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来自:喜看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 究竟为什么执着于下江南~

乾隆帝名叫弘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25岁即位,89岁辞世,做皇帝做了60年。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野史上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汉人生母,因乾隆是雍正与一名汉族女子所生,因当时清政府执行的是满汉不能通婚,所以当生下乾隆后,乾隆被抱回宫中抚养,而他的生母则遗落民间,所以乾隆就六次下江南寻访生母!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乾隆下江南,首要原因是江南风景秀丽,苏州杭州天下独绝。乾隆帝下江南当然有饱览江南秀美山川之意,其实还有以下原因:
其一、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其二,要和祖父比比。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帝也想在江南巡上和乃祖一决高下。
其三,找美女。有人说苏杭多美女。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琼瑶小说《还珠格格》里面的夏雨荷不就是江南美女吗?
其四,乾隆皇帝一生以诗人自居,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这些诗歌自然不能光在颐和园皇宫里写吧。乾隆要出去走走,自然要选择山川秀美的江南,反正车旅费实报实销。既有美女相陪,又能产生灵感,何乐而不为?
其五、阅兵。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
其六、笼络人心。首先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其次来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再次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当年清兵入关,在江南杀掠太重,“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康熙、乾隆等均将笼络当地士民人心作为重要事件处理,如重修史可法庙等措施。
总体来说,乾隆六巡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熊光传》载,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是呀,后人在演绎小说时,也把乾隆下江南当成去寻找美女,看来还真有点冤枉的味道。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浙一带在当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饶之地,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钱袋子和粮袋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如果没有当时江浙一带巨大的财政支持,那么乾隆盛世的景象也不可能会存在。
所以每次下江南除了是巡查经济和财务状况之外,也是通过微服私访去考察民情,看看当时的大臣,有没有捞取私银,这样才能够牢牢的控制江浙,保证国库充裕。其实这就是乾隆下江南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第二,江南是个宝地,人才辈出。
有句话说,江南才俊。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而且人才辈出的地方。纵观整个清朝,一共产生了114名状元。乾隆下江南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发现人才,笼络人心。
事实上在这6次下江南当中,乾隆也确实物色到了大批有才德的人。并且为这些人特开恩科考试,赐予举人称号,并且有一些还会当场授予官位。

第三,江南也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乡。
江南虽然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一旦遇到洪水,江南一带也是受灾最严重的。所以在乾隆在位期间,整修水利一直都是最大的工程。
每次下江南乾隆都要到巡查,看看河防工程。到现场对于工程的状况,当然能够看得比较清楚,顺便看一下如此浩大的工程当中是否有贪官从中牟利。

第四,江南多出美人。
江南也是出美女的地方,来到江南不仅山清水秀,而且美食也多。来到这里,吃得好,玩得开心,看到的也都是好的景象,谁不愿意来呢。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京(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京(乾隆74岁)。 说起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何在?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巡视水利河工,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而自己却迷恋于江南美景;或说是为了“搞清自己的出身及身世的真相”;或说他迷恋南方美色,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纵观乾隆南巡,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河工,督修水利 江南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和供给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南方和江南又是水患频发的地方,因此,当年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号称财富甲于天下之地,是清政府财税收入与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安定至关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复明”暗流涌动,斗争相当激烈,以后不少“文字狱”案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且黄淮水患频繁,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明”,希望通过南巡整饬吏治,解决社会问题,稳固清朝的长久统治。 三、笼络官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网罗各级官吏旧属,结交学子士人,笼络百姓民心。凡是他南巡经过的地方,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子孙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四库全书》编成后,他个人还掏钱让人抄录了三份,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当地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无疑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南巡所到之处,他还经常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不同程度地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四、彰显皇权威严,展示和平盛世 无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皇权的威严。而且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乾隆南巡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并且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尽显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康乾盛世”盛世奢华美景,也反映出历代封建皇帝好大喜功的秉性本质。 五、检阅军队士气,显示清朝军力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军队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震摄江南与边疆不安定的势力。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六、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食色 乾隆喜爱舞墨书画,兴致高雅,他所到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因此,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饱览江南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乾隆多次江南之行是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他每次南巡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 七、南巡浙江海宁,弄清身世之迷 民间传说,雍正帝胤禛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乾隆实为海宁陈氏之子,故乾隆是汉人的血统,而非满族血统。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根据民间传说与野史的记载为题材,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所以南巡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或住宿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 然而,这个故事与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实是杜撰伪造的,它完全是一个虚假的传闻。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陈家花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也就是视察他耗费巨资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在1975年为他流传甚广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撰写后记也指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段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提到:“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可见,关于乾隆身世之迷流传久远的缘由是怀有“汉人皇朝才是正统王朝”观念的人编撰出来的,假如乾隆如传说的那样,是被当时掉了包的陈家儿子,那从此后的清王朝就是汉人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迷有假,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是弄清自己出生身世之说就不足而论了。 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与后果 尽管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这样就造成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致使国库的日益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康乾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走到内忧外患交织相错的危险局面。


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视频

相关评论:
  • 19187183749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符飘诚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

  • 19187183749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六次去江南只是是为了体察民情吗?
    符飘诚江南是我国的史书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理区域。广义上的江南代表了长江以南的地区,一般来说指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区域。自古以来,江南都是风景秀丽的代名词,是许多君主出巡的必到之处,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曾经六次下江南。不过,乾隆下江南不只为了玩。乾隆时期, 江南地区频频发生洪灾,即使...

  • 19187183749乾隆帝一生中六下江南,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符飘诚乾隆喜欢跟别人攀比,主要表现在跟优秀的人攀比上。他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自己的爷爷康熙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平定了江山。乾隆其实一直都在内心里跟自己的爷爷对比,甚至到了最后让位给嘉庆的时候,还是满满的自豪自己只比爷爷少当了一年皇帝。同样的康熙也曾经下江南考察过,而且好巧不巧也是六次。康熙...

  • 19187183749乾隆六下江南都做了什么事?
    符飘诚由上表可知,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做的事情主要有:1.视察河道。主要是黄河河道与江浙海岸工程,这是关系到国事民生的大计。2.阅兵。包括南京阅兵和杭州阅兵(水师),军队的重要性不许赘言。3.祭拜明太祖陵、孔庙、岳庙。这关系到王朝的正统性,承续前朝而不是鞑虏入侵。4.减免赋税。给予百姓一些恩惠。5...

  • 19187183749乾隆为什末六下江南?
    符飘诚那个抱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弘历即位为帝以后,知道了真相,便六下江南,探望亲生父母,并且六次南巡之时,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以便和父母相聚。这个传说虽然最为流行,但是毕竟不是事实,至少有两个无法解答的疑问。疑问之一,陈世倌曾不止一次地遭到乾隆帝谴责和处罚。陈世...

  • 19187183749乾隆一生中下过几次江南?
    符飘诚4、乾隆第四次南巡正月十六日,乾隆奉皇太后从北京启程乾隆由山东入江苏境,在宿迁顺河集减去部分扈驾兵丁和大部分随行车辆,然后在徐家集渡过黄河。乾隆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5、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70岁,出发前他盘算着烟雨楼顶多只能再来—次了,因为千里劳顿,体力已吃不消。6、乾隆帝第六...

  • 19187183749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主要到什么地方
    符飘诚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

  • 19187183749乾隆当初为什么要六次下江南 乾隆是在游山玩水吗
    符飘诚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难道只是游山玩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十四年八月(公元1749年),正值盛年的乾隆皇帝收到江南奏折,奏折里提到,乾隆皇帝西行五台山礼佛,东巡曲阜祭孔,但是江南这么丰饶的地方为何乾隆皇帝一次也不来呢?因此两淮盐督在...

  • 19187183749为什么乾隆要多次下江南?他下江南真的只是为了玩吗?
    符飘诚只不过是微服私访。乾隆为了效仿他的爷爷,才有了六下江南这样的做法。他是为了向外界证明,他和他的爷爷是一样的。乾隆六下江南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好色。古代皇帝他的私生活是被严格管制的,并不是为所欲为的。江南美女比较多,乾隆想自己下江南寻找美女。以上就是乾隆六次下江南的大致原因。

  • 19187183749乾隆六下江南是真的吗
    符飘诚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