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青少年时期有怎样的经历?

来自:志趣爱好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朱元璋青少年时期有着怎样的经历~

?????????

出身布衣

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的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蒙古帝国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滁县)。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为前锋,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半)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朱元璋气极,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连尸骨都烧成灰。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统一。

  朱元璋出生于元文宗时期,他出生的时候,整个中华大地正处于蒙古异族的统治之下,全国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朱家属于南人范畴,位居社会阶层的末流。
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编为矿户中的淘金户,意味着朱家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定额黄金。句容县从来就不是黄金出产地,而赤贫户朱初一一辈子也没见过几次黄金,更不要说淘金。没有办法,朱家只有卖掉粮食购买黄金去缴纳。本就贫家小户,又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万般无奈之下,朱初一只好带着全家人候鸟似地四处迁徙。一路艰辛,来到洪泽湖南岸的盱眙(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此处有大片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便停下来开荒种地。农耕社会求生存,土地是活命之资。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也在这里娶妻生子,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资格,能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奢侈。
  官府的敲榨和聚敛让草根小民难以生存,朱家也不例外。可以说,一个穷家破业的小户在当时的生存成本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按照元廷规定,淮河流域的农民需要缴纳丁税、地税和科差。
  在大多数年份里,地税每亩三升,丁税三石,将近地税的一百倍,即一百亩地折一丁,对于朱家这样人多地少的贫困户来说,沉重的丁税负担让他们难以承受。像朱五四家,
三个成丁,需要缴九石谷,再加上地税,每年不下十石。税粮要由税户自己输纳进仓,则每石税还要再贴进去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共七升,这就接近十一石。除了
丁税和地税这两项负担,还有科差。科差主要包括丝料、包银、官吏俸钞三项,是按户缴纳。规定每户纳丝1.4斤,包银钞四两(银钞二两合银一两),官吏俸钞
五钱至一两。除此之外,民户还要负担筑城、挑河、运粮、打马草、造船、造甲仗军器等徭役,而那些富户所要承担里正、主首、社长、看仓库子等职役,其主要职责是招待各级
来往官员,所产生的费用不是小数目,他们就将负担转嫁到那些小户头上。如此沉重的负担,对于朱家这样的小农实在是无力承受的生命之重。
元天历元年(1328),对于朱家而言,可谓双喜临门:七月,老大重四娶妻王氏,朱家有了第一房媳妇;九月十八,老夫妻俩又喜得四子重八(朱元璋)。王氏在朱重八出生两个月前就进了朱家的门,可以说是看着朱元璋长大的朱家大嫂。 
 
 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大姐已经嫁给了盱眙县太平乡段家庄的王七一。上天并没有眷顾这对贫贱夫妻,夫妻二人在婚后不久便相继而亡。朱元
璋还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好不容易娶上一房媳妇,可是二哥、三哥想要成家立户,几乎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都入赘女方家做了上
门女婿。朱元璋登基后封二哥重六为“盱眙王”、三哥重七为“临淮王”,有人根据他们的封号,推测出他们的各自的入赘地。二哥为盱眙,三哥的为“钟离之东
乡”。
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汉书?贾谊传》有“家贫子壮则出赘”的话,可知是穷人家孩子的一种不得已的出路。对于朱五四而言,让
两个儿子入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样做既可以让他们有了家室,也少了两口人的调费,还少了二丁的重税。二姐嫁给了钟离县东乡的渔户李贞。
五四虽然有四子二女,但是和他在一起过日子的只有重四、重八两个儿子。朱重四夫妇生下二子一女:长子圣保,二子驴儿(即朱文正),女儿就是后来的福成公主。这样算来,朱五四一家应该有八口人。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朱元璋已年满十岁,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朱五四又将家搬到了钟离县西乡,依然靠租地耕种,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乡的土
壤较差,又加上当地的灌溉条件也不行。一年忙到头,缴了租子就所剩无几,没办法他们只好第二年再次搬迁。这一次他们又搬到了太平乡的孤庄村,为一个叫刘德
的地主做佃户。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最基本的生活来源都要仰赖主人。刘德是那种与我们想象并无多大出入,为富不仁的地主,对佃户尤其苛刻。如
果碰到大灾之年,即使皇恩浩荡,专门发下减免租税的诏书,所起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地主刘德以减税不减租为由,逼着佃户缴全租。佃户们缴不出,他就放高
利贷。通常是借别人一百,先扣出利息,实际上别人只能拿到八十,等到好年景,他会连本加利和租谷一起催缴。朱元璋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一年,等于是为地主家
忙活。不种地连活下去都难,种地反倒欠下不少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等到朱元璋可以满世界跳跃奔跑了,他作为小长工帮地主家放牛以贴补家用。明嘉靖年间,王文禄《龙兴慈记》记录了少年朱元璋杀犊讹主的故事:小时候朱元
璋经常替地主放牛看羊,爱玩爱闹会出主意。有一次,几个放牛的孩子饿极了。朱元璋就自作主张把财主的牛杀了,然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将牛煮了吃。吃完后,朱元
璋吩咐伙伴们把小牛的皮骨埋了,将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财主问起,朱元璋说是小牛钻进山洞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拉不出来。
  随着侄儿、侄女相继来
到人间,朱元璋在家中的地位也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朱家迁居孤庄村那年(至元五年,1339),他的父亲朱五四已经有五十八岁,母亲小五岁。当时的贫苦农
民能够活到五十岁以上,已经算是老人了。朱元璋这时候刚满十二岁,全家八口人生活重担,就落到了哥哥朱重四的肩上。重四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不仅要上
奉父母,下养子女,同时还要承担对小弟重八的照料。朱家是底层民众中的赤贫家族,连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是从地主后来租种的。每天在地里忙碌了一天的朱重四,
像一头疲惫的老牛,有着暴躁的脾气和无言的沉默。每每回到家中,看到逐渐苍老的父母和玩性正烈的弟弟,脸色总会变得异常难看。这种态度,让朱元璋和他的家
人并不满意。
  从至元五年(1344)到至正四年(1339),朱元璋在孤庄村生活了五年之久。在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贫寒岁月里,朱元璋从12岁的少年成长为17岁的青年。穷人家的孩子进入十七岁,并不是如花的年纪,他已经作为一个家庭主要劳动力,与父兄一起扛起生活的
重担,他要应对所有农活如臂使指、挥洒自如;他要熟悉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甚至成家立业顶起一个户头。如果不出意外,朱元璋将沿着他父兄的足迹成为
一个勤劳、淳朴、忠厚的凤阳农民。

   元至正四年(1344),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彻底摧毁了朱家相对宁静的贫寒岁月,也完全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境遇。在这一年的春季,数月无雨,土地龟
裂;铺天盖地的蝗虫把残存的青苗吞噬得干干净净;接着,一场席卷黄淮大地的大瘟疫在蝗、旱两灾的双轮驱动之下,更是威力空前,使朱五四全家顷刻之间陷入灭
顶之灾。

  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都死在了这场天灾人祸中,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痛苦地回忆了这段人生经历: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
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从四月初六到四月二十二,短短的十几天内,父母、长兄相继死亡,对朱家来说,无疑是天塌地陷。按道理
说,朱元璋的几个哥嫂、姐姐等亲人,必须返家送葬。史书记载只有朱元璋的二哥重六回家主持葬事,没有提到他的三哥重七,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中
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在一番痛彻心扉的悲痛过后,重八和他的哥哥重六经过合计,前去哀求田主刘德,看在数年主客一场的份上,施舍一块坟地。十六岁的朱元璋迎
来人生最为黑暗的一个阶段,连亲人病逝都无钱用来埋葬,可以说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丧失殆尽。由于朱家是生活在自己的宗族之外,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最讲究的
是宗族观念,乡村社会基本上是依靠宗族力量在维系繁衍。
  对于像朱家这样从父辈就迁徙过来的外乡人来说,他们根本享受不到来自宗族力量的庇护。当他们的生活陷入绝境之时,也很少会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在世间求生存、求发展的现实,也让朱元璋的性格深处有了更多坚硬的成分。
 
 在土地上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农民,死了却没有一寸埋骨的土地。他们找到地主刘德“田主(刘)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朱元璋和哥哥本
来希望刘德能有怜悯之心,给他们一块埋葬父母的方寸之地。可结果还是让他们失望了,刘德不但没有给他们地,而且还把兄弟俩羞辱斥骂了一通。

朱家的遭遇还是让善良的乡邻们很是同情,同村人刘继祖得知情况后,就给了他们一块田地,作为父母的葬身之处。刘继祖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出于好心赠给
朱家的这块地,会成为朱家的“龙脉”之地,成就一个王朝的万世根本。兄弟俩千恩万谢,感激不尽。但是死者衣衾棺木还是没有着落,他们只好包裹了几件破烂衣
服,抬到坟地草草埋葬,以安顿亡灵。

  兄弟二人来到坟地,正要准备动手挖坑,天空中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等到云散雾开,他们再到坟地一看,父母
的尸首不见了。原来刚才的暴雨将山坡上松软的泥土冲塌了,恰好埋住棺椁。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回忆起这段往事还觉得心如刀割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浆!”这样巨大的打击在一个孩子的心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穷人在那样一个艰难的世道里,好像生来就
是为了尝尽生活苦楚的。对于朱元璋而言,苦难并没有因为他的不堪忍受,就得到终结。就在父母过世没几天,大哥朱重四也到了下去。十六岁的朱元璋眼看着自己
的亲人在面前一个个离开人世,却毫无办法。短短的十三天,死神就夺走了自己的四个亲人。对于一个半大孩子,这种打击到了难以承受的边界。而在此次灾荒之
前,二嫂三嫂都已先后病故,二哥的独生子也夭折了。现在,朱家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大嫂王氏因公婆、丈夫均已过
世,她也不愿意留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便带着子女回娘家度日。朱元璋《御制纪非录》对此作了记录:“朕家因遭疫疠,眷属亡其半,家道萧索,余存者人各东
西。由是(朱)守谦之祖母(即大嫂王氏)携守谦之父(朱文正),栖于父母之家,所以备历诸艰。”
接着,二哥重六也返回入赘的岳父家中。让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他与二哥重六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三十四年后。已进入暮年的朱元璋用一支颤抖的笔,饱蘸
深情的泪水,在他的《皇陵碑》中记下这段肝肠寸断的往事。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
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家破人亡,亲人离散,兄弟准备分头去逃难。这一分手,就有可能会消散于人
海茫茫,或许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想到这里,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当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相继离开人世之后,他的嫂子只好带着孩子投奔娘家。朱家只剩下他和小哥哥相依为命,兄弟二人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他的小哥哥说,为了活下去,咱们兄弟也要各奔东西谋生存,才能度过灾荒。两个悲惨无依的孩子就这样各奔东西,挥泪而别。
 
 命运在为一个人堵上一扇门的时候,也同样会打开另一扇窗。命不该绝的朱元璋遇到了汪氏老母,朱元璋很是感激她,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救命恩人铭刻于《皇陵
碑》上。汪氏老母是朱五四的邻居,丈夫早逝,带着三个儿子艰难度日。她看到已经沦为孤儿的重八非常可怜,便经常接济,使他有一碗粗茶淡饭。在汪氏老母的筹
量下,无路可走的朱元璋答应入寺为僧。

为了能够混口饭吃,朱元璋被迫遁入空门,在皇觉寺当了一名游方和尚。当生活将朱元璋逼向绝境的时候,少年情怀感受更多的只是世态的炎凉。经历了世间最深切的苦楚,朱元璋并没有让生活的苦海恶浪将自己吞没。
 
 至正四年(1344)九月十九日,这一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涅盘日。而前一天是朱元璋的十七岁生日,生日对于孤儿似的朱元璋来说,他能够想
到的,无非是父母苦难的一生。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进入皇觉寺当了和尚。皇陵碑有这样几句话:“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
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也就是说兄弟分手,心中的悲痛感动上苍,也同时感动了邻居汪氏老母。这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备了一份礼物让自己的孩子到寺庙
中送礼,恳请寺庙的主人能够收留朱元璋。在她的帮助下,朱元璋得以进入皇觉寺,拜高彬为师,人世间由此少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游民,皇觉寺里由此多了一名混饭
吃的小行童。
  所谓行童,也就是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等杂活。在刚刚进入皇觉寺的时候,朱元璋还不具备佛门弟子的资格,只能算是一名供寺院役使的小行童。
 
 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当小行童,既不是为了信仰而来,也不是为了修行而来。与活着相比,任何信仰都是苍白空洞的。也正因为如此,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始终无法征
服朱元璋那颗世俗的心。有一次,朱元璋打扫佛殿累了,他走到伽蓝殿时不小心被伽蓝神像的石座给绊了一跤,顿时气得他顺手拿过扫帚憋足了劲儿打了伽蓝神一
顿。又一天,他因大殿上供养的大红烛被老鼠啃坏而遭到长老数落,事后他向师兄讨了一支笔,在伽蓝神像的背上写了“发配三千里”五个大字。虽然说皇觉寺是寺
庙,毕竟也是微型社会。初来乍到的朱元璋,年纪小资历浅,一边要忍受长老的斥责,一边还要忍受那些年长和尚的欺负。
能够栖身于皇觉寺,已经令朱元璋绝境逢生,他不敢再有其他奢望。枯燥的佛门生活,并没有让朱元璋奔腾的心平复下来,反而让他的心头郁积了更多难以排解
的怨气。那些无人可见的佛门角落,留下了朱元璋纾解情绪的行迹,那些泥塑的菩萨很多时候不是他参拜仰视的神像,而是他情绪发作的破坏对象。
  就
在朱元璋投身寺庙后不久,淮河流域又迎来一场天灾人祸的大饥荒。皇觉寺僧人平时靠收租维持生活,当灾荒袭来的时候,佛门也难以自保。寺庙的主持只好紧闭庙
门,将庙里众僧遣散,朱元璋也成了遣散对象。本就无路可寻的僧人们只好投身于纷乱的世道去寻找活路,所谓的活路,无非就是将他们赶入民间社会去化缘乞讨,
不至于饿死于佛门禁地。
  从九月到十一月,在寺庙里只做了五十天的行童,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熟人社会的朱元璋,只得独自一人凄凄惶惶地走上行乞之
路。日出上路与饥民为伴,暮投古刹安身。逃荒之旅,让朱元璋尝遍了人间的冷暖艰辛,体味了世态炎凉,更了解了社会上各色人等的生存方式,这是他蜗居小小的
钟离村所不可能体验到的一切。 

  在那篇仅有千字的《皇陵碑》文中,朱元璋详细记录了这次云游淮西的生死之行: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
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
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西风鹤呖,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很多年后,已经成为九五
之尊的朱元璋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十六、七岁的少年,没学历又没手艺,吃饭成了他的最大问题。如果投靠亲戚的话,穷人结下的都是穷亲戚,自足尚且不能。就
算有一两个富亲戚,穷家破业之人只会自取其辱,遭人家白眼。早晨赶路,突然看到有人家的烟囱冒烟了,我就赶紧上门乞讨,去晚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到了夜间,
要找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休息。远远看见前面有座古庙,就赶快走几步,拖着疲惫的身躯踉踉跄跄投入庙中。我常常倚着高高的山崖,望着天空中皓皓明月,听
着猿猴凄凉的叫声,想起死去的父母,自己就像是失了魂魄,到处游荡。刺骨的寒风,传来凄厉的鹤鸣,突然霜雪降临人间,整个人就像一株被风吹得飘忽不定的野
草,而内心深处就像是一锅烧开的热水。三年的生活就像是浮云飘荡,十七岁的少年长成二十岁的壮年。

至正六年(1346),朱元璋曾经返乡祭扫父母,当他看到家乡灾情不减,寺院的住持仍不让他回去,只好继续云游。直到至正七年,云游四年后,朱元璋终
于返回皇觉寺。这时候的朱元璋和四年前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方面更加成熟;二是云游经历让他更大范围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
面。
  从至正八年(1348)到十二年(1352),朱元璋又在皇觉寺生活了四年时间,相当于大学本科读了四年。“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
学。”这里不过是泛泛而谈,其学习内容,大约是佛教的基本知识。以当时濠州钟离的贫穷,皇觉寺的简陋,当地人文化素质的低下,皇觉寺只是藏身、混饭吃的场
所,不可能有多少佛经供朱元璋修行所用。
  就在朱元璋为了能够混口饭吃,暂时寄居于佛门净地之时,外面的世界已经如一锅鼎沸的水闹腾开来。从至
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颍州的白鹿庄起义,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在这短短的十个月时间里,北起黄河,南越长江,东际濠、泗,西抵荆、襄,
鄱阳、洞庭之滨,浙西、赣南之地,红巾军遍地游走,一副末世狂舞的乱象在整个中华大地蔓延开来。当时许多像朱元璋这样走投无路的贫民为了能够保住最后的生
存底线,拼死也要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这时候白莲教在民间组织的影响力已经有所显现,白莲教也称作白莲社。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教义,实际上就是
明教,也就是摩尼教的教义。摩尼教所宣传的理念是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口号是“明王出世,天下天平”。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三,颍州
(今安徽阜阳)的白鹿庄聚集了三千人,他们头裹红布,手持刀枪棍棒,聚义造反。领头者是颍州刘福通和颍上人杜遵道、罗文素、韩咬儿等人。
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定远的地方大户郭子兴也于当地举兵。周边数万贫民闻风而动。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带头大哥。一个多月后,起义军攻克濠州,郭子兴自称元帅。
 
 而这时候还在皇觉寺里混斋饭吃的朱元璋,通过各种途径对佛门外的世界有所了解。一场大饥荒带来的巨变,犹如一把利刃生生割断了朱元璋身上所有的世俗锁
链。父母不存,兄弟失散,家族的社会关系都被割断,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在这个世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地方官府不再管他的生存或者死亡,甲长也不从不过问他
行踪,甚至连他栖身的寺庙也没有拿他当自己的弟子加以庇护。朱元璋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人生的定位。
  每天睁开眼睛,展现于朱元璋面前的天地就是一个无序、混乱、凶险的冒险空间。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蔽护,他就象是一只断了缆绳的小船,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浪,都有可能将他吞没其中。也就在他生无所依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改变自己命运的信。
  写信之人正是他小时候的玩伴汤和,汤和这时候已经成为红巾军的一员,在郭子兴部下做了一名千户。汤和非常清楚朱元璋目前的生存处境,就写信相约。与其在乱世中等待死亡的机会,不如放手一搏,反正最坏的结果就是一个“死”字。
就在朱元璋在皇觉寺内吃斋念佛之时,濠州城已被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占领。就在攻占濠州城的当天,红巾军一把大火焚毁了朱元璋的栖身之所——皇觉寺。元政
府得知濠州失陷的消息后,立即派兵马驻营于濠州城南,声称攻城,可是并不敢与红巾军进行正面交锋。他们只在周边地区抢掠财物,或者抓一些青年男子,在他们
头上系一块红布,算是俘虏的红巾军,上交请赏。濠州一带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进入濠州城避难,无形之中壮大了红巾军的力量。
  


朱元璋青少年时期有怎样的经历?视频

相关评论:
  • 18438294256朱元璋知道西汉时期七国之乱,为什么采用封分制?
    戚毛唯第一,朱元璋是一个农民,青少年时期饿饭饿怕了。朱元璋的青少年时期非常艰苦,由于家里穷,在一场瘟疫中,短短一个月时间,其父亲、母亲和长兄都被活活饿死。为了活下来,朱元璋先是去寺庙当和尚,然后四处讨饭,却也差一点被饿死。这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 18438294256朱元璋青少年时期有怎样的经历?
    戚毛唯元天历元年(1328),对于朱家而言,可谓双喜临门:七月,老大重四娶妻王氏,朱家有了第一房媳妇;九月十八,老夫妻俩又喜得四子重八(朱元璋)。王氏在朱重八出生两个月前就进了朱家的门,可以说是看着朱元璋长大的朱家大嫂。 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大姐已经嫁给了盱眙县太平乡段家庄的王七一。上天并没有眷顾这对贫贱夫妻,夫...

  • 18438294256朱元璋各年龄段?
    戚毛唯首先,他的童年并非顺遂,生活在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伴随着艰难的童年。然而,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随着青少年时期的到来,他的生活发生了转折,父母的离世迫使他早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紧接着,朱元璋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和策略眼光,他把握住起义的机会,凭借勇气和智谋,逐步建立起强大的...

  • 18438294256我想了解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
    戚毛唯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

  • 18438294256南宫不凡的《少年朱元璋》如何描绘朱元璋从贫苦少年到开国皇帝的奋斗历...
    戚毛唯南宫不凡的力作《少年朱元璋》以严谨的历史记载和丰富的民间传说为依托,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手法,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位伟大帝王的青少年时代。通过书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窥见元末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特别是朱元璋如何从一个贫苦少年,一步步在困苦中挣扎,顽强奋斗。在那一个个生动逼真的情节中,...

  • 18438294256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字
    戚毛唯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

  • 18438294256明朝建立的过程
    戚毛唯2、因为他后来做了皇帝,所以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些神异故事。这当然都是后人的编造。其实,一个穷人家出身的小沙弥,在寺庙中地位低,劳作重,生活是很苦的。一个月之后,庙里也无法存身,朱元璋为了活命,只好做个游方僧,飘流四方。三年后,他又回到家乡。这时,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徐寿辉所领导的...

  • 18438294256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
    戚毛唯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3、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

  • 18438294256朱元璋的一生用第三人称写作文
    戚毛唯朱元璋的集团获得民心天下归心。 5. 求一篇写曹操一生的第一人称文 寡人是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曾任中常侍,受封费亭侯。父亲曹嵩系腾之养子,官至太尉。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在时人眼中仍为“寒族”。这种社会地位激励着寡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尤爱读军事著作,且...

  • 18438294256嘉里三千娶了个丑老婆朱元璋却是痴情
    戚毛唯他在青少年时期可能有过可怕的经历。他可能在战场上屠杀了自己的心智,丢掉了朱元璋治理天下的能力。他的许多行为都是不光明正大的。但即便如此,马皇后还是与他保持一致,不知道这是一件喜事还是一件伤心事。好在朱崇巴从来没有辜负过她的友情。马皇后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朱元璋在起义后的战争中中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