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来自:游戏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3、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
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
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许多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抽象难懂,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才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人的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只有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过,在大脑中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的做法是:不仅要让学生听、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还利用小学生好动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下面我就本人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操作中质疑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大揽大包,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下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9根小棒,摆一摆,可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还剩几根。学生操作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剩下的还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数,由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疑问,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在常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动手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的练习十五中的第7题题目,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种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到底有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上来啦。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用图书钉钉成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实际就是长方形的长(没变),它的高即随着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那么它的面积就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它的面积变了吗?怎样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了,变小了。”通过学生的拉一拉的动手实践,很快地就达到我要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只有学生带着求知欲,带着兴趣去学,才会学到他们想要学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看一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1厘米长的线段每隔3厘米种一棵呢?28厘米长的线段每隔4厘米种一棵呢?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用总长度除以间隔距离再加上1,就会等于总棵数。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时板书:总长÷间隔距离﹢1=总棵树。利用实际动手操作得出公式,很快学生就可以把例1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这样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的运用还要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3、 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
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学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 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小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5、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材中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史料,“七巧板”的由来,我国古代计时工具“刻漏”、沙漏的计时原理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环保与节能、团结与协作、社会调查、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涉及古今、课堂内外的内容,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对学生的生活趣味与教材趣味进行整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种设计了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课本中要求学生用七巧板摆各种小动物、“森林餐厅”、“分蛋糕”、“抽签演节目”、“唐僧师徒拍风景照”等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无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次为契机,整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真正收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数学素养是一种思维形式,其主要评价指标有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还要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培养数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小学生的日后学习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视频

相关评论:
  • 1528517683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钟韵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 1528517683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钟韵胡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

  • 15285176836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钟韵胡哪个阶段的学生?以下仅供参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

  • 1528517683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优生培养及
    钟韵胡针对这种状况,教学中应注意: 学优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俊遮百丑”。在鼓励保持学习上的竞争姿态和上进好胜的同时,要创造条件和环境,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意识。5、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开阔学优生的视野。学优生学有余力,在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可为他们开展...

  • 15285176836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钟韵胡适时不妨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学生逐渐消除了自悲心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焕发了斗志,最终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点,高要求,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

  • 15285176836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教好数学
    钟韵胡最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来直接接触这些数学事实,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数学实验,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应用的印象,并最终获得有用的数学经验。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

  • 15285176836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钟韵胡这一目标的指出,要求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的应用能力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一、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

  • 15285176836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钟韵胡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许多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抽象难懂,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才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人的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只有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过,在大脑中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

  • 15285176836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钟韵胡四、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

  • 15285176836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钟韵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1、做民主的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建和谐的、民主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