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变有何不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演进表~

  资料,参考一下吧!希望有所帮助http://www.xjkty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2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

  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 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有些人为了当皇帝六亲不认不择手段,他们为什么要当皇帝?

  一、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的特征: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

  2、中国古代政治定律

  回顾前节内容: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打开秦王朝政治组织图,引导学生回答皇帝在金字塔中的地位,从而引导出中国古代政治定律: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3、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官僚体制的变化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中朝”与“外朝”、

  (1)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实权;

  (2)汉武帝时,频繁任相,设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是决策机构)对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形成“中外朝”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有中朝对国家政事先做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军权的作用。

  概括汉朝政治特征: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2、唐朝时期的相权: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解释三省的职责,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首长均为丞相。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政议政。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凡进入参政堂议政的都是丞相。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3、宋朝:“二府”

  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割据混乱局面教训,不断削弱和分割相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宋朝从三大方面来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引导学生总结君权和相权互动的趋势: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三、中国监察体制的变化

  引导学生回顾秦时期的监察部门:御史大夫。

  西汉: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约二千石,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州从临时性转变地方行政单位。东汉末年,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州-郡-县。

  东汉-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设置监察机构的目的:官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便于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但是皇权却没有人监督和控制,因此,专制制度的存在势必影响监察的效能。

  结合当代中国领导人加强自我监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国。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过渡:皇帝要维护专制政权,必须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为其服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建立了哪些变化?

  世官制度、察举制度、科举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县制立体图,说明世官制度的运行情况。世官制不等于分封制:一无土地,二官职不能世袭。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权为世家大族控制,底层优秀人才无法进入政权参政。

  2、察举制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是看德行和才能。

  (1)汉武帝征召

  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张謇的故事。

  征召的弊端,插入东汉时期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清素清白浊如泥,高门良将怯如鸡。说明征召制度到了后期,弊端丛生,征召权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参考标准。如,才学、相貌等等。比征召制要公正客观一些。但后期还是显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把察举制时代仅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举制的优点,考试一视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给底层民众参政提供了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扩大了统治基础。

  分析科举制的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地方行政区划:郡、县(道);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

  唐地方行政区划:道、州、县;

  宋地方行政区划:路、州、县;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或简称为省。

  行省即中书省派到地方的临时机构。出示元朝地图,地域辽阔,如果都到首都汇报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设立行省。

  行省官员原本代表中央到地方执行政务,因此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书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务权、军政要务权、赋税权被剥夺,官员定期到中央觐见,汇报工作。后来它从临时暂住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介绍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明地方行政区划:省、府、县;清地方行政区划:省、道、府、县。

  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方式:设立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制度。

  总结地方行政区划变迁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变迁的目的: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课堂小结]

  从秦汉至元统治制度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这样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概况
秦朝确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制定颁布《秦律》。即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汉代巩固: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导致王国问题。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王国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隋朝完善: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克服君权和相劝的矛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集中军权,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集中地方的财权和司法权。使专制中央集权的以强化
元朝发展:在中央设中枢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顶峰:明清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制定《大明律》和加强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时期隋文帝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仅令政府机构效率、职权范围提高,也使各官员的权力相对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唐朝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改革,并广泛推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整体文化素质,令平民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稳定了中央集权后带来的社会底层不稳定因素。这次成功的改革经验也传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加强了这些国家的集权体制。

公元14世纪,中央集权的影响逐步为君主专制所替代,通过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加强了帝王对政府、社会的管辖,在中国,明朝废除丞相与三省,在地方上设立三司,通过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加强了君主对政府、社会的控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将权力进一步集中于皇帝手中;印度莫卧儿帝国则在17世纪中叶建立一套极为完善的集权整体,标志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中央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随着19世纪中期后大批的中央集权国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开始,中央集权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对中央集权的全面否定。

1、适用主体即适用范围不同:中央集权制是相对地方与中央而言的,而君主专制是相对于君臣之间而言的。
2、在时间方面阶段作用不同:中央集权制的强盛或完善期往往是在国内相对统一的时期,而君主专制则没有该规律。
3、人的主观作用所占比例不同:中央集权制大体来说与一朝的治国方略或其他客观性的(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上一代的政策,民生等)为主要的依据,而君主专制制度则与当时的“君主”的主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暂时只想得到这些。。。

一般来说。是二者一起加强。

如汉初实行的是 郡县制与分封制 混合的制度,明显中央集权并不是特别强。 汉武帝时期 中央集权加强 同时君主专制也加强 如 汉武帝让自己的亲信担当重要职位等。

而北宋大同 北宋初年就严格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也有例外。

如唐朝 虽然设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制约了相权。但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以上。两者大体上是相辅相成的。

1、君主专制是讲皇帝在中央朝廷内部是否说了算。
2、中央集权指中央朝廷对于各地方官府是否能有效控制。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变有何不同视频

相关评论:
  • 18211278889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变有何不同
    燕软佩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

  • 18211278889中国古代君主专政的演变和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用时间或朝代表示关系...
    燕软佩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②秦朝正式建立 ③西汉巩固 ④隋唐完善 ⑤北宋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⑦明清达到顶峰 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实践: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

  • 18211278889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演变两个角度入手,概括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 ...
    燕软佩我国君主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专制与集权的发展应该由此开始。夏朝由部落联盟发展到君主专制,君主权力开始凌驾于部落酋长之上;商周二代实行分封制,君主与诸侯共治,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共主。这一时期的君主专制与集权只要表现为君主与诸侯之间的斗争。自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至清朝,诸侯已经退出历...

  • 1821127888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燕软佩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

  • 18211278889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有什么区别、联系?
    燕软佩而中央集权带来的君主专制却是历史一步步发展演化的。表现是君权不断增强,相权不断削弱。秦汉时,丞相可以面君而坐,唐朝时有三个丞相,可以驳回皇帝的批示,可到了宋朝,丞相就只能站着,明朝则实实在在成了奴才,并且撤销了丞相,到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帝独裁统治达到极限,...

  • 18211278889列举秦朝至清朝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演变的史实,并概括其趋势
    燕软佩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政治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

  • 18211278889我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并形成君主专制的,用史实举例
    燕软佩2. 汉初,虽然部分恢复了分封制,但在汉景帝时期,通过战争手段削弱了王国的权力,实现了全国的分区管理,由官员负责。秦汉以后,中国大多数时间都采用郡县制或类似的管理方式,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3. 君主专制的形成较晚,唐朝以前,君主与宰相共同治理国家,宰相权力较大,有时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 18211278889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燕软佩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情况。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有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有里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君权专制的过于集中,导致了腐败的出现,文化的衰败,并且严重阻碍了资本...

  • 18211278889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封建社会各朝的发展阶段和措施
    燕软佩发展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 18211278889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燕软佩尽管如此,一些学者对君主专制的持续性提出了质疑。宦官专权、丞相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表明,皇权并未完全掌控在皇帝手中。这些现象正是皇权专制制度的副产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弊端。因此,是否将中国古代视为自秦朝以来的君主专制,这一问题并不简单。中央集权的确立是事实,但是否属于皇权专制,需要综合...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