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舞的鼓舞与文化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一、苗族鼓舞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苗族舞蹈的持续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祖先的崇拜情感和意志。这不仅仅是神话传说,舞蹈中使用的芦笙、木鼓等乐器都被认为是祖先所创造,舞蹈的普遍动因也源于祖先的神意。苗族的巫术和原始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苗民们通过跳舞与神灵沟通,跳舞既是拜神,也是祈祷。目前,舞蹈仍是苗族表现自身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苗族“鼓舞”不可避免地成为具有最宗教、巫术意义的东西。现在,我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中看到的求雨、求子、求神、求祖灵等,都不是直接祈祷,而是跳相应的舞蹈仪式来体现,由此而产生了农事舞、婚丧仪式舞、战争舞等。我们还可以从“椎牛祭”、“跳丧”、“芦笙会”、“跳香”等活动中看到许多宗教、巫术的东西——求子嗣、求姻缘、求死后升天等。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舞蹈多限于同姓宗族参加,因为它以一个鼓为单位进行,是宗族的大事,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活动结束。
二、苗族鼓舞与农耕文化的融合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苗族是我国内地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它早期活动在长江中游和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创文化。苗族的“苗”字,是历史上不同群族,对苗族实体存在的称谓,即“在水田里种草的人”来雹握作为整个民族的统一族称。由于苗族是一个农业民族,所以,它的宗教信仰不得不与其赖以生息繁衍的农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其崇拜常常带着浓厚的农业色彩。由此,我们不难推想,在远古时期苗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创造活动中,与其农耕生产相适应,便是作为心灵的物态化和凝聚物的农事心理的生产。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态,苗族人民的心理意志,情感指向以至于它的思维模式,必然与其内在心智融为一源辩庆体。在那充满着热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意向等意识活动的舞蹈创造和表演中,心灵意向与本能冲动,意志行为与情感抒泄互为补充、整合,共同构成以舞蹈为主的艺术活动的审美动态形式,特别是当这些活动与倾向集中在某种对象时,其表现即更为鲜明突出。湘西苗族“猴儿鼓”表演的传统动作,有一类就是专门表现农业生产方面的,如《整地耕田》、《挖园种菜》、《肩锄荷担》、《收割打谷》。其中祭献五谷神的“跳香舞”则反映出苗族先民对农业生产的良好愿望,寄托着他们对现实农耕活动的祝愿与祈求。整个苗族舞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以农耕民族的心理形态作为依据的,农耕文化就是苗族舞蹈的“根”。
三、苗族鼓舞与图腾文化的传承
原始社会时期,经济、社会文明落后,图腾崇拜成为人类进化史中不可抹杀一笔,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原因是当初人们对于自然现象认识不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多奇及某种生命形式的不可预知产生畏惧与敬畏心理,这促使原始居民以各种形式祈求自然界中神秘力量的庇护,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崇拜心理。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以巫术礼仪或图腾崇拜活动表现当时人类的文化心理。在苗族与淮族图腾中多以舞蹈形式表现当初人类的崇拜心理,如狮舞、斗雀舞、龙舞、斗鸡舞、木鼓舞等等,其中木鼓舞是最具特色的。苗族祖先居住在江淮一带,那里江湖密布,河流众多,枫林遍地,花草繁盛,彩蝶飞舞,环境优美。长期以来苗族先人自然而然对枫木和蝴蝶产生求同、认亲与崇拜心理。至今为止,三都县内的苗族人在过鼓社祭时,都会把山上砍来的枫树与杀宰的牛同至于庭中供奉,同时吹笙击鼓,男女合围共舞。在《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对枫木进行了极具功利价值的美化,并肯定它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枫木变蝴蝶妈妈,蝴蝶妈妈出生苗族和人类祖先姜央,然后才有人类。枫木桩还变成了苗家圣器铜鼓,所以“有了喜庆事/大家拿来跳/大家围着跳”。所以,苗族世代崇拜枫木。湘西苗族称枫木为“妈妈树”,枫木化生万物神化作为原始想象的实在性,正是苗族木鼓舞乃至铜鼓舞图腾表象心理产生的根基。
四、苗族鼓舞与仿生文化的体现
古代苗族迁徙而来时,西南还是一片莽苍的原始森林。在这人迹罕至、林箐茂密、百鸟欢歌、虎啸狼嚎的地方,他们为了躲避反动统治者追击和压迫,只得猎取身边野兽为食,以求生存,就是在这样的狩猎生活中,苗家人模仿动物形态的许多舞蹈由此发生了,为了更有效地猎取野物,狩猎者必须要学习各种鸟鸣、兽声,以诱导之,并从中得到喜悦,久而久之,也就“再度从事模仿工作,创得自己独特的狩猎舞蹈”。如:木鼓舞的主题动作按照传统是模仿蚱蜢相斗,鼓点传说也是模仿的啄木鸟的啄木声。其舞蹈动律是上身前倾,甩同边手,顺拐,以胯为动力,臂部摆动幅度很大;用头、肩、手、腰的扭、甩、转、端、蹬等构成大开大合、对比强烈的动作组合,自由奔放,也是苗族人民迁徙山区生活的最本质的反映。再如“单人鼓舞”是湘西地区苗族人民普通喜爱的一种表演舞蹈,有男子、女子表演两种。男子鼓舞有“鸡公啄米”“猴子戏物”“九龙下海”“大鹏展翅”等等都是模仿动物形态的动作,动作粗犷有力;女子的动作多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有“美女梳头”“巧妇织锦”“绣花挑花”“包头洗面”等等,大多较文雅、端庄。“猴儿鼓舞”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表现猴子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动作有“倒上树”“偷逃”“抓痒”“滚球”等。“铜鼓舞”动作也是来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活和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苗族鼓舞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成为一门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蹈艺术,被很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接受。苗族鼓舞也成为了苗族的一个特色,他们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利用自己的方式——苗族鼓舞,来传播他们的文明。关于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我们应进行更多的了解、探究并将其发展,这是民族舞蹈值得重视的文化价值之一。


苗族鼓舞的鼓舞与文化视频

相关评论:
  • 17253602239查一下少数民族的知识.苗族的知识
    冀昭将答:苗族鼓舞节奏欢快、步伐矫健、鼓点激烈、动作优美。其主要以表现农事生产生活为主,如:梳头、煮饭、纺纱、织布、播种、插秧、割谷、挑担等,由这些单一元素动作进行发展再组成不同类型的套路进行表演。一场好的鼓舞表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完美再现出苗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一、鼓舞与苗族文化 苗族舞蹈...

  • 17253602239苗族鼓舞种类
    冀昭将答:新中国成立后,苗族文化中出现了创新的舞蹈形式——四面鼓舞。这种舞蹈在凤凰县和松桃县的苗族聚居地流行,男女皆可参与。四人同时敲击鼓面,按照统一节奏表演规定套路,每套动作后换位继续,兼具娱乐性和表演性。在贵州省东南地区,踩鼓舞是女性的传统自娱集体舞蹈,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女性们围绕扁圆鼓踏节...

  • 17253602239湘西苗族鼓舞鼓舞节奏
    冀昭将答:在湘西苗族的多元文化中,鼓舞的节奏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例如,在花垣、保靖、吉首以及古丈部分区域,独特的鼓点和鼓边打法是其标志,常伴随着双边的伴奏,鼓手巧妙地运用双手,左手击打两拍,右手则是一拍,节奏随着情绪的高涨逐渐加快,边鼓也随之加速。在花垣县,有一种特别的鼓点更为复杂,左手的...

  • 17253602239苗族猴鼓舞一鼓二笙《猴鼓舞》
    冀昭将答:与一鼓一笙的形式相似,《猴鼓舞》的服饰、音乐和动作特点也有所体现,但主要区别在于吹笙者由一人主导,有时与其他舞者动作同步,有时则对称进行。湖潮一带的苗族则有他们特色的《猴鼓舞》,即一鼓四笙,通常由中年人跳。这个版本的舞蹈由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四人持笙,他们身着绣花彩片服装,独具...

  • 17253602239苗鼓的艺术形式
    冀昭将答: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湘西苗鼓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在表演上,因表演者的表达情绪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此外根据鼓声传递的内容,还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

  • 17253602239苗族舞有哪些风格特点
    冀昭将答:摘要:苗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的一种,因其独特鲜明的风格,深受人们喜欢,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苗族舞简介苗族...

  • 17253602239猴鼓舞贵阳苗族猴鼓舞
    冀昭将答:而孟关的现代猴鼓舞,如一鼓多笙,是节日和集会的集体舞蹈,男女青年共同参与,动作更加丰富多样,队形变化丰富,充满娱乐性。总的来说,贵阳地区的猴鼓舞形式各异,既有传统的祭祀舞蹈,也有现代的娱乐表演。它们在舞蹈动作、队形和音乐上都展现了丰富的变化和创新,反映出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

  • 17253602239苗族猴鼓舞简介
    冀昭将答:伏羲兄妹因此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使人类得以重生。临终前,他们叮嘱后代,鼓与猴子曾帮助他们躲过灾难。从此,击鼓舞蹈成为他们祭奠始祖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纪念先祖和过世长辈的重要民俗活动。在贵阳地区,猴鼓舞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每一种都承载着深厚的苗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 17253602239水鼓舞是什么的特色舞蹈形式
    冀昭将答:同时也是当地苗族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旅游资源之一。服饰道具:水鼓舞的服饰为舞者头缠黑布包头,包头一端垂于左肩,穿黑布大襟衣,普通长裤,有鞋穿鞋,没鞋赤脚。道具水鼓,形制同“佛鼓舞”的“佛鼓”。鼓腔为将木挖空,高约70至80厘米,大头鼓面直径约40至50厘米。

  • 17253602239苗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有哪些?
    冀昭将答:苗族舞蹈以其支系众多和分布广泛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歌舞品种,反映出苗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苗族被誉为歌舞的瑰宝,其中“鼓舞”一项便包含了近十种不同的形式。这种舞蹈在唐代的《朝野佥载》中已有记载,表明其深厚的传统。苗族人民普遍擅长歌唱和舞蹈,这些艺术形式伴随着他们的历史,生动地展现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