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偏偏转移到延安?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去延安~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过程中,只有延安这边的革命根据地的敌方势力比较薄弱。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扩展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其实最初红军长征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延安,后来选择了延安不过是在机缘巧合之下的最佳判断。因为一开始准备长征的时候,各个领导层的意见不一致,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各抒己见,众口难调。
只是后来因为在行军过程中,突发状况很多,局势随时都在变化。最终选择了延安。这是因为当时,延安确实是最佳去处。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围剿”的政策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
为此,蒋介石在庐山组建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聘请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措经费购置大批军火。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扩展资料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
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不满和舆论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
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大块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落脚点为何选择西北

新华网甘肃频道( 07-28 09:59:55) 来源:

朱世荣

北上抗日,是中国共产党早已明确了的方针。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即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指出:"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不辞一切艰难,以最大决心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开展民众的民族革命斗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然而,提出北上抗日的方针,是在长征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会合思想的提出

1934年初,广昌战役之后,中央红军要在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已极少可能。这一形势,中共中央也已估计到了。因此,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并报告共产国际。不久,共产国际同意了这一转移计划。据周恩来1943年的回忆,在长征前,中央书记处开过几次会,关于成立三人团、去留人员的安排等,都作过研究。但是博古、李德一味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没有适时作出战略转移的总方针,转移计划只在极少数高级领导层中秘密进行,就连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也是在部队转移开始时才知道。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转移此问题上决断犹豫,准备不足,仓促出动。撤出中央苏区,这个关系到党和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未在中央政治局上讨论,而且转移的命令、指示多以"绝对机密",严禁向干部和部队传达。8.6万人的大军行动,没有思想动员,没有充分准备,很难有统一行动。因此,"表现了不应有的仓促从事"。因为军事指挥上只简单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行军路线基本上沿着红六军团走过的行军路线。由于部队行动迟缓,国民党当局察觉后,在赣南、湘粤边、湘东南、湘桂构筑四道封锁线,安排重兵堵截和尾追。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时中共中央领导层内发生了争论,毛泽东、王稼样、张闻天批评中央军事路线,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所造成的。12月1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博古、李德坚持红军主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建立川黔及云、贵、川根据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继续讨论红军行动方针问题。博古、李德仍坚持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计划。毛泽东主张红军应向贵州西北进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王稼祥、张闻天等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意见,会议主持者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红军西渡乌江,向黔西北前进。会议还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这是长征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改变了黎平会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会议决定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意与北上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因渡江不成,中央又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在云、贵、川建立根据地。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指挥之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在这里转战了半年之多,始终未找到适当的根据地。很明显,红军转战西南地区,在贵州、四川及其周围地区长途跋涉,东奔西突,军事上固然机动灵活,实际上却仍旧是迫不得已。中共中央清楚地了解,部队长期处于游击状态,没有根据地是极端危险的。因此,始终在要求部队为创造新的根据地而战。总结起来,红军在西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失败,根本上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敌人力量较强,二是群众基础薄弱。这是因为,西南虽然偏僻却仍旧是人口密集地区,地方军阀各霸一方,养兵甚多,除贵州军队不能打以外,川军、滇军都有一定战斗力,加上蒋介石刻意经营西南,派遣大军跟入,迫使西南各地军阀联合起来,异常积极地对红军作战,从而使红军几乎处于无日不战、无处不战的困难境地。与此同时,红军因兵力有限,又因长途征战损失不断,补充困难,战斗力减弱,不能不避实就虚,尽力避免与强敌决战。因此,红军只好转战于川、黔、滇三省交界处和四川西部这些高原山区,力图在敌人力量薄弱之处寻找立足点。可是这些地区之群众,往往又以少数民族居多,民情处处隔膜,再加上该地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关系一向较为紧张,红军不仅立足困难,而且给养、兵源完全不能解决。基于上述原因,中共中央终于在1935年6月决定改变西征方针。

红军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

北上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注意到在西南地区已没有建立根据地的可能后才提出的。最初从江西撤退时为什么不提北上方针呢?前文已述,中央多次决议虽未明说,但最终是要北上的。因此,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报告,并提出以运动战迅速攻打松潘胡宗南部,全军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根据两河口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要求一、四方面军,在目前集中主力向北发展,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根据地,把中华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国的胜利。会后,刘伯承为中革委起草了《松潘战役计划》。计划规定一、四方面军分三路向松播及其西北地区开进,"消灭松潘地区的胡敌,并控制松潘以北及东北各道路,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但是张国焘借口"组织问题"未圆满解决而一再贻误战机,招致胡宗南在松潘集中兵力,使红军处于腹背到敌的危险局面。因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撤销松潘战役计划,红军改经草地北上。

红军继续北上创造陕甘根据地

张国焘违抗中央的北上方针,坚持南下,并称"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但又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企图危害党中央。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要求他率领右路军迅速北上,张国焘夸大敌人力量,轻视自己的力量,以致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创造新苏区的信心,主张向川、康边界地区退却。为了应付当前的危机,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中共中央长征以来不愿提出,而必须提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如此大的举动,不经共产国际批准贸然行动,风险是很大的。但是中央这里考虑的不仅是创立根据地的问题,而且要绝对保护经过长征的数千名革命力量。为了具体落实这一方针,中央还决定派谢觉哉、毛泽民去新疆建立交通站,设法打通国际关系。就在这时,毛泽东在哈达铺从国民党报纸上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这一情况对中共中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改变了靠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

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

1935年9月22日,毛泽东在一个讲话中指出:民族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9月27日,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到达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根据所了解的情况,会议改变了9月12日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并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毫无疑问,半个月前中央作出的决定是迫不得已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共中央不打通国际路线了。就在这时,博古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撰写了《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在陕北落脚的意义,指出"在陕甘--特别是陕北有着惊人的蓬勃的发展。无疑的,这个发展,其意义,其重要性,决不限于陕西,决不限于西北,而是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赤化整个西北之开端与先声"。因此,我们要"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榜罗镇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继续北上,翻越六盘山,突破长征最后一个关口--固原、平凉封锁线,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合,实现了中央最初在西北创建根据地的愿望。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决定,并指出"建立西北的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是中共中央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敌人对于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陕北根据地的建立,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由于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阶段。

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纯属偶然。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踏上了万里长征路,到哪里去?战略方向曾有8次抉择,最终到陕北落脚。由于张国焘闹分裂,坚持北上的只留下不足8000人,不可能在原定的川陕甘大范围落脚。因此,俄界会议决定到中苏边境去占一块地盘。1935年9月18日,长征的红军部队进入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进行了休整,并决定将一、三军团、中央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正当四处寻找出路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红军在哈达铺一个邮局找到一些旧报纸,上面登有阎锡山进攻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中央红军至此才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有一支红军队伍,顿时欣喜若狂。毛泽东在团级干部会上明确指出:“到陕北去,找刘志丹。”9月28日,红军到了通渭县榜罗镇,又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到陕北落脚。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进入根据地,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1 地方较偏僻,符合毛泽东打游击的条件
2 有刘志丹最初建立的根据地作为基础
3 南方的其他根据地基本上已经被消灭
4 官方的所谓去北方抗日的说法

延安离苏联比较近,万一革命失败,可以逃到苏联

那里有陕北红军的根据地基础,中央红军经过长征需要休整


红军为什么偏偏转移到延安?视频

相关评论:
  • 19280179112中国红军当年长征为什么选择延安
    施芬秋1、红军北上途中,希望能够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实现会师。当时,渭南地区有刘志丹的红军部队,而陕北的延安则有谢子长的红军部队。2、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南方政权,陕北的延安地区是国民党中央军控制力较弱的地区。因此,国民党在陕北的实力并不强大。3、陕北延安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距离苏联边境不远...

  • 19280179112长征后,红军为什么选择延安落脚?求高论
    施芬秋6. 因此,红军选择向西北方向发展,新疆、蒙古地区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国民政府控制较弱。红军向大西北挺进,既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让国军和日军相互消耗,坐收渔翁之利。如果国军或日军进攻延安,红军可以转移到新疆或蒙古,甚至进入苏联境内,确保安全。7. 陕北在楚汉争霸时期就凸显了其战略地位,刘邦正...

  • 19280179112中国红军当年长征为什么选择延安
    施芬秋1、红军北上希望能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因为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红军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红军部队。2、国民党反动派实质上是南方政权,陕北延安地区是国民党中央军统治的薄弱地区,国民党在陕北的实力并不强大。3、陕北延安一带是中国的西北方,离苏联的边境不远,容易得到苏联方面的支持。4、陕北是...

  • 19280179112红军为什么偏偏转移到延安?
    施芬秋这是因为,西南虽然偏僻却仍旧是人口密集地区,地方军阀各霸一方,养兵甚多,除贵州军队不能打以外,川军、滇军都有一定战斗力,加上蒋介石刻意经营西南,派遣大军跟入,迫使西南各地军阀联合起来,异常积极地对红军作战,从而使红军几乎处于无日不战、无处不战的困难境地。与此同时,红军因兵力有限,又因长途征战损失不断,补充...

  • 19280179112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去延安,到那里蒋军不是照样围剿吗?
    施芬秋只是后来因为在行军过程中,突发状况很多,局势随时都在变化。最终选择了延安。这是因为当时,延安确实是最佳去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

  • 19280179112当时延安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那?
    施芬秋一、政治因素:实际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抵达了陕北(实际上是在进行战略转移),由于该地区多山多沟壑,地形对防御极为有利,红军便驻扎于此。二、人文因素:陕北的人民本就朴实、坚韧,他们依靠双手自力更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许多作家和先进的...

  • 19280179112红军长征为什么选择陕北延安为落脚点
    施芬秋1. 红军长征选择陕北延安作为落脚点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该地区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2. 长征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涉及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他们从各自的苏区出发,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3.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行程达到了二万五千里...

  • 19280179112为什么红军长征要选择延安作为他们的终点呢?
    施芬秋北上抗日是红军的客观原因,能得到共产国际,苏联斯大林的补济支持,红军才能壮大,而后星星之火,燎原全中国。

  • 19280179112简述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原因
    施芬秋红军长征到陕北延安的历史原因有7条。1、当时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就能与刘志丹、谢子长的部队会师。从而占领整个陕中和陕北地区。2、红军开始是没有打算去陕西的,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追赶,在南方很难立足,因为南方...

  • 19280179112红军长征为什么选择陕北延安为落脚点
    施芬秋因为延安是国民党的薄弱地带。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