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机药的来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姓氏"王"的由来及简介还有姓李的代表人物的成就~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亶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亶父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省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省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省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省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
  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李姓历史名人
  李 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陈国人,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 斯:河南省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封建帝业。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 白:祖籍甘肃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他的一生创作甚多,现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等。
  李 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人,西汉名将,曾七十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 春:隋代工匠。他所创建的赵州桥,是我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桥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清照:济南(今属山东省)人,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文章,原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李元昊:党项羌族,1031年,承其父位,决定不再沿用唐宋赐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称西夏皇帝。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历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自成:今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义军领袖,号“闯王”。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5年被害。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省合肥人,清代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国有功,历任直隶、湖广、两广总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后因积劳呕血而死,晋封一等侯,卒諡文忠。
  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镜花缘》。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省桂林人,桂系首领。解放战争后期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1949年底去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年病逝。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新青年》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人。1909年生,1927年参加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一生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92年6月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今天,如果你随便问一个四川人关于四川的来历,四川人一般会告诉你,是因为四川有四条江的缘故,然而问他们具体是哪四条江,他们会扳着指头说出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乌江等一大串江的名字来。这是一个不缺少江的地方,这是一个因汶川、北川、青川的"川"而在2008年5月12日震惊了世界的地方,然而,四川和四川人的得名真的来源于四条江吗?

  其实,这是四川人集体的"望文生义",虽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实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一马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不息"的"川"。因为相对于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秦岭、巴山南侧的巴蜀盆地则自然而然地称为了"川"。同理,在秦岭北麓的陕西渭河平原一带自古也被称为"川",如"秦川""八百里秦川"。

  要弄清"四川"的来历,时间需要回溯到公元1001年的春天。那时候的成都城--益州遍植芙蓉、繁华似锦,与当时的十里扬州合称为"扬一益二"。

  公元1001年,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应该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千年新纪元的开始。然而对于大宋的第三任皇帝真宗赵恒来说,这一年只是他当上了皇帝的第四年,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也许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年份,虽然他在这一年来临的时候,也确实希望这一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如同所有中国历史上的百姓和皇帝所企盼的那样。然而,赵恒不会想到,对四川人来说,这一年却是特别值得纪念的。

  如果大家对这一年没有什么具体的认知,那么我们不妨把它放回历史的时空中。这一年,离南唐后主李煜在他七夕生日的那天,被宋真宗的父亲太宗赐饮牵机药毒死已经23年了,李煜也再不用每次等到小周后入宫回来两人抱头痛哭,从而"解脱"23年了;也就在这一年的两年前,被我们老百姓当作清官化身的"包青天"包拯出世了;同时,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刘兰芳的评书而家喻户晓的杨家将六郎杨延昭,也在那个冬天,在今天的河北徐水县西遂城镇打赢了一场遂城之战,击退了萧太后亲率来犯的辽军,因为这次打了胜仗,宋真宗很高兴,杨六郎就被提升为了当时置所河北任丘的莫州刺史。而就在这一年的前后几年间,在宋真宗赵恒最初的年号咸平、景德年间,当时的成都出现了由16户富商经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赵恒用他的年号为一个生产影青瓷的地方命了名,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景德镇。

  再来说说这个宋真宗。宋真宗赵恒,小时候很喜欢和其他的一些王子玩布阵打仗的游戏,还像模像样地自称"元帅",或许他的这些游戏勾起了太祖赵匡胤的回忆,他很是喜爱这个侄子,就把他接到了宫中养育。这顽皮的小家伙整天在宫中东游西逛,没想有一天竟然跑到金銮殿爬上了龙椅。当时可把大伙儿吓傻了,要知道这很有可能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罪过,可是赵匡胤却一点儿责怪的意思也没有,反而觉得很好玩,就摸了摸他的头,笑着问:"皇帝是那么好当的吗?"小家伙扬起头,居然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听天由命吧。"没想到就是这个听天由命的孩子,后来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当上了皇帝。

  这样描述,可能大家同样对这个皇帝没有什么印象,那么我们需要首先提到他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能够写下这样一首诗的皇帝,一定是一个好玩、凡俗而可爱的人。至少,这个听天由命的人,是他成就了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茶余饭后的演义时代的开始。在他当政前后,有一门忠烈杨家将为我们耳熟能详,有我们妇孺皆知的清官寇准和包拯的故事流传,有"五鼠大闹东京"的三侠五义和快意恩仇,有与一个流落街头靠鼗鼓卖艺为生的川妹子刘娥几十年如一日的悱恻爱情……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首开了大宋以向番方缴纳银子换取和平的先河,也是他后期沉湎于道仙,一手导演了"封禅"和"天书"的昏庸为北宋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公元1001年的4月20日,东京汴梁的天还有点冷,因为四天前刚刚来过了一场风雪。在这一天,33岁的赵恒望了一眼汴河边的青青柳色,向四川人发了一纸划时代的诏书:"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利、梓、夔四路。"

  这其实是一项调整行政区划的决定。在秦时,四川盆地地区为巴郡、蜀郡,汉称益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因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那巴蜀盆地什么时候是"一川"呢?据考,其实早在唐以前,巴蜀盆地就开始被称为"川"了,如《隋书?梁睿传》就说:"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那时候,因为相对于中原王朝的中心而言,巴蜀盆地在西向,所以叫"西川"。继唐太宗之后,他的一个子孙对此区划又作了一次调整,而无独有偶的是,这个人也和宋真宗有一点关系,因为他是其崇拜的偶像--这个人就是"安史之乱"中"幸蜀",在马嵬坡的路祠前眼睁睁地看着美人杨贵妃做了政治牺牲品的一代风流皇帝、四川女婿唐玄宗。

  唐太宗贞观元年100余年后,公元735年,16岁的杨玉环嫁给玄宗之子寿王,被封为武惠妃子。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高力士把她带到了唐玄宗的面前,也就在这一年,四川女婿唐玄宗把巴蜀盆地分成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汉中)"三川",从"二川"递进到了"三川"。那时候,他是不是就已经因为这个来自四川的美人儿,而对四川心生向往?然而,他不会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去的,只是以一种很狼狈的方式。

  现在的史家学究们已经说不清宋真宗是否一时心血来潮,或者随心所欲,在公元1001年的4月20日,想要效仿他的偶像唐玄宗。但他的确在那个天气有点清寒的日子,轻描淡写地指点了四川的巴山蜀水,把三个"川"又升级到了四个"川"。这一年初,成都发生了一起军民和劫匪之间的战斗,以致惊动了远在东京汴梁的这位皇帝。赵恒很宽容地下诏说,除了当官的外,都不再追究。不知是不是这次蜀地的城乱给了他触动,很快,他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汉中)州三州之外,加了一个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开始被称为"川峡四路"。但有了这四个"川"之后,一直要到距宋真宗的这一决定大约110年后,那个创造了"瘦金体"、遭受"靖康之耻"、因为梁山108好汉而出名的宋徽宗赵佶才在一份诏书里,把这四州正式简称作了"四川"。从此,四川这个称谓就萦绕在了曾经一直被中原人士视为边地的巴山蜀水之上。

古籍中关于牵机药的记载:“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据传,牵机药是一种烈性毒药,服用后肠胃剧痛,引起全身抽搐不止,头足相就如同弯弓的形状。两手两脚,忽拳忽曲,头,或俯或仰。
牵机药与『钩吻』、『鹤顶红』,叁毒并列,可称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叁种毒药。随便翻翻厚厚的史书,不必费多大力气,总能找到一些“鸩杀”、“饮药死”、“毒杀”之类的字眼。这些字透着一股森然的寒气,




牵机药的来源视频

相关评论:
  • 17684298162牵机毒名称由来
    印庙飘牵机药的名称来源于李煜服药后的死亡状态。据宋人笔记记载,马钱子,即牵机药,因其引发的全身抽搐症状,导致头部与足部紧锁,如同牵动的机器,故得此名。李煜因酒后服药,药性加重,导致他的死亡形式极为凄惨。据说,他曾对昔日幕僚徐铉表示悔恨,这些言行最终成为他悲剧命运的导火索。李煜的死,以及他作品...

  • 17684298162有人说李煜死时受“牵机”酷刑,且问何为“牵机”之刑?
    印庙飘牵机药:毒药名。以其服后腹中剧痛,致头足相就如牵机状,故名。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或云南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味苦性寒,有大毒,不宜生用多服久服。功可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传统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疽痈肿痛,跌打损伤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功远...

  • 17684298162牵机药李煜之死的考异
    印庙飘关于李煜的死亡,尽管《宋史》等正史并未明确记载他是被毒死,但《续资治通鉴》的考异记载有所不同。《默记》一书,尤其是宋人王铚的记述,提到李煜死于牵机药的说法,这是其来源。一般而言,正史未明确提及的事件,往往会引发质疑,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接受《默记》的版本,为李煜的命运感到惋惜。人们...

  • 17684298162牵机药的来源
    印庙飘古籍中关于牵机药的记载:“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据传,牵机药是一种烈性毒药,服用后肠胃剧痛,引起全身抽搐不止,头足相就如同弯弓的形状。两手两脚,忽拳忽曲,头,或俯或仰。牵机药与『钩吻』、『鹤顶红』,叁毒并列,可称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叁种毒药。随便翻翻厚厚的史书...

  • 17684298162除鹤顶红外,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令人闻风丧胆的毒药?
    印庙飘牵机药和断肠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牵机药的名字的来源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觉得李煜有复辟的想法,害怕哪一天真的会东山再起所以就用了一种毒药毒死了李煜,在李煜喝了毒药之后“手脚相接”,然后慢慢的抽搐而死,形状十分的像“牵机”所...

  • 17684298162关于李煜的故事,要详细
    印庙飘2、伉俪情深 李煜在位期间,虽后宫嫔妃甚多,但却对两位皇后用情极深。大周后,名娥皇,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李煜作《念家山》,大周后便弹奏词调、作《邀醉舞》。李煜曾为她创作多首诗词,记述香闺韵事、儿女柔情,表达迷恋周后之情。大周后生病时,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

  • 17684298162谁知道“无言独上西楼”这首词的来源?
    印庙飘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

  • 17684298162李煜是什么身份?哪个朝代的?
    印庙飘李煜是南唐的后主,是南唐的。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最开始叫从嘉,字重光,祖籍徐州,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的961年,李煜继承皇位,称为李后主,尊称北宋为国家正统,每年上贡来确保南唐的平安。到了开宝四年,也就是公元971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举兵消灭了南汉,...

  • 17684298162如懿要绞杀令妃是第几集
    印庙飘81集剧情简介:如懿让三宝把炩贵妃关起来,等候皇上的发落,炩贵妃不服气,口口声声叫嚣着自己是皇上亲封的贵妃,如懿也毫不示弱,反复声明自己是皇上亲封的皇后。就在这时,进保来向如懿禀报,皇上在寿心殿睡了半日,现在又回到船上,而且水玲珑和她六个姐妹也都在船上,陪着皇上寻欢作乐,进...

  • 17684298162查四川个地名的来历。
    印庙飘这一年,离南唐后主李煜在他七夕生日的那天,被宋真宗的父亲太宗赐饮牵机药毒死已经23年了,李煜也再不用每次等到小周后入宫回来两人抱头痛哭,从而"解脱"23年了;也就在这一年的两年前,被我们老百姓当作清官化身的"包青天"包拯出世了;同时,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刘兰芳的评书而家喻户晓的杨家将六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