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的共存——读《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听过《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这本书的简介,说它是一本可以让内心安顿的书。因为喜欢爬山,因为对云南情有独钟,更因为有次去梅里雪山的机会而未成行的遗憾,所以当我只听到书名时,就有了想去深读的渴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小林尚武,他是一位资深的登山者,然而,1998年的一场山难,结束了他的登山生涯,继而开始了另一场人生旅程。1998年,中日登山队向云南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发起挑战,然而,就在快要登顶的时刻遇到特大雪崩,17位队员在卡瓦格博峰全部遇难。由于气候恶劣,无法及时找回遗体,小林尚武作为日方代表来到梅里雪山,继续寻找队友遗体。就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小林尚武对卡瓦格博峰感情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本书采用了顺叙的方式,从事情的开始写到最后事情结束,让我们一路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梅里雪山的四季风景和卡瓦格博峰的神圣,也让我们得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从一位带着沉痛悲伤的外国人成为一个自认为已是当地藏民的变化。

作者的叙事主干是寻找17位友人的遗体,在寻找遗体的进程中作者身体力行进行了三次转山,他也用浓笔重彩对这三次转山进行了描述。

我特别欣赏他的细节描写,铺垫的够长,用情也够深。比如他在写鲁•为色拉的竹子时,第一次只用了一句话就写完了这些竹子。他写到:这些竹子经常被转山的人砍去做拐杖。然后视若无睹地离开了。然而,在他第三次转山遇到这些竹子时,他恳请扎西为他砍了一根竹子,作为“嘎托”陪伴转山之行,就算长长的竹竿会影响他拍照也一定带上。他把这根竹竿当做巡山礼的证物,带着对17位友人的思念,也让他们见证从未真正见过的卡瓦格博峰,完成了这次转山。

还是在鲁•为色拉垭口,作者着重写了每次路过垭口时不同的感受。当他第一次来到鲁•为色拉垭口时,他兴奋,激动,那是因为想到他可能是拍摄卡瓦格博峰南侧照片第一人。而当他第二次路过这个垭口时,作者感受到的却是对第一次那种兴奋的羞愧。因为他明白了这是一种傲慢,因为“在他拍照之前的几百年前,这座山的形象就已经被世世代代的藏民信徒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了”。接下来第三次转山,作者又一次踏上鲁•为色拉垭口,他已没有了兴奋,羞愧,有的只是跟藏民一样的对卡瓦格博峰的虔诚,安宁的内心让他对友人有更多的告慰和吊唁。

小林尚武内心的细腻绝不仅仅于此。虽然三次转山路径大差不差,沿途路程要么是干燥的沙漠,要么是苔藓遍地的丛林,要么是风大雪急的垭口,要么就是湿滑陡峭的山路,更有冰厚雪深的危险。可是,就在这差不多的转山中,作者的内心是一次比一次更震撼,对自然的憧憬,对藏文化的认同,对藏民的情谊无一不在升华。

第一次转山,他除了感受到路途的艰辛,但更多在意的是,是否可以找到一条从其它方向登山的路径。第二次转山,他已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山的魅力和对“人”的关怀。“同一座山,拥有着不同样貌多个侧面,同时又寄托了芸芸众生各自的信念与想象。”四年后的转山,作者已完全以一位虔诚的信徒去朝拜这座“神山”了,他带上了对17位友人的吊唁,通过转山来告慰这些灵魂。在转山途中,作者真切感受到了藏民对卡瓦格博峰的崇敬之心,在藏民心中神圣的地位。扎西的那句——登顶卡瓦格博峰就像有人脚踏亲人的头一样——一直在作者心里回响,也在读者心头萦绕。

卡瓦格博峰,是一座神山,是一座可以庇佑山下万物苍生的神山,它用纯洁的山泉和雪水滋养了数以万计的藏民,也滋养了数以万记的丰富物种。清香的松茸,珍贵的雪莲,可口的酥油茶,以及各种纯朴美味的奶制品,无一不是雪山的馈赠,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应。这也是作者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人与自然是可以很好共存的!

整本书读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不断地深入了解卡瓦格博峰时,他也慢慢理解了藏民,理解了藏文化。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完全可以做到和平相处,只要我们放下彼此狭隘的傲慢和偏见。

一点点题外话:卡瓦格博峰是迄今为止没有被人类征服的高于5000米的两座雪峰之一。是那里的藏民保护了这片雪域的宁静。当我们进入藏区时,请带上十二分的虔诚,这样你才有好运!


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的共存——读《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视频

相关评论:
  • 19270444661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的共存——读《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_百度...
    宿虹晴也滋养了数以万记的丰富物种。清香的松茸,珍贵的雪莲,可口的酥油茶,以及各种纯朴美味的奶制品,无一不是雪山的馈赠,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应。这也是作者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人与自然是可以很好共存的!

  • 19270444661生态文化视域是什么意思?
    宿虹晴生态文化视域是指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注文化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察角度。在这种视域下,我们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注意人类文化对于环境的影响。生态文化视域不仅考虑人类需求,也要兼顾自然的利益,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在生态...

  • 19270444661和谐共生这一中国文化精神的认识?
    宿虹晴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强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中国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追求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相互关系的和谐。在社会层面,和谐共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合作,强调家庭、邻里和谐关系。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

  • 19270444661田园乐:追寻自然与文化共存的生活方式
    宿虹晴田园乐,指追求自然与文化的共存,以农耕、养殖、手作等为生活方式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田园乐中,人们追求简朴、自给自足,注重自然的节奏和循环,关注环保和生态,强调社区和互助,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田园乐成为了一种向往和追求的生活方式。田园乐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时候的...

  • 19270444661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区别
    宿虹晴1、概念不同。自然文化是关于自然的文化,是解决和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文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人源于自然,文化同样源于自然、根植于自然。人文文化是指丽水的剑瓷文化、黄帝文化、石雕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摄影巴比松油画文化为主的绿谷文化等。2、研究对象不同。自然文化的研究...

  • 19270444661黑川纪章影响
    宿虹晴他倡导的不仅是城市与建筑的设计,更是涵盖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理念。他的设计理念对世界建筑界和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所有致力于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士树立了卓越的榜样。黑川纪章的每一个设计都旨在实现这样的共生共存,他关注的是建筑如何融入环境,如何提升人们...

  • 1927044466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那几点?()
    宿虹晴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它主张人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非与之对抗。这一哲学观念广泛渗透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文学与艺术之中。2. 中庸之道:这一思想倡导在处理事务时保持平衡与适度,避免走向极端。中庸之道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及教育等领域中被广泛采纳...

  • 19270444661“和”文化的内涵
    宿虹晴和文化的内涵如下:1、和谐相处。“和”首先意味着和谐,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之中,铸就了中华文明崇尚和睦、和平的传统。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2、求同存异。“和”文化也以“不同”为表征,追求“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强调理解、...

  • 19270444661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的开头
    宿虹晴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

  • 19270444661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
    宿虹晴热爱教育的小猴子 2023-12-05 · 贡献了超过561个回答 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传统艺术、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仁爱、礼制等思想。此外,传统医学、农历节气、民间工艺等也是其独特表现形式。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为你推荐:...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