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隋朝时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分为三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扩展资料: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考试程序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考生应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录取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所支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逢丑、辰、未、戌年的3月举行。会试录取者称贡士或进士,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的同年4月21日举行。凡贡士均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一篇文章在开始的破题、承题之后,必须有起讲、领题、提比、中比、后比、束比、落下等部分。
在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的每一部分必须有两股两相排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这种严格的文体又称八股文,即八股取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扩大了统治社会的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 科举制度使得对官方思想的研习成了知识分子晋升最主要的通道,而人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潜移默化的统一了社会的思想。

  2. 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 当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方式后,世袭的官僚家族没落了,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之手。

  4. 科举制度给了全体知识分子一个晋升通道。

  5. 科举制度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抑制了选拔官员时的腐败滋生。

  6. 科举制度不止制造了官员,也制造了一批乡绅(有功名但未做官的读书人),而乡绅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要一环。

  7. 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了最好,最优秀的谋生手段,俗话说“秀才反三年不成”,这变相的巩固了统治。

  8. 科举制度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与王朝捆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和准官僚集团,在事实上遏制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这对封建王朝无意是有益的。

  9. 科举制度使得庶族地主阶级主导政权成为了可能。

拓展资料: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4、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 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拓展资料: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统一了思想,科举制度使得对官方思想的研习成了知识分子晋升最主要的通道,所以潜移默化的统一了社会的思想。
2,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当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方式后,世袭的官僚家族没落了,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之手。
4,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了最好,最优秀的谋生手段,使得人们趋之若鹜,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变相的巩固了统治。
5,科举制度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与王朝捆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和准官僚集团,在事实上遏制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这对封建王朝无意是有益的。
6,科举制度使得庶族地主阶级主导政权成为了可能。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
2,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3,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4,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5,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6,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7,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8,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9,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10,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11,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12,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罗振宇:古代的科举制确实发挥了作用,你知道有什么好处吗?



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1、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2、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
3、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4、促进了社会稳定;
5、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6、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视频

相关评论:
  • 18466966315科举制的好处是什么?
    连鲍保一、科举制度的利 1、科举制度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增进了各方面人才的收集,代替了之前的世袭制,使得之前平民百姓也有机会进入官场。2、在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一起来掀起狂热的读书潮...

  • 18466966315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连鲍保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方式后,世袭的官僚家族没落了,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之手。科举制度给了全体知识分子一个晋升通道。科举制度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抑制了选拔官员时的腐败滋生...

  • 18466966315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连鲍保【答案】:A、B、C、D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

  • 18466966315科举制度和之前的选拔人才制度相比有什么好处和积极作用
    连鲍保科举制度和之前的选拔人才制度相比的积极作用有:1、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2、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3、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 18466966315科举制的开创有何历史意义?
    连鲍保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

  • 18466966315科举制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连鲍保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7.有利于公平公正.消极影响:1.士人都关注于...

  • 18466966315从现实角度论述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连鲍保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积极影响:(1)第一,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打破了两晋南北朝以来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 18466966315科举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连鲍保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 18466966315孙中山称为世界的“第五大发明”科举考试制度,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连鲍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被孙中山称为中国为世界做出的“第五大发明”。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选举制度奠定基础。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2.九品中正制度衰微。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改变...

  • 18466966315古代的科举对文人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弊?
    连鲍保有弊之处:过度重视经典文化:科举制度过度重视经典文化,可能导致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才能被忽视。一些文学作品可能过于依附传统经典,创新不足。僵化思维和官僚主义:为了迎合考试要求,文人可能会陷入机械背诵和墨守成规的困境。这种倾向可能导致思维僵化,缺乏创新和前瞻性。不公平和社会阶层固化:科举制度对贫寒...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