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来自:百韵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施行、进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二、出,生出,滋长。
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
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出处:东汉·许慎《说文》
三、去,到,前往。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假之[jiǎ zhī]
假若。
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你知道文言虚词“而”的主要用法吗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三)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 yǔ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与 yú 2.同“欤”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1]

文言文中“与”有哪些固定用法呢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视频

相关评论:
  • 17585599095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崔岸炕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二、用作连词,“同”“和”“跟”。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 17585599095高考文言文中“与”字有哪些用法
    崔岸炕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3动词 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

  • 17585599095初中文言文虚词“与”字的用法与举例
    崔岸炕“与”和“乎”都是虚词。“与”常作介词和连词用。作介词用时可译为“和””跟““同”还可译为“为”“替”等。如:(1)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就是使民众和君主同心协力;因此可以跟君主共死,可以跟君主同生,而不怕为难。)(2...

  • 17585599095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与“与”是介词用法还是连词用法?
    崔岸炕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

  • 17585599095与的文言文用法
    崔岸炕与,通“举”,推举,选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2.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

  • 17585599095文言文中“与”有哪些固定用法呢
    崔岸炕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 17585599095HELP!文言文虚词 者,与,诸,耳的用法??
    崔岸炕③ 和、同、跟。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 17585599095文言文中“与.易.微”三字的用法
    崔岸炕(1) 跟;和;及 [with;to]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for]。如:与我...

  • 17585599095文言文与用法
    崔岸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2.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和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

  • 17585599095文言文与字的意思
    崔岸炕5.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字及意思 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