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要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阿Q这个人的形象?~

鲁迅(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他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里。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
他是清朝末年江南农村的一个穷短工,没有土地,没有家,甚至连姓什么的权利也没有。他经常盲目自大,可一碰到实际问题,他又自轻自贱和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挨了打,他说:“我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但转身他又去欺侮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女佣人等。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是要告诉人们:人如果不敢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 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正缺点。弱者靠精神胜利法,是不能改变失败的现状的。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儿时的闰土和现在的闰土作对比。
1、外貌上,儿时的闰土活泼、可爱。而现在的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变得没有生气,像一个木头人。
2、性格上,儿时的闰土活泼开朗、纯真自然,与“我”关系密切,没有等级之分,而现在的闰土受着中国封建礼法的束缚,变得麻木而又愚昧。成了一个典型的封建穷苦的中国农民。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鲁迅为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扩展资料
创作过程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
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乡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待。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阿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阿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阿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阿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阿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阿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


为什么鲁迅要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视频

相关评论:
  • 15763097709阿Q是个小人物为什么鲁迅要为他立传
    逄若育要猛醒,不要把"痈疽"当宝贝.鲁迅以饱含酸辛的笔触来塑造这一形象,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鲁迅在文末说到,阿Q虽然死了,但他并未"断子绝孙",阿Q的子孙还大有人在.这实在振聋发聩,令人震惊.在鲁迅离开我们七十二周年以后,我们还随处都能见到阿Q的子孙.可见这"痈疽"的愈顽,要医治好它,还任重...

  • 15763097709鲁迅为什么能塑造出阿q这个典型形象?
    逄若育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性格内涵,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阿Q是旧中国农村一个贫苦落后而又不觉悟的农民的艺术典型,在阿Q身上既有农民质朴憨厚的一面,又有落后的、麻木的一面,体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性...

  • 15763097709怎样分析鲁迅笔下阿Q的艺术形象?
    逄若育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

  • 15763097709鲁迅对阿Q一类的底层劳动者怀有什么情感?他塑造这些典型形象的目的是什...
    逄若育鲁迅写阿Q,当然是为了刻画民族的精神病态。但是,他把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给予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以一种概括的方式表现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形。这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在,但由于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没有人能以这样透彻的笔力描绘出...

  • 15763097709鲁迅写阿Q正传的时代意义
    逄若育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 15763097709鲁迅为什么写阿q正传
    逄若育一个直接原因是当时作为《晨报副刊》主编的孙伏园先生,他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向鲁迅先生约稿让他在副刊上写些文章,而《阿q正传》鲁迅先生也酝酿了很久,所以趁此机会就开始写了;而根本原因则是鲁迅先生想通过阿Q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沉默的国人的灵魂和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的形象,毫不掩饰的给我们的...

  • 15763097709阿Q的人物形象
    逄若育小说中的阿Q这个人物形象,善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思想,忽视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低微,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的压迫。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一方面,他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封建保守而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性格可以说象征了我们的国民性,鲁迅先生希望通过这篇小说,揭露国人的精神上的劣根性,引起我们...

  • 15763097709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你是如何理解阿Q的?
    逄若育首先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非常穷的平民,他穷得只剩一条裤子了,没有一个像样的居住环境,他也没有名字,所以鲁迅先生叫他阿Q,但是比物质生活层面贫困更为可悲的是他精神方面的麻木和扭曲,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任由有钱人欺负,街坊邻居嘲讽,而对于这一些,阿Q都不在乎,...

  • 15763097709鲁迅为什么要写啊Q正传
    逄若育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其写作意图主要是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 15763097709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逄若育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如《呐喊》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鲁迅创作出阿Q...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