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19课批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四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的批注怎么写?~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陀螺》,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演出机会,扮演一只大老虎,但却因为太紧张而演砸锅的一次难忘而有趣的经历。表现了孩子的童趣和童真。

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这是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那么,这样篇幅较长的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该怎样辅导孩子去批注学习呢?

当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字词教学以外,就是以机械的灌输和搬运“知识”为主,不重视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不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不重视孩子写作方法的学习。

小学四年级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该怎样指导孩子批注学习
01
课前预习,积累词汇。

学习字词、积累词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培养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因此,就要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整理、抄写积累。

本课的主要生字词如下:

①生字:

堂:táng(堂屋、礼堂、哄堂大笑)

砸:zá(砸锅、搞砸、砸碎)

锅:guō(饭锅、锅台、锅盔)

裤:kù(裤子、短裤、棉裤)

逃:táo(逃跑、逃避、逃离)

罩:zhào(头罩、口罩、罩子)

段:duàn(阶段、分段、段落)

俩:liǎ(我俩、咱俩)

练:liàn(练习、练笔、操练)

亏:kuī(多亏、幸亏、亏损)

挖:wā(挖洞、挖开、挖坑)

撤:chè(撤换、撤回、撤退)

囊:náng(窝囊、皮囊)

露:lòu(露面、露出)

羡:xiàn(羡慕|、艳羡、)

角:jué(主角、角色、角斗)

殷:yīn(殷切、殷实、殷殷)

豁:huò(豁达、豁口)

撇:piě(撇嘴、撇开、两撇)

霉:méi(发霉、倒霉、霉味)

哄:hōng(哄传、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拙:zhuō(笨拙、拙劣、弄巧成拙)

唉:āi(唉声叹气)

砸:zá(砸锅、砸碎、砸饭碗)

②多音字

露:lòu(露马脚)lù(露珠)

角:jué(角色)jiǎo(号角)

哄:hōng(哄笑) hòng (起哄) hǒng(哄孩子)

唉:āi(唉声叹气)ài(唉!可惜)

③重要词语

通情达理:懂得道理,说话事合情合理。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窝囊:无能;怯懦。

角色:戏剧、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殷切:深厚而急切。

排练:排演练习。

危机:潜伏的危险。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砸锅:比喻办事失败。

  1。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国梦。

  2。中国文明五千年,革命先烈们用鲜血谱写了伟大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和赞扬,他们的人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祖国建设的精神,把他们的事迹流传下去,展示我们新时代年轻人

  3。虽然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但清明带给我们国人的意义与价值远不止于此。

  4。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不断增进爱国情感,努力学习,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5。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当年他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鲜花朵朵,绿树成荫,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要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上册19课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第一轮: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方可

文本对于教师来讲首先是一篇文章,因而我们首先会以一般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始读未知有疑”,当我们初读时也许会遇到读音障碍,也许会遇到词句理解困难,这时便会运用以往的旧知或经验,通过猜测、查证等方法去弄懂。解决了词句理解障碍后,自然会透过语言符号组成的文章表面去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般读者,在初读时要解决词句理解障碍,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要“懂”文章的意思,即达到从“有疑”到“无疑”的程度。

例如,在初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可能遇到词句理解的问题,比如“腼腆”,我们可以推测大致意思,再通过查词典或教学参考书可以确认词义是“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在无词句理解的障碍后,我们通过整体初读,很容易理解本文作者通过写父母评价“我”幼时写的第一首诗的事,除了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外,着重表达“宽容鼓励之爱和严格要求之爱都是孩子成长必需的,都不可缺少”的思想。我们身边的父母教育子女,要么从宽容放纵到溺爱,要么从严厉升格为粗暴,读了这篇文章的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会从教育的角度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会更懂得宽严之爱都是孩子成长所需的,作者的思想会因为给读者以现实启发意义而引发读者的阅读认同。一般读者读到此算“无疑”便止。

小学阶段的教材,编者往往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选文往往主题明确,通俗易懂,读者和作者(编者)的理解往往可以达成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尽管这样,许多时候作者的表达意义并不就等同于读者的理解意义,他们往往有落差,这就是说读者有个性化解读的可能。还有的文章,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揣摩作品,得出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多元解读。比如,像《去年的树》等一些非主题先行的文章就在文本意义上表现出复杂性,我们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感到困难。遇到可能的个性化解读或多元解读,需要我们教师做更多的阅读思考,从而得出更恰当的理解。

第二轮: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不少老师以为,我读懂了文章就可以备课、上课了,这是不够的。

进入教材的文章称为文本,文本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章,因而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一般读者身份的阅读,而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设身处地进入事件情境,深入人物的内心,体察角色的情怀。在体察研读的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往往可能激发几许感动,产生某些感想,获得特定的感悟,即达到从“无疑”到“有疑”,进而到“有悟”之境界。

就本课而言,笔者在体察研读中站在作者角度,深入巴迪和父母的内心,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随时问个“为什么”,从而在下列几个地方有一些感触。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高兴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1.母亲为什么这么兴奋?

“我”只有七八岁,能写出文字来已属不易,何况写诗呢?这是“我”的第一首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难怪母亲“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母亲的异常高兴,也是在鼓励我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2.改动第一自然段的一些字词,再在比较中体会。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念完那首诗,高兴地说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很精彩。”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与原文对照,我们发现改后的文段删掉“一”“眼睛亮亮地”,将“嚷”换成了“说”,将“精彩极了”换成了“很精彩”,把“!”换成了“。”

这样一改,文章就不能准确表现母亲真实而强烈的惊喜之情。去掉“一”不能突出母亲兴奋的“惊”。“嚷”是说母亲情不自禁地“喊叫”起来,近乎失态的高喊表现了母亲从内心深处喷发出的激动,强烈地传达出母亲的“惊”与“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母亲的眼睛都“亮亮地”,可见母亲的惊喜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而“精彩极了”换成了“很精彩”,其夸奖的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极”表示达到了最高程度,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和爱是毫无保留的。把连续的两个叹号换成句号,使人物说话语气大大失真,无法表现当时母亲的“真实而强烈”的惊喜语气,与事件的情境全不吻合。通过这样一比较,我们从语言、动作、神态上对母亲的异常高兴和真诚鼓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我们通过第一轮研读已经知道“腼腆”是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但是再读这段中的“既腼腆又得意扬扬”便产生了疑问:“腼腆”与后面的“得意扬扬”是矛盾的,难道用词不当?

通过深入研读,我们发现“腼腆”是反映了“我”写第一首诗后希望得到他人好评却又担心他人评价的矛盾心情,因而“害羞不自然”;在得到母亲如此热情的赞扬后,“我”马上有些“得意扬扬”。“得意扬扬”反映出“我”得到了母亲出乎意料的赞扬后的激动以至有些“飘飘然”的感觉。两个词并列,生动而准确地反映了“我”的两种心理感受在瞬间交织变化的复杂过程,这正是作者心理刻画准确和生动的表现。

(二)阅读第九、十自然段,体会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1.只有短短的十行儿子写的诗,为什么父亲读那么久,他读时想了些什么呢?

“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一方面说明父亲看诗的时间的确较长,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在父亲看诗时的紧张期待的心情。在这种紧张与期待的心境中,往往会感觉时间过得更加漫长。“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像父亲这样水平的人,读儿童诗应该会很快地做出优劣判断,他不至于会看这么久。我们自然会问,父亲在看诗时想了些什么呢?也许“父亲”左思右想的是,正是因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如何评价关系孩子今后的发展,因而绝对不能随意下结论,他是异乎寻常地谨慎,所以看了很久;他应该想过,到底是该像母亲那样继续鼓励孩子,还是逆母亲的态度而动,让孩子不要骄傲,经过长久而深入的思考,父亲才做出了“糟糕透了”的断言。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位高度负责的父亲,对孩子的爱有着更深刻理解的父亲。

2.对照母亲的态度,父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迥异的断言(一个认为精彩到了极点,一个认为糟糕到了极点)?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父母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表达着对孩子的爱。在母亲的眼里,孩子还很小,在成长的路上,需要的是多一些的鼓励;而在父亲的观点中,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扬扬”,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忠告,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所以他给予这首诗另一个极端的断言“糟糕透了”。不管是哪种断言,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都是爱。

(三)从“无疑”到“反思”读了这篇课文,特别是读到“我谨慎地把握住我

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家长,我为什么会自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呢?

今天我们很多人赞同赏识教育——的确,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这正是母亲的态度。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说,母亲的做法也是应该提倡的,父亲的做法似乎确实有些过分。不过,母亲的鼓励也过了头,以致孩子“得意扬扬”。我们作为教师,从教育的角度冷静地评判巴迪父母的做法,首先应该肯定他们都是对的,孩子确实既需要热情的鼓励,也需要严格的要求,这才是全面的教育,否则片面的教育可能会给孩子成长埋下隐患。但是他们又都不完全对,不对的地方在于他们都给孩子以极端的断言。应该说,教育孩子的正确策略是表扬与批评都要留有余地,鼓励和鞭策都要指出努力的方向,不能“一口气吹上天”,也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尽管我们对巴迪父母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谁也不会责怪巴迪的父母,因为在今天许多人的教育行为中,很有必要提醒全面教育的观点,且这极端的断言传达出的是只有父母才有的那种毫不保留的纯粹的爱。

(四)课文表达方面的特点

课文给我们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表达上有些什么特点呢?

从作品的表达特点来说,除了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非常生动准确外,作者选材十分典型,一件小事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父母从截然相反的角度发出的对孩子的真挚的爱,并在父母的鲜明态度中将深刻的教育之理自然地表达出来了。因为对比十分强烈,所以给读者的印象也更深,作品的感召力也更大。从叙述顺序上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发生这件事的经过和结果,叙述很清楚,文章后一部分补充叙述了父母评诗事件后“我”的丰硕成果,显然是作者为了增加说服力,为印证自己思想观点的正确性而补充的。

进行完了第二轮体察研读的工作,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前面使用过的研读方法。第一用了体察法,即从作者或人物角度去深入体察角色内心,还原作品的情境,获得个人独特的感悟。记事写人的文章大多可以通过此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课就是因为深入了人物的内心,所以也理解了作者,理解了巴迪父母的做法,甚至理解了他们做法中的瑕疵。第二是质疑法,即在深入研读中要多问“为什么”,善问“为什么”。例如,提出“‘腼腆’与后面的‘得意扬扬’是矛盾的,难道用词不当?”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是质疑法。第三,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得比较多,我们常用人物比较、事件比较、场景比较、词句比较等获得文本感悟。本文中,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及引出的父母态度就是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体会中将第一自然段与第九、十自然段比较,即“父亲”和“母亲”的不同态度作比较就会获得许多感悟;在第一自然段的体会中,我们通过去掉某些词句再与原文对照,也是比较法的运用。第四,品读法,这是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办法。在“改动第一自然段的一些字词,再在比较中体会”中,我们使用的就是抓住关键词句来品读欣赏的方法,在品读中往往可以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可以获得许多阅读收获。第五,在研读中我们使用了溯果追因的方法。“对照母亲的态度,父亲为什么会做这样迥异的断言”是在质疑,同时也是在溯果追因。许多文章可以通过追溯某种结果的原因来挖掘文本深处的东西,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外,还使用了抓点带面的方法。本次研读围绕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展开,由题目引出写父母的不同断言,自然又引出第一自然段和第九、十自然段的比较,再由这两个部分引向对全篇的体会,这是一个“抓点(题目)—引线(父母态度对照)—带面(全篇)”的过程,这种方法抓住一个点带出一条线索,统揽了全篇,能使研读不至于零敲碎打、漫无边际。

文本研读无止境。体察研读文本从“无疑”到“有疑”,“有疑”后经过研读又到“无疑”,我们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直至朱熹说的“融会贯通”的过程中获得研读文本的乐趣。这个“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许多教师说的达到对文本“有所感有所悟”的境界。教师对文本读出了个人独特的感受、感动和感悟,就大致可以算“融会贯通”了。

第三轮:以学生的身份再读,达到从“有悟”到“有用”

我们对文章做了一系列的研读,文本藏于胸,融于心,化于情,这对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同时我们也知道,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师感悟到的统统倒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是有所选择的。因此,教师研读文本还需要多一分耐心,再次转换角度,以学生身份,设“生”处“地”地阅读,从而有效选择适合有用的训练点,即要从第二轮的“有悟”到本轮的“有用”——对学生有用,对教学有用。

(一)确定教学训练点

我们该怎样确定哪些教学训练点对学生有用、对教学有用呢?

这需要处理好学生需要、教材特点与课标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为,上述三者的关系中,教材特点是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它上要服从于课标要求,下要服务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我们用“上挂下连”的方法可以有机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即先行研读教材特点,并与上面的课标要求挂钩,看哪些训练点是适合课标对本年段要求的,适合的我们把这些要求作为重点目标加以关注;其次向下联系学生语文发展的需求,假如教材的某些训练点符合课标要求,但并不是当前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我们就要有所选、有所弃,只选择其中符合课标要求,又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训练点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例如,本课教材的特点很多,很多训练点也都可以进行语文训练。我们读懂课标高段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和本单元导语“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提示,教学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也就明确了;再根据本班学生语文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五年级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重视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忽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体会,对文章的叙述顺序也不大留意。于是,我们就在三者之间找到结合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这就是课文的重点训练点,也是文本研读的落脚点。

(二)“设‘生’处‘地’”研读我们该怎样“设‘生’处‘地’”地研读呢?所谓“设‘生’”,就是以学生的身份去阅读,所谓“处‘地’”,就是放低自己的位置,以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为标尺,去寻找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疑难点、误读点、忽略点,从而找到本课的教学着力点。

例如,站在学生的角度,“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等句子不会是老师理解的困惑点,但会是大多数学生理解的困惑点,教学时需要引导。五年级学生阅读到父亲对“我”写的诗作粗暴的断言,还把诗“扔”回原处时,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接受教育的经验,认为母亲是对的,而父亲在这里的做法不对。学生不能理解父亲,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这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误读点”。找到了学生的“误读点”,于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和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忽略点”在前面也提到,五年级学生的实际阅读往往重视内容的理解,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理解体会,是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的地方,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着重强调和有目的地引导。

把上述三轮研读的思路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文本钻研的程序、方法以及研读深度做一个梳理。为了更直观,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

研读轮次
研读的身份
研读的程度
研读的方法

第一轮
读者的身份
有所懂
运用旧知、猜读查证、整体把握

第二轮
作者的身份
有所悟
体察、质疑、比较、品读及溯果追因、抓点带面等

第三轮
学生的身份
有所用
设“生”处“地”、上挂下连
下册19课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阅读感受。

(1)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谈谈对两个人物的评价。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分别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

例: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4.小结、提炼: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三、拓展延伸,引发阅读兴趣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想知道故事的原文吗?(这段最好放在前面,介绍背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

1.在《百万英镑》这篇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发下原文的阅读材料或者介绍网站。)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幽默画。这些作品读来亲切、自然,充满轻松的幽默又蕴涵深刻的批判意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四、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课标《同步阅读》同主题文章)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年级19课批注视频

相关评论:
  • 15722214525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怎么批注
    应孙罚答: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批注步骤如下:1、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文内容。2、然后,引导孩子模仿概括填空,把握内容要点,理清作者思路。3、其次,教孩子批注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4、最后,展示交流。

  • 15722214525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批注
    应孙罚答: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批注,相关内容如下:1、语言运用:这篇文章运用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如“他站起来想吼,可是没吼出来”,“老虎趴下不敢动,胡崇说的那番话,在他的心里,就赛同一把火,猛烈地燃烧起来”。这些语言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很好地描绘出了老虎的威风和胡崇的机智。2、角色塑造...

  • 15722214525课文中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怎样写批注?
    应孙罚答:一、课前预习,积累词汇 在写批注前要先学习字词、积累词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培养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二、默读勾画,学习批注 长篇的课文,不适宜放声朗读,伤气费神,效果不佳。应该教孩子学会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回看...

  • 157222145252013《新课程 新练习》第19课在山的那一边91——93面的阅读题《我骄傲...
    应孙罚答:2013《新课程 新练习》第19课在山的那一边91——93面的阅读题《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批注解 答。急!急!急!... 答。急!急!急! 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20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新课程 阅读...

  • 15722214525五年级19课批注
    应孙罚答:求五年级19课批注不要抄五年级19课批注悬赏分:0-离问题结束还有12天8小时求五年级19课批注... 求五年级19课批注不要抄五年级19课批注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8 小时 求五年级19课批注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编剧史航被多人指控性骚扰,真实情况如何?逍遥答客 2009-12-02 · ...

  • 15722214525于精妙之处逗留——学写批注
    应孙罚答:比如今天教学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时,学生就使用感想式批注。文中写到 “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里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 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查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

  • 15722214525一只窝囊老虎的课文批注
    应孙罚答:四年级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批注如下:一、谜语导入:身穿花皮袄,山上到处跑。人称百兽王,凶猛脾气暴。谜底:老虎 二、作者介绍叶至善(1918-2006),江苏苏州人,叶圣陶之子,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主要作品;《未必佳集》《古诗词新唱》《诗人的心》《我是编辑》《父亲的希望...

  • 15722214525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的中心思想
    应孙罚答:请你仔细读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有感而发,写上批注。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生:我认为杨利伟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功臣。 生:我也有同感,作为太空飞行第一人,他对祖国忠诚的爱,对航天事业无限的执著,都令我们敬佩。 师:是啊,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

  • 15722214525《爬天都峰》第19课的批注怎么写?
    应孙罚答:四年级上册第19课批注如下:1、这是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介绍了人物,地点,事件等,让读者更清晰明了地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2、在爬山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了老爷爷和小孙女相互鼓励、相互尊重、克服困难的精神。3、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如爬、站、挪、跨、挂、攀等,生...

  • 15722214525怎么在语文课本上做批注?
    应孙罚答:四年级上册第19课的批注怎么写如下:1、批注疑问,即将自己阅读时产生的疑问顺手批注在有关内容旁边。2.、进行注解,即遇到不懂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资料等方式弄懂了意思,为了加深印象,防止遗忘,将意思写在旁边。3、批注心得,即对有关内容有了自己的阅读感想和体会,就随手写在旁边。4、批注提醒,...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