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你是如何理解阿Q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被杀。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鲁迅对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

评价:
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创造出这个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俱足以使人反省。鲁迅对于阿Q的劣性如‘精神胜利法’等等,固然寄以憎恶,然而对于另外那些阿Q如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恕。
他利用了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了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Q,而回头看一向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至赤贫如洗,无复人形的阿Q本身,反而起了同情。


看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没有人权的时代,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想必都不陌生,鲁迅先生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叙述描写,把当时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现状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出来,通过阿Q借以讽刺当时的国人。

首先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非常穷的平民,他穷得只剩一条裤子了,没有一个像样的居住环境,他也没有名字,所以鲁迅先生叫他阿Q,但是比物质生活层面贫困更为可悲的是他精神方面的麻木和扭曲,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任由有钱人欺负,街坊邻居嘲讽,而对于这一些,阿Q都不在乎,他不会反抗,甚至还有一些得意,分明是被人欺负了,但是他却想:是儿子打地老子。鲁迅先生用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讽刺当时国人在精神层面的麻木。

阿Q“精神胜利法”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精神现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民族耻辱的深刻印记。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不断地受到了外国列强地欺辱,封建统治阶级日渐没落,这种情况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无从下手地心理。而精神胜利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病理。被人欺负惯了,就会产生一种顺从的意识。而阿Q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一个平民,当时的经济日渐衰落,没田没房,阿Q在物质生活上的绝望,只能通过精神方面来安慰。鲁迅写阿Q就是为了刻画当时国人的精神面貌,试图唤醒堕落的百姓的精神,屈服是不能救国的,唯有不断地努力变强,才能改变这种落后挨打的局面。要理解阿Q,就必须先理解阿Q生活的背景,阿Q精神适合做每个人的反面教材,在困境面前,不能一味的逃避,自我安慰,要积极的面对。



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任由有钱人欺负,街坊邻居嘲讽,而对于这一些,阿Q都不在乎 。鲁迅先生借着阿Q的精神麻木,来讽刺当时国人的麻木现状。

《阿Q正传》中最讽刺的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即使身处困厄之境,阿Q依然觉得自己是胜利者,他妄自尊大、恃强凌弱,是那个时代下麻木的国人的写照。

阿Q是一个非常悲剧的小市民形象,他遭遇种种不公,但是却非常懦弱不敢反抗,于是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

阿Q代表了中国那个年代的麻木的愚蠢的人们,不了解形势只知道随大流,遇到事情之后,就会用他的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安慰自己,实则非常愚蠢。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你是如何理解阿Q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3865689971阿Q的人物形象
    籍冯钩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创作的中篇小说,最初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后来收入于小说集《呐喊》。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披露了国民性的劣根,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审视人们的现实生活。小说中的阿Q这个人物形象,善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思想,忽视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低微...

  • 13865689971阿Q正传中阿Q是个什么样的人
    籍冯钩《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私、愚昧、封建、保守而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和对敌善于健忘的阿Q形象。 《阿Q正传》里的阿Q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提供两例供参考: 一、读《阿Q正传》——阿Q形象的具体分析 (雪莲) 读了《阿Q正传》,阿Q便...

  • 13865689971阿Q正传表述的是怎样的精神
    籍冯钩《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注:《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就是为了切合这一栏的题旨。但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所以越...

  • 13865689971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籍冯钩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许多麻木的人物形象,而阿Q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其实所谓麻木,并不仅是指文化水平的高下,也不是指见过多少世面。笔者以为麻木指代的是当时社会中大多数中国人所具有的国民性。在他们心中,阶级观念、封建礼教深深地扎下了根。同时他们的“看客”行为,“吃人”行为也是他们麻木的精神...

  • 13865689971阿q正传是谁的作品
    籍冯钩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推荐语: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阿Q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一、《阿Q正传》简介 1、《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

  • 13865689971鲁迅的《阿Q正传》
    籍冯钩《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私、愚昧、封建、保守而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和对敌善于健忘的阿Q形象。 《阿Q正传》里的阿Q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提供两例供参考: 一、读《阿Q正传》——阿Q形象的具体分析 (雪莲) 读了《阿Q正传》,阿Q便在我的脑海...

  • 13865689971鲁迅《啊Q正传》的现实意义
    籍冯钩《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均受到了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的典型。阿Q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孤身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寄宿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给人家打短工,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但在赵...

  • 13865689971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籍冯钩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

  • 13865689971鲁迅的《阿Q正传》到底在骂谁呢?
    籍冯钩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言归正传,《阿Q正传》到底在骂谁?答案:完全是对号入座者在自作多情,陷入了小说的情景中。说到底,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文学写作的成功之处。

  • 13865689971鲁迅,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400字
    籍冯钩在那黑暗的时代,当整天说着“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阿Q惨死刀下时;当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拿着蘸满先烈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救命时;当“救救孩子”的呼喊从狂人口中发出时;当风雪中的祥林嫂倒在新年的一片祝福声中时,我的灵魂颤抖了。小学时,我认识了你。在《故乡》中我看到了你的身影,那对少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