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历史一定是正确的吗?~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没有正确与错误一说,只有真实和虚假的区别。但历史上的人物却有正确与错误的评价,这必须是与这段历史无关的后人才能给出的结论。在中国,也许结论要过去很多很多年才能得出,只要有利益人存在,历史就很难做到真实。

一、从现实入手,回望历史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那么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一是利用纪念性活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记念活动很多,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去回望那段历史,肯定会有和平时不一样的感觉。二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追溯历史,类似于文学上的倒叙。比如,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许多不安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那么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程,总结、认识它的起步、发展。 二、倡导有思想的历史学习面对众多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些同学感到特别的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其实盲目地沉到琐碎的历史片断中去自然会无所适从,同学们可以尝试整理一些相关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观点去统帅史实。这样可以让琐碎的知识获得一种生命力,让死的内容活起来。并且还要学会用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比如,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我们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内容组织起来,写出一篇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并且得出你对此人的看法和评价,对重大事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挖掘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而逐课的学习有意无意中将历史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的片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始终要有一种整体的观念,要突破“课”的限制,挖掘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前面的事件引出后面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呼应前面的事件,环环相扣,连续不断,历史是不可能停顿、中断的。在总复习阶段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知识按一定的学习主题重新整合起来,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立起来、活起来,把隐含的关系挖掘出来。有人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在“美国的历程”的归纳中,我们会看到“独立战争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的叙述,那么它如何体现出来呢?在几课之后,可以找到“18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在南北战争的影响中说到“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又如何印证呢?实际上就是几年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高速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单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奥妙,我们的思维只需要往前跨出一小步,把它们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就可以形成整体的认识。 联系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横向可比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差异,纵向可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发展轨迹。角度不同,更能折射出历史的迷人之处和魅力所在,只有从更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有可能获得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比如在美国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当时中国的状况等。 四、放宽视野观察历史,才能思路开阔历史学习和研究,总是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前人的事情,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才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全面地去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把事件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环境中去观察认识,得到更加理性的判断,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与层次,摆脱浅陋与狭隘。比如从1840年开始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单个看、综合起来看、放在中国近代史范围中看、放在东亚范围看、放在世界范围看,是不同的视野,也会有不同的但是更加准确、客观、清晰、完整的认识。 五、多分析揣摩出题人思路,掌握一定考试技巧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同时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当然此外也还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材料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历史,也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过去是古人的历史,现在是今人的历史,未来是后人的历史。真诚希望同学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准方法,注意培养好的学习兴趣,把历史学好。
说一句现实点的话,现在是应试教育,你只需要会背就好了,以后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终铩羽而归,其中原因很多。
政策上:炀帝即位之后过度消耗民力,而这次对外战争,更是调集了全天下人口的十分之一参战,使得国力过度消耗,军心不齐。
军令上:炀帝过多干涉军令,使得将士们很被动,贻误军机。
军队上:第一次战争炀帝多募府兵,这些府兵多是地方军改编,并没有多少作战经验,而炀帝的分兵策略让军队的配合难以达到完美,所以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实际战斗力并不强。
将领上:炀帝所分的二十四路左右军将领互不统属,更有不少纸上谈兵之辈或者企图借胜利升官发财的投机者。
战术上:战术上炀帝轻重不分,主力被困在辽东而偏师却深入敌方腹地,地形不熟,粮草转运不济,是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三路大军其实主角应该是炀帝所率中军,百万大军几近闲置,空耗军粮补给,这也是失败的关键因素。
战略上:炀帝这次东征本就是一个大错棋,耗费举国之力攻击一个在当时并不能实际占领获取资源的小国,其收入完全抵不住它的消耗,而骄傲的炀帝孤军深入,并没有与周边国家,如东突厥等,联手,从战略上可以说完全的失败。

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广,在于明。隋朝三征高丽每次动辄大军数十万,甚至百万,却屡次失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统帅决策失误,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隋炀帝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军队统帅,把握不了战场的上息万变的局势,既想当“婊子”(平高丽),又想立“贞节牌坊”(招降高丽)注定了浪费军机。2.后勤方面吃紧,给养不足,劳师远征,隋炀帝一征高丽,总计征兵113.38万。运者倍之,约226.76万人。3.内部不稳;远征期间国内发生了杨玄感叛乱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4.当时高丽是很强的,可以说是朝鲜历史上相当强盛的一个时代。而且他的战略也很对头,就是坚壁清野,固守坚城。

隋朝文帝时东征高丽根本就没有做准备,没有考虑辽东地区的气候、后备线的补给、作战方针等因素,结果“值水潦,馈运不继,军士乏食,复遇疾疫”,(《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三十万水陆大军无功而返,而且“死者十八九”,损失惨重。炀帝时更是在政策上有大的失误。第一次东征时以招降为主要目的,更为可笑的是战争尚未开始却已经设置了招降使。行军缓慢失掉了先机,而且各军主帅没有自主行动权,军情须报告炀帝由他定夺,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极为愚蠢的。正是这种政策导致了隋军第一次东征的失败。第二次炀帝吸取教训,改变了招降的政策,授予各军主帅可以便宜行事的权力,但由于杨玄感的叛乱使此次东征功败垂成。第三次东征只是获得了高丽王的公开投降而已,但隋朝却离灭亡不远了。

隋朝纲纪堕落,大兴土木,民不聊生。休养生息是社会主流。隋炀帝却大动干戈,与人民期望不符。军队战力不强,远征疲乏。自然就失败了。

当时隋军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是科技不发达,长途跋涉后的兵力明显下降,且当时的隋军主将是个轻敌的人,且不适应当地环境(这两点有点类似,英西海战和抗日战争中的以弱胜强的原因)而且当时的隋帝国是两线作战,东北方向争战高丽,西北方向则是抵御匈奴,明显不占优势。


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视频

相关评论:
  • 17732264082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
    岑海寿1、政策上:炀帝即位之后过度消耗民力,令国力过度消耗,军心不齐,是兵败高丽的原因之一。2、军令上:炀帝干涉军令,贻误军机也是隋朝兵败高丽的原因。3、军队上:第一次战争炀帝多募府兵,这些府兵是地方军改编,无作战经验。炀帝的分兵策略让军队间难以配合,降低了其战斗力,最后在与高丽的战争中没有...

  • 17732264082隋朝高丽战争隋朝为何惨败
    岑海寿1:贯通国家南北,中国山多,故而交通不畅。所以在隋朝之前的将领、藩王都会拥兵自重,因为粮草自给自足。国家无法限制。2:隋炀帝欲征高丽,作为运粮的核心,但实际上,第一次对高丽的征讨。粮草并不充足,隋炀帝甚至让距离边境近距离的百姓当苦力运粮,还去强征粮草。3:征战高丽,在隋唐时期,门阀当...

  • 17732264082隋炀帝三征高丽的过错
    岑海寿隋朝三征高丽每次动辄大军数十万,甚至百万,却屡次失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统帅决策失误,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隋炀帝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军队统帅,把握不了战场的上息万变的局势,既想当“婊子”(平高丽),又想立“贞节牌坊”(招降高丽)注定了浪费军机。2.后勤方面吃紧,给养不足,劳师远...

  • 17732264082隋炀帝讨伐高句丽,为何会失败呢?
    岑海寿第一,指挥不当,隋炀帝亲征。其本身不算一个合格的统帅!对于大军团作战,指挥能力有限!第二,粮草不继!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隋炀帝远征高丽,每次动辄百万大军!粮草肯定是一个大问题!第三,麻痹大意,轻视对手!第四,隋朝内部不稳!我们都知道,隋炀帝继位之后,因为其暴虐的统治!百姓不堪重负!

  • 17732264082隋朝隋炀帝三伐高丽为什么均以失败告终
    岑海寿我们应避免进入“高丽侵华论”及“隋炀帝扩张领土论”的误区。三、国内形势方面辽东之役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民不堪役,纷纷反抗,国内形势日趋严峻。但是隋炀帝仍然固执己见,不听臣下劝言,执意再征高丽。统治者不顾内患,坚持排除外忧,无疑是雪上加霜。隋炀帝为何在国内形势已动荡不安之时还要...

  • 17732264082隋朝三征高丽怎么都失败了?
    岑海寿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终铩羽而归,其中原因很多。政策上:炀帝即位之后过度消耗民力,而这次对外战争,更是调集了全天下人口的十分之一参战,使得国力过度消耗,军心不齐。军令上:炀帝过多干涉军令,使得将士们很被动,贻误军机。军队上:第一次战争炀帝多募府兵,这些府兵多是地方军改编,并没有多少作战...

  • 17732264082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为何都失败了?
    岑海寿不足为惧,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于是效仿古制,命令运粮部队运达后不再返回,而是留在战地充军,这极大缓解了在战争前期粮草的压力,但随着战争深入,因为运粮部队运至不反回,作战军队飞速增长,即使是富得流油的隋,也没有办法支撑这种战争,必然失败,所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败在运粮政策的失误。

  • 17732264082为什么杨广三征高句丽都失败了,如果是韩信白起霍去病李牧诸葛亮荀彧萧何...
    岑海寿隋炀帝杨广派隋朝军兵三征高句丽,皆失败了;主要是因为:杨广发动的这三次战事,都是非正义的,不可能得到人们的广泛支持,即使有来护儿等名将,也改变不了大败的局面。

  • 17732264082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失败的过程和原因
    岑海寿在作战的路上有的将很重的粮食都扔掉了,等到后来缺少粮食时无法再坚持作战,只好退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据传三十万人的队伍,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败。 第二年,隋炀帝又一次出兵,就在辽东城准备攻破的时候,礼部尚书杨玄感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隋...

  • 17732264082隋炀帝为何三征高句丽都失败了?
    岑海寿隋炀帝三证三征高丽都失败了,并不是高丽实力太强大。但也不能说高丽太过于强大,因为当时隋炀帝不仅大修工程而且还劳民伤财。而且去征讨高丽的路上也是道路崎岖,所以说一脸多年战争也是让隋炀帝的部队人疲马乏,所以将士们也是无心打仗。第一次征战高丽的时候隋炀帝是准备了一百多万的人马,之后也是遇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