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已经倒台108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清朝已经倒台108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

编写《清史》这样严谨的史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去考证很多年代久远的史实,因此这事难度就挺大。而且清朝灭亡后,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内战与被侵略的状态下,根本没有人力物力去专注做这个事情,所以《清史》的撰写工作才会还没有完成。
清朝灭亡后的中国清帝国在溥仪宣布退位后,就结束了自己276年的统治,清朝也成为历史。按道理来说,北洋政府应该组织一批文人学者给清朝编撰史书。也许北洋政府中有人在做这事,可清朝灭亡后,先是袁世凯登基,然后是溥仪复辟,再然后就是军阀们混战。这期间侵略者也没闲着,在中国的土地上,各种侵略,就算到了后来的民国政府,国内各类派系林立,日本人又忽悠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是处在混乱且水深火热之中。自救自保都成问题,很难有精力与物力去考证史实,撰写史书的难度非常大。
撰写史书的难度也许有人会说,就算清朝灭亡后,中国再乱,只要有少部分人去编撰,到现在也应该完成了。好像乍一听挺有道理的了,但历史上史书不是这么写的。就说鼎鼎有名的司马迁吧,他写《史记》的时候,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算是西汉时期最鼎盛的时期了。即便如此,司马迁也用了一生才撰写完。并且还是在父辈们的基础上,完成的。也就是史书的撰写难度很大,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历史,谁也不敢轻易下笔定结论,除了考究之后,再考究,有大量史实以及古籍佐证下,才能定稿。
如果史书好写,那么西汉王朝也不会历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以及景帝等几朝,最后在汉武帝时期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史书。当然《清史》可能没有《史记》那么难撰写,毕竟只有清朝一朝的历史。但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被剥削的血泪史,这段历史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警示意义也非凡。学者们精益求精,多番考证才敢定稿,也是对后世之人负责,因此《清史》在清朝倒台108年后,还没有完全完成也就正常了。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朝代,他的史书编排自然就落到了民国政府的头上,而在民国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政府根本没有经历去编排《清史》,编排的工作主要是当时一些文人,而各个文人的编排习惯也不一样,导致效率低下,当时的通讯也不是很发达,文人之间的沟通也不是特别方便,这为《清史》的编排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再加上清朝历史的记载非常多,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流也非常密切,这为《清史》的编排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相信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朋友应该对清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有着非常冗长和复杂的历史,但是在清朝覆灭一百多年了,《清史》还没有完成,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一、《清史》的编排由民国时期的文人进行,由于工作习惯不同,导致工作效率比较低下。清朝在覆灭之后,《清史》的编排工作就落到了民国政府的手中,而当时时局动荡,政府无暇处理这件事,就由民间的文人自主进行编排,而各个文人的编排习惯不同,导致编排的效率很低。

二、当时通讯不够发达,文人之间沟通不方便,对《清史》的编排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通讯不够发达,沟通非常不便利,这也是编排《清史》的一个非常大的阻碍。

三、清朝的历史比较复杂和冗长,编排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清朝的历史也相对比较复杂,特别是清朝后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密切,导致《清史》的编排难度增大。

你对于清朝的历史还有哪些了解?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我国身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自然也需要拥有自己的史书,以此来告诫后世。《二十四史》作为我国的正史,唯独少了一部清代的史书。自古以来都是新朝给旧朝修订史书,那么为什么大清已经亡了一百多年,却还没有一部被官方认定的清史呢?

工作量大,野史众多

要修订一部史书可不是说着玩玩的事情,需要经过严谨的考究和广泛搜集史料才能把内容定下来。《二十四史》中最长的是《明史》,整整九十四年才完成,这样来看,如果清朝的史书用了一百多年才能修订好,也不是太过意外的事情。

我们把官方认定的史书称为正史,其他的叫做野史。清朝的野史十分多,要把它们都搜集起来就已经是个大难事了,要通读并且仔细考究就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清朝政府是由满族人当官,当时的许多资料都是由满文撰写的。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编写的正史也肯定是用汉语写的。要把满文意思清晰并且通顺地翻译成汉语可是个大功夫,自然要耗费许多时间。

一方面,有《清实录》,也就是《大清历朝实录》,这是由史官记录的史料,相对来说比较可靠,其中的内容涉及皇帝的言行举止和功德过失,还有各方呈上来的折子,吏户礼兵刑等各部门负责方面的情况,十分全面。

另一方面,还有地方编写的史料,先不说是否遗失,还能不能找得到,怎么把现有的资料分类整理好都是难事。我们的正史是纪传体通史,不能分开来单单写一个地方的历史,要把这么多资料都理顺十分让人头疼。再加上文人也会撰写一些东西,光是《清代诗文集汇编》就能装满一大间屋子。

清朝文字狱严重,许多资料都刻意赞美清王朝,给史书的编撰增加了难度。而且后来民国政府编写史书的时候,有许多出生在清朝时的老人。他们自然会刻意赞美清王朝,反对起义这件事,不能给人民呈现真正的清王朝。都说眼见为实,然而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亲眼见证这些事情,只能依靠考古学家、史学家和一些民间的传言来判断真假,这也加大了工作量。

对编撰成员和统一度要求高

《二十四史》均是采用文言文编写的,我们现在改用白话文,这样的话看似难度降低了,实则是更加考验编撰者的水平。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做过的文言文翻译题,是不是原本一行字,翻译出来就变成了两三行?文言文题目的答案里往往有原文翻译,原本也就半页字,翻译可能一整页都不够。这就要求编撰者语言十分精炼,在表达清楚意思的同时尽可能少用字。

这可谈何容易,古时一个"然"字都能有十几种意思,甚至有一位君主,因为搞不懂一位大臣说的"然"是指哪种意思,含恨而终。

当时袁世凯上任三天就要编写《清史》,但人员的水平和编书的标准参差不齐,十分零乱。而且当时各位撰写者都是在家自己撰写的,按规定应该是设立国史馆,并且要有总管进行统一指挥,各自在家工作显然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内容矛盾和重复的情况,而且不像正史一样读起来文风一致,这部史书一看便是不同的人撰写的。这部最终只能作为参考资料的史书名为《清史稿》,也就是没有成型的草稿,不能作为正史。

后来再想找人撰写,又因为国家的局势不稳等原因,就此作罢。



编撰计划已经启动,未来会与《清史》见面

虽然说编撰的困难很大,但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希望与这部史书见面的。因为我们的历史是一定要有官方认定的史书记载,这样人们才能正确评价历朝历代,不至于自己人和自己人起内讧。

戴逸老先生在建国初期就想要编纂《清史》,并且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得到了批准,但后来这件事情无疾而终,戴逸便一直等待。他说过,这部《清史》他是一定要编撰的。终于在2002年,国家正式开始编撰《清史》了,原本是计划十年完成,但是一拖再拖,毕竟这部史书并不是那么好编写的,我们只能慢慢等待它的发表。

这个计划国家拨款三千多万,作为启动资金,并把这项计划作为国家级文化工程,十分重视。在2004年,经过各方筹备后,《清史》编撰工作正式开始,并于2005年颁发它的体例和目录拟定方案。十年之后,并不是像原本计划一样,让一本《清史》横空出世,只是完成了另一部《清史稿》的初稿,并且开始审稿。为了正史的严谨性,两年后又开始了二次审稿,此后还有三次审稿,最终在2018年终于基本定稿。



不要认为这些过程太过繁琐,没有必要。第一次身高可以对内容进行统一,防止出现错误和矛盾。在第二次审稿的过程中,删除、改动和添加的内容非常多。而第三次审稿则是为出版做准备。

虽然拖稿很久,但工作人员可是一点都没有偷懒。《清史》大约有三千五百万字,别说写出来了,也不提来来回回审阅了,这么多字,念完都是个大工程。一本高数书也不过四十万字左右,这样一比较,就能发现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了吧。

这部已经完成的《清史稿》是用白话文编撰而成,并且有大量的图片,不仅有王侯将相一生的描述,还对一些历史疑案进行了解答,可谓是详细之至

据戴逸先生讲,出版的《清史》会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可靠,本书是经过严谨地考察得来的,不会凭空污蔑一个清白的人;二是事实正确,不会像一些随意编写的地摊读物一样添油加醋来吸引读者注意力;三是内容丰富,各方各面都有涉及,这三千五百万字绝对不会出现掺水的现象;四是非常具有创新意识,虽然说仍然有一种文言文的感觉,但是本书采用白话文编写,不同于前二十四部史书,《清史》是适用于广大读者的,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就能阅读。



目前这项计划已经耗费资金九亿多人民币,共有两千多位学者参与,拟定有九十二卷,在编撰这本史书的同时还写了一些相关的史书用于各界进行参考。

我们等待《清史》已经等了太久,它也确确实实耗费了我国人民大量的心血,相信它问世的时候一定能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官方的史书记载。一般而言,官方的史书,也就是所谓的正史,比民间的野史要真实得多,公正得多,基本上很少受到人们的主观影响,书中的历史事件记载会比较客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就是因为正史的严谨性,所以官方修史是一件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中国古代的修史通常都是新的朝代为旧的朝代编写官方史书,但是清朝作为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正史又是谁来编写呢?



当然是由后来的民国政府来编写啦。但是清朝灭亡之后的一百多年,清朝的史书始终都没有修好,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民国时期,战火纷纷,国家设置一个专门修史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心思去关注清史的修写,都是叫一些学者文人自行修史。

但是每一个人的修史习惯,还有对历史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且当时的学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没有办法客观地看待清朝的历史,导致清史一直都没有被编写出来。而古时候各位学者都是聚集在一起修史的,彼此能互相有个商量,对历史的观点也能通过讨论统一起来,从而促进了修史的效率。

民国没有现在的网络,文人之间的交流没有办法那么地顺畅,又没有一个专门修史的机构,这个清史也就这样不得了之了。那有些人还会问,民国比较动荡也就算了,那为什么中国稳定下来之后,新中国也没有能把清史修好呢?

那是因为清朝的历史和其他朝代的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控政权的朝代,所以很多关于清朝的史料都是满文记载的,国内能够通晓满文的人并不多,这加大了学者们的整理难度。

而且我们也知道,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开始使用更加易懂的白话文,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能够流利使用文言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其他朝代的史书都是用文言文记载的,为了规范每个朝代的史书,所以我们修清史也要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这也是学者们修史的阻碍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的相关历史记载实在是太多了,清朝后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相比起其他朝代,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交流都比较地频繁,自然关于外交的记载也就比其他朝代要多得多,数量多也就算了,关于清朝的各种史料比较杂乱,有些历史记载是存在错误的,学者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究筛查。可见,修清史并没有这么简单。

但是虽然修清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今的中国学者们仍在致力于修清史,这对今后的历史研究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或许修写清史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有一天清朝的历史一定能真实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按照中国古代的修史传统,一般在前一朝代之后,后继的朝代要立即组织人员编修前一朝代的历史,比如元朝修了《宋史》,明朝修了《元史》,而清朝修了《明史》。而且从唐朝开始,均是由官方设立专门史馆,拨付专门经费,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前代史书的编纂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官修史书,这些史书也被称为是“正史”。


不过,令人纳闷的是,已经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却仍然没有一部定稿的史书,现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做“清史稿”。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仅用了几个月,清朝修《明史》虽也历经百余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誉为是编纂得最仔细、最可靠的史书。

与前几朝相比,清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修编过程,为何最终没能定稿呢?


一、成书艰难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按照历史惯例,北洋政府开始着手清史的编纂工作。

1914年3月,北洋政府宣布成立清史馆,并聘用赵尔巽担任馆长,主持编修工作。

但到了1917年,发生了一起“黑天鹅事件”——张勋复辟

清史馆再次开张后,由于内忧外患,官方大幅减少了对它的经费支持。而同时,清史馆的修编人员也因为各种原因散去大半,致使工作进度大受影响。


二、命运多舛

《清史稿》成书之际,正是国民革命北伐胜利之时。接管北京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于《清史稿》的态度,与北洋政府大相径庭。

一些人认为,《清史稿》的编修者多为清朝遗老,这本书是对清朝歌功颂德,并贬低了辛亥革命,进而还提出了包括“鼓励复辟”、“不奉民国正朔”等19项大罪名。

于是,刚刚问世的《清史稿》迎来了滔天大劫——被永久禁止发行。

三、重现曙光

2001年,戴逸、李文海等历史学家再度呼吁编修清史



史书是人们了解过去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只有具备了可靠、严谨、真实等条件,才能称为一本好的史书。所以好的史书修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诸多材料中去伪存真,才鞥给人们呈现最真实的历史。中国从古到今都非常注重史书的修撰,希望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官方一直将修史视为一个重要的工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撰史书。清朝虽然灭亡超过100多年,但清朝存在了时间长达296年,又经历西方入侵的巨大转变,所以《清史》的修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没有几十年肯定完成不了。

一,清朝存在时间长

清朝建立于公元1616年覆灭于1912年存在时间长达296年,可以说是古代大一统皇朝里存在时间最长的。清朝存在时间长,自然《清史》中出现的人物就要多,所以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明朝存在时间长达276年(1368年-1644年),清朝修《明史》就花了近一百时间,所以《明史》在二十四史里面算是比较严谨、可靠的。元朝存在162年(1206年-1368年),但明朝修《元史》只花了不到一年,所以《元史》中存在很多问题,错漏百出(例如一个人立了两个传),所以《元史》在二十四里面属于比较差的。

二,清朝经历从古代到近代的巨大转变

清朝后期经历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中国遇到了几千年未有的巨大转变。西方殖民者在入侵清朝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武器、科技、思想、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要将西方带给中国的巨大改变写入《清史》也是要花很大精力的。清朝距离现在不远,留下了大量珍贵、详细的档案。要将这些档案准确地写入《清史》,也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三,多种原因的综合

虽然清朝灭亡后,民国就已经设立清史馆,负责修撰《清史》。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给修史带来巨大不便,使得《清史》并未修成,只出现了一个描写清朝大概历史的《清史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人提出修撰《清史》的建议,但因为当时百废待兴,条件并不充足,因此并未开展修撰《清史》的工作。此后又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搁置。

2001年戴逸、李文海等历史学家向国家提出修撰《清史》的建议,立即得到国家的重视,于2002年批准该建议,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负责修撰《清史》。为了将清朝的历史详细、准确地呈现给大家,所以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肯定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写出一部严谨、准备的《清史》。目前《清史》已经完成了初稿,正在进行后期的校对与改正,正式完成还需一段时间。



按照中国古代的修史传统,一般在前一朝代之后,后继的朝代要立即组织人员编修前一朝代的历史,比如元朝修了《宋史》,明朝修了《元史》,而清朝修了《明史》。

而且从唐朝开始,均是由官方设立专门史馆,拨付专门经费,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前代史书的编纂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官修史书,这些史书也被称为是“正史”。

不过,令人纳闷的是,已经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却仍然没有一部定稿的史书,现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做“清史稿”。

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仅用了几个月,清朝修《明史》虽也历经百余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誉为是编纂得最仔细、最可靠的史书。

与前几朝相比,清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修编过程,为何最终没能定稿呢?

一、成书艰难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按照历史惯例,北洋政府开始着手清史的编纂工作。

1914年3月,北洋政府宣布成立清史馆,并聘用赵尔巽担任馆长,主持编修工作。

赵尔巽是清朝统治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广、四川与东三省总督。

起初,身为前朝遗老的赵尔巽,并不愿意出来为北洋军阀工作,但有人劝赵尔巽:修清史对大清乃是功德一件,你身为旗人,责无旁贷。

于是,赵尔巽怀着“抱故国之恩”的想法,走马上任。到任后,他又从全国邀请了86位著名专家学者来到清史馆工作。,虽然这些人学术水平很高,但因为他们多是清朝遗老,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很多问题,且多怀有“家国之恨”,所以就造成了这部史书稿在思想倾向上存在许多弊病,这也为之后清史的命运多舛埋下了伏笔。

修编近300年的清朝历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在初期,由于北洋军阀的大力支持,清史馆经费充足,加之清朝史料非常丰富,编修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但到了1917年,发生了一起“黑天鹅事件”——张勋复辟,受到战争影响,清史馆被迫关门,修编工作停顿了下来。经过这次变故,清史的命运走向了不可捉摸的深渊。

清史馆再次开张后,由于内忧外患,官方大幅减少了对它的经费支持。而同时,清史馆的修编人员也因为各种原因散去大半,致使工作进度大受影响。

而且,由于此前管理工作不到位,撰稿人员的工作成果良莠不齐。有的只图混口饭吃,只出工不出力,其作品质量太差,犹如废材,只能弃用;而有的则故意拖拖拉拉,数年都没有成稿,严重影响了整体进度。

于是,从1920年开始,清史馆又开始了长达6年的统一整理史稿工作,并对前期未完成的初稿继续进行补撰。但是,受经费、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这项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1927年,清史编修工作进行到了第14个年头,馆中人员已经由最早的80余人减少到了只剩10余人,馆中经费也已经枯竭,但好在其全稿已经基本完成。

负责人赵尔巽当时已是年老体衰,自觉时日无多,其他人也希望及早印刷,以稿费补发原来的欠薪。但也有人表示反对,理由是史稿的错误疏漏之处太多,印出来会成为笑话。

这年夏天,赵尔巽病倒了,他在病榻前嘱托了史稿刊印之事,并交代“盖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他专门指出此书只是“作为史稿披露”,所以名曰“清史稿”。数月之后,赵尔巽病故。

最早的《清史稿》一共536卷,共800余万字,总共印了1100部。

二、命运多舛

《清史稿》成书之际,正是国民革命北伐胜利之时。接管北京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于《清史稿》的态度,与北洋政府大相径庭。

一些人认为,《清史稿》的编修者多为清朝遗老,这本书是对清朝歌功颂德,并贬低了辛亥革命,进而还提出了包括“鼓励复辟”、“不奉民国正朔”等19项大罪名。

于是,刚刚问世的《清史稿》迎来了滔天大劫——被永久禁止发行。

然而,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清朝总要有自己的历史,于是国民政府开始筹备编纂《清史长编》,作为官修清史。

虽然有人认为《清史稿》一书大致可用,只须略加改正,清史即可杀青。

但是,修撰前朝历史,其实质往往是在表述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没错的。这同时也注定了修编清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增删文字那么简单。

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修编《清史长编》的计划也并没有立即执行,它被一拖再拖。直到抗战爆发,重修清史一事更是不了了之。

建国后,重新编修清史的动议一直存在。1965年,我国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并筹备在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可是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这项工作被长期搁置。

一部清史,从1914年开始修编,虽曾有初稿,但竟惨遭封禁,以致往后几十年仍然没有定稿,真可谓是命运多舛。

三、重现曙光

2001年,戴逸、李文海等历史学家再度呼吁编修清史。第二年12月,我国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正是启动了清史纂修工程。到2016年1月1日,有权威媒体报道称《清史》全书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审改整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史稿》的定稿,也是我国最后一部朝代史——《清史》,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清朝已经倒台108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视频

相关评论:
  • 13727402697清朝已经倒台108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
    史学功另一方面,还有地方编写的史料,先不说是否遗失,还能不能找得到,怎么把现有的资料分类整理好都是难事。我们的正史是纪传体通史,不能分开来单单写一个地方的历史,要把这么多资料都理顺十分让人头疼。再加上文人也会撰写一些东西,光是《清代诗文集汇编》就能装满一大间屋子。清朝文字狱严重,许多资料都...

  • 13727402697清朝已经倒台108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
    史学功学者们精益求精,多番考证才敢定稿,也是对后世之人负责,因此《清史》在清朝倒台108年后,还没有完全完成也就正常了。

  • 13727402697清朝已经倒台108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
    史学功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虽然清朝灭亡,距离现在有一百零八年,但是清朝之前可是统治了长达二百九十六年,留下的文字稿件和影像资料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这些都得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有精力去看,光是看这些资料就得花费很长的的时间。另外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清史的编纂要求也有...

  • 13727402697清朝已经倒台108年了,为何《清史》还没有完成呢?
    史学功其主要原因是赵尔巽是清朝的高官,他于1874年中进士,历任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抚、民部尚书、天京将军、江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他于1927年9月3日去世,这是赶在自己去世前出版《清史稿》,功利心比较重。《清史稿》的起止时间为1616-1912年,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王开始,这事有待...

  • 13727402697清亡了108年,为啥皇陵仍有守陵人,谁给他们发工资?
    史学功每一个清朝的皇帝都是明君,而且爱江山更爱美人,连溥仪都拍出了几分明君风范,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不过虽然明君很多,但是清朝还是挡不住历史长河的冲击,1912年,度过了200多个岁月的清朝终于经受不起时间潮流的冲击,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垮台。从1912年,到如今的2020年,清朝已经整整灭亡了108年了...

  • 13727402697清朝已经灭亡108年了,为何依然有人选择守护皇陵?
    史学功清朝皇帝退位后,没有工资,但奇怪的是,有些人还在做这种事。事实上,可以理解的是,首先,他们认为自己的事业是非常神圣的,不能轻易放弃。第二,当时世界上发生了一场大混乱。他们不是属灵的。没有地方可去。相对而言,这些偏僻安静的陵墓更像是一个天然的避难所,所以即使没有工资,他们仍然在这样...

  • 13727402697大清亡了108年,为啥清东陵还有守陵人,谁给他们工资?他们是谁?_百度知 ...
    史学功溥仪没能享受到历代皇帝的殊荣,无论是清西陵还是清东陵,他都没能挨上边,华龙皇家陵园虽称“皇家”,但其实跟真正的皇家没有太大关系。不过即便末代皇帝如此尴尬,清朝已亡国108年,清东陵却依然受到了守陵人的悉心照料,这让人不禁疑惑:他们为何这么忠心?他们的薪酬又从何而来?一、守陵人的忠心...

  • 13727402697大清亡了108年,为何清东陵还有守墓人呢?
    史学功截止到如今,清东陵依然还有守墓人,此时大清已经亡了108年,这不由得让人感到好奇,他们是何人,工资谁来发呢?期间的守墓者,依然还是分成了两派,其中专门由国家安排的人员,费用当然是国家来进行承担,除此之外,清东陵附近那个由守陵人发展传承下来的村子,也沿袭下来,取名为忠义村,不少人自发...

  • 13727402697清朝都亡了108年,为什么还有人守陵,谁给他们发工资?
    史学功现在这些守陵人很多都是随着先辈的做法的,不过现在有守陵人的都是一些国家级的文物单位,工资自然都是国家或者相关政府给的。

  • 13727402697清朝灭亡108年了,到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
    史学功而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自1912年清末帝溥仪逊位以后,距今已经108年了,仍有人在守护着清朝的陵墓,而这些守灵人的工资,又是由谁发的呢?清朝的皇陵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且入关后深受汉文化感染,自然也非常重视对皇家墓园的保护。清朝从起家到统一东北再到入关一统天下共经历了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