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山族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高山族的动人故事~

高山族,泛指在十七世纪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至台湾前,就已经住在台湾及其周边岛屿的原住民族。依照语言的不同,可分为泰雅族、赛夏族、排湾族、太鲁阁族、邵族、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雅美族、赛德克族等14个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上属于南岛语系。原住民族在清朝时被称为“番族”,日治时期称为“高砂族”,国民政府来台后又将原住民族分为“山地同胞与平地山胞”,为了消解族群间的歧视,1994年将山胞改名“原住民”,后再进一步称为“原住民族”。
深入高山族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关于植物的传说故事,极具有神秘的色彩,以下我们就以赛夏族及排湾族为例,揭开这个民族与植物故事的序曲。
赛夏族与山棕叶的故事
早期的人们对于山棕(Arenga engleri)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的叶片是个宝,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其叶片摘下来晒干之后可以编织成斗笠、扫把等,甚至还能用来盖屋顶,遮风挡雨呢。山棕的叶片除了好用以外,还蕴含着一个传说故事,看看它叶片的前缘是不是很特别呢?开岔的叶片到了顶端却又合拢在一起,这正是传说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赛夏族人的邻居是一群矮人,彼此之间相安无事,偶尔矮人还会给赛夏族人帮忙。可是矮人们太好色了,尤其是喝酒之后常常会用巫术来迷惑和骚扰赛夏族女性,这让赛夏族人强烈不满,于是,赛夏族人决定除掉这些矮人。当时两个部落全靠一棵山枇杷树(Eribotrya deflexa)往来,有一天,赛夏族人假装好意请矮人们喝酒,却暗地里偷偷派人把山枇杷树砍断了。矮人们不疑有他,每个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喝完酒准备回家睡觉,没想到路过山枇杷树时,结果全都掉进了山谷里。
当时,有几个幸运的矮人抓住山棕的叶片,一时之间没有摔下去,他们非常愤恨赛夏族人,于是就开始诅咒,诅咒赛夏族人会被蛇咬、会有瘟疫、谷物会有虫害等等。山棕的叶片本来是椭圆形的一整片,然而,矮人每说出一个诅咒,山棕的叶子就自动裂开一片,就这样,一个诅咒接一个诅咒,眼看赛夏族人就要被灭族了,幸好此时矮人们力气用尽,终于全部摔死了。而山棕的叶子,因为矮人们的一个个诅咒之后,最后只剩下前端的部分还相连,这便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山棕叶的形状。
赛夏人终于解除了忧患,可是,自那以后稻谷不再年年丰收,赛夏族人担心是矮人的灵魂在作祟,于是,为了慰藉矮灵便将以往的丰收祭改为矮灵祭。
排湾族与槟榔的故事
许多人喜爱嚼食槟榔(Areca catechu L.),关于槟榔在排湾族中则有个凄美的传说,叙说了兄弟俩同时爱上一个少女的槟榔殉情记。很久以前有两个排湾族的山地儿郎,兄弟俩不约而同爱上了一个少女,直到有一天,弟弟知道了他的哥哥也深爱着她,为了成全哥哥,弟弟便离开了部落,没想到走上一条山路时,失足掉下山谷摔死了,弟弟死后遗体凝结成灰石。当哥哥知道弟弟为了割爱,竟然牺牲自己,悲恸之下,也自杀在弟弟遗体处,后来哥哥的尸体处竟然长出了槟榔树。那个娇美纯真的少女,得知两兄弟为她殉情后,非常伤心,在凄凉的落山风与黄昏陪伴之下,也自尽在他们俩的身边,不久那地方则长出了荖藤(Piper betle L.),荖藤慢慢成长,攀上那灰岩石,缠上了槟榔树。
当时排湾族人,无意之间把荖叶、槟榔、灰石混在一起咀嚼,竟吐出了血一般的红汁,族人都认为这是三人的鲜血,从此以后,排湾族的男女婚嫁便要准备这三样作为聘礼,一方面象征着百子千孙,另一方面也是寄望新人要爱情坚贞,天长地久。
以上只是台湾高山族与植物有关的两个故事,所谓一花一世界,草木有情,我们相信一草一木在不同民族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希望这则简短的文章,能够激起你的好奇,探究植物与各民族的关系。
小知识:什么是山棕?
山棕植株矮小呈根生状,有大型奇数羽状复叶,长大时可达3米,小叶多数,互生,线形,先端钝,基部内折而渐渐狭窄,边缘具不整齐齿牙,表面深绿,背面绿白色,叶鞘黑色,富含纤维质,雌雄异株,肉穗花序具浓厚之芳香,雄花具多数雄蕊,雌花子房3室,核果球形,熟时由黄转红。分布日本南部以及琉球,台湾全岛中低海拔的森林里皆有产之。
小知识:关于矮灵祭 矮灵祭可以分为:娱灵、迎灵、送灵共六天,除娱灵这一段可供外人参观外,迎灵、送灵是不容许外族参加的。传统矮灵祭是在农作收成后的月圆前后举行(约农历十月中旬),每两年举办一次,每十年一次大祭。大祭和矮灵祭的区别是大祭有祭旗(Sinatun)的制作。祭旗是赛夏族的迎灵高幡,幡是一种旗帜,在赛夏族人心目中地位至高无上,严禁外人触碰,在仪式典礼进行过程中幡必须从头至尾保持高直竖立,否则族人相信将发生不可知的灾难。
小知识:关于槟榔
槟榔树高约12-15米,无分支,茎直径约15厘米,6-9枚叶簇生于茎的顶端。佛焰苞花序着生在叶片基部,当最下边的叶片脱落时,肉穗花序吐出。核果呈卵状椭圆形。成熟果之外果皮呈黄至橙黄色,中果皮白色,均纤维质,内果皮为坚硬核,圆锥形,内藏胚乳。原产马来西亚、印度及斯里兰卡。台湾引进栽培,主要集中于南投、嘉义、屏东及花莲,其所占总和为台湾的八成以上。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1. 习俗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让他们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

 2. 婚俗
  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庆祝。

 3. 食俗
  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4. 节庆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

 5. 身体毁饰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体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夹子拔,女性以细麻线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烧,并不觉得痛苦。

  凿齿,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或两个犬齿。有的直接用小铁棒抵在牙上用石头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系,愿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美。

  穿耳,尤以排湾人与阿美人的男子最为突出。他们耳垂穿孔较大,一般用铅盘,贝壳和竹管做耳饰,并将琉璃珠用丝线连在雕有花纹的竹管一端,结扎在脑后的头发上,来防止摆动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习俗。束腹带是用厚竹片弯成的,两端钻孔,穿麻绳以 勒紧,勒扣在后腰。从十二三岁起直到五六十岁停止,昼夜都紧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健康。

  纹身,各支系具体情况不同,有的男纹女不纹,有的女纹男不纹。有的以纹身为美饰,有的以纹身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认为纹身可以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去灾免祸。除纹身外,还有纹面的。无论以什么方式毁饰身体,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美观、勇武、联姻、纪功、尊贵。

 6. 优美的歌舞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为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明快。显得粗犷、淳朴、细腻。

  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舂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细有别,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为“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歌还成为青年男女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臀板是把一串竹管和铜壳垂于臀部,与腰铃、脚铃都是舞蹈者的道具和伴奏乐器。

7.  高山族的舞蹈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众人连臂合围,踏歌欢舞,时前时后,进退有致,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

  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前往高山族民俗村寨或旅游景点观看山胞们的民俗与歌舞表演。

8.  木雕与纺织

  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其中排湾人,鲁凯人、雅美人等支系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例如舂米用的木臼,贮藏用的木桶,制糕酿酒的蒸筒等容器,以及酒杯、汤匙等食具,大的则如独木舟。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

  至于纺织,在久远的年代,山胞们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高山族现有人口40多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人数月有二十九万一千多人,分布面积约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约十万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因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又分为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为最多。平埔人因为散居台湾各地,20世纪后已基本汉化。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统称高山族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的差异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称高山族为“高砂族”、“蕃族”。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经过台湾高山族开展的“还名运动”之后,台湾官方正式承认了“原住民”的称谓。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山族“,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解放后,在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有关单位也正式采用并公布高山族这一名称。

关于高山族的来源有很多种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1.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2.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人(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而认为高山族人来自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的马来人,但是随着台湾考古学、民族学和民族学的新发现,这种学说已经发生了动摇;3.西来说,又称大陆说,主要依据考古发掘证明高山族原始文化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因而主张台湾高山族来源于大陆古越人一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及高山族民间传说,证明了高山族来源的多源论,即:高山族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数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居民,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语言文字

高山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于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区语音的差别较大,有时彼此通话有些困难。经调查确认,高山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高山族的语言有20余种,现在主要使用的有13种,可以分成三大语团,即:泰雅语团、曹语团和排湾语团。他们总的特点是属于多音节没有声调的语言。由于高山族人长期和汉族人共同劳动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会讲闽南话。

三、高山族的生产技术

由于高山族长期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生产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地区高山族人的生产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区生活的高山族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汉族大体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如排湾人、布嫩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狩猎、捕鱼和采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仅作为农闲时分的一种法辅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换比较普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高山族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组织——“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大社可达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是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作、渔猎,裁决内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获期内不准与外地人来往,也不准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猎时男人不准触摸麻类,怕迷路、或负伤。女人不能触碰男子的猎枪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随便摸弄妇女用的织布机,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永世长寸,并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孙后代。所以一般将灵魂尊为神,对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从而将祖训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违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居住在平原地带的有播种祭、驱虫祭、收获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区的高山族有狩猎祭、渔祭等。

高山族内巫术比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鸟占等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

五、高山族的历史

230年 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人到台湾,带回高山族数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泉州晋阳县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达台湾,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1661—1662年 郑成功进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政府统一台湾

1885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43年 开罗会议发表宣言确定台湾等地归还中国

1945年 台湾光复

1947年 二.二八起义爆发,各地高山族人参加斗争

六、高山族的文学

高山族人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流传着丰富民间文学,主要为民歌和神话故事两种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丰富,传统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颂劳动、歌颂祖先和歌唱新婚、会饮等为主题,朴素而鲜明地表现了高山族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憎情感。现代的高山族民歌则多表达生产劳动和斗争,恋爱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怀念家乡歌和童谣等。

神话故事是高山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山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神话故事也由此产生。高山族创造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人类起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关于对地斗争、社呢干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传说以及关于台湾和大陆、高山族和汉族之间历史渊源的传说等。这些神话故事通过高山族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乐

高山族人民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乐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长约十厘米,宽约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开一细长的小孔,孔的一端镶上极薄的铜舌,竹片的右端结着线绳,左手将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轻轻拉动线绳震动铜舌便发出声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长约三十七、八公分的两根竹笛绑在一起,用鼻孔吹的乐器。弓琴形状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纤维制成,下端用左手握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弄弓弦便发出声音。

每逢祭祀活动,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已经成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为集体群舞。人数从几十到数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人携手成为圆圈,忽尔“挽手合围”,忽尔“连臂踏歌”,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场面壮观热烈。常见的高山族民间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成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习惯,杵歌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劳动场景,舞蹈时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鲜花,持杵围臼,且歌且舞,节奏由慢及快编制成意趣独具特色的劳动乐章。

甩发舞:是雅美人妇女独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参加人数不限,有长发者便可。舞蹈时妇女们排成一列,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高潮:前进、曲膝弯腰、长发前甩,继而后退、直腰,顺势将头发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复始。甩发舞以飘拂甩动的长长黑发为表演中心,蕴含着强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爱。

九、高山族的美术

高山族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其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湾人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其中以蛇形雕刻为最多。雅美人鱼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两侧刻有人形和几何纹样,十分美观。

在纺织方面,在久远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高山族妇女不但能够织出带有各种彩色纹样的麻布,在刺绣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现。高山族在衣裤、委屈怒、胸襟、头巾等处多加上刺绣,以横纹花样最多,色彩鲜艳。

十、高山族的娱乐

刺藤球和荡秋千是高山族排湾人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刺藤球起源于“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项重要祭典,祭司长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将藤球高高抛出,一边牵引长索,一边高声唱出象征人寿年丰、武功战绩等吉祥物名称。青年手持刺竿竞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观众便狂呼呐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会被视为英雄般对待,荣誉之至。

荡秋千是另一项青年男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厢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饰

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各个地区高山族人的服饰有所差别,除排湾人外,其他地区头领与人民的服饰没有很大的差别,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着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着裤,裹有腿布。服装样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布农人和曹人有头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妇女还有短上衣和长裤。排湾男子有和汉族马褂相似的短上衣,妇女有长衫和围裙。阿美人男子有长袖短襟小上衣、围裙、披肩、缠头布,青年女子的盛装与男子大体相同,但裙子较长,,有包头布。雅美人男子上身着对襟坎肩,下穿丁字裤,女子除无袖短上衣外,还有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十二、高山族的饮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一日两餐。主食有米、小米、芋头等。雅美人以水芋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人喜欢吃粘小米饼,排湾人又喜欢在粘小米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来蒸食。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饮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们凡遇婚礼、生育、喜庆、建屋以及农耕、渔猎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酿酒而相聚狂欢。传统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坛、陶杯最为普遍。排湾人的木制连杯极富特色。阿美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房屋多为茅草屋顶的木版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户也有一、二尺见方。排湾人地区多以长板石做屋顶的石头房屋。屋内业多用长板石铺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带,为预防风暴袭击,用厚木版做墙壁,外墙用卵石砌成,屋顶铺茅草。

此外,高山族还有谷仓、牲畜的圈棚和堆放杂物的仓库。阿美人、排湾人和曹人地区还专门设有集会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恋

高山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生产劳动中选择对象,在歌舞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是结婚必须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塞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年龄在各个地区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说来泰雅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制的技术时才可成婚。阿美人与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待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十五、高山族的丧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后要给死者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服,无棺椁,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横死者不准入祖茔,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节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习惯,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生产有密切关系,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凡是大规模举行祭仪庆典,高山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这些祭仪也成为高山族人的节日活动。

在高山族的各种节日中,以“丰收祭”最为隆重。“丰收祭”也成丰年祭、粟祭或丰收节,每年举办一次,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节日里,人们穿起节日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起珠串,头晌插上鲜花,男子在腰间佩带一串铜玲,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甚至通宵达旦。

科学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使得高山族社会发展较为迟缓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点。

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纺织技术。高山族人搓麻成线,再用简单的织机织成布。在纺织中,各地纺线织布的方法大体相同,工具略有差异,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妇女以纺织决定器社会地位的风俗。

杰出人物

阿碌(?—1874),台湾南部琅峤牡丹社高山族领袖。1874年抗击美、日军在琅峤登陆,阿碌父子与部众30余人壮烈牺牲。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署后,美国急于在中国大陆附近找到进一步侵略的据点,为此曾武装侵略台湾,但在台湾人民的抗击下未果。1874年日本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制造借口入侵台湾,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世代居住的家乡也由此成为战场。1874年4月,日军侵入琅峤,焚毁村庄,牡丹社高山族人民团结一致,在阿碌父子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利用原始的武器,先后击毙和击伤五百余敌人,在石门要隘的战斗中,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三十余人壮烈牺牲,为抗击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阿碌父子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业绩和精神,始终为不为强暴的人民所铭记。

摩那?罗达奥(?—1930),台湾高山族人民的领袖,在1930年台湾雾社起义中,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1895年6月日本派出第一任台湾“总督”就职,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五十年的残酷统治。摩那?罗达奥是高山族马汉博社的首领,同时也是雾社各部落中颇有威望与影响力的部落首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的的血腥统治,使台湾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在这种大背景下,爆发了震惊东方世界的雾社起义。起义持续了两个月,先后击毙、击伤日寇四千余人,日军先后出动飞机和使用毒气弹对起义军进行镇压,最后起义战士八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摩那?罗达奥父子也为抗击外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摩那?罗达奥父子率领的高山族人民起义得到了祖国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赞扬。摩那?罗达奥父子的名字同雾社起义一道名垂青史。

一、高山族概述

高山族现有人口40多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人数月有二十九万一千多人,分布面积约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约十万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因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又分为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为最多。平埔人因为散居台湾各地,20世纪后已基本汉化。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统称高山族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的差异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称高山族为“高砂族”、“蕃族”。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经过台湾高山族开展的“还名运动”之后,台湾官方正式承认了“原住民”的称谓。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山族“,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解放后,在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有关单位也正式采用并公布高山族这一名称。

关于高山族的来源有很多种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1.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2.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人(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而认为高山族人来自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的马来人,但是随着台湾考古学、民族学和民族学的新发现,这种学说已经发生了动摇;3.西来说,又称大陆说,主要依据考古发掘证明高山族原始文化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因而主张台湾高山族来源于大陆古越人一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及高山族民间传说,证明了高山族来源的多源论,即:高山族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数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居民,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语言文字

高山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于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区语音的差别较大,有时彼此通话有些困难。经调查确认,高山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高山族的语言有20余种,现在主要使用的有13种,可以分成三大语团,即:泰雅语团、曹语团和排湾语团。他们总的特点是属于多音节没有声调的语言。由于高山族人长期和汉族人共同劳动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会讲闽南话。

三、高山族的生产技术

由于高山族长期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生产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地区高山族人的生产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区生活的高山族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汉族大体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如排湾人、布嫩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狩猎、捕鱼和采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仅作为农闲时分的一种法辅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换比较普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高山族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组织——“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大社可达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是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作、渔猎,裁决内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获期内不准与外地人来往,也不准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猎时男人不准触摸麻类,怕迷路、或负伤。女人不能触碰男子的猎枪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随便摸弄妇女用的织布机,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永世长寸,并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孙后代。所以一般将灵魂尊为神,对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从而将祖训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违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居住在平原地带的有播种祭、驱虫祭、收获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区的高山族有狩猎祭、渔祭等。

高山族内巫术比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鸟占等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

五、高山族的历史

230年 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人到台湾,带回高山族数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泉州晋阳县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达台湾,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1661—1662年 郑成功进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政府统一台湾

1885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43年 开罗会议发表宣言确定台湾等地归还中国

1945年 台湾光复

1947年 二.二八起义爆发,各地高山族人参加斗争

六、高山族的文学

高山族人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流传着丰富民间文学,主要为民歌和神话故事两种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丰富,传统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颂劳动、歌颂祖先和歌唱新婚、会饮等为主题,朴素而鲜明地表现了高山族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憎情感。现代的高山族民歌则多表达生产劳动和斗争,恋爱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怀念家乡歌和童谣等。

神话故事是高山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山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神话故事也由此产生。高山族创造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人类起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关于对地斗争、社呢干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传说以及关于台湾和大陆、高山族和汉族之间历史渊源的传说等。这些神话故事通过高山族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乐

高山族人民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乐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长约十厘米,宽约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开一细长的小孔,孔的一端镶上极薄的铜舌,竹片的右端结着线绳,左手将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轻轻拉动线绳震动铜舌便发出声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长约三十七、八公分的两根竹笛绑在一起,用鼻孔吹的乐器。弓琴形状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纤维制成,下端用左手握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弄弓弦便发出声音。

每逢祭祀活动,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已经成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为集体群舞。人数从几十到数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人携手成为圆圈,忽尔“挽手合围”,忽尔“连臂踏歌”,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场面壮观热烈。常见的高山族民间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成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习惯,杵歌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劳动场景,舞蹈时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鲜花,持杵围臼,且歌且舞,节奏由慢及快编制成意趣独具特色的劳动乐章。

甩发舞:是雅美人妇女独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参加人数不限,有长发者便可。舞蹈时妇女们排成一列,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高潮:前进、曲膝弯腰、长发前甩,继而后退、直腰,顺势将头发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复始。甩发舞以飘拂甩动的长长黑发为表演中心,蕴含着强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爱。

九、高山族的美术

高山族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其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湾人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其中以蛇形雕刻为最多。雅美人鱼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两侧刻有人形和几何纹样,十分美观。

在纺织方面,在久远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高山族妇女不但能够织出带有各种彩色纹样的麻布,在刺绣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现。高山族在衣裤、委屈怒、胸襟、头巾等处多加上刺绣,以横纹花样最多,色彩鲜艳。

十、高山族的娱乐

刺藤球和荡秋千是高山族排湾人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刺藤球起源于“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项重要祭典,祭司长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将藤球高高抛出,一边牵引长索,一边高声唱出象征人寿年丰、武功战绩等吉祥物名称。青年手持刺竿竞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观众便狂呼呐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会被视为英雄般对待,荣誉之至。

荡秋千是另一项青年男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厢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饰

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各个地区高山族人的服饰有所差别,除排湾人外,其他地区头领与人民的服饰没有很大的差别,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着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着裤,裹有腿布。服装样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布农人和曹人有头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妇女还有短上衣和长裤。排湾男子有和汉族马褂相似的短上衣,妇女有长衫和围裙。阿美人男子有长袖短襟小上衣、围裙、披肩、缠头布,青年女子的盛装与男子大体相同,但裙子较长,,有包头布。雅美人男子上身着对襟坎肩,下穿丁字裤,女子除无袖短上衣外,还有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十二、高山族的饮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一日两餐。主食有米、小米、芋头等。雅美人以水芋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人喜欢吃粘小米饼,排湾人又喜欢在粘小米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来蒸食。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饮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们凡遇婚礼、生育、喜庆、建屋以及农耕、渔猎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酿酒而相聚狂欢。传统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坛、陶杯最为普遍。排湾人的木制连杯极富特色。阿美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房屋多为茅草屋顶的木版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户也有一、二尺见方。排湾人地区多以长板石做屋顶的石头房屋。屋内业多用长板石铺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带,为预防风暴袭击,用厚木版做墙壁,外墙用卵石砌成,屋顶铺茅草。

此外,高山族还有谷仓、牲畜的圈棚和堆放杂物的仓库。阿美人、排湾人和曹人地区还专门设有集会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恋

高山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生产劳动中选择对象,在歌舞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是结婚必须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塞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年龄在各个地区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说来泰雅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制的技术时才可成婚。阿美人与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待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十五、高山族的丧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后要给死者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服,无棺椁,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横死者不准入祖茔,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节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习惯,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生产有密切关系,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凡是大规模举行祭仪庆典,高山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这些祭仪也成为高山族人的节日活动。

在高山族的各种节日中,以“丰收祭”最为隆重。“丰收祭”也成丰年祭、粟祭或丰收节,每年举办一次,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节日里,人们穿起节日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起珠串,头晌插上鲜花,男子在腰间佩带一串铜玲,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甚至通宵达旦。

科学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使得高山族社会发展较为迟缓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点。

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纺织技术。高山族人搓麻成线,再用简单的织机织成布。在纺织中,各地纺线织布的方法大体相同,工具略有差异,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妇女以纺织决定器社会地位的风俗。


关于高山族视频

相关评论:
  • 17166377306高山族民歌民歌特色
    暴钧泽如婚庆、庆典等场景。步入现代社会,高山族的民歌内容更为丰富。有反映生产劳动和斗争的,如耕作、狩猎、捕鱼和祭祀、庆祝会饮、祈福等;还有恋爱和婚姻主题的,包括表达爱意的恋歌、婚礼曲、思念远方亲人的思妇之歌、以及对丈夫的深情念想。此外,生活中的其他民歌也五彩斑斓,如怀旧思乡、悲壮的悲歌、关...

  • 17166377306始祖神话高山族区
    暴钧泽泰雅人和布农人的神话中,神通过雷击石或天神降生来创造人类。台东阿美人则讲述兄妹卡古摩朗和芙莱赫芙下凡,繁衍后代。这些神话中,石生、竹生的元素贯穿其中,说明这些关于祖先的传说在相互补充和交叉中发展。高山族的始祖神话还包含了虫生、鸟生、葫芦生等形态,如布衣人的古古特拉虫通过蚊子叮咬和虫食...

  • 17166377306关于台湾高山族的资料?
    暴钧泽台湾高山族,台湾省内的少数民族统称,其来源多样,主要源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一支。在汉族移民台湾的历史进程中,原住民分化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融入平原汉族文化,被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则在山区保留了原始特色,这部分人即现今所说的高山族。他们主要聚居在中央山脉和东南岛屿,也有少数分布在福建...

  • 17166377306高山族图腾预示着什么?
    暴钧泽图腾崇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图腾,以图腾组织代表氏族组织,被视为图腾者多为鸟兽,例如,华夏族以龙为图腾。而在高山族文化中,他们的图腾是蛇。为什么高山族的图腾是让人害怕的蛇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山族的图腾文化。在我国各民族中,高山族...

  • 17166377306【世界民族文明史系列】高山族与台湾大肚王国
    暴钧泽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大肚王国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台湾原住民与外来势力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他们在挑战与变迁中的坚韧与智慧。要深入了解这些丰富的历史细节,不妨关注我们的“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公众号,那里有更多关于高山族与大肚王国的精彩篇章等待你去探索。

  • 17166377306关于台湾高山族的资料?
    暴钧泽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

  • 17166377306高山族的民风民俗
    暴钧泽高山族有哪些独特的民族风俗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

  • 17166377306高山族是怎样形成的?急
    暴钧泽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

  • 17166377306高山族的历史起源
    暴钧泽考古学和民族文化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百越”是台湾原住民的主要族源。关于台湾语族是源自南岛民族还是百越民族的问题,目前的数据更倾向于后者。从东亚一些民族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来看,H9分布于傣、壮、侗、黎等侗台民族和高山族中,并向东北延伸;H10和H12几乎只分布于侗台民族和高山族,可以认为...

  • 17166377306关于高山族的作文5000字
    暴钧泽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可能了解不多的民族——高山族。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主要居住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山区和东部山区的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和树枝做房屋的围墙,用木棍做主柱与横梁,以茅草搭建房屋。高山族喜欢一个同宗同住在一处,每一个村庄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