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京(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京(乾隆74岁)。 说起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何在?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巡视水利河工,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而自己却迷恋于江南美景;或说是为了“搞清自己的出身及身世的真相”;或说他迷恋南方美色,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纵观乾隆南巡,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河工,督修水利 江南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和供给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南方和江南又是水患频发的地方,因此,当年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号称财富甲于天下之地,是清政府财税收入与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安定至关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复明”暗流涌动,斗争相当激烈,以后不少“文字狱”案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且黄淮水患频繁,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明”,希望通过南巡整饬吏治,解决社会问题,稳固清朝的长久统治。 三、笼络官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网罗各级官吏旧属,结交学子士人,笼络百姓民心。凡是他南巡经过的地方,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子孙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四库全书》编成后,他个人还掏钱让人抄录了三份,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当地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无疑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南巡所到之处,他还经常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不同程度地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四、彰显皇权威严,展示和平盛世 无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皇权的威严。而且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乾隆南巡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并且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尽显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康乾盛世”盛世奢华美景,也反映出历代封建皇帝好大喜功的秉性本质。 五、检阅军队士气,显示清朝军力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军队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震摄江南与边疆不安定的势力。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六、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食色 乾隆喜爱舞墨书画,兴致高雅,他所到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因此,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饱览江南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乾隆多次江南之行是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他每次南巡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 七、南巡浙江海宁,弄清身世之迷 民间传说,雍正帝胤禛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乾隆实为海宁陈氏之子,故乾隆是汉人的血统,而非满族血统。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根据民间传说与野史的记载为题材,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所以南巡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或住宿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 然而,这个故事与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实是杜撰伪造的,它完全是一个虚假的传闻。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陈家花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也就是视察他耗费巨资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在1975年为他流传甚广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撰写后记也指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段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提到:“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可见,关于乾隆身世之迷流传久远的缘由是怀有“汉人皇朝才是正统王朝”观念的人编撰出来的,假如乾隆如传说的那样,是被当时掉了包的陈家儿子,那从此后的清王朝就是汉人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迷有假,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是弄清自己出生身世之说就不足而论了。 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与后果 尽管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这样就造成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致使国库的日益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康乾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走到内忧外患交织相错的危险局面。

乾隆六次下江南,原因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饱览山川美景。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其中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2、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3、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国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1684年—1707年间曾经六次南巡,但康熙六次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其往返供仪,悉发内帑,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比较节俭。乾隆则不然,他坐享其成,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为游遍江南锦山绣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其目的与作用皆不可与其祖父同日而语。
4、阅兵。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5、笼络人心。一来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二来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三者在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四者当年清兵入关,在江南杀掠太重,“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康熙、乾隆等均将笼络当地士民人心作为重要事件处理,如重修史可法庙等措施。

总体来说,乾隆六巡江南,过大于功。“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但是,这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熊光传》载,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京(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京(乾隆74岁)。 说起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何在?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巡视水利河工,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而自己却迷恋于江南美景;或说是为了“搞清自己的出身及身世的真相”;或说他迷恋南方美色,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纵观乾隆南巡,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河工,督修水利 江南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和供给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南方和江南又是水患频发的地方,因此,当年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号称财富甲于天下之地,是清政府财税收入与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安定至关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复明”暗流涌动,斗争相当激烈,以后不少“文字狱”案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且黄淮水患频繁,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明”,希望通过南巡整饬吏治,解决社会问题,稳固清朝的长久统治。 三、笼络官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网罗各级官吏旧属,结交学子士人,笼络百姓民心。凡是他南巡经过的地方,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子孙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四库全书》编成后,他个人还掏钱让人抄录了三份,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当地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无疑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南巡所到之处,他还经常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不同程度地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四、彰显皇权威严,展示和平盛世 无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皇权的威严。而且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乾隆南巡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并且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尽显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康乾盛世”盛世奢华美景,也反映出历代封建皇帝好大喜功的秉性本质。 五、检阅军队士气,显示清朝军力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军队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震摄江南与边疆不安定的势力。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六、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食色 乾隆喜爱舞墨书画,兴致高雅,他所到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因此,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饱览江南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乾隆多次江南之行是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他每次南巡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 七、南巡浙江海宁,弄清身世之迷 民间传说,雍正帝胤禛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乾隆实为海宁陈氏之子,故乾隆是汉人的血统,而非满族血统。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根据民间传说与野史的记载为题材,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所以南巡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或住宿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 然而,这个故事与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实是杜撰伪造的,它完全是一个虚假的传闻。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陈家花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也就是视察他耗费巨资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在1975年为他流传甚广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撰写后记也指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段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提到:“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可见,关于乾隆身世之迷流传久远的缘由是怀有“汉人皇朝才是正统王朝”观念的人编撰出来的,假如乾隆如传说的那样,是被当时掉了包的陈家儿子,那从此后的清王朝就是汉人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迷有假,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是弄清自己出生身世之说就不足而论了。 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与后果 尽管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这样就造成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致使国库的日益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康乾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走到内忧外患交织相错的危险局面。


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视频

相关评论:
  • 13686909056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究竟为什么执着于下江南
    邴唯贞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主要是出于巡视、体察民情、宣扬清威以及寻找休闲旅游等多重目的。一、巡视与体察民情 乾隆皇帝作为清朝的统治者,对全国范围内的治理和民众生活有着深沉的关怀。江南地区作为经济文化繁荣之地,是朝廷重要的税赋来源之一。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是对江南地区的巡视,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发...

  • 13686909056乾隆皇帝为何要六下江南
    邴唯贞一,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二,要和祖父比比。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帝也想在江南巡...

  • 13686909056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的原因是什么
    邴唯贞2、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3、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国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1684年—170...

  • 13686909056乾隆君王为何六次下江南,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呢?
    邴唯贞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目的;第一、江南一带经济富饶,是支撑清朝经济的重要支柱;第二、江南地区人才辈出,乾隆皇帝想在江南挖掘人才;第三、江南景色优美、气候舒适,乾隆皇帝为了游山玩水才多次下江南巡视。(一)、江南一带是清朝经济的重要支柱 清朝时期,江南一带就是鱼米之乡,不仅...

  • 13686909056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邴唯贞南,并牢牢地将最高权力抓在自己手中。他下江南,并非游山玩水或者摆威风和阔气,而是验证他的权力的有效性。三视察水利 这是效仿他爷爷康熙皇帝的南巡。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皇帝有五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位于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

  • 13686909056乾隆皇帝真的多次下江南了吗?他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邴唯贞真的多次下江南了,下江南的目的是:第一,乾隆帝下江南,是因为检查水利建设和农业工程,关键也是因为民生。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乾隆帝总共6次下江南,当中5次驾临黄河,检查水利建设,4次抵达浙江,巡查本地的海塘项目。而且还前往本地考察民声,巡查农作的详细情况,这一连串的巡查,关键也是因为...

  • 13686909056乾隆曾经六下江南,他为何这么痴迷于江南?他在寻找什么吗?
    邴唯贞一、乾隆帝下江南一是为了饱览江南秀美山川,更重要的是视察水利。黄河水患影响国家安定,所以解决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的重点都在这里。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可见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康熙...

  • 13686909056乾隆为什么要六次下江南 这么做对清朝的影响有多大
    邴唯贞乾隆帝一直很崇拜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为了表达对其崇敬之情在自己当了60年皇帝后,宣布退位。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主动退位的皇帝啦!今天则是要讲讲,乾隆学习康熙的另一件事——六下江南,但可惜学得不像。因为康熙下江南,是微服出巡不太惊动地方。而乾隆却不是,他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张...

  • 13686909056乾隆为何六次下江南,这对清帝国有什么影响?
    邴唯贞乾隆下江南为了视察水利看风景还有好大喜功以及拉拢人心,但是下江南花销巨大,也造成了国库枯竭,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一、乾隆崇拜康熙,事事都要效仿他因为康熙也有六次南巡,不过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理河道还有管控官员,每次出行都是很低调节俭的。但是乾隆则是好大喜功,就喜欢那些奢华的场景,每次南巡都花...

  • 13686909056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邴唯贞回答: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