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是胜利还是失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分别成功还是失败?~

  名称: 淞沪会战
  地点: 中国上海
  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参战方: 中国,日本
  结果: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参战方兵力: 中国 60余万人
  日本 30万余人
  伤亡情况: 中国伤亡15余万人
  日本死伤7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蒋中正

  名称: 太原会战
  地点: 山西太原
  时间: 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一月
  参战方: 民国政府和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
  结果: 中方战败
  主要指挥官: 傅作义,东条英机

  名称: 徐州会战
  地点: 江苏徐州
  时间: 1938年1月至5月
  结果: 胜利

  武汉会战(1938年)(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最终以八路军取得胜利告终。

  名称: 台儿庄大捷
  地点: 山东枣庄台儿庄
  时间: 1938年
  参战方: 中国国民党军与日军
  结果: 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主要指挥官: 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等
  平型关、台儿庄战役不属于上面会战

导致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指导思想上

1,蒋介石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不能立足于独立自主,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
2,蒋介石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华东和上海作为决战地,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认为上海不仅为中国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乃"中外观瞻所系","国际观感"十分重要,上海开战必引发西方列强的干预。因此决定"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在蒋看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即可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主权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
3,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初期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从事的战争,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战争,而应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条约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战争,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有广大的商业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坏,代表正在被驱逐的国家的战争。"上海是国际贸易港,"海口的破坏于任何国家无益"。
4,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并且认为美、英、苏等大国"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因此,"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拼一番,不特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
5,然而蒋介石忘了,任何帝国主义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绝不会为中国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只会把中国的利益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随时准备出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哪次不是如此呢?指望西方列强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无异与虎谋皮。

二、战略战术方针上

1,除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整个战争全盘来看,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中的各主要作战阶段,亦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
2,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所采取的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以70万大军的血肉之躯构筑阻挡侵略洪水的堤坝的作战指导是非常愚蠢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沪、宁、杭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巨大的乌龟,龟头是上海,龟脚是杭州和江阴,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而龟尾即是南京,龟背,则是一片河网的太湖流域。

3,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人这样一个地域狭窄、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没有迥旋余地,正好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聚而歼之的战略计划。
4,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还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任何转机。

5,而在整个会战中,蒋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役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如此呆板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军队怎么能不处处被动,处处受制于人呢?而失去了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又怎么能不失败呢?中国军队在战役战斗中的某些主动终究弥补不了蒋介石在战略指导上的消极被动,因而必然导致失败。

三、战役指挥上

1,淞沪会战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指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对侧背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虽然蒋介石在会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
3,但是后来由于会战越打越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陆续抽调,支援淞沪,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惶失措,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撤退失机,仓皇下令最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不光彩局面。

四、武器装备上

1,武器装备落后是淞沪会战乃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其他战役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第一阶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阶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阶段想反击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重型火炮、炸弹等等是重要原因。反观日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
2,飞机、重炮、军舰、坦克,从陆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体作战,中国军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日军军舰上的重炮射程超过10公里,威猛的炮火常常打得中国军队抬不起头来,所及之处血肉横飞,一倒一大片。而中国军队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山炮,最大口径也不过75毫米,射程仅仅几公里,与日军舰炮根本无法相比。
3,中国军队往往集中1个连的山炮轰击日舰,但是无法穿透厚重的甲板,只能在军舰上留下一片火光和一点斑痕。中国炮兵对敌据点和阵地轰击时,即遭日军重炮还击,甚至常常不等架设完毕,日军炮火就前来压制,弄得中国炮兵只好在自己的土地上东躲西藏,狼狈不堪。
4,好不容易放出去的炸弹,不是没命中目标,就是根本不顶事,因为威力太小,而敌工事又多坚固。再说坦克,中国士兵就几乎从来没见过,在战场上乍一看到这种"轰隆隆"的陆地怪物,不由心里发毛,不怕死的上去可以用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而多数还没冲到跟前即被射倒,面对日军坦克,中国军队只有义愤填膺却束手无策。
5,由于飞机很少中国丧失了制空权。由于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我们没有制海权,而敌人则来去自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在什么地方打就在什么地方打。中国军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眼睁睁挨打挨炸而无可奈何,这样的仗,焉有不败之理?

五、战术观念和战斗素质上

1,中国军队普遍战术观念陈旧落后,战斗素质和军事训练差。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同日军作战。
2,军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敌机,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于隐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伪装,只是一味地强调勇敢、不怕死,精神万能,徒恃血气之勇。
3,广西参战部队从后方来到前线,看到日军飞机过来扔炸弹硬是不肯隐蔽或卧倒,甚有直挺挺站立原地仰指飞机大骂者,很多人还没正式走上战场就先枉送了性命。

4,无论军事技术、训练水平还是纪律性及吃苦耐劳方面,中国士兵都远远不如日本兵。因而中国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托自己的城市和人民,却付出了比敌人多一倍乃至两倍三倍的代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六、国防动员和军队指挥体制上

1,中国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战转化体制、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很大一截。
2,当时日本有17个常设师团,平时每个师团的兵力11000多人,战时扩编成特设师团,人员扩充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现役的38万人扩编为74万人。除了预备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
3,当时的中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准。

4,日军不仅兵力补充系统完备,后勤支援系统和机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国军队望尘莫及,日军4次增援,平均时间不到10天,最远的甚至调动的是遥远的西北雁门关部队,从停止进攻,转进千里登舰,再航行到上海战区集结,平均不到10天,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必须是机械化的,有了机械化,一支军队可以当多支军队用。
5,精壮的士兵只有插上机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飞。反观中国军队,穿草鞋,徒步走,乘车还经常受到日机袭击,徒增伤亡。杨森的第20军9月1日奉令开赴淞沪战场,从贵州出发全凭两条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从长沙坐火车运到前线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6,国民党军指挥序列杂乱,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战区下辖集团军、师、旅、团,后又增设军,9月中旬以后又设置军团。一些军往往只辖1个师,军长亦即师长。命令、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后期撤退指挥系统几乎瘫痪,部队如同无头苍蝇,混乱无序。

七、情报侦察上

1,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
2,国民党的特工一贯重内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产党和所谓"捣乱分子"上面,战事一起,仓促收集,当然找不到什么东西。
3,淞沪会战爆发前后,由于内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军事机密多次被泄,蒋介石多次险遭毒手。最离谱的是日本谍特黄浚长期潜伏钻进最高指挥机构内部,担任行政院机要秘书,盗取大量机密情报,而很长一段时间国民党的特务机构竟然浑然不知。
4,中国的无线电通讯也十分落后,有事只能电话传送,或人工传送,中国的飞机没有报收发话手段,更没有空中侦察。中国在敌人内部没有情报来源。
5,而日本在中国内部的间谍敌特却异常活跃,打信号、收情报、放烟火,引导敌机轰炸、大炮射击、军队进攻。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镇、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当局自己还了解得详尽清楚。
6,"九.一八"事变前,陆军大学聘请的一个日本战术教官酒后曾吐真言说:"中国的金山卫、大鹏湾、还有广西的北海,都是登陆的好地方。
7,"中国方面之后多次派人去金山卫考察和野外战术训练,得出的结论却是:金山卫水浅,船只靠岸困难,不适合登陆。然而最后日军偏偏选择从这里登陆,一举包抄中国军队侧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几乎是瞎子、聋子,只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八、内部团结上

1,派系斗争、任人惟亲是国民党军队中一贯存在的痼疾,淞沪会战最后失败也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
2,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换将。第18军罗卓英部由第9集团军转隶第15集团军陈诚手下,第9集团军司令官张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顾(祝同)、陈、罗、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将,莫不蒋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嫡系,而对手下中央军调不动,也指挥不动,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介石惯于越过前线指挥官指挥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而中央军隔岸观火,坐等失败。如此等等,加剧了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淞沪会战内容介绍:

1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2,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3,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在战争结果看,日军攻入上海,上海失陷,中国是失败了。但从战略意义看,中国是取胜了,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的预言,成功将日军拖入了消耗战,日军在不断的消耗中占领着中国领土,就会逐渐力不从心,逐渐失去信心。从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开始,就迎合了中国的预言,对日战争必然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大阶段。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以日军占领上海全境而结束。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失败了。原因嘛,装备火力的差异了。就单兵而言,国军装备跟小日本差不多,但是在重武器方面。尤其是坦克、军舰、飞机大炮方面,小日本太多太多了。就军舰而已,小日本都出动130多艘,包括4座航母。坦克也有几百辆,飞机也很多。国军太少,重武器很少,而已最先进的德械师也不多,飞机军舰根本没小日本多,而且也没小日本的厉害,即便我们派在多人上去,也是难以守住,毕竟上海是平原地区,对于防守小日本的坦克很难

战术方面也有失误,日军可由长江口南岸及杭州湾北岸实施两栖登陆,然後突穿中国军队两翼阵线,师於京沪线上,截断中国军队补给线及退路,并完全包围中国军队。

失败了。国民党组织的三次会战全部失败。虽然签了淞沪停战协议,还是打了。


淞沪会战是胜利还是失败视频

相关评论: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是胜利还是失败
    喻纨的在战争结果看,日军攻入上海,上海失陷,中国是失败了。但从战略意义看,中国是取胜了,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的预言,成功将日军拖入了消耗战,日军在不断的消耗中占领着中国领土,就会逐渐力不从心,逐渐失去信心。从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开始,就迎合了中国的预言,对日战争必然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大阶...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哪个国家赢了
    喻纨的淞沪会战是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日军占领了上海及周边地区,但中国军队的抵抗使得日军的快速胜利计划破灭,中国军队的战略目标是在上海拖住日军,使其不能北进,这一目标基本实现。战役虽然从战术上来看是日军的胜利,但从战略上来看,中国军队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快速进攻,使得日军陷入长期战...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历史意义
    喻纨的1. 淞沪会战胜利,为全国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点燃了人民的爱国情怀与信心。2.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或第二次淞沪抗战,是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的一场中日大型会战。3. 这场战役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双方军队总数约100万。4. 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共22万...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分别成功还是失败?
    喻纨的名称: 淞沪会战 地点: 中国上海 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参战方: 中国,日本 结果: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参战方兵力: 中国 60余万人 日本 30万余人 伤亡情况: 中国伤亡15余万人 日本死伤7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蒋中正 名称: 太原会战 地点: 山西太原 时间: 一九三七年九月...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到底输在哪,这场仗是否有机会能打赢?
    喻纨的淞沪会战主要输在国民政府的抵抗意志不坚定,如果当时的国民政府能够下定决心与日军作战到底,淞沪会战很可能会变成持久战,而持久战是日军的短板,所以当年还是有机会打赢淞沪会战的。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 战争胜利是什么时候
    喻纨的很不幸,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以中国失败告终。并且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包括了德国顾问训练组建的现代军队,三个德式种子师。

  • 17269765324三大会战为什么没有武汉会战?
    喻纨的1.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此次战斗异常惨烈,成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1.2 太原会战: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在平型关取得重大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忻口阻击战同样展现了艰苦的抗战精神。1.3 徐州会战:1938年春季,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大捷,歼灭敌军一万余人,这...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分别成功还是失败?
    喻纨的1. 淞沪会战 地点: 中国上海 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参战方: 中国,日本 结果: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参战方兵力: 中国 60余万人,日本 30万余人 伤亡情况: 中国伤亡15余万人,日本死伤7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蒋中正 2. 太原会战 地点: 山西太原 时间: 一九三七年九月至...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是胜利还是失败
    喻纨的1.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整个中日战争中,这场战役的规模最大,战斗也最为惨烈。2. 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为了将日军的入侵方向由北向南转变为东向西,以便于进行长期作战,中国在上海采取了主动反击的策略。3.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参与了这场战役...

  • 17269765324淞沪会战意义
    喻纨的淞沪会战意义:淞沪会战的胜利为全国抗战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也激发了全国人民对抗日的爱国意识和信心。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