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文言文用处不大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离开了学校,古文根本派不上用处.那现代社会为什么要学习古文?~

中国的文言文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将书面语和口头语剥离。文言文简约、韵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充分发挥了汉字六书构词的特点,文言文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随着白话文的推广,文言文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大家可能会看到,每一年《现代汉语大字典》都会说收录了多少多少新词,但是,这样的速度在火热的BBS和博客时代是多么的落伍。如果是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上网或者平时不怎么上网、甚至不上网的人们如果来看BBS,恐怕有很多地方会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如:顶、沙发、斑竹、JJYY、BT……
以BBS为代表的网络因为身份的隐匿性和言论的相对自由使得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除了部分精髓,大多数低俗无聊的语言充斥着网络,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庸俗化。
网络咨迅的快速及时使大多数人可以很快的对咨迅进行迅速的反馈,当然速度(也包括键盘输入和习惯的手写的速度差别)带来的缺失就是人为简化、校对的缺乏和缩写流行,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快餐化。
使用网络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富于朝气和创新,敢于蔑视权威和传统,所以不会苛守固定的模式和路子,可以把任何新事物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网络语言更新率不亚于流行时尚的变化,所以网络语言具有流行性。
但是大家想过吗?我们日常正式生活的书面或者口头都很少用网络语言----除非你是阿飞式的叛逆分子。每一个人碍于自己的社会、家庭身份与地位还是以生活中的语言说话。因为我们现实的生活与网络虚拟世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两种语言各自使用不同的背景场合了。
至此我才明白,老祖宗创立并坚持使用文言文是为了我们的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不消失。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我认为学习没有用处

余谓学无用

现在,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别说是文言文了,就连基本的汉字有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该怎么写。时代发展进步了,可我们不能忘了曾经的历史啊,尤其是人类文明中最为璀璨的汉字。初识文言文是在中学课本上,我还记得当时学的第一篇是《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情节简单却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就在三五句文言文中充分的展现出来了。现在已经上了大学了,所选专业理工科,自然就很少接触文言文了,可是我们还是不能停止对它的学习。

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强大的文化支撑,文化的基础就是文字。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权利不去认真的学习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呢?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这才使得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以史为鉴。

其次,抛开应试教育中为了考试而学习文言文这一原因,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见识。就像看京剧、戏曲等等,也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它可以使你更好的了解到当时的那个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能让自己精神上得到满足,生活就是艺术。

最后,如今对传统文化兴起了一股热潮,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汉字听写大会》,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言文的迷人之处也在于此。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也更应该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无悔做华夏人。



时代虽然在进步,但是古代的优秀历史文化也是不能丢弃的

我们学习的不是文言文,而是传统的文化流程。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文学水平,尤其是韵文和骈文,增加我们的文学素养

时代发展进步了,可我们不能忘了曾经的历史


现在文言文用处不大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视频

相关评论:
  • 15814783131现在文言文用处不大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
    嵇贾竹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这才使得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以史为鉴。其次,抛开应试教育中为了考试而学习文言文这一原因,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见识。就像看京剧、戏曲等等,也需要我们有一定的...

  • 15814783131现在学文言文干嘛啊?长大了几乎都用不上!老师真是多此一举!!!_百度...
    嵇贾竹在当代文言文已基本不用于生活的常用语中,而信息爆炸引起的网络词汇普及使得青少年对于古文产生抵触的情绪。古文的基本语序及句法都与现代文有所出入,部分的字义也比较生僻,理解上需要初学者较好的心理素质与理解力。现代人之所以淡漠古文文化,一是源于对文化本身的漠视,二是时代背景下需求度的降低,三是...

  • 15814783131现代社会不需要文言文
    嵇贾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具体来说:学习古文语言,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

  • 15814783131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很注重文言文,在现代社会我们还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嵇贾竹除此之外,文言文它是古代的口语表达形式,如果学好文言文的话会给自身的修养提升。可以阅读很多古代的书籍,提高知识面现在这个社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唯利是图,而且慢慢的进入了快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觉得学文言文没有用,可能对于现在没有什么用处,但事实上如果你把文言文学好的话你就可以...

  • 15814783131为什么不用文言文
    嵇贾竹因为简练所以不太注意细节描写,不能深入挖掘事件的细微处。总的来说,古文大都是从大处着手,有总揽全局的气魄。 而白话文则遗其壮阔,剑走偏锋,多捡拾了对细节的描写和议论,更加突出人的心理、事情的前因后果缓慢发展的过程,描写感情更加细腻。当下有很多人说文言文一无用处,学之徒是浪费时间而已。 我对这种言论...

  • 15814783131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呢?这个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际意义【除了考试...
    嵇贾竹现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厌学文言文,他们认为,古文是陈年烂谷子,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用处,因此没有必要学了。文言文真是陈年烂谷子吗?非也。文言文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典雅而简洁的书面语言。起于周朝,盛于汉唐宋,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源远流长。我们不否认其中有些糟粕,但是...

  • 15814783131文言文该不该从语文教材书中取消?你对文言文的看法是什么?
    嵇贾竹语文试卷当中的文言文知识也是比较多的,所占的分比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拿到很好的分数,成绩也很不错。而且语文教材当中的这些文言文,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求学生们背会的老师让背的都是一些精华之处。小编觉得文言文的存在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有些孩子崇洋媚外,总想着去学习英语或者是其他的语言,却...

  • 15814783131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
    嵇贾竹1. 为什么现在人不喜欢读文言文 第一 就是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 第二 文言文语法的随意性,让理解变得困难 第三,过多代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显得不完整 第四 国人对于中国古文化不够尊重,没有多少人在意语文学的好不好,但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意英语学的好不好。 第五 白话文的广泛应用,的确,文言文之于白话文...

  • 15814783131文言文毫无用处
    嵇贾竹因为简练所以不太注意细节描写,不能深入挖掘事件的细微处。总的来说,古文大都是从大处着手,有总揽全局的气魄。 而白话文则遗其壮阔,剑走偏锋,多捡拾了对细节的描写和议论,更加突出人的心理、事情的前因后果缓慢发展的过程,描写感情更加细腻。当下有很多人说文言文一无用处,学之徒是浪费时间而已。 我对这种言论...

  • 15814783131辩论不应该学文言文
    嵇贾竹因为简练所以不太注意细节描写,不能深入挖掘事件的细微处。总的来说,古文大都是从大处着手,有总揽全局的气魄。 而白话文则遗其壮阔,剑走偏锋,多捡拾了对细节的描写和议论,更加突出人的心理、事情的前因后果缓慢发展的过程,描写感情更加细腻。当下有很多人说文言文一无用处,学之徒是浪费时间而已。 我对这种言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