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乌台诗案:

本质:文字狱。   诗作:苏轼 《湖州谢上表》

时间:北宋元丰二年。  

涉案人物被告——苏轼。主控——御史何正臣,御史李定

审理地点: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涉案缘由: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有一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就被新党抓住了把柄,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和朝廷变法不满。

结果: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其弟其友,牵连被贬

 提到文字狱,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明清,那时候对思想管控严密。而宋朝一直是重文轻武,怎么也会发生文字狱呢,还是发生在大文豪苏轼的身上。这就得从当时北宋的政治环境说起了。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 ~1077)任用王安石变法。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很有抱负得君主,为了改变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开始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是王安石变法理念是好的,具体实行起来因为所用非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变法失败。

神宗不甘心变法就这样失败了,亲自上阵主持新一轮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这也是“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

 变法肯定要触及到某些人得利益,于是出现了反对变法得”旧党“(司马光、欧阳修)。“旧党”和“新党”的辩论就从政见不同变成了人身攻击、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这样一来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来了。

再说回“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苏轼本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是性格直率在一次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党”被赶出京城。后来由徐州调任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没想到就是因为这首诗,让自己成为了这场‘文字狱’的主角。说白了,苏轼就是新、旧党争的炮灰。

为啥苏轼能成为炮灰呢:原因有二

第一,苏轼头上的光环太亮,文坛领袖,他的诗文才华天下皆知。皇帝要变法,要控制舆论,必然会十分在意文人士子们的想法。而苏轼作为文坛领袖,他对变法稍有一点不满,都会被有心人无限放大。皇帝其实也知道苏轼无辜,所以没杀他,但是也不能重用他,得拿他来杀鸡儆猴呢,所以最后是把他贬往黄州,并且牵连了很多人,都贬了。

第二,我们的苏先生实在是太过耿直,太爱说实话了。他其实并不反对变法,但是看不惯变法所用非人。就忍不住提提意见,这样,新党一派就把苏轼看成旧党,找他麻烦。

后来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以后,司马光等旧党主政,完全废除了新法,苏轼又看不下去,耿直地又替新党说了几句公道话,旧党就认为苏轼是新党一派,又把他贬谪。

所以,我们的苏大学士可谓是一生多磨难啊,好在他心胸豁达,能苦中作乐。不然非抑郁了不可。

由此也能看出,苏轼是个正直公允,坦荡无私,不善趋炎附势的磊落君子,可惜这样高洁的品质很难在污秽的官场生存。纵使苏轼才高八斗,也只能寄情山水,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乌台诗案”既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文风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文风大变,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属意老庄、曲情山水了。



是当时发生的一场文字狱案,是为了弹劾苏轼才发生的,是《湖州谢上表》这首诗。

是苏轼的《湖州谢上表》这首诗,该案是北宋时期最大的一起文字狱。

因《山前绝句》此诗获罪,苏轼是坚决反对改革,抵制新法的旧派。御史是革新派,故以诗为借口打击旧派。

乌台诗案主要讲的是苏轼,苏轼担任官职时正好朝廷进行变法,而苏轼支持的是守旧派,不赞成变法后被新派陷害说苏轼的诗中斥责皇帝,然后苏轼入狱。被陷害的诗是《湖州谢上表》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视频

相关评论:
  • 13041557647苏轼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白盼洁苏轼乌台诗案是苏轼在御史台审讯时被野乌鸦包围的事情。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

  • 13041557647苏轼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白盼洁乌台诗案,是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

  • 13041557647乌台诗案是哪首诗
    白盼洁乌台诗案是《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元丰二年(1079),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苏轼...

  • 13041557647苏轼“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白盼洁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

  • 13041557647王晋卿诗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白盼洁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

  • 13041557647乌台诗案苏轼的全诗是什么?
    白盼洁乌台诗案”的构陷的依据,一是苏东坡的《湖州谢上表》,二是苏东坡的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1079年4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吴兴)。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瞬间朝他袭来,在湖州任职仅仅3个月,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原来,因不满王安石新法,...

  • 13041557647“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啊?
    白盼洁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

  • 13041557647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概括的
    白盼洁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

  • 13041557647“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白盼洁【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

  • 13041557647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白盼洁乌台诗案:本质:文字狱。 诗作:苏轼 《湖州谢上表》时间:北宋元丰二年。涉案人物:被告——苏轼。主控——御史何正臣,御史李定 审理地点: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涉案缘由:元丰二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