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政治角度评红楼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具体指教怎样才能从政治角度读懂红楼梦呢~

政治啊。你去研究清史呗。对照着看。
多去看看名家的点评嘛。想脂砚斋一样的,别想了。
季羡林什么的国学大家,算是不错的选择。
再求其次就是刘心武之流了~

本人认为政治评论与文学评论类似,但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1)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2)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3)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红楼梦》里面引用了一副对联,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的人很讨厌这两句话,但是我想,讨厌这两句话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因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和真诚纯洁的心理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认为一个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了就必然成为一个很虚伪的坏人,这是一种反制主义的偏见。有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和革命家,看任何事物都以政治的眼光,但是为什么他这样偏爱《红楼梦》呢?如果你要讲政治你应该讲《三国演义》———当然毛泽东也讲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但相对而言毛泽东谈这些反而少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红楼梦》写得比较细致,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红楼梦》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量。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毛泽东的鉴赏能力是不能低估的,他把《红楼梦》定义为一本谈政治的书,把《红楼梦》看成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认为《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等等。他曾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里面说:中国不能太骄傲,中国无非就是人口多,历史长,地域广阔,另外还有半部《红楼梦》。这篇文章被收入正式文件的时候,编者把“半部”改成“一部”了,说“半部”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说“半部”更显出伟大了。   《红楼梦》的政治主题   我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红楼梦》的政治主题。《红楼梦》有一个根本的政治主题,就是探讨兴亡、盛衰的规律。中国的读书人对此特别感兴趣,这是由中国的历史造成的。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朝代,而且每个朝代都经历由盛而衰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红楼梦》描写了秦可卿在临死之前,给王熙凤托梦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近百载,一日若应了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任何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朝代,如果发展得太强大,太完美了,就要出事。这种观点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已经有相关表述,“满则溢,盈则亏”。《红楼梦》一直有这么一个调子,它把元春省亲说成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这一步,就会走向反面。这个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醒目。   我们来具体分析贾府为什么会衰败。大致上,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政治危机,二是文化危机,三是财政危机,四是管理和人才的危机。   政治危机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大的家族,一个高官,一个政治集团,它的政治资源是些什么呢?有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它有以下这些资源,第一是背景。贾府是名门之后、功臣之后,还有一个大背景,就是贾政的大女儿元春是皇帝的贵妃。但是这个背景有点麻烦,因为她后来死了,而且死了以后描写显得比较冷落。显然《红楼梦》中元春的死默默无闻,什么原因、背景都不知道。第二个是德行。在这方面贾府更差,而且越来越坏。第三,他应该有新的功劳。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没有。或者他能得到上层特殊的宠爱,像高俅那样,由于球踢得好,为宋徽宗所赏识。要财产也没有财产,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将它的政治危机概括起来,就是只知道吃老本,而没有立新功。对任何政治集团、人物甚至非政治人物来说,这都是重要的。   第二是它的文化危机,我们看到,在《红楼梦》里面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丧失了公信力。以贾宝玉为代表,他非常厌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贾宝玉的上面还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但作者老是回避,不多写,这个人就是贾珍的父亲贾敬。贾敬好道,每天都炼丹、静坐,不参与家族里的任何活动。他完全是一个对封建文化、封建价值丧失了最起码的感觉的人。作者有意回避描写贾敬,但是他起的作用很大,因为在贾宝玉做梦进入太虚幻境以后,听到“箕裘颓堕皆从敬”、“造衅开端实在宁”,意思是指行业的完蛋从贾敬这里开始,造孽、腐烂的事情是从宁国府开始的。   我把贾宝玉和贾敬放在一起来说,不符合解放以后对《红楼梦》的评论。因为解放以后新的“红学”基本上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认为贾宝玉是叛逆、反封建的,贾敬是堕落的。而在贾母身上,既有入的一面,又有格格不入的一面,因为贾母还是很注重一些封建道德的。但在整个贾府里,你会感觉到仁义道德、修身齐家、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礼仪廉耻这些东西全都已经完蛋了。在《红楼梦》的具体环境中,意识形态已经变成骗人的东西了。   第三个危机是财政危机,这点就不作细说了。   第四是管理和人才的危机。从《红楼梦》里的许许多多的描写可以看出,除了王熙凤一人,或者还可以加上一个探春,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再没有人有管理才能。王熙凤智力突出,管理宁国府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的混乱,所以她要严厉处罚。后来王熙凤病重的时候,就由探春、宝钗和李纨这三套马车来管理,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有探春。因为李纨虽然明白很多事,但是不参与管理;宝钗则是明哲保身;而探春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将来还要嫁出去的,所以很难算是家里的管理人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红楼梦》里的男人都没出息,能管家务的一个都没有。《红楼梦》中确实是男人比女人更废物,更无用,更糜烂,更恶劣。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男人读了很多正统的书,但是读得越多,就越脱离实际。以贾政为例,他是最认真的,各方面都很认真。有人说“贾政”的意思就是假正经,非常虚伪,我并不这样觉得。贾政要打死贾宝玉,恨成那个样子,是因为贾宝玉做了太出格的事情。宝玉和蒋玉菡很暧昧,而在古人眼里,蒋玉菡不是一个戏曲演员,说不定是个人妖之类的,如果儿子跟人妖混在一起,怎么会不愤怒呢?尤其蒋玉菡是跟贾府关系不怎么好的、王爷家里的一个“文艺奴才”。他非常愤怒,我认为这种愤怒是真诚的。以贾政的地位、身份,自然是不能够容忍贾宝玉。   贾政还有一点让我很感动,就是元妃省亲回来的情景。贾政和王夫人两人要先给元妃行礼,要直挺挺地跪下。贾政和王夫人就跪着说贵妃怎么好,怎么伟大,洪福齐天,请贵妃也不要考虑我们年纪大了,风烛残年,不要以我们的身体为念,要专心伺候好皇帝。我们设想,一个父亲跪在女儿面前,越说我们老了不中用了,就越表现出老年人寂寞伤感的心情。我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很好地刻画出了一个老人的凄凉。但这是按照君臣之礼,不能说你到宫里干什么啊,老爹都活不了几年了。相反倒是元妃哭了:“你们为什么把我送到那个不见人不见天日的地方?”但是贾政出去做官,碰到一点小事就无法处理了。   贾府的男人所接受的教育、所懂得的道理和现实是完全脱节的。另外,这些男人在享乐、纵欲和生活糜烂方面的禁忌,比女性要少得多,尤其是在性放纵方面。《红楼梦》中的男人没有一个不是乱来的,既可以搞女人,也可以搞男人。相反,贾府女性的约束起码多一点。贾母地位再高,她不可能搞这些。所以这里面男人尤其是没有用的,这和封建社会、封建贵族、封建特权的寄生性有很大关系。跟西洋的贵族相比,中国的贵族更加懒惰,他什么东西都要别人伺候。他的劳动减少到近于零的程度,稍微有点钱就开始使用别人的劳力。中国贵族以寄生为享受,恨不得吃饭都让别人喂。这种寄生性的享受观和特权观,使得他们的体能、智能全面萎缩,我们从贾府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点来。   贾府的权力格局   第二个大问题我想谈一下贾府的群落和权力格局。中国人的文化头脑很有意思,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最多能传到三世。果然到了第四代的贾宝玉、贾政,就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没有继承人了,从精神上、文化上、才智上都彻底瓦解了。   在贾府最高高在上的就是贾母,贾母又有一个助手叫鸳鸯,是贾母的一把钥匙,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她。即使如此,鸳鸯和王熙凤合谋,也偷过贾母的器具来典当以应付财政收支的紧急。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贾赦,二儿子是贾政。贾母喜欢贾政而不喜欢贾赦,所以贾赦一直是反对派。不过书里一直都没有对贾赦进行正面的描述,贾赦的妻子,说她是个索性子,性格很怪,很难相处。所以贾母喜欢的是贾政,更偏爱孙子贾宝玉。但是贾政和贾宝玉都管不了家,管家的责任就落到了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身上。   王熙凤具有多重身份,她既是贾赦的儿媳妇,又是贾政的夫人的内侄女。王夫人那边,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亲切,相反跟邢夫人的关系比较冷淡。第三,她精明强干,在《红楼梦》里再也找不到一个跟她一样聪明、比她更能干的了。但是她也有弱点,就是不认字,没文化,但也还可以应付。第四,王熙凤还起着作为贾母的弄臣的作用。她能够不停地说笑话来歌颂贾母,这个在封建专制里头,能够经常让领导笑,前程就远大了。只要王熙凤一说话,贾母就笑,就高兴。在众奴隶面前,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老板、杀手,她害人从来不眨眼,可是在贾母面前她是一只活泼、伶俐、可人的猴子。对贾母她是猴,对众家臣就是虎狼,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王熙凤也有一个助手,就是平儿。王熙凤是“鹰派”,平儿是“鸽派”。同样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流派的一条线,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平儿、探春、宝玉等等,包括袭人等丫头的利益都是一体的,他们的利益仍然是忠于主流派的。宝玉从思想上说是非主流的,疏离主流意识形态,但又完全享受着主流派的待遇,地位、物质享受、标准、规格都是最好的。   至于非主流派,就是对这个管理格局心怀不满,一直在伺机而动、希望变天的,首先就是贾赦和邢夫人。过年的时候,大家说笑话。贾赦就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一个老人得了心脏病,请了针灸医生给老人扎针。在哪里扎呢?在腋下扎针。老人就问,你怎么不在心上扎?医生说,因为你的心就长在腋下。意思就是指不公正,一碗水没端平,这实际上是在骂贾母。而贾母也毫不含糊,听了以后就回答说,看来如果我要扎针的话大概也要这么扎。这也是政治手段,你不是说我偏心吗?那我就偏心,这多少透露出封建政治的无赖性、流氓性。一句话弄得贾赦讪讪而退,很尴尬。那里还有一个隐患,随时准备闹一闹的,就是赵姨娘和贾环。曹雪芹写的所有人都很深刻、全面,人物写出来都是圆的,唯独赵姨娘和贾环是扁的。不管在什么时候,赵姨娘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得体的话,没有一次得体的举动。贾环也没有干过一件好心的事情。这种情况使得贾府表面上看是皇亲国戚,很高大,很贵族,很有秩序,但是它蕴藏着矛盾,蕴藏着地震。   反对派还有部分群众基础,虽然并不参与贾府的权力斗争,但是他们是一群毒魔,随时等着贾府出事好从里面染指,分点好处。沾点边的穷亲戚则偷鸡摸狗,两面三刀,雁过拔毛,恶劣到极点,他们一直勾结府外的地痞流氓,像张华这样的一些人。所以贾府的权力格局并不稳定,是蕴藏着危机的。   贾府中的三位重要女性   第三步我想分析一下贾府的一些重要人物。一个是贾母,她的地位最高,年纪偏大。她非常聪明,平常采取大撒手的政策。刘姥姥恭维她洪福齐天时,她说“我不过就是个老废物,能吃就吃一口。”实际上说这话时,是她自信心最强、心情最愉快的时刻,对一切充满信心,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放松警惕,她经过创业维艰的局面,偶尔会露出狰狞。当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时,她突然大怒。她用手一指,说我早就知道你们这些人要算计我。我现在就只剩这一个忠心我的人了,你们就要把鸳鸯从我身上调虎离山。众人就觉得很奇怪,这事为什么怪在大家头上了呢?只有探春站出来说话:奶奶你糊涂了,哪有大伯子纳妾跟弟媳妇商量的呢?要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长嫂如母,小叔子可以抱着嫂子吃奶,但是大兄弟对弟弟的媳妇要保持很远的距离。贾母突然就笑了,可不是老糊涂了,哪有大伯讨小老婆跟弟妹商量的呢?贾母就怪宝玉,我糊涂了你怎么也不劝?但是这次凶恶的表演给人很深的印象,为什么一个平时慈善的老太太遇到这样的事情突然爆发呢?我觉得虽然贾母辈分最高,但她是个女人,什么事情都由她来掌舵,也有信心不足的时候。贾母经历过创业阶段,所以警惕性很强,甚至不惜作出有罪推理,谁都可能是坏人、内奸。她不认为天下太平,贾府可能就有内奸。   再一个我要说一下王熙凤。王熙凤在管理上有许多不合理地方,比如她不按时发钱,先放高利贷,但王熙凤在管理上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贾母为王熙凤过生日,王熙凤酒喝多了,想回去补妆。结果就在这时候,贾琏正和包二家的胡来,而且贾琏派了两个小丫头站岗。第一个小丫头见了王熙凤回头就跑,王熙凤大叫“还跑”,丫头就停下来了。一见面,王熙凤就给她两个嘴巴。第二个小丫头特别鬼,就主动跑过来说正要向你报告。王熙凤说,你少跟我来这套。又是一个嘴巴。第一个丫头不说,王熙凤就拿簪子扎人家的嘴。这个动作,黄世仁对白毛女喜儿使过。管理是一种潜暴力,为什么一定要服从管理呢,因为她有能力从暴力上给你实行惩戒。王熙凤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拒绝使用暴力进行管理的人。   最后说一下探春,从搜检大观园这件事来看,对探春屋里的搜检,探春一开始就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地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不觉流下泪来。箱子看完了,王善保家的有点得寸进尺,过来摸摸探春身上。探春是何许人物,允许她对探春身体进行接触?“啪”!探春就给了一个嘴巴子,这个嘴巴太棒了!像这种狗仗人势的人缺少的就是这样巴掌的教训。《红楼梦》中很多描写很憋气。冰心说《红楼梦》让人看着非常窝囊,说她从小就看不进去,看着实在生气,没劲。但是我看完了《红楼梦》没有得抑郁症,就是因为探春的这一个嘴巴。这一个嘴巴就把所有的鸟气都发泄出来了,那真是金声玉振,余音绕梁,百年不绝!(


从经济政治角度评红楼梦视频

相关评论:
  • 18740656842红楼梦贾府衰败的原因
    蒲习心1、政治原因:依赖皇权庇护:贾府的兴衰与皇权紧密相连,一旦朝廷政治格局变动,失去了有力的后台支持,家族地位也随之动摇。贾府内部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继承人,随着一代代当权者的去世,新一代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减弱。2、经济原因:生活奢侈浪费:贾府日常生活极度奢华,耗费巨大,开支远超过收入,导致财务状...

  • 18740656842从经济政治角度评红楼梦
    蒲习心如果你要讲政治你应该讲《三国演义》———当然毛泽东也讲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但相对而言毛泽东谈这些反而少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红楼梦》写得比较细致,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红楼梦》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量。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毛泽东的鉴赏能力是不能低估...

  • 18740656842《红楼梦》贾府最后为什么会衰败?
    蒲习心1、直接原因:元妃死,贾府失宠,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邃被他们以贾政外放做官时出的所谓府库财务问题为由头将贾家抄家。分析:贾府的靠山有两个,一是元妃,二是北静王府。其中,北静王府后来失势,被派派往西南边境镇守,贾府 失去权力庇护。接着,元妃薨,贾府完全失势,故其衰落也就是必然了。2、衰...

  • 18740656842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红楼梦
    蒲习心《红楼梦》原本中没有明确说贾家最终要败掉,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贾家的收支情况,明显能看出支出大于收入。从前许多红学家说贾家靠着当肥缺支持了家庭开支,一旦罢了官,就会破产。这是天大的错误,因为生活中曹家是这样,不能就说小说中贾家也是这样,象这样混同生活与小说的“红学家”我真的想骂他们...

  • 18740656842红楼梦为什么被抄家
    蒲习心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红楼梦》被抄家主要是因为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背景和他自身的政治立场。曹家是明朝宗室后裔,和清朝政权存在紧张关系。而曹雪芹本人被认为有反清复明的倾向,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明显政治色彩。因此,《红楼梦》被视为政治风险的象征,被当时的政府认为是反映明末乱世的小说,可能会滋生...

  • 18740656842红楼梦反映了什么
    蒲习心一、红楼梦与封建社会的衰落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小说以宏大的家族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败。其中,贾家的衰败不仅仅是财富的流失,更是家族道德、伦理的沦丧,体现了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的崩溃。二、红楼梦与人性...

  • 18740656842《重读红楼梦》三(红楼之经济)
    蒲习心红楼梦是一本奇书,集文学、美学、哲学、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为一体,蒋勋老师更认为它是一部超度人生的佛经,这部伟大的作品,理想性和现实性是成正比的。本次思考主题——红楼之经济,换个角度看看红楼梦。贾府,一个传说中“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大家族,皇亲贵胄,门庭显赫。上上下下三百多口人...

  • 18740656842红楼梦里有多少经济学价值?
    蒲习心红楼梦经济学 不同的人看《红楼梦》,看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有人看到的是美食,有人看到的是爱情,还有人看到的是经济。贾府的经济繁荣 贾府其实就是个小社会,经济问题始终贯穿全剧。贾府人丁兴旺,花团锦簇之时,就是经济鼎盛之时。农田地租,放高利贷是贾府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元妃省亲到元宵开夜宴...

  • 18740656842研究红楼梦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蒲习心1、政治背景:《红楼梦》从面世以来,很多人都想从中研究出反朝廷、反皇帝、吊亡明、复汉统的政治主张,《红楼梦》中借元春之口说宫中(代朝廷)是“见不得人的住处”,借林黛玉之口骂皇帝是“臭男人”,书中的“悼红轩”“怡红院”带有明显的怀念大明朱(“朱”通“红”)家汉人皇朝,在...

  • 18740656842具体指教怎样才能从政治角度读懂红楼梦呢
    蒲习心政治啊。你去研究清史呗。对照着看。多去看看名家的点评嘛。想脂砚斋一样的,别想了。季羡林什么的国学大家,算是不错的选择。再求其次就是刘心武之流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