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国演义》之诸葛亮!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观《三国演义》之诸葛亮~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这是一部小说,里面写的很多都是虚构的
  其次呢,你把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看成是对刘氏的忠诚,很多你提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最后呢,小说中的诸葛亮是被神话了的人物,华容道遣关羽去擒曹操,明知会放曹操走他还让去,刘备问何故说是曹操命不该绝;征讨孟获时事先造下火油车打败木鹿大王,烧死藤甲兵一族,诸葛曾说这火油车是在蜀中就备下的(由此可见他知道火油车会有用),诸葛临死的时候说过: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大家注意下,费文伟死后,蜀国就亡了,由此不难推想诸葛已经知道蜀国会在这时候灭亡,所以孔明不答,也就此死去。
  总结呢,既然诸葛亮是个未卜先知的神人,更知道蜀汉最后的结局,相信他也应洞察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也许以后的三国归晋也在诸葛亮脑中,既然蜀汉终归要灭亡,最终要被司马氏夺得天下,那么诸葛亮还有必要去做一个皇帝么?蜀国在刘禅手里会灭亡,在他自己手里也是灭亡,任何一个事情都阻挡不了大势所趋,那么他竭尽全力辅佐刘禅,成就千古传颂的英明,又和乐不为呢?刘备死时有言,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可取而代之,这句话给诸葛的震撼应当不小,无论刘备说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诸葛都把这句话看的很重,刘备看得起自己,所以自己也要赤胆相报,就如同姜维在诸葛死后九伐中原一样,并非是为了什么汉室,不过是为了一知遇之恩报答刘备(诸葛亮)罢了
  (有很多观点曾指出姜维九伐中原仅是报答诸葛亮知遇之恩,从姜维避祸牛头山这回就看的出来,但是仅此一件事情,就完全可以看出姜维是个值得赞扬的人,最少我佩服姜维)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
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
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这是一部小说,里面写的很多都是虚构的
  其次呢,你把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诚看成是对刘氏的忠诚,很多你提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最后呢,小说中的诸葛亮是被神话了的人物,华容道遣关羽去擒曹操,明知会放曹操走他还让去,刘备问何故说是曹操命不该绝;征讨孟获时事先造下火油车打败木鹿大王,烧死藤甲兵一族,诸葛曾说这火油车是在蜀中就备下的(由此可见他知道火油车会有用),诸葛临死的时候说过: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大家注意下,费文伟死后,蜀国就亡了,由此不难推想诸葛已经知道蜀国会在这时候灭亡,所以孔明不答,也就此死去。
  总结呢,既然诸葛亮是个未卜先知的神人,更知道蜀汉最后的结局,相信他也应洞察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也许以后的三国归晋也在诸葛亮脑中,既然蜀汉终归要灭亡,最终要被司马氏夺得天下,那么诸葛亮还有必要去做一个皇帝么?蜀国在刘禅手里会灭亡,在他自己手里也是灭亡,任何一个事情都阻挡不了大势所趋,那么他竭尽全力辅佐刘禅,成就千古传颂的英明,又和乐不为呢?刘备死时有言,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可取而代之,这句话给诸葛的震撼应当不小,无论刘备说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诸葛都把这句话看的很重,刘备看得起自己,所以自己也要赤胆相报,就如同姜维在诸葛死后九伐中原一样,并非是为了什么汉室,不过是为了一知遇之恩报答刘备(诸葛亮)罢了
  (有很多观点曾指出姜维九伐中原仅是报答诸葛亮知遇之恩,从姜维避祸牛头山这回就看的出来,但是仅此一件事情,就完全可以看出姜维是个值得赞扬的人,最少我佩服姜维)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实,三分虚假”,在我看来由于我并不知道真实的三国历史到底怎样,但仅是《三国演义》里明显的虚假到真恐怕有三分,我想如果我有幸亲身经历这段历史话,恐怕就不止是“三分虚假”了吧!
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点看法:作品中罗贯中曾花大力气描述刘备死后诸葛亮如何六出祁山攻打魏国,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屡屡失败。人们更多的是责怪刘禅昏庸无能,沉溺酒色,但我却想到了更多:想当年刘玄德白帝托孤时曾当面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想诸葛亮乃不世之才,不可能不明白其中之道理。诸葛亮多次北伐魏国,无非为了光复大汉,兴旺国家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当时蜀国地处偏远,而国力并没有比魏国强大多少,甚至可能还比魏国弱,加上刘禅昏庸无能,沉溺酒色,光凭诸葛亮一人忙里忙外,亲力亲为,再兴师动众千里迢迢去北伐魏国,魏国却以逸待劳,又有魏国司马懿足智多谋,而蜀军五虎上将却相继离去,诸葛亮最后只能不得不用马谡手街亭,以致街亭失守,最终不得不上演“空城计”而退回汉中,蜀军缺兵少将可见一斑。所以纵使诸葛亮足智多谋,但仅凭其一人之力就能北伐成功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诸葛亮六出祈山却不能灭掉魏国就不足为奇了。再者就算诸葛亮真能灭掉魏国,最终一统中原,难道真的就能兴复大汉了吗?想那后主刘禅如此昏庸无能,沉溺酒色,就算被他一统天下,早晚这天下也不会能保,古往今来,凡是能强盛的国家和朝代,他的君主一定是文韬武略,胸怀壮志的,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想那刘禅连以上几位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等诸葛亮死后,光凭他岂能治理天下?再看,三国末期,吴,魏两国的皇权都已旁落,可以发现一个社会规律:不管你是皇帝还是大臣,只有自己够狠,够有才能,才能够服人,否则权力必然要被他人所窃取!然而诸葛亮可谓是呕心沥血,他明知刘禅不可辅之,却碍于儒家思想的限制和其历史局限性,不得不忠于刘禅,所以当北伐成功有望时,却被后主怀疑,而不得不班师回朝,然而他最终唯一能做的却只能杀掉那个进馋言的宦官,其实此时的诸葛亮和彼时的曹操有何异?同样是手握重兵,大权独揽,唯一不同的是,曹操明有不臣之心却情愿不当皇帝,而诸葛亮虽然没有不臣之心,但却千方百计要北伐来收复大汉以实现他的宏图大志,来表明他并没有辜负先帝刘备的期望,并没有愧对“卧龙”的称号。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岂不表明诸葛亮更为自私?曹操最终是胸怀大志而去,而诸葛亮却是在无力收复大汉的一片可惜声中而去!其实作者早就在作品中隐喻了伐魏的不可行:当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本来已经把强敌司马懿父子包围在上方谷,司马懿父子已经快被烧成灰烬时,突然天降大雨,雨水无情的浇熄了大火,使司马懿父子突出重围,最终导致司马懿父子反败为胜。可见连老天都不赞成诸葛亮伐魏!信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无疑举足轻重,诸葛亮借东凤,借寿命,无非是对上天,对玄学的笃信,然而这场大雨无疑浇灭了他心中的信念。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信念就很难再有动力,没有了动力,再坚强的人也要垮下来!最终诸葛亮不得不抱病而终!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终三分归晋!真是“一将功成万古枯”!我们回顾历史时,回顾英雄时,唯有以泪水而敬之!

吾 言亮者 帅才也!
怎奈刘备早逝,后继者,不可扶之阿斗也
大业未成身先死,逆天行事不可成。
孔明未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此人洞悉天下,并无终其一生于阡陌之愿也。
故后者刘备三顾,其虽无意而终许之。
此人智异超群,不甘于平庸,虽未能辅佐刘备匡扶汉室,然终成其忠义之名也
刘氏父子欲成大业,劳孔明以致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头来,一切皆为虚幻
所以没有谁对不起谁,人性本恶,吾观战火焚及者 百姓也!

首先你不是古代人你不知道古代人对忠义,是什么样的了解,
就像现在80后跟90后都不是一个思想。三国时期跟现在你有什么依据去评论那时谁是谁非?
以现在的角度去考虑是肯定不对的。你也考虑不出来!当时人们主张的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只凭你现在的思考去评论古代的事情。是完全错误的。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并非全真,虽然人物是真有,但故事有的是罗贯中编的,他无非就是想提高诸葛亮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虽然诸葛亮很厉害。


观《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视频

相关评论:
  • 18597606495《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
    弘饲俘答:《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所编选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

  • 18597606495让心成为大海——读《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有感
    弘饲俘答:让心成为大海——读《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有感 篇1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都喜欢那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足智多谋而又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我也不例外。但是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同样让我记忆深刻,他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他和诸葛亮一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英年早逝,但他不是...

  • 18597606495《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事迹有哪些?
    弘饲俘答: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

  • 18597606495【书评】《三国演义》品读:忠诚勇敢简朴的诸葛亮
    弘饲俘答: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 琅琊 阳都 人 ,三国时期 蜀国 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 诸葛玄 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 襄阳 隆中 隐居。后 刘备 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 赤壁之战 大败 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

  • 18597606495诸葛亮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有怎样的表现?
    弘饲俘答: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

  • 18597606495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
    弘饲俘答:作文一:《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300字 [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 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而蜀相--诸葛亮是我最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都是他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具体表现,小学生作文《...

  • 18597606495《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是如何描述的?
    弘饲俘答:《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这句话写得惟妙惟肖非常传神,并且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 18597606495观《三国演义》之诸葛亮!
    弘饲俘答:总结呢,既然诸葛亮是个未卜先知的神人,更知道蜀汉最后的结局,相信他也应洞察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也许以后的三国归晋也在诸葛亮脑中,既然蜀汉终归要灭亡,最终要被司马氏夺得天下,那么诸葛亮还有必要去做一个皇帝么?蜀国在刘禅手里会灭亡,在他自己手里也是灭亡,任何一个事情都阻挡不了大势所趋,...

  • 18597606495《三国演义》读后感之诸葛亮篇 1000字左右
    弘饲俘答:李严的下场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清除地看到。殊不知这样的下场也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来,刘备团体一下分为两派势力。一派是跟刘备打天下的荆州集团,一派是长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团。原蜀集团的代表就是李严。为了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诸葛亮大力排挤原蜀集团而使荆州集团独大,李严与诸葛...

  • 18597606495观《三国演义》之诸葛亮
    弘饲俘答:总结呢,既然诸葛亮是个未卜先知的神人,更知道蜀汉最后的结局,相信他也应洞察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也许以后的三国归晋也在诸葛亮脑中,既然蜀汉终归要灭亡,最终要被司马氏夺得天下,那么诸葛亮还有必要去做一个皇帝么?蜀国在刘禅手里会灭亡,在他自己手里也是灭亡,任何一个事情都阻挡不了大势所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