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书第二单元第六课怎么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钻木取火 课件~

钻木取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摩擦生热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运用的是摩擦生热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二、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

2、教师准备槐木、梧桐木、砂纸、铁条、绳子、火柴、有关钻木取火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有关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1)交流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

(2)实验方法:选择比较硬的条状木头(如槐木),把木头的下端用刀子削尖;再选择比较软的木头(如梧桐木),用小刀剜一个小洞,平放于桌上,再用绳子缠在槐木上,用一个比较硬的东西顶住槐木上端,让学生一边一个来回拉,观察现象。

如图:
(3)让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教师参考资料:摩擦会产生热量,也就是摩擦生热。这是动能转化成热能。

2、让学生列举其他摩擦生热例子

(1)选择实验材料,验证摩擦会产生热量。

(2)学生做实验。

①搓手。

②用砂纸打磨铁条。

③在黑板上摩擦火柴。


(3)交流实验现象,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

教师参考资料:机械能能转化为热能。

(三)科学与生活

1、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

教师可根据课本上的图片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了解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并启发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2、讨论“摩擦生热”的利与弊。

利:冬天双手摩擦可以产生热量,使手变得暖和。

弊: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导致钻头损坏等

重点讨论:摩擦生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商量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3、机械能除了转化为热能以外,还可以转化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方面的例子。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角度的。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继续了解古代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


参考资料:

古代取火法: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在下面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以石敲火之法盛行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少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生物的遗传现象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

答:从根的形态、茎的形态和高度,叶的形状和生长方式,花的颜色,果实的颜色和形状,种子的颜色和形状等方面来研究。

问题2、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答:在五只小猫中有两只和猫妈妈的颜色相近,有两只是黑色的,一只是橘红色的,应该是遗传猫爸爸的特征,由此推测猫爸爸身上有黑色的和橘红色的花纹。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似特征从而了解遗传现象,在充分讨论交流中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能认真观察动物的家庭照片,理解遗传现象是生物共有的特征,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发现的乐趣,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游戏引入,认识遗传现象——观察图片,寻找相似点——讨论交流,了解植物的遗传现象 ——合理推测,巩固应用

环节一:游戏引入,拿出各自准备的父母的照片,小组之间整体交换,分组游戏为同学找父母。待学生充分活动后,教师有选择的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并让学生本人上台验证是否正确。验证之后,仔细观察这一组父母和孩子寻找相似点,让学生认识到子代与亲代之间有相同特征,进而引出遗传现象——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了解了什么叫遗传后,找一找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爸爸妈妈那里遗传来的。教材中提供了三组图片,根据遗传现象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帮他们找父母,并说一说他们哪里像。我认为应这样连:左面的小朋友和第一组父母连起来,右上的小朋友和第二组父母连起来,右下小朋友和第三组父母连起来。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教师留意的是:也许有个别学生是抱养的,这就有必要需要我们在课前了解清楚情况妥善处理,以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环节二:教材展示了五种动物的家庭照片,分别是狗、企鹅、豹、马和长颈鹿,除此之外,师生可以课前准备一些其他动物亲代的图片。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寻找每种动物的相似点。其次小组讨论交流整理信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归纳:外形、毛色、花纹、神态、也可引申到食物、生活习性等。最后小组汇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与学生一起分享发现的乐趣,适时激励,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知道动物也有遗传现象。

环节三:教材呈现问题: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整理,把学生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记录下来,再把自己的发现与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发现进行对照,在此可对孟德尔作简要解释,知道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对比中不但要赞许学生与遗传学家相同的思考,还应鼓励学生选择容易研究的植物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了解植物也存在着遗传现象。

环节四:巩固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推测。仔细观察图片中小猫和小猫妈妈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采用说一说或画一画的方法,重要的是根据所学知识能说出一定的道理,拓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仔细观察下面几组生物,你有什么发现?

答:它们在形状、颜色、大小上有所不同。

问题2、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答:这是因为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引起的变异现象,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问题3、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谚语或俗语吗?

答: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一母养九子,九子九个样。

九狗出一獒。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在调查统计活动中了解人群之间的变异现象。

能收集有关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能对同一种类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合理分析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四叶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创造力。

借助不可遗传的变异事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知识: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教学思路和流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比较和调查统计活动,认识什么是变异——在动植物身上认识到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三叶草为例,认识到有些生物变异的几率是非常小的——知识拓展,知道变异的两种形式

环节一:可以运用课本中的照片图,也可以让学生准备自己的家庭照片来取代课本中的照片图,这样学生看起来更亲切,更清楚,活动起来的积极性会更高,仔细观察,寻找自己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从而认识到子女与父母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认识人群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作为一名参与者,以自身为例让学生认识一些特征,比如:怎样是有无耳垂,单双眼皮,直发或卷发,舌头能否卷曲,拇指能否后弯,下颌中央有无沟等;待清楚了这些特征后,小组调查统计,了解同学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在调查统计活动中,以课本17页的记录表为参考,渗透统计研究的方法,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小组汇报,汇总数据,引出变异的定义——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环节二、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三种生物的图片,分别是金鱼、康乃馨和玉米,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细致,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三组生物中的一组进行观察,观察之后谈发现,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倾听,对于学生的发现不要简单的作出判断,应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待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异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小组讨论,如果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有困难,可以转化成:你觉得形成差异和哪些因素有关?把想到的相关因素作好记录;汇报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联系实际,列举更多的动植物,认识到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如人们所说: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启发学生列举相关的谚语,并布置课下搜集;介绍三叶草的变异现象,让学生了解有些生物的变异几率是非常小的,结合四叶草的象征意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并鼓励学生设计新的纪念品,为四叶草的四片叶子赋予新的含义,培养创造力。

环节三、图文并茂,介绍变异的种类,知道变异主要非(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举例说明,如::同一个稻穗上的籽粒,长成的植株在性状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甚至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种差异就是生物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如果一个女性整容,纹眉,她的孩子不是这样的眉毛,这算是不可遗传变异。了解变异的种类后,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了解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3、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一、问题解答

生物变异现象有什么利弊?

答:例如:牛群中可能出现肉质较佳的牛,也可能出现产奶较多的牛。人们挑选这样的牛进行大量繁殖,经过不断 地选育,就能得到肉质好或产奶多的新品种。

有一些小麦品种在高水肥的条件下产量很高,但是由于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差,大风一来,就会大片大片地倒伏,既影响产量,又不容易收割。

新型草莓个儿大,营养价值高,但不易储存。

使用生长激素的家禽长的得快,但人体食用后不利健康。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搜集有关遗传和变异最新进展的资料并制作小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科学品质。

科学知识:

知道变异可分为生物体自身产生的变异和用人工方法产生的变异。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极大的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借助孟德尔的故事,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借助袁隆平的故事,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应用——搜集有关遗传和变异最新进展的资料,制作小报——针对变异的利弊召开科学辩论会

环节一:阅读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为了让学生读有所获,可以让学生读后汇报:孟德尔研究的什么问题?他有什么发现?待学生了解之后小组讨论,试着对孟德尔的实验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的解释只要符合所学的遗传知识即可,对于子一代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因此都只是一种颜色,而子二代发生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离,并同时表现出来,所以会出现两种颜色,教师清楚就可以,不必给学生细讲。阅读后续者的研究与发现,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变异现象,除了因父母的结合出现变异外,个体自身也会产生变异,认识到后人在孟德尔的基础上进行着坚持不懈的研究,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不断深入。

环节二、课前让学生搜集袁隆平的故事,课上讲述,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听后交流:袁隆平的研究应用了什么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向学生介绍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用太空环境作为人工变异的方法,了解变异的成果,观察图片中的优良品种,并说说它们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进而让学生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给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让学生列举农作物的新品种,感受科学给社会带来的进步。

环节三、拓展延伸,课下收集有关生物遗传与变异最新进展的一些资料,自由组合编制小报;在教室内设立专角张贴小报,相互浏览,开阔视野。

环节四、针对“生物变异现象有什么利弊”这一主题召开科学辩论会,提前布置,充分准备,在第二课时召开辩论会,科学辩论会进行中,教师要掌控好纪律,教育学生有礼有节的进行辩论,用道理说服人。此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关键是通过科学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小学六年级科学书第二单元第六课怎么讲?视频

相关评论:
  • 13372538769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易任底答:六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

  • 13372538769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易任底答:2.自行车上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大小的关系是: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 快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 慢 。 - 综合:请把下面物品和应用的简单机械原理用线连起来。 斜面 轮轴 杠杆 滑轮 螺丝刀 镊子 螺丝钉 水龙头 起重机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一、...

  • 13372538769帮帮忙,要写研究报告:六年级第六课,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资...
    易任底答:2008-09-06 小学六年级第六课《怀念母亲》的资料 218 2011-09-19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 急! 640 2008-10-20 六年级 《怀念母亲》的资料 291 2013-10-05 六年级的《怀念母亲》读后感 作文300—400字 132 2013-10-05 1我不能忘掉祖国中为什么宋庆龄激动??急求 2六年级课文怀...

  • 13372538769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易任底答:【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混合、分离沙和豆子,加热白糖的实验使学生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

  • 13372538769小学六年级下册实验版,仿写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易任底答: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而传承千百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二、教材学习目标分析: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逐一进行分析...

  • 13372538769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第二课巧妙的结构建筑物结构分类
    易任底答:巧妙的结构,建筑物结构分类 一、拱形结构 。实例:赵州桥。二、球形结构。实例:美国佛罗里达的安普卡特中心。三、圆屋顶结构。实例:泰姬·马哈尔陵。四、柱型结构。实例: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五角结构。实例:金字塔。六、框架结构。实例:埃菲尔铁塔。

  • 13372538769小学六年级科学空气在哪里说课稿
    易任底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空气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小猴子和空气在做游戏——捉迷藏,在游戏中通过它们的对话,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到底在哪里,空气的作用又是什么?《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时一篇略读课,内容...

  • 13372538769拜托提供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易任底答: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3、我们可以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10、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

  • 13372538769求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要详案!)含 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反 ...
    易任底答: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目标: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1、借助...

  • 13372538769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期教案
    易任底答:4、 分析全班找出的分类方法,通过比较,推选出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训练。 5、 观察不开花植物,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6、 布置学生收集当地常见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为植物博览会做准备。 第二课 植物博览会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参观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