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四、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①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②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③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内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五、抓住课题进行审题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课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眼睛,教会学生理解题意,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我们教师总是用尽心思地讲解,也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讲,可每一次语文测试后,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张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的简单与否,决定了测试结果质量的好坏。望着试卷上的红叉叉,无不令我们语文老师头疼,心急;无不使我们的学生烦恼,恐惧,从而造成了“阅读难,难阅读”的局面。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呢?通过近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到了一些启示,并总结如下: 一.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所以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通过学生阅读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3.及时查阅工具书。教学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总不爱动手查字典,要么读偏旁,要么望文生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平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手册》等,并传授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一篇文章单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的,有时还要借助工具书,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内容等。尤其是古诗词,更需要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其中的字词的含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养成爱查工具书的学习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学生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4.不动笔墨不读书。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语文学习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写法也是多样的。可摘抄精彩的句段,优美的修辞等;可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还可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无形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习作时也不用担心学生下笔难了。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怎样怎样阅读,授以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打好阅读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不久,“阅读难,难阅读”将会离我们而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一般包括认读力、
理解力、
记忆力以及阅读的速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
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它承担着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一
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将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
既要重视阅读理解的教
学,又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阅读理解的教学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
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就是一个信息的收
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树立
大语文观。
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
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
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教学
中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拓展阅读指的是:
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
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
阅读与整理,
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
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
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
。这是非常有道
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

(

)
、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
对同一
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他们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
理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
更好的体会鲁
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
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
事、生平、名言等)
。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
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
在学生心里留下的
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
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则好
处,就是能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
前搜集,

《十里长街送总理》

《草船借箭》
等课文。
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更接近事件、
人物,
由此走进课堂,
学生就轻松了。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
“心理近区”
吧!

(二)
、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
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而将某一阅读对象
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
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在教学
《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
我在
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
为学生提供一篇
《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
风的课外材料。
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
整合,信
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记得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
,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
《人类的秘密仓库》
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
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
、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

“大语文”
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
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
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
“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
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
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
变傻了,
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
做到了。
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草船借箭》

便把学生带向三国;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
。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
走向老舍。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
带向现代文化;
带向中华
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二、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
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
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
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
口、耳、
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
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就是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的道理吧。
显然,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

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
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
》这类
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
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
送总理的悲痛情
景,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
依惜别之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为了达到以上目
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
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
、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
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
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

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

《林海》

《可爱的草塘》等这类
意境深远,
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
的语调、
语速,
有感情地朗读。
如教学
《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
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那里的天
/
比别处的天
/
更可
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
/
是那么明朗,使我
/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
/
愉快。
”通过这样
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
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
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
中,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如朗读感情浓郁,
语言优美,
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
,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
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
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
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
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
、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
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
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
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
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
正体会到:
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
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也确实
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

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
教师在指导
朗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
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
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
为真正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
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
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
,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
爱的农村少年形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
多次与文字接触,
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
、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
、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
、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
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不
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
《将相和》
一文时,
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
要引导学生抓住
“很不服气”
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
得急重些;


“得给他个下不去”
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
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

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
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
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对比,哪
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
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
趣。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
有意识地依据教材,
抓住重点
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
理解课文,
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
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
我深深地体会到,
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拓展性阅读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
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视频

相关评论:
  • 18069553626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强肾伯答:”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第三、进行课堂表演,以演促读。课堂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故事性强,内容...

  • 18069553626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强肾伯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任务。一般来讲,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认读力、记忆力、理解力及阅读速度和阅读习惯几个方面,一旦学生具备了独立阅读能力和习惯,将对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帮助。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

  • 18069553626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肾伯答: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有三十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在童话故事《骑在白鹅的背上》《快乐王子》《...

  • 18069553626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强肾伯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种...

  • 18069553626小学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强肾伯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开始。一是故事激趣法。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二是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

  • 18069553626小学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强肾伯答: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化教学:通过讲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设置悬念和有趣的背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现场教学:利用学校环境或组织...

  • 18069553626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应该如何培养
    强肾伯答: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应该如何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方法、丰富想象、促进理解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 18069553626怎样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课文内容的能力
    强肾伯答: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阅读,从而阅读教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品词斟句中获得知识,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孔子说...

  • 18069553626浅谈语文教学怎样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强肾伯答: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

  • 18069553626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强肾伯答: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习惯。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和逆向思维——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为何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三、激励评价是孩子爱读书、形成读书习惯的兴奋剂和助推器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不假,因为孩子的心理意愿希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