  • 18558425387游侠是什么意思
    阮肢恒答:游侠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一些不受常规法律约束,行走江湖,行侠仗义或者从事一些冒险行为的人。游侠这一词汇源自古代,对于游侠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1. 游侠的起源和背景。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战乱时期或者政治动荡的年代,游侠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出现。他们往往不受传统法律和制度的束缚,...

  • 18558425387古代游侠存在的原因?有哪些代表人物?
    阮肢恒答:存在原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此外,古时墨家在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其中一支就转化为了秦汉社会的游侠。游侠代表:刺客系——曹沫、...

  • 18558425387我国古代侠士这个概念是什么样的
    阮肢恒答:旧称急人之难、出言必信、锄强扶弱的豪侠之士。《史记·游侠列传》:“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唐 元稹 《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词·侠客》:“有一侠客,神剑术。” 郑振铎 《论武侠小说》:“于是在他们的幼稚的心理上,乃悬盼着有...

  • 18558425387中国古代的游侠是怎样消失的?为何中国人钦慕侠士风流?
    阮肢恒答:武侠小说蔓延在全国各地方向,出现十年前的课堂中,经常能遇到武侠小说,那些男生们对于武侠是十分的十分的痴迷。在我国的古代,有一种侠客叫游侠,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些人的私欲和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的。中国人羡慕侠士风流,使希望有人能将他们解救于水火,游侠的消失是必然的结局,因为随着时代的越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