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的中国鼓的当代风姿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类似于非洲鼓的中国鼓是什么鼓啊?~

你说的是不是丽江的手鼓啊?是下面的这个吗?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趁着年轻,大胆地走出去,去迎接风霜雨雪的洗礼,练就一颗忍耐、豁达、睿智的心,幸福才会来。

鼓,这个概念,历史固然很悠久,作为具体形象的鼓,却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也在不断地演变,不断地新陈代谢与改进、发展中。古代的一些鼓类,现在不多见了。如(上十下鼓)鼓、应鼓、鼍鼓之类,甚至连鼓名也得拴释。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建鼓,也只能在画像石、画像砖上才能看到。宋代山西泽州人孔三传创造了诸宫调说唱,民间又有了宋杂剧,才有了杂剧鼓。同一时期在乐舞、队戏中除继续用仗鼓外,又增添了“托鼓”。盲艺人负鼓作场,称为“说鼓书”,因之又出现了“书鼓”。进入元、明,唱道情的风行一时,才又出现了“简板”和“渔鼓”。由于中国戏曲的形成,又产生了“板鼓”、“戏曲堂鼓”、“战鼓”。十番鼓和昆曲清唱,产生了“点鼓”。明代产生的“八角鼓”盛行于清代,象征八旗团结,早期用于满族八角鼓戏,或八角鼓书。现在则用于单弦伴奏和山西武乡、襄垣的八角鼓书。
太平鼓象把团扇,故名扇鼓。是汉代镔扇舞所用鼙鼓的继承,实际也是古代社祭巫枧用灵鼓的遗风。《周礼、大司乐》:“灵鼓灵鼗”。司农注:“四面”。近代盛行于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和东北地区。因为它单面蒙皮,东北称作单鼓,河北、山西称扇鼓,陕西称羊鼙鼓,内蒙趁环鼓,甘肃称摈鼓甩辫子,安徽称端鼓或喜鼓。在旧社会,也用于巫枧跑神。所谓“瑞公”的瑞即瑞公,是巫师的别称。后来发展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人们常把宋代的太平鼓“打断”看作扇鼓的历史记载,那是一种误解。那时的太平鼓“打断”并非扇鼓,直到现在,流传在山西上党地区迎神赛社中的“打太平鼓”,那只是祀神礼仪中取其吉利的鼓笛套子。并非善鼓。
朝鲜族的长鼓,又名仗鼓,朝鲜族语称“卜”。流行于吉林省延边地区朝鲜族自治州。它源于古代细腰鼓,历史悠久,敦煌北魏壁画、云岗北魏石雕、都有类似的击鼓舞乐图。长鼓还流行于广西、广东一带的瑶族地区,造型与朝鲜族的“卜”略有差别,也用于长鼓舞。瑶族的长鼓舞分为文、武两种,文长鼓舞缓慢柔和,武长鼓舞粗犷有力。有的还用唢呐、小锣伴奏。属于细腰鼓类的还有福建的“狼涨”又名“狼鼓”,是“福州十番”和闽剧的拌奏用鼓。壮族的蜂鼓又名横鼓,也属细腰鼓类。鼓腔陶制,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相传为纪念九位壮族英雄而创造的。伴奏蜂鼓舞。
朝鲜族另有一种小鼓,名曰“草高”,用于农乐舞。还有一种奇特的“瓢鼓”,即用铜盆盛水,把舀水用的半个葫芦瓢扣盖水面,用铜匙敲击瓢外底部发出“蓬蓬”声,伴奏朝鲜族舞。
铜鼓至今还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苗、壮、彝、瑶、佤、布衣、土家、水、黎等少数民族中盛行。除祭祀、庆典外,主要用于伴奏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歌舞。在节日或丰收时节表演。贵州黄平县苗族,用铜鼓伴奏“踩鼓舞”;广西东兰与河池地区的瑶族,以高低两面铜鼓与一面皮鼓合奏“铜鼓乐”;广西东兰壮族山寨,以四面形制高低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错演奏;云南佤族跳象脚鼓舞时,用铜鼓、象脚鼓、大小硭锣、铙钹合奏;贵州苗族用铜鼓、笙伴奏歌舞。
腰鼓,古今制型不同。古代腰鼓,据陈阳《乐书》:“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皆广首纤腹。”即细腰鼓。今之腰鼓,即陕北安塞型腰鼓。实古代鼙鼓之流变。流行于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和东北地区。但各地的大小与称谓不一。陕西称腰鼓或花鼓,山西、山东和江、浙一带称花鼓,安徽称凤阳花鼓。曾被昆曲、梆子、秧歌戏吸收为小戏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曾被革命文艺队伍吸收,变作庆典中的腰鼓。
手鼓也是中国鼓的一个大类别,各地、各民族称谓不同,制法也稍有差别。“铃鼓”是维吾尔、乌孜别朝鲜等族的手鼓,流行于新疆和吉林延边等地。维吾尔语称“纳格曼达卜”或简称“达卜”,朝鲜语称“平高”。鼓身扁平圆形或八角型,单面蒙羊皮或驴皮,框周围嵌有若干铜或铁制小铜钹,故名。直径20-50厘米不等。历史悠久,四至六世纪敦煌北魏壁画中早已出现。“抓鼓”也属手鼓类,是东北赫哲、达斡尔、鄂伦春、满族等族的手鼓,鄂伦春语称“温痛”或“神鼓”。流行于黑龙江、辽宁等上述各民族居住地。鼓身扁平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以桦木为鼓框,单面蒙鹿皮或旰皮,鼓背以交叉十字形或米字形的皮条绷紧,下置彩穗,演奏时左手握皮条执鼓,右手持木槌敲击。用于巫祝迷信活动或萨满歌舞。羌族的手鼓,羌语称“日木”。流行于四川茂纹羌族自治县和松潘县羌族自治地区。木制鼓框,单面蒙羊皮。鼓身面径38厘米,厚11厘米。它的特点是框后置一弓形横木梁为把左手持鼓,右手执藤条杆或云杉木槌敲击,旧时用于瑞公祭祀活动。藏族的手鼓名“那额”。汉语又名神鼓。鼓框用铁条制成环状,单面蒙皮,鼓面彩绘,框外多饰彩色绒球,木制鼓柄,用弓型鼓槌击奏。多用于热巴舞。
木鼓,佤语称“克拉“。流行于云南仓源和西盟佤族地区。鼓型特殊,一般选用木质坚硬、纹理细蜜的红椿、花涛木或红毛树挖制而成。鼓身开有中间窄、两头宽的音槽和方型音窗,鼓身长大,横截面直径50-70厘米。重可达一千至一千五百公斤,常由四人各持双木槌敲击,声音宏大,可传数里,旧时用于宗教活动,欢迎狩猎回来、报警或其他信号。佤族人民视为神圣、尊贵的象征。是中国最大、最重、最特殊的鼓。
其他如“奘醪”是广西壮族的大鼓。“光兵”、“光养”是云南傣族的横鼓。“戈日横横格勒克”是蒙古族的牛皮鼓。“边鼓”是广西武鸣、巴马地道公跳神用的神鼓。“丹不勒儿”是藏族、蒙古族喇嘛庙的鼓。“纳格拉”是维吾尔的铁鼓。“尖沤”又名竹鼓,是云南佤族的鼓,与四川清音的怀鼓类似,都接近于道情“渔鼓”。“侗鼓”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交界侗族地区的鼓。“象脚鼓” 流行于云南景颇族、傣族地区,因形似象脚而得名。“黄泥鼓” 流行于广西、广东、湖南瑶族地区┄┄等等。这些鼓不只是鼓名不同,形制也各异。
各地鼓类,或清锣鼓合奏,或为吹鼓乐领奏,或为戏曲指挥。如西安鼓乐、山西锣鼓、山东鼓乐、辽南鼓吹、浙东锣鼓、江苏十番鼓、湖南十样景锣鼓,福建十番鼓,宜春三星鼓、潮州大锣鼓和各地社火鼓等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鼓,大都是伴舞的。如铜鼓舞、象脚鼓舞、蜂鼓舞、腰鼓舞、长鼓舞、热巴舞、扇鼓舞、铃鼓舞、锅庄舞、萨满歌舞、环鼓舞、边鼓舞、竹鼓舞、横鼓舞、黄泥鼓舞等等。




鼓韵的中国鼓的当代风姿视频

相关评论:
  • 13581731781鼓韵的中国鼓的当代风姿
    惠枯舒答:如(上十下鼓)鼓、应鼓、鼍鼓之类,甚至连鼓名也得拴释。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建鼓,也只能在画像石、画像砖上才能看到。宋代山西泽州人孔三传创造了诸宫调说唱,民间又有了宋杂剧,才有了杂剧鼓。同一时期在乐舞、队戏中除继续用仗鼓外,又增添了“托鼓”。盲艺人负鼓作场,称为“说鼓书”,因之...

  • 13581731781鼓手大赛宣传标语
    惠枯舒答:     魔鲨杯-MUZA中国鼓手联合会第四届全国鼓手大赛征集鼓手大赛宣传标语。要求作品精辟,有创意,给人印象深刻,内涵丰富,易于记忆和传播;主题突出,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和潮流感;符合鼓这个打击乐器的气质;可以由1-3句话组成,字数20字内,不能有不好的谐音或寓意。  &...

  • 13581731781鼓韵鼓类第一次大汇合
    惠枯舒答:例如,鸡娄鼓的鼓框近似球型,常常与鼗鼓配合使用;答腊鼓则以独特的蒙皮方式和左手持鼓右手击打的方式发声。盛唐文化的开放和兼收并蓄,使得各民族的鼓类艺术和击鼓技艺汇聚一堂,与中原民间的鼓类和传统鼓类共同形成了中国鼓类的第一次大汇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展示了...

  • 13581731781鼓韵的产生
    惠枯舒答:人类对于鼓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原始先民渔猎生活有了剥皮的能力;二是必须具有制陶工艺。至于制革,它和猎获物剥皮可能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在中国古代先产生陶鼓和鼍鼓。远古先民为什么要制鼓?也就是初始制鼓的目的?我认为和制陶一样,可能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偶然发现。制陶产生于先民们控制了...

  • 13581731781求煲耳机的首选 歌曲
    惠枯舒答:2.阎学敏《炎黄第一鼓》也是音响界试音的必备软件之一,荟萃了中国鼓韵文化的精粹,以巧妙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华夏人民的生活风貌。《鼓诗》在国内音响界早已是公认的低频天碟,系统的低频到底如何,一试便知!如果试听时感觉低频力度好、速度正确、鼓皮的涨力都仿佛历历在目,同时也没有什么发散、发蒙的感觉,那么系统的...

  • 13581731781RAZER噬人鲨怎么保养,用了2天感觉音质变了。还有连接耳麦的貌似铁丝很容...
    惠枯舒答:2.阎学敏《炎黄第一鼓》(见图9)也是音响界试音的必备软件之一,荟萃了中国鼓韵文化的精粹,以巧妙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华夏人民的生活风貌。《鼓诗》在国内音响界早已是公认的低频天碟,系统的低频到底如何,一试便知!如果试听时感觉低频力度好、速度正确、鼓皮的涨力都仿佛历历在目,同时也没有什么...

  • 13581731781鼓手大赛宣传标语
    惠枯舒答:一、鼓动灵魂,燃烧激情,我是魔鲨。二、激鼓青春,美得有理由。三、用行动鼓动世界。四、魔鲨豪情,鼓声澎湃,我来赛。五、激情中国鼓,奏响最强音。六、青春自信,我的绝唱我做主。七、魔鲨击昂高手,人气撼动全国。八、金属盛会,击打碰撞。九、鼓动青春,音为有你。十、一鼓作气,中华绝响。十...

  • 13581731781寻耳机发烧友 推荐几首适合煲耳机的音乐
    惠枯舒答:2.阎学敏《炎黄第一鼓》也是音响界试音的必备软件之一,荟萃了中国鼓韵文化的精粹,以巧妙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华夏人民的生活风貌。《鼓诗》在国内音响界早已是公认的低频天碟,系统的低频到底如何,一试便知!如果试听时感觉低频力度好、速度正确、鼓皮的涨力都仿佛历历在目,同时也没有什么发散、发蒙的感觉,那么系统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