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分别是:
  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承受性原则。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这个概念包括:
  生产可持续性——为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
  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
  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
  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既能使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
土地生产性——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土地安全性或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的水平,使土地产出稳定;
水土资源保持性——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
经济可行性——经济上可行,若某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则该土地利用一定有经济效益;
社会接受性——社会可以接受,若某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则该利用方式必然失败。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简称SEA)范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政策(Policy)、规划(Planning)或计划(Program)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应用于负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活动或结果[1-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简称LUP)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为了便于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在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地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错综关系,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着控制作用,而下一级规划对上一级规划存在反馈作用。同一层次不同单位和区域的规划之间存在着开放性互补关系[3]。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从方法学上看,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可分为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及环境影响后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ment),三者是一个循环的和补充的过程。根据研究范围和评价对象的性质不同,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又可分为政策(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SEA)、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PEA)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IA)三个层次。其关系为政策(战略)指导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和规划是实现政策(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政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位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最高层次,而且最能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目前只规定了对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进行跟踪监测的一种方法和制度,是实施预防为主方针的得力工具和手段。其着眼点在于通过对区域的环境、社会、资源综合能力的分析,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贯彻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预防有重大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资源,人类自身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周围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按其影响的性质、方式、程度和方向可分为多种类型,而土地利用分区和利用类型的不同,又表现出各自的影响特征[5]。根据土地利用本身的特点其对环境的影响可概括如下几个主要环境影响特征。

2.1城乡居民点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城乡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占用大量农用土地资源,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透水排水和吸热散热功能,降低了土壤系统的价值功能;城乡居民点建设占用的耕地一般都是城镇周围的优质农田和菜地,而新开发、整理、复垦的补充耕地不仅分布偏远,而且质量较差;城乡居民点规模的扩大,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导致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大,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速了水资源的枯竭,同时,随之形成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大,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又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更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危机;城乡居民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垃圾、污水的排放易使生态环境失衡,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减退;城乡居民点用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生活烟尘、油烟的排放造成的,由于居民生活燃气化率不高,餐饮业的油烟污染排放控制不严格都是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这个概念包括:生产可持续性——为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既能使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一、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使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性质。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评价。
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是自然-生物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土地利用系统可分出不同层次,在较低层次上,自然-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而在较高层次上,社会-经济因素其主要作用,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土地利用系统由一定的土地单位和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应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对土地单位进行评价,并考虑这些因子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的变化和稳定性。
2.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不仅涉及到时间因素,还涉及到空间尺度。持续性是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适宜性是一种现状的评价,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侧重点不同。从地块-地段-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主要约束因素可能以此为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




土地评价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视频

相关评论:
  • 18434212972土地评价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尹昌伦一、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使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性质。土...

  • 18434212972土地管理基础辅导: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标准
    尹昌伦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标准 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生产性、安全性、公平性、可行性和接受性。(1)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或生态功能。从土地可持续利用角度看,土地资源利用所获得的财富和利益应是不断增加的,至少应能维持现有水平。(2)有利于降低土地资源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使土地产出稳...

  • 1843421297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什么
    尹昌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这种评价主要影响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对土地资源的合理...

  • 18434212972节地评价标准
    尹昌伦一、土地利用效率评价。这是节地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评价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土地利用相关指标,判断其是否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通过对比同类项目的用地数据,分析评价对象的土地利用水平,从而确定其是否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二、土地利用合理性评价。这一评价关注建设项目用地的合理...

  • 18434212972土地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尹昌伦生态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基础。通常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等。更应强调土地利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⑵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近期和未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满足了经济评价指标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态...

  • 18434212972什么是建设项目节地评价
    尹昌伦合规性评价:评价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国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可持续性评估:考察项目用地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方面。方法和流程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通常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评价分析等环节。评价过程中会使用多种方法,如定性...

  • 18434212972土地评价的土地适宜性的评价
    尹昌伦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考虑到土地适宜性是指持续不断的利用,要联系到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大规模地清除植被、发展灌溉、平整和改造地块、新修道路、土壤侵蚀或环境退化等),以及从而形成的适宜性或限制性。因此,土地适宜性的分级分为两种:...

  • 18434212972土地评价与管理内容提要
    尹昌伦这部分首先概述了土地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其历史背景、目标设定、基本要求、理论原理和各类别评价方法。接下来,详细讲解了土地利用现状评估、土地潜力挖掘、土地适宜性分析、可持续性评估、生态影响评价以及经济效益评估等关键环节。然后,"土地管理"部分紧随其后,探讨了土地制度的构建与演变,以及土地利用...

  • 18434212972土地利用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尹昌伦土地利用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评估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自然生态、水资源、空气质量、噪声、土壤等多个方面。其影响则体现在确保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减少不良环境影响,并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规划区域内的...

  • 18434212972如何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合理性
    尹昌伦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贯彻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预防有重大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资源,人类自身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周围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