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回答的好有奖励)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历史问题可以答吗?~

可以,国外历史随便答,国内历史,近代史少说,你懂的。

1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年中,中国实行的是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调动了中国各民主阶级和新民主主义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奇迹般的恢复。实践证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充满活力,是与中国落后生产力相适应,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强调只有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据此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政府创造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多种形式和道路,但也仍然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目标模式划一的缺点,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便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经典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模式开始建立起来。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单一公有制的社会经济结构。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人的比重为: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个体经济占7.1%。1957年,个体经济的比重又进一步下降为2.8%。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

2.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体系。资金、物资、人力资源主要由国家掌握或调剂,按照国家计划的安排,分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企业按计划进行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虽然还存在价格、货币范畴,但只是“消极货币”、“消极价格”。价格是国家制定的,不根据供需情况而浮动,不能成为资源稀缺的信号,也不对资源配置发挥调节作用。自由市场极为有限。

3.以中央政府为主的经济决策体系。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分级管理,但地方政府的权力很小,决策权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发展战略由中央政府决定,大中型企业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大中型建设项目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大部分财力、物力、人力由中央政府直接支配。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不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而成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产、供、销、人、财、物由上级主管部门实行计划管理。

4.具有浓厚平均主义的国民收人分配体系。在财政方面,各地方财政机动财力非常有限,基本上是一种统收统支的体制。企业的发展,不是依据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由产业政策的倾斜决定。工资制度由国家统一规定,何时升级、升级面也由国家统一布置,与企业盈利水平不发生联系。农业合作社内部的个人收入分配也趋于平均化。

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这里是指对以后格局的影响)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却不能任人宰割,差不多与底层歇斯底里发作的同时,上层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


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这种想法正如运动本身的理想一样虚妄。这样的救亡,难免夭折,结果只是证明希望封建政权本身通过改革顺应潮流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现实的,根本在于中国欠缺维新改良、君主立宪的土壤,这种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所能灌溉滋养的。 这里因着维新派就顺便提到立宪派,他们代表的是上层资产阶级,并且是刚由或正由地主阶级转化而来的那部分上层资产阶级,是地主和资产阶级一身二任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他们特别害怕“秩序一破,不可回复”,从眼前利益来说,他们一般是不太欢迎以武装暴动形式发动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的。这个问题在下文中还会有详细论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同于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革命凭借几分幸运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这种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对于腐朽统治的反抗情绪压抑良久,一触即发,也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静,只要不至于危及生存他们也不愿加以破坏,从而损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热情的支持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毕竟只有资产阶级政权才能最大保障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


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风暴过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障碍。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军阀就是代表),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 “实业救国”“政党内阁”是民初的两大政治思潮,但是两者却都难以完全付诸现实,更别说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对外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驱除鞑虏不过是排满而已。原先人们以为革命一旦胜利那么各项如关乎民族、民权甚至民生问题的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大家发现事实上周围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瓦解毕竟还是能给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为自由的试验实践的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带领中国走向成功。


首先要介绍的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它们产生于半殖半封的社会,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形态,由于没有私人资本发展作为基础,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始终在限制、利用、打击、吞并私人资本,通过将社会生产力控制在手中以达到维护他们封建半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国家资本其形成有主要来自依靠发行公债和银行垫款的政府财政拨款,而这些负担最终都会通过税收和通货膨胀转嫁到人民身上。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在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发展到了畸形膨胀的地步,他的结果是使普通的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其次是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它的基础是地主、官僚、旧式商人和一些买办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始终希望通过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使政权资产阶级化,支持民族资本的发展。他们在土地制度上主张不触动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维护他们所由出生和依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对外态度上,虽反对帝国主义却并不坚决,因为天然的“软骨性”和先天不足,在资本积累和开拓市场方面都必须依赖外国资本曲折地突破封建制度、军阀统治和自然经济的制约。这样的态度既难以在政治赢得广泛的支持,在经济上也会使国内市场狭小,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力量的壮大。


接下来看看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实际上是由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它们的主张常被概括为“三民主义”,即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发展又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是以上几种中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由于还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如平均地权时要“涨价归公”“照价购买”,节制资本时要利用“发达国家资本”,要“不失国家主权”的借用外资,这些主张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不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缺乏可操作性的),使它难有推广实行的机会。

  B
  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初期,西欧国家的生产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产生活,所以国王、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园。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但是也有一些大的庄园可以包括几个村庄,当然有些小庄园也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农民份地由分散各地、相互交错的条田组成,耕作时各地条田统一轮流进行。另外,庄园上还有供集体使用的森林、牧场、水塘等。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只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才从城市购买。

B,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B.自然经济

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但也有零星的商业活动,外销外购。


历史问题(回答的好有奖励)视频

相关评论:
  • 19128259996有关历史的问题
    冀索是1.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田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封建国有,并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徭役和赋税,不可买卖。一种是地主和农民所以,可以自由买卖。2.宰相和丞相,只是称谓不同,并无实际差别,但是由于朝代的不同,宰相或丞相的职权是不大相同的。3.票拟是内阁大臣将意见写在小票上,交由皇帝最终定夺,...

  • 19128259996关于初中历史问题(本人对这个问题十分看重,所以高分悬赏,请大家踊跃回 ...
    冀索是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作为南宋初期抗战派的中坚代表,他所领导的抗金斗争一直受到历代人们的景仰。有人说这位锐不可挡、叱咤风云的抗金名将是一种盲目的“愚忠”,况且还曾经镇压过钟相和杨幺的农民起义,因此不必大称其道。不过,凭心而论,岳飞一心抵御外侮,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具有...

  • 19128259996有关二战的6道军事历史问题,谁有能力来回答?随便几道,但尽快。_百度知 ...
    冀索是分类: 社会民生 >> 军事 问题描述:1,涞源大战的指挥者是谁?2,二战最大口径火炮属于榴弹,迫击,加农中那一类?3,二战击落敌方王牌飞行员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德美苏选一)?4,首架击落日机的飞行员是刘粹刚,乐以琴,高志航中哪一位?5,号称管子工的产品的冲锋枪是司登,汤姆逊,还是mp-38...

  • 19128259996下面的历史问题,不要求全部回答,但是回答的越多越好~PS:有答案,要求解 ...
    冀索是但是美国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主要还是自身的发展不良导致外在的一点点影响都会扩大化,所以看起来是美联邦导致了拉美没办法完全独立;C项明显乱来,没人会选吧?D项的话我们中国是个好对比,总不至于就多给殖民了几十年就不行了吧?那非洲又怎么说?其实还不是自己本身的力量问题咯。PS:以上均为个人...

  • 19128259996詹天佑课文问题,回答得好的肯定有重赏,先20分,再加25分
    冀索是詹天佑课文问题,回答得好的肯定有重赏,先20分,再加25分 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 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

  • 19128259996高二历史基本问题……(在线等答案)高分!
    冀索是这个只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影响,在天文学,伽利略自制了天文望远镜,发现了许多的天文行星,于是被称为天上的哥伦布,这个时候,人们对于地球和天文的学说又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才成为天被发现的时代 4.三者关系 我们根据高2的历史主线来就可以把这3者的关系串在一起了,请提问者耐心看完 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

  • 19128259996...那些历史简答题的答题方向 如答原因要回答哪些方面之类的_百度知 ...
    冀索是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

  • 19128259996历史的问题,快点回答。最好20字以内!!!急急急~
    冀索是儒家:孔子认为人需尊崇<礼>的思想. 校园内学生的不良行为违背了学校的管理秩序,学生需要在教师员工的教导下,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法家:法家韩非子强调法治思想。学生的不良行为违背了学校的规定,依照规定应该严格进行教育和惩处。道家:强调无为思想。针对校园内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有一天他们会有...

  • 19128259996一个历史问题
    冀索是科举制度隋朝开始,到唐朝日渐完善,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显要,进士的社会地位很高,不仅是官宦子弟,就是贫寒士子,无不向往。但中进士非常难,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七十少进士。所以士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达到目标,大量时间花费在读书上,就不会造反,天下就太平了。因此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太宗...

  • 19128259996历史问题!!
    冀索是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