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平之战,白起要把四十万降卒坑杀了,他可以只杀了赵括,把士兵放回去,还可以显得大秦仁义之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后对此战的看法评价,白起战后对于长平之战的评价或者白起对赵括的评价~

 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赞同;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赵国凭一将之力抵抗强秦,焉能不败
  战国后期,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虽然商鞅后被守旧派所杀,但其变法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稍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叫板”的国家。
  这样,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欲击赵,必须先占领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另一方面,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可谓秦之“心腹大患”,因此,“远交近攻”策略的首攻目标自然就是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束手无策的韩国欲献上党以求和,而上党军民却视秦为 “虎狼之国”,转而投靠赵国。上党17城对赵国而言却是“烫手的山芋”:接收,等于与秦国宣战而引火烧身;拒绝,显然是自断双臂。而且,秦国的真正目标就是赵国,与其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赵孝成王与群臣商议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此,赵国派出45万大军驰援,领军人物是能攻擅守、战功卓著的廉颇。初战不利的廉颇开始退守,与秦军在长平丹河对岸形成相持态势,闭门不战,一晃就是三年。远道而来的秦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困难,为摆脱被动局面,遂实施范睢的反间计。
  于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听信谗言的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不看好赵括!廉颇老将为何如此不得人心?
  要知道,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而秦国国民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显然,消耗战对赵国来讲绝非上策。
  如此看来,廉颇持续三年的“拉锯战”过于保守,秦军有生力量并没有得到多少削弱,“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过于空洞。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
  德高望重的廉颇始终没有制订出一个清晰、积极的战略计划,没有提出彻底打败秦军的战略愿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没有赢得老板(赵王)的信任和支持。能攻擅守的廉颇何不主动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长敌军战线后主动出击?或者通过侧面出击、断敌粮草,或者从45万大军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样实施反间计、美人计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成持重的廉颇着实缺乏进取精神,虽不至于害己,客观上终究误国。更进一步,秦国志在灭赵,经过认真筹划后举全国之力进攻赵国,正面和侧面的、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伐赵之前,秦王即遣使韩、魏,软硬兼施以使两国不敢救赵。当白起将赵括大军分割包围后,秦昭王亲赴河内(黄河中游地区)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男丁组成援军,并普赐民爵一级(秦王真不愧是激励大师)。正是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兵部队,硬生生截断了赵括与都城邯郸的联系,使白起的野战军顺利完成了对赵军的“瓮中捉鳖”。
  再看赵国,由于对秦国灭赵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仓促应战,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以至于无险可守还消极避战。初战不利,赵国统治集团即遣使赴秦试探求和的可能性,这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同时表现出联盟抗秦的反复犹豫。而秦国在加紧进攻的同时厚待赵使,一来以慢赵国抵抗之心,二来做出秦赵和谈的假象,使其余五国举棋不定而放弃援赵。
  可以看出,秦国攻赵是蓄谋已久、志在必得的战略计划,是从君臣到子民的全面发动,从国力到外交的系统出击;赵国的抵抗则是瞻前顾后、心存侥幸的战役安排,不论是廉颇还是赵括,基本都是以一将之力(包括资源调配和智慧)抵抗秦之倾国雄师。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人评价:大清是李鸿章一个人与全日本开战,焉能不败?
   白起为何拒绝再担灭赵重任
  长平一战,赵国家家出殡、户户发丧,战争力量遭到不可挽回的重创,综合国力一蹶不振。杀得兴起的白起主张直取赵都邯郸,一举灭赵。被逼上绝路的赵国也想起了“反间计”。公元前260年11月,一代合纵大师苏代受赵韩两国之托赴秦游说,秦相范雎出于维护自身地位与牵制白起的考虑,向秦昭王建议有条件地同赵韩两国议和。秦王准议,遂与赵韩两国全线停战。白起自然对范雎的罢兵休整之议大为不满,将相开始不合。
  秦国罢兵后,赵国决策层内部关于是否如约割地的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议。最终赵王认识到,秦国休战是因力尽兵疲,亡赵之心不死,焉能割六城以资强敌?于是遣使赴齐国商洽合纵事宜,与魏国签订攻守同盟,将灵邱之地赠予楚相春申君以拉拢楚国,并派使节携厚礼入燕韩两国交好。赵国君臣深知,一旦与秦毁约,必然导致秦国大规模的报复性进攻,故而举国上下积极备战,士气高涨誓死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公然毁约,还积极组织抵抗,深感被戏弄,决定命白起为将大举攻赵。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白起拒不受命,主要理由是:赵本强国,虽然长平大败,仍具相当实力;而且目前上下一心,内修政务,外交合纵,秦国攻赵必败。
  公元前259年9月,秦军大举伐赵,赵军则全线收缩,坚壁清野退守都城邯郸。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平原君更是毁家疏难,挫败了秦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到第二年盛夏时节,秦军伤亡惨重,赵都邯郸依然屹立。秦昭王开始迁怒于人,认为范雎误国使秦国蒙羞,白起骄恃不为君用,决定再次任命白起代替王龁出任秦军统帅。让人吃惊的是,白起再次托病拒任,并搬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说法,力劝秦王尽快结束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
  秦王软硬兼施,白起却一根筋抗命到底。恼羞成怒的秦王决定剥夺白起的一切官职与爵位,将其赶出都城。随后在范雎的鼓动之下,余恨未尽的秦王赐剑令白起自裁。可怜有“运动战大师”之称的一代名将白起身首异处。
  白起的死因,在于他挑战了老板的底线。经理人不管如何功高盖世,毕竟要以老板利益和企业利益为重,特别是当企业遇到困难和危机时,更不能斤斤计较于个人的不败战绩和市场声誉。白起打遍天下无敌手,却死于自己的短视和固执。
  对于再度伐赵,白起为何如此不看好呢?因为白起之于赵国,等于魔鬼、等于死神;赵军投降是死路一条且斩立决,抵抗却可能求生。也就是说,担当灭赵重任,白起并非秦国的最佳人选,反而可能是最差人选。对此,白起的判断非常清晰,但他错在挑战了老板的底线,这一错误是致命的。退一步说,白起又犯了老将廉颇的错误,虽然总体判断正确,但没有创造性思维;擅长运动战、歼灭战而快刀斩乱麻的白起,大概学不会、也不屑于搞“温火褒汤”式的拉锯战、持久战。结果,廉颇间接地误国,白起直接地送命。
   坑杀赵兵40万是最佳选择吗
  公元前260年9月底,长平赵军被围断粮达46日。身先士卒的赵括中箭战死后,突围无望的40万赵军只好全体弃甲投降。登上胜利顶峰的白起开始发愁了:赵军显然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被迫降秦的,他们家小均在故国,不会真的为秦国卖命;而且赵国民风彪悍,人数众多,秦军将难以控制而日久生变。白起面临着两难选择:放赵兵回国?无疑是前功尽弃、养虎遗患;既不能留用,就不如干脆杀掉,以绝后患。在解除赵军武装后,白起只将年幼者240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国人心,将其余40万降卒设诈一举全部坑杀。
  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手段最残暴的一次杀降。白起摧毁了赵国的精锐武装,六国弱势已成,秦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但同时,坑杀赵兵空前坚定了赵国人誓死抗秦的决心,又阻绝了其他五国的降秦之念。难道除了“放”、“用”和“杀”之外,白起真的别无选择吗?显然,40万俘虏的日用开支是天文数字,白起养不起他们。但40万人的大包袱,不正是要挟赵国投降的最好筹码吗?所谓战之胜者,全城为上。如果赵王坚持不投降,就等于要了40万降卒的性命。不用白起进攻,几乎涉及赵国所有家庭的士兵家属就会造反,执赵王以降秦。
  嗜杀成性的白起确是一介武夫,穷兵黩武的秦王也犯了大错,他的战略远景是统一六国,而不在于让赵国在短期内丧失对抗能力。目标和手段发生混淆,秦国的胜利成本空前加大了。长平大战一年后,当白起伏剑自刎之时,赵国开始了一番战略联盟、合纵抗秦之路,其间之艰苦卓绝、斗智斗勇堪称历史奇观。
  邯郸被围之初,赵国即派使臣赴齐国借粮,未果;随后又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没想到畏惧强秦恫吓的魏国大军只是作壁上观。赵国平原君先是发动内弟魏公子信陵君相救,后亲率门客赴楚求援,毛遂自荐并以楚国国耻相激,楚王深受震动,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对魏王苦谏无效的信陵君竟然走“小蜜路线”,通过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挑选8万精锐部队驰援赵国。公元前259年12月,魏国的信陵君指挥楚魏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被赵军重重围困的两万秦军被迫投降。三国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土地,秦兵死伤大半,丢失了6年以来所侵占的全部领土。从长平大战到邯郸之战,赵国先输后赢,但都城邯郸仅以城免;秦国先胜后败,但超级大国独霸天下的格局已成。随后,战国进入为期20年的相对和平或休战年代。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后期灭赵却颇费周折,甚至主要依靠的并非军事实力。公元前236年至前232年,秦国曾三次派兵伐赵,均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直到秦王赵政[1][2]亲政之后,借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之机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秦将王翦再行反间之计,在赵王身边收买了宠臣郭开,诽谤、挑拨赵王杀害了大将李牧,赵国由是自毁长城。第二年,王翦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而彻底灭赵。越战越勇的秦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
  换个角度分析,秦国自长平之战即歼灭赵国主力并独霸天下,却事隔32年后才最终灭赵,又过了7年才统一海内。可以想见,长平之战秦国坑杀40万赵国降卒起到了何等强烈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白起协助秦王开创了一个以暴制暴、以毒攻毒,乃至以狡诈毒辣对残忍无信的历史进程。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殊死大战,九战九胜俘获秦军主力20万人。随后,项羽背信在新安城(今河南渑池东)下令将20万降卒全部活埋。仅数月后,统治历史仅14年的短命王朝“暴秦”灰飞烟灭。5年后的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拔剑自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视万民性命为草芥者必自毙。

你不看看赵军主帅是谁,历史名将——赵括!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就是说他。以下是当时战况的节选: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不是没有突围,关键原因是没有士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西楚霸王,有那种霸气!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去说。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受限于很多主观及客观因素影响。首先在客观因素方面,白起所处的时代,人文精神还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那个时候还在实行殉葬,连封建时代都不算,你觉得对人的生命会有多大的尊重。另外长平之战说到底是秦国的国运之战,容不得半点疏忽,长平之战前唯一有能力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秦有商鞅变法,赵有胡服骑射。胡服骑射留给赵国的强大,不像秦国是全面的强大。赵国强大起来的唯有军事实力。尤其是赵国留在代地的骑兵。所以要削弱赵国,只有从它最强的军事实力下手。所以坑杀赵军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我说最好的选择,是因为选择无非就是放与不放。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放了赵军其实就没有削弱赵军。何况称为战神的白起。此外,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整整进行了8个月,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百万,在那样一个生产力不怎么高的时代。8个月百万人的后勤补给是多大的压力。参考一下淮海战役,陈毅元帅说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所以秦赵两国必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战争论》里面有这么个意思,打仗就和做生意一样,如果你投入的成本和你得到的利益没有成正比,即便你是击溃了对手,你也是失败的。所以说区区一颗赵括的人头,就值得秦国投入这么大的成本,要是这么做了,那赵括的人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颗人头。而且秦昭襄王打完长平之战后,基本上秦国就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可见秦国的消耗也是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养40万的俘虏。你说秦国还有的选么?秦国也势必需要一个震慑山东六国的壮举,免得在虚弱的时候被人家搞了。事后看白将军也是这么想的,杀了四十万,留了200多个年龄小的回去给赵国送信。后面再和秦国交战,你试想一下对面是一只杀四十万人都不眨眼的队伍。这心理威慑。。。所以这40万赵军杀了,既在军事实力上毁灭式的削弱了赵国,也在声势上震慑了六国。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完全没有能力抗衡秦国了。为后面秦始皇快速一统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说完客观方面,说主观方面,首先从白起的结局说起,白起最后就是被昭襄王弄死了。说到底就是和老板闹翻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白起在政治斗争上简直就是个小菜鸟,其实这也不奇怪。历史上这种人比比皆是。但凡军事能力一流的,政治经验没几个高手,比如霍去病。所以你让白将军去思考什么人文精神。我估计就和李云龙为魏和尚报仇那段差不多了。直接砍了完事儿。还有就是你说的彰显什么仁义之师,长平之战前,东方六国对秦国就没什么好印象。就像现在的中美之争,不管你中国干什么,反正就是你的不对。所以秦国也没必要去争这点虚名。全是个人手打!望采纳!谢谢。

这个出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放是肯定不能放,放回去对面又能组起几十万军队,养又养不起,秦国连年打仗,已经不算富裕了,所以白起狠心坑杀,还增加自己的威慑力。

不要苛责、妄测古人 更不要拿你现在的想法去衡量古人。你要做不到在他的环境条件下理解他的能力和选择 那还是乖乖听老师或网上一些靠谱教授的讲解吧

战国后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已已经转化为歼灭战争。
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实力剧增。秦昭襄王时期,采纳了丞相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对韩、赵、魏用兵。魏、齐两国霸业衰落以后,赵国实力相对更强,秦、赵大战在所难免。
而且,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军功爵制,秦军将士战场上斩杀敌人数量是他们获得爵位、土地的手段。

难道你要学宋襄公吗?这是战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而且是秦赵之间决定性的大会战。
秦国的目的是打垮赵国,统一六国,所以花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是为了彻底打败赵国。战争好不容易胜利了,却要把对方的有生力量放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当时那么多俘虏,秦朝根本没有那么多粮食去养活,万一发生哗变,这是灾难性的。所以秦军选择全部坑杀,夜起到了彻底消灭赵国有生力量的作用。


为什么长平之战,白起要把四十万降卒坑杀了,他可以只杀了赵括,把士兵放回去,还可以显得大秦仁义之师?视频

相关评论:
  • 17859619625长平之战时,为何白起把赵军降兵全部杀掉了呢?
    翟詹阀白起将四十万赵国降卒全部杀死,也是为了能够突破赵国的心理防线。如果赵国人因为这次的坑杀而被吓破胆,那么在随后的进攻赵国的过程中会轻松一些。可惜的是,白起的行为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激起了赵国的血型,使得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吃了大亏。

  • 17859619625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杀赵国四十万降卒
    翟詹阀是足以死 原来白起在打完长平之战后 就逐渐受到了他的主子秦王和他的顶头上司范雎的忌恨 最后被秦王罢官 在白起被逐出咸阳 走到杜邮这个地方时 秦王派使者追上他 赐给他一把剑要求他自尽 在自尽前 白起说了上面那一段话 都说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既是战神又是屠夫的白起在人生的最后时刻 对自己在长平的所作...

  • 17859619625为何战国时秦国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余万赵军呢?
    翟詹阀战国时期秦国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秦国的军功制度、粮草问题、不稳定性。虽然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很残忍,但是这可能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式了。秦国的军功制度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各方面都变得非常的强大了。而军队方面,因为商鞅变法的军功制度变得非常勇猛。其实秦国不止对待功...

  • 17859619625长平之战中40万赵国士兵被全部坑杀,白起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翟詹阀因此,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国士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以此符合商鞅变法中的军功授爵规定。因为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所以,如果白起要放回这40万赵国士兵,或者将其带回到秦国的话,自然得不到手下士兵的支持。就白起来说,之所以在秦国将领中不断升迁,也是因为其在伊阙之战、...

  • 17859619625大秦帝国之白起,为何一定要坑杀40万降卒?
    翟詹阀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他们为了这场战争都耗费了太多的物资,秦国也没有办法提供这40万人的口粮,将其杀害对于他们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其次40万人这个数字实在太过于庞大,秦军没有充分的自信能够管理好这40万人,若收降了他们,白起担心这些会发生哗变,会给秦军带来无尽的祸患,到时候长平之战的果实就不...

  • 17859619625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何要坑杀40万赵军,而不是带回秦国呢?
    翟詹阀对于打了三年长平之战的秦国来说如果收下这40万赵军无疑会加重秦国的经济负担,但如果放他们回去,则又是放虎归山,留下后患。所以白起不得不将40万赵军全部坑杀。长平之战中赵国投入了四十多万兵力,而秦国要想围困住这么多人,那么秦国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八十万。而长平之战双方持续了三年,秦国如此...

  • 17859619625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翟詹阀由于赵军失去了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白起投降。白起考虑到赵国士兵的反复无常,担心他们会成为后患,于是下令用欺骗手段将投降的赵军活埋,只释放了240名年幼士兵回赵国。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关键战役,白起在此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战绩包括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郢城,并在...

  • 17859619625为什么长平之战,白起要把四十万降卒坑杀了,他可以只杀了赵括,把士兵放...
    翟詹阀首先在客观因素方面,白起所处的时代,人文精神还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那个时候还在实行殉葬,连封建时代都不算,你觉得对人的生命会有多大的尊重。另外长平之战说到底是秦国的国运之战,容不得半点疏忽,长平之战前唯一有能力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秦有商鞅变法,赵有胡服骑射。胡服骑射留给赵国的强大...

  • 17859619625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翟詹阀原因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

  • 17859619625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的目的是什么
    翟詹阀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军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战败,40万大军投降秦国,但是白起却将40万大军残忍坑杀,里面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对于手无寸铁的已经投降了的四十万士兵,虽然,两国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但是,说杀就杀,白起这种做法只会让秦、赵两国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恨上加恨。此次战役中,赵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