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结构上,你认为《孟子》和《论语》有何异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孔孟生于不同时代,对“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分析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不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儒家学说。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对“仁”具体定义很难界定。其实,孔子对仁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刚、毅、木、讷近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不同弟子问仁,孔子因材施教,回答也都不同。比如,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_,”司马牛性格急躁而多言,孔子建议他说话应该缓慢谨慎。《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他平时的言语整理出来的,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语境,也就无法准确得知孔子的意思。但是在书中,孔子提到仁的句子多达一百多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了解。 据考察,“仁”的本义是祭祀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表明不忘先祖,从血缘关系上爱自己的先人,因此,仁之爱本义是亲亲之爱,后来推及爱人。孔子提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人的根本,先能事父兄,然后人道可大成。仁统四德,孔子认为,性本善,孝悌是仁之本,先孝悌而后他人、国家,这就实现了泛爱,那社会就会和谐发展,人能够有孝悌之心,自然能有仁心。“不仁而多才,国之患也,”如果光有才能,而没有为民造福的仁爱之心,做一些不利于人民稳定生活的事,那么再有才气也是无济于事。 《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仁是研究人的。研究孔子所有提到仁的句子,都是针对人的性格、修养等方面,体现“仁”的字眼很多,如:孝、悌、信、_、勇、爱众、恭、宽、敏、慧、刚、毅、木、讷,这些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周朝实行血缘分封制,为了维护统治,使宗族分而和,制定礼乐制度,礼是为了区分等级,明确全体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乐有“和”的本质,因此使大家能够和谐相处。然而,到了孔子时期,礼崩乐坏,僭越之事时有发生,有的诸侯的财产甚至比王的还多,还出现许多乱用礼乐之人,比如季康子“八佾舞于庭”,孔子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生活在礼乐文化丰富的鲁国,对礼乐的研究特别深刻,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应该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仁人应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可见守礼则可得仁。但是,孔子认为光有礼是不行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必须是发自内心的。通过宰我与孔子关于丧礼的对话,可以看出礼是仁的体现。因此,礼是求仁的方式,也是仁的最终体现。仁是可以达到的,《述而》篇中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他认为,仁是可以达到的,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实现,因此,求仁重在其自身,也就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求仁,就先从孝敬父兄开始。求仁可以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而得。“求仁”就是要通过自身内在的自觉道德修养来成就独立人格。 《孟子》一书“仁”字出现了150次,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孟子发展孔子的“仁”。在“仁”的重要性上,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舍此人们将无所适从。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仁者无敌”。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孔子仁爱的思想显然是难以实现的,要想在乱世中保存自己的国家并一统诸侯,就要采取各种战略和手段,这和孔子的思想显然是不符的,在乱世,儒家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仁”在和平年代有其重要意义,在当今,将古人的聪明智慧应用于现在是极为重要的。 来源:大东方


在编写结构上,你认为《孟子》和《论语》有何异同?视频

相关评论:
  • 13093681884在编写结构上,你认为《孟子》和《论语》有何异同?
    费浅宝”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

  • 13093681884在编写结构上,你认为《孟子》和《论语》有何异同?
    费浅宝《论语》是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孟子》是对话体:即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通常是两人)对话的内容。

  • 13093681884《孟子》在哪些方面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费浅宝一 《孟子》在体制上基本沿袭了《论语》而来的语录体,但较《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在写作上显得更成熟,段落中心突出,结构更加完整,条理愈发清楚,具有更强的文学 性。二,激越的论辩。《孟子》一书虽然不是一人完成,但是在总体上却呈现出善于论辩的特色。文章对话中,孟子常常在论辩中侃侃而...

  • 13093681884《孟子》散文语言特点
    费浅宝《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

  • 13093681884《孟子》是什么体
    费浅宝4. 学界普遍认为,《孟子》并非全由孟子所著,其中也包含了孟子弟子的记录。5. 《孟子》的文体与《论语》相近,都属于语录体,同时也包括了孟子的独白和与诸侯或门弟子的对话。6. 与《论语》相比,《孟子》在篇幅上更长,议论也更为深入,且每篇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7. 《孟子...

  • 13093681884学习了<孟子>两章,你认为孟子散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费浅宝孟子》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不如我们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意在说明“实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战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说起,得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的结论,推导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这样水到渠成...

  • 13093681884怎么评价《孟子》的文学色彩
    费浅宝故事短小,但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寥寥几笔,对于奔走在官场、名场、利场中那些只知富贵名利,不顾人格、不知羞耻之徒,虚伪萎缩、可鄙可笑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极为辛辣,具有浓烈的喜剧色彩,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四、多方修辞,表现力强。除了譬喻,孟子还运用了别的修辞手法。他喜欢运用排比句。如:“然则小...

  • 13093681884孟子写作文的特点
    费浅宝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

  • 13093681884学习了<孟子>两章,你认为孟子散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费浅宝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要反映于《孟子》中,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主要体现了孟子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仁、义、礼、智等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主张仁政...

  • 13093681884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赏析
    费浅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