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的衡量指标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前两天听了一堂中科院心理所的微课,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觉得非常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关于家庭教养方式衡量指标的部分。下面是微课笔记。

首先介绍一下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家庭教养方式,在定义上 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在这里需要区别一下教养方式的概念和文献中另一个常见的概念叫教养行为, 教养行为具体而短暂 ,比如说打孩子就属于一种教养行为;而 教养方式比较稳定,持续时间长, 如果我只是偶尔打孩子,只能说我偶有粗暴的教养行为,不能说我教养方式粗暴。只有当我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才能说我的教养方式粗暴。

要用科学的手段研究家庭教养方式,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家庭教养方式?评价任何一个事物的好坏优劣都得有指标,比如咱们都知道米其林餐厅,米其林餐厅的评定要从很多方面,像视频的品质,餐厅的装潢,餐桌的摆设,餐具,上菜的顺序,酒窖的大小,藏酒的品质等多个方面来评定。那么,该用哪些指标去评定家庭教养方式呢?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这些研究人员一开始都是蒙的。最早的理论方面的探讨,还是要追述到弗洛伊德,也就是咱们大家都熟知的那个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通过观察发现,父亲和母亲在教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父亲负责创建规则和纪律,而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这样看来,西方的父母和咱们中国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是有相似之处的。就是主张严父慈母。后来的学者又根据弗洛伊德的提法,提出勒教养方式中两个重要的维度: 温暖和控制 。再后来,在更多学者的努力下,又提出了很多个指标,用以衡量家庭教养方式。

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六个主要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 反应性 。在定义上反应性指父母是否能够与孩子进行迅速而适宜的互动。以常见的生活场景为例,假如说当婴儿啼哭的时候。如果她的家长能够立刻注意到,而且过去,检查一下婴儿有什么需要。是饿啦、渴啦、还是尿啦?然后及时处理,这个就属于高反应性。如果家长不能这样做就属于是低反应性的。除了物质上的需求以外,是否能够对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给出及时而恰当的反应也包含在反应性的范畴里,在这个指标上,研究结果比较一致,都是 显示反应性高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在反应性这个指标上。曾经出现过很不负责任的流行的观点和养育方法影响一代人的心理健康的恶劣社会现象。不过好在这个现象是出现在西方国家,不是出现在我们国家,在行为主义流派的影响下,美国就曾经一度很流行一种方法叫哭声免疫法,是训练婴儿独自睡觉的一种方法,可能有的人在网上看到过这个,有一些中国的网文极力推荐这种方法,标题上还起名儿叫:德国妈妈和美国妈妈的带娃绝招,这些绝招表面上看起来还真挺科学的。那小婴儿不是睡觉的时候闹着要抱就不睡觉,妈妈就不抱就让他哭,但也不是说很决绝的就走掉。

哭声免疫法, 建议家长遵循行为训练的方法逐渐推迟抱起婴儿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孩子绝望了,不再要求抱了就自己睡了。这种方法在训练孩子独自睡觉方面效果其实挺不错的。但是做家长的必须得狠下心来,降低自己的反应性。但是据说在美国那一代婴儿当中,很多人成年之后都换成了心理障碍,这个其实就跟小的时候妈妈用哭声免疫法训练他们睡觉有关。其机制就是家长的低反应性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婴儿缺乏安全感,在当代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是怎么看这反应性的呢?一般都是在行为观察室里观察,记录这个婴儿与家长的互动,然后通过行为分析的方法来评分。

这是对于小婴儿, 对于更大的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我们就可以直接用问卷法了 。仅孩子本人或者是父母回答一些问题,来测量家庭教养中家长的反应性水平。研究表明,父母低反应性和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有关,而安全感缺失会导致多种心理问题。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指标,是 要求性 ,是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设立规则和纪律,并且要求孩子遵循这些规则和纪律。要求性跟反应性不一样, 反应性越高越好,但要求性不是说越高越好, 但是要求性太低了也不行,在后面当我们讲到四类家庭教养方式的时候,我会更加深入地谈这个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与家庭之间在设立规则,也就是家规方面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家管得很细,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吃饭穿衣呀、打招呼呀,凡事都有规矩。有的家庭管得很粗糙,只在少数几件事情上立规矩。管的细和管得粗哪个好呢?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呢?说实话,还真没有研究去探讨这些。除了遵纪守法和一些特别基本的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以外,家长在立家规的内容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这个是您自己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科学工作者基本上是管不着这些的。

家与家之间,除了在这个家规的内容方面有差别。在管孩子的松和严方面也有区别,几乎每个家庭都会为孩子立规矩。但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很好地监督孩子去遵守这些规矩和纪律。很多家长的烦恼在于规矩立了,也愿意监督孩子去遵守,但是孩子就不配合。比如说,我们平时在被咨询的时候,听到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做作业,这是很多家长特别烦的一件事儿。我个人的观点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立规则,但是规则不要一次提太多。太多了孩子会无所适从,就怎么做都不对。但是一旦立了规则,就必须得遵守。也就是说,既要做到有法可依,也要做到有法必依。现在小朋友脑子非常狡猾,一旦被他发现你是纸老虎,不遵守你这规矩也没啥恶果,那他以后就会把你的话当耳旁风。

大家想想你生活当中是不是有见过这样的家长?特别是奶奶或者是姥姥,一边数落了孩子说跟你说过多少遍啦,你怎么就记不住呢,这熊孩子真胆大。可是那孩子该干嘛干嘛,根本就不理会。这样的家规,您就是重复一万遍也白搭,形同虚设,孩子根本就不理。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一位留美博士写的叫 《规矩和爱》 。谈家规这个问题这本书谈的不错,那我们这里就不多聊了。

接下来我们介绍第三个指标: 关怀和温暖 ,指父母是否关心体贴孩子,向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这个维度比较容易理解,研究结果也相当的一致,就是 关怀和温暖水平越高越好,高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在具体的操作建议上,包括这样一些行为,比如说,对孩子嘘寒问暖,孩子你冷不冷啊,饿不饿呀,照顾孩子、陪伴孩子、跟他聊天儿、跟他玩儿,还时不时的给她一个爱的抱抱。

对于有些家长给予孩子关怀和温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付出什么特别的努力。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家长就显得比较困难了,比如说,有一些母亲自己患有抑郁症,整天以泪洗面,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更不要说什么照顾孩子,给孩子爱的抱抱,魔法、亲亲之类的,这种家长对孩子的反应性也差,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第一个指标,这个反应性是家长被动的呼应孩子;而且关怀与温暖是家长主动的去给与。对于患有这类抑郁症的母亲,她既不能被动响应孩子的需求,也不能主动的给予孩子关怀和温暖,我们对这类母亲有一类俗称,叫做冰箱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其实妈妈本身也是很可怜的。就需要其他的家庭成员,不仅对孩子,对这个母亲也付出很多的爱与关怀。而且要替代这位母亲给与孩子必要的关怀和温暖。

第四个指标 粗暴 ,指父母是否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举一些我们在研究当中,量表里面的问题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粗暴地对待孩子。比如说用手打孩子,用脚踢孩子,用棍子打孩子,用皮带抽孩子,用板凳等家具或藤条打孩子。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那翻译成当代心理学的语言就是粗暴家庭教养方式预测指向父母的亲社会行为。看这么一会儿功夫,我就又建立了一个研究假设。那由于西方文化并不像我们国家的文化那样强调孝。所以说西方的研究者,他们不会去专门研究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好不好。而是去看孩子整体的反社会行为水平和亲社会行为水平。

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当一致的, 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水平,也就是孩子越打越皮,越打越淘 。打,这种管教方式实在是害处太多。现在咱们国家也不去提倡打了,尤其是不允许老师体罚孩子。实际上,还是有好多家长是有打孩子的行为,那有的时候是真管不了,气的只能打。有的时候是家长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气,也是一生气就打孩子。

偷偷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心理学家的队伍当中,也有人打孩子。那孩子是不是完全不能打呢?也不是。但是能不打就尽量不打; 要打呢,也得讲究一些方式方法 。

在孩子小的时候打或许是能解决问题的,但是等到孩子长大了以后怎么办?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哎哟,现在我长那么大,我们俩都打不了他了,两个人一起按都按不住啦;还有的中学生家长介绍经验说,你就使劲掐他大腿内侧特别疼,我个人想他们这些方法应该都不太奏效。所以说,家长一定要在打不动孩子之前,就要摸索出一套能够跟孩子有效沟通的好方法,说到这种粗暴的教养方式。

还有一种比打更隐蔽,但是危害性十足,造成的心理阴影呢。它不是这个肢体的暴力,而是语言的暴力,包括谩骂,侮辱等等,就是对孩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对他的能力进行贬低,这些都是非常要不得的。

第五个指标叫做 一致性 ,指父亲和母亲以及其他的照料者的教养方式是否一致,其实一致性包含两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同意家长是否能做到前后一致, 典型的在量表里面测量一致性的问题,包括这样的,你妈妈会不会有时候管你有时候又不管你。一致性差的家长管孩子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行,想吃糖吃吧,想看电视看吧;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错,规矩全来了。大家想一想,这样一来孩子还能管好吗?孩子甚至都不知道家里到底有哪些规矩,而这些规矩家长是不是认真的?

一致性的第二个含义, 指不同家长之间是不是一致 。这一点在中国这种社会文化下很难实现。据我所知,像中国这样爷爷奶奶辈深度参与育儿实践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很少见。老人带娃,其实说实话有很多优势,我本人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受益者。但是老人带娃确实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养方式不一致,在生活当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就拿我们小区一家人说事儿吧,这家的姥姥帮着带娃,特别干净,特别能干,把外孙照顾的很好,但是在家里他说了算,尤其在带娃这件事儿上他必须说了算。

有一年夏天,刚下过雨,孩子爸爸就带着孩子在小区里踩水玩儿。小孩儿不特别喜欢踩水嘛,把姥姥给气的,不仅批评了孩子,还连带着把孩子他爸也教育了一顿,这个只是他们家很多生活事件里的一件小事儿。他们家在很多事情上大事小事上都存在分歧,毕竟两代人观念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有分歧是很正常的。然而,很多家庭就因为这种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上的差异就产生了矛盾,甚至吵架,更严重还有发展成为武斗。关于一致性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一致的揭示了不一致教养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尤其是特别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不只是两代人,夫妻二人在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上不一致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经常是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立了个规矩,但是另一方带着孩子偷偷破坏规矩,甚至公然反抗这条规矩。因此, 建议在一个家里的大人们,首先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至少说在大的原则方面和绝大多数的家规上面要达成一致。 如果说由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实在没法达成一致,那双方就应该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注意一下人际关系的边界。其实在我们家,我们家孩子的奶奶我就很满意,属于非常通情达理的。一般来说,我如果说什么她就算不赞成,她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反对我们。

第六个也就是最后一个衡量教养方式的指标, 是讲道理 ,指家长能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对待孩子并向孩子解释管教背后的原因,关于讲道理研究结果也是比较一致的。就是讲道理有利于孩子的发展,除了心理健康以外,讲道理还有助于孩子认知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能够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显然,这是因为大人在跟孩子讲道理的过程当中,说了大量的话,让孩子接收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如果家长你能用英语讲道理的话,还能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认可这样的研究结果。那有一些家长就是觉得讲道理不好,作用不大。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网本批判讲道理这种教养方式。我就看到有文章的题目是这样的,越是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越不听话。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例子。就是家长讲了一大堆,孩子就是不听。难道说是研究结果错了吗?其实并不是的。科学研究在考察某一个因素作用的时候会把其他的因素控制住,但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复杂,网文说的那种喜欢讲道理的家长,通常是只讲道理而不懂得采用其它手段管孩子的家长。那如果只讲道理,而且都是一些大而空的道理,像唐僧那样唠里唠叨的,孩子当然是不愿意听了。

在研究当中,考察讲道理的时候,也会把其他的教养方式维度给控制住。也就是说假设其他的维度是在水平相当的时候,这个时候讲道理和不讲道理比哪个好?大家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同样是在粗暴的教育方式下,父母经常打孩子,那么是在打之前和之后给孩子讲点道理好,还是不讲道理好呢?显然还是讲道理好一些,因为孩子知道你不是无缘无故的打他,他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有这个规矩,不仅是做到了口服,而且做到了心服,以后才有可能自觉自愿的遵守这些规矩。所以说道理还是要讲的,但是一定要配合其他管理孩子的手段。你得会讲,不能搬一些假大空的道理来教训孩子。

我们学习了六种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衡量家庭教养方式的指标。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会采用一份专门的量表来对这六个维度进行测量。每个指标都对应着量表中的一个维度。 在这六个指标中,反应性、关怀和温暖、讲道理的得分是越高越好,粗暴和不一致得分越低越好,要求性的分数不能低,但是也不能过高。

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第三部分内容的讲解,介绍四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上一节中介绍的六个指标是以纬度化的观点来看待家庭教养方式。也就是说每一位家长的将风格都可以从这六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出六个分数。而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个分类法,是将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分类,每一位家长只能做到这四种类型之一,纬度法和分类法在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很常用。我们课题组实际上主要采用的是纬度法,说到分类法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女学者叫 戴安娜•鲍姆林德 。

鲍姆林德因家庭教养方面的工作而成名。但其实一开始,她不是做这方面的研究的,她是做儿童工具性能力方面的研究,她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接触到了大量的家庭,于是她就观察这些家庭,发现这个不同的家庭之间差别很大,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差别也很大,她就大致把这些家庭归为了三类,分别叫做 民主型、专制型和纵容型 。在这个基础上,她提出了自己的教养方式理论。

后来的学者在她提出的这三种类型上,有作了补充和理论上的完善,其中突出的是增加了 忽视型式 。


家庭教养方式的衡量指标视频

相关评论:
  • 19322831016家庭教养方式的衡量指标
    马行珍2. 教养方式的衡量指标包括反应性、要求性、关怀和温暖、粗暴、一致性和讲道理。反应性指父母是否能够与孩子进行迅速而适宜的互动;要求性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设立规则和纪律;关怀和温暖指父母是否关心体贴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粗暴指父母是否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一致性指父亲和母亲以及其他的照...

  • 19322831016家庭教养方式的衡量指标
    马行珍第五个指标叫做 一致性 ,指父亲和母亲以及其他的照料者的教养方式是否一致,其实一致性包含两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同意家长是否能做到前后一致, 典型的在量表里面测量一致性的问题,包括这样的,你妈妈会不会有时候管你有时候又不管你。一致性差的家长管孩子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行,想吃糖吃吧,想看电...

  • 19322831016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马行珍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首先,EMBU测量的内容包括4个维度:情感反应、情感过程、控制和拒绝。情感反应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态度,情感过程是指父母如何表现情感,控制则是指父母在教育中如何管理子女的行为,拒绝则是指父母如何回应子女的要求。通过测量以上维度,可以全面了解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其次,...

  • 19322831016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怎么计分
    马行珍评分标准:父亲题目均数 情感温暖、理解2,4,6,7,9,15,20,25,29,30,31,32,33,37,42,54,60,61,6651.54 惩罚、严厉5,13,17,18,43,49,51,52,53,55,58,6215.84 过分干涉1,10,11,14,27,36,48,50,56,5720.92 偏爱被试3,8,22,64,659.82 拒绝、否认21,23,28,34,35,458...

  • 19322831016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标准包括
    马行珍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反应性,指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二是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三是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

  • 19322831016鲍姆林德和麦考比家庭教养方式
    马行珍鲍姆林德家庭教养方式即要求性和反应性。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是指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是指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 19322831016家庭教养方式类型
    马行珍1. 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得过于支配,控制孩子的方方面面。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消极、被动、依赖性强,并可能发展出服从和懦弱的性格特征。2. 放纵型教养方式: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失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可能变得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

  • 19322831016家长教养方式分为哪几个类型
    马行珍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等。1.权威型:这是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了恰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2.专制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并且对孩子采颤判取体罚...

  • 19322831016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哪四种?
    马行珍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出现适应障碍,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6. 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顺应天性,过上真实、快乐的生活,并在长大后能够坚定地把握自己的幸福。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是孩子学习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榜样,也是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标准。

  • 19322831016求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的评分标准?
    马行珍你的联系方式!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