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权是大一统政权,还是局部统一政权?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明朝同期元朝并没有灭亡 那明朝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局部统一王朝~

大一统王朝。元朝被灭亡了,才有的明朝,即使蒙古没有完全同一,但是明成祖朱棣好像也御驾亲征了,算是大一统王朝了

措施:
(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
孝文帝以前,北魏没有俸禄,故官吏贪污、经商盛行,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供百官之禄。即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以后官吏贪污超过一匹绢就要处死。颁俸禄这一年,因贪赃而处死的地方官达四十多人。其中一个叫李洪之,由于是献文帝的舅舅,孝文帝亲自审讯赐死。
作用:使吏治有了好转。
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2)推行均田制:
原因: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①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②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受田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不准买卖,离职时交于继任者。
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18岁开始授田。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
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zhǎng)制:
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即邻长、里长、党长
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因而必将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争论。坚持宗主利益的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佑是反对派代表。他们对主持辩论的冯太后说﹐三长制看来很好﹐实际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郑羲﹑高佑意见的大有人在。李冲和太尉元丕据理力争﹐指出实行此制对公私都有利。最后﹐冯太后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认为实行三长制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三长制终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施。
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租调制:
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北魏前期租调很重,每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每人又征税帛一匹二丈,以供调外之费,农民负担相当沉重。实行“班禄”制后,又增加帛三匹,粟二百九斗,作为官吏的俸禄开支。而且在实行过程中,士族豪强多向普通民户转嫁负担,农民往往被逼得“弃卖田宅,漂居异乡”。这样的赋役制度只能使国家编户齐民大量减少,政府的税源随之萎缩。为了吸引广大隐附和流散的人口重新成为国家编户,同时也为了适应均田制实施后的新情况,北魏政府制定和推行了“新租调制”。 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与此前的租调额相较明显下降,大致只有均田制之前租调额的1/2左右,属于轻徭薄赋的政策。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1、重点:移风易俗
2、措施:
(1)迁都洛阳:
☆原因:
①政治上:统治中原的需要;
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②经济上: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③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亦称蠕蠕、茹茹、蝚蠕等。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所以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北魏与柔然前期有过多次交锋,辑录于下:
道武帝时代 柔然入寇 2北魏还击3柔然朝贡0柔然诈降1
明元帝时代 蠕蠕入寇 3北魏还击4蠕蠕朝贡0柔然诈降1
太武帝时代 蠕蠕入寇 4北魏还击13蠕蠕朝贡6蠕蠕诈降4
文成帝时代 蠕蠕入寇 0北魏还击3蠕蠕朝贡0蠕蠕诈降1
④地理上: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⑤倾慕汉族文化。
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策略:迁都动议与南下伐齐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但又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20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利用保守势力害怕南伐之苦,终于喜剧性地完成了自己的迁都计划。所以教材上用“设巧计迁都洛阳”为子目的标题,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也体现了一代明君的大略。
☆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重点: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措施:
①易服装: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http://www.zhao-kao.com/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④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⑤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五千多年历史中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而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从秦始皇建立起我国首个大一统政权开始,大一统的概念便开始在后世流行,并且在分裂时期统一仍然是主流思想,因此出现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形成局部统一政权的局面。而在我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有争议的朝代,虽然同时期还存在着其他政权,但是元朝的确是一个大一统政权。

首先,大一统政权和局部统一政权是两种相对的政权格局。大一统政权指的是历史上统一了华夏众多政权或者国家而形成的古代封建王朝,其标准是统一政权或者中原地区,使得疆域辽阔、中央集权加强的局面,比如秦始皇灭六国而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而大一统政权的说法也是从秦朝灭六国开始有的概念。而局部统一政权也就是部分统一,也可以说是分裂割据,其中分裂是相对统一而言的,意思是在华夏故地上存在着几个统一的政权,比如春秋、战国、五代十国等等。

然后,明朝政权是大一统政权。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属于大一统政权的有秦朝、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虽然明朝的地位有些尴尬,但的确是大一统政权。因为明朝之前的元朝已经实现了大一统政权,其疆域面积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王朝之最,而起初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只占据南方,后来北伐也只是赶走了蒙古势力,但并没有完全消灭元朝,当时蒙古势力回到大漠之后成为了北元,也就是说当时蒙古政权和明朝是并存的。但是当时明朝收复了脱落了近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使得明末时期疆域范围和秦朝差不多,所以明朝可以说是大一统政权。

最后,虽然在明朝时期并没有完全消灭其他势力,但是在蒙古族退出中原的时候其中原政权已经灭亡了,因此无论明朝时期有多少个政权并存,但只要明朝占据中原地区,那么明朝就是一个大一统政权。



大明王朝的政权其实是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因为在当时的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的,而且有能力统治全国各地

是大一统政权,在古代只要能占有传统的汉地18省就可以被认为是大一统。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一共276年,有16位皇帝,有安南,琉球,朝鲜等附属国,内部是完全统一,中央设内阁,六部,取消中书省,地方由巡抚和地方官员管理,是我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高潮。


明朝政权是大一统政权,还是局部统一政权?视频

相关评论:
  • 19861514889明朝到底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还是一个分裂政权?
    卞军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明朝不算是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也算不上分裂政权。在明朝的时候只是把元朝人赶出了中原,实际上元朝的政权还是存在的。而且也不是分裂出来的政权,元朝是本身就存在的。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明朝只是一个未统一完整的朝代。虽然国力还算强盛,但是并没有实现统一。1、明朝并不是大一统的王...

  • 19861514889明朝政权是大一统政权,还是局部统一政权
    卞军融然后,明朝政权是大一统政权。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属于大一统政权的有秦朝、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虽然明朝的地位有些尴尬,但的确是大一统政权。因为明朝之前的元朝已经实现了大一统政权,其疆域面积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王朝之最,而起初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只占据南方,后来北伐也只是赶走了蒙古势力,...

  • 19861514889明朝政权是大一统政权,还是局部统一政权?
    卞军融然后,明朝政权是大一统政权。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属于大一统政权的有秦朝、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虽然明朝的地位有些尴尬,但的确是大一统政权。因为明朝之前的元朝已经实现了大一统政权,其疆域面积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王朝之最,而起初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只占据南方,后来北伐也只是赶走了蒙古势力,...

  • 19861514889明朝到底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还是一个分裂政权?
    卞军融历史上,明朝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朝代,有人说它是大一统的王朝,也有人说它是分裂政权。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明朝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真正的大一统王朝。何为大一统王朝,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统一了许多政权或者国家而形成的王朝。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因此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

  • 19861514889明朝是不是大一统王朝?
    卞军融是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明朝是1368年至1644年的中国朝代,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建立初期就完成了统一全国,经过多次战争和治理,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明朝在统治期间,政治中央化程度较高,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使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

  • 19861514889为什么说明朝不是大一统王朝呢?
    卞军融明朝肯定是大一统王朝,当然任何大一统王朝都具有阶段性,只不过明朝所谓大一统的辉煌时期可能不如汉唐显得那么耀眼 对于所谓一些塞外地方,要知道明和清都是较近的时期,所谓塞外地方,包括今天意义上的许多外国都已经发展起来了,和汉朝距离明朝都差不多一千多年,唐朝距离明朝也有五六百年的距离,这种情况下...

  • 19861514889明朝是否统一中国?
    卞军融以现代中国版图史来看明朝充其量是当时的一个中国地方割据政权而已,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大一统政权:明朝国土大部分时间龟缩在长城以南18行省,东北只拥有辽东半岛和山海关一带;内外东北的努尔干都司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十年就被明朝放弃;大西北明朝统治最远达到哈密,但哈密卫也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就被明朝放弃...

  • 19861514889明朝是被谁灭了
    卞军融从崇祯自杀的那一刻开始,明朝便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权,北方被大顺统一,南方则是南明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就是说,1644年后的天下重新进入群雄争霸的局面,只不过这个乱局持续的时间很短。当时可能问鼎天下的有四大政权:李自成的大顺、多尔衮的清朝、张献忠的大西、依然拥有半壁江山的南明。明朝灭亡的最...

  • 19861514889为什么说明朝不是大一统王朝?
    卞军融所以,一般来讲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大一统王朝,没有什么争议。宋朝是传统汉人王朝,但是否算大一统王朝,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毕竟辽、金,无论是统治版图还是民族构成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到明朝,毫无疑问,它是大一统王朝,但必须指出的是它对东北(后金)地区的统治没有关内...

  • 19861514889宋朝并非割据政权,如果非要这么论,明朝反而更像割据政权,为什么这么说...
    卞军融宋朝继承的是后周政权,从960年立国之后,一直在扩大地盘,甚至在北宋灭亡前夜还拿到了湟水河段大面积土地资源,只不过是由于没有占领后晋丢的幽云十六州一直为人诟病,与此同时也有辽代的存有,甚至还被污蔑为非大一统王朝。实际上为此为据就说宋朝是割据政权的话,那么明朝才恰恰是割据政权特性:第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