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八(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儿期)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单元八(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儿期)

1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

直接强化

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3

替代强化

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4

同化

同化是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5

顺应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6

平衡

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7

格赛尔儿童发展量表

格赛尔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他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

8

婴儿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1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佛洛依德发展心理学利率的核心思想是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佛洛依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1)“本我”在佛洛依德的定义里,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的活动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

(2)“自我”是意识部分。佛洛依德认为,“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行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性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得儿童积极向上,臻于至善;超我代表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体现“至善原则”。

2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佛洛依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以“性”为划分依据: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

3 行为主义发展观

行为主义代表人为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1)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他提出用刺激(S)-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斯金纳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体现在:强调对行为的强化;将行为主义理论用于实践,并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育婴箱。斯金纳设计育婴箱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创造一个适宜儿童生长的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婴儿。2)行为矫正。他提出的消褪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地作用。3)辅助教学机。它把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逐一呈献给学生,在学生练习以后,很快就宣告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教学机在提供反馈的速度和反复教学的耐心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3)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它主要包括两部分:1)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直接强化,也可以替代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儿童在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2)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去行动;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4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5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假设

(1)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

(2)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

(3)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皮尔杰认为,客体只有在被主体结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智力结构。

(4)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他提出了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6 皮亚杰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经过下述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儿童的智力仅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符号性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主要特点:早期的信号功能(表象符号-延迟模仿、语言符号)、自我中心、感知的局限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性。这个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7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的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8 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及基本特征

婴儿期年龄阶段0-3岁;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1)会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2)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

(3)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4)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9 视崖实验

视涯实验是对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最为有力的支持。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上面盖着一块厚玻璃的实验平台,在一侧玻璃下面直接铺着格子图案的质料,给人以很表浅的感觉。而另一侧的质料是铺在平台的底面,距离上面的玻璃有几英尺的感觉。实验者通常观察婴儿在深、浅两侧的反应。

实验证明,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辨出视涯的两边,具有深度知觉。

10 婴儿感知觉能力发展特点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是感知觉。

(1)感觉的发生:4-5个月的胎儿就有了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经有了基本的视觉过程;5-6个月的胎儿就已经建立了听觉系统;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了视听协调能力;除此以外,婴儿在味觉、嗅觉、触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2)空间知觉:视崖实验证明2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了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新生儿已能对空间上逼近的物体有反应,2-3月时已有了对逼近物的保护性闭眼反应。

11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转换生成说)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装置”(LAD)实现的。

(3)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的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12 婴儿气质的三种类型

托马斯、切斯在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

(1)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占研究对象的40%,属于这一类;具体表现是,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2)困难型:这类婴儿约占研究对象10%,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

(3)迟缓型:这类婴儿占研究人数15%左右。他们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在无压力情况下,也能在新环境中逐渐活跃起来。

上述三类婴儿占总研究人数65%,另有35%婴儿属于中间型。

13 婴儿依恋的类型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并不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依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65%~70%。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

(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20%。这类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实际上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14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论述/ 简答)

(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3)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

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8)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15 维果斯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论述/ 简答)

(1)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儿童智力发展有2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新的发展状态,两水平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理想的教学高于现有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2)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

(3)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单元八(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儿期)视频

相关评论:
  • 13292596889单元八(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儿期)
    皮耿柯格赛尔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他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 8 婴儿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1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佛洛依德发展心理学利率的核心思想是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 13292596889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皮耿柯在这一时期孩子开始出现了基本的心理需求,有着简单的心理活动渴望着认识这个世界,又要避免这个世界对他的伤害。他在寻求依靠,靠自己能够用手抓、咬感受到的实物。它信任能给他生的希望的人,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处理的就是生与死的冲突,感知运动仅仅只是一个手段。出现了想要的心理特征。⑵儿童期(1...

  • 13292596889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皮耿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一、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这一阶段要解决的社会心理矛盾是信任对怀疑,大致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之内,此阶段婴儿的中心任务是接受照料。他们会对外界环境的可信任程度进行自我探索,并做出简单的判断。婴儿通过自我探索如果获得了信任感,就会建立起积极乐观...

  • 13292596889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皮耿柯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儿童开始决定做或不做什么,此时和父母的冲突很...

  • 13292596889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皮耿柯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童年阶段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儿童期(1....

  • 13292596889埃里克森心理学理论
    皮耿柯发展心理学: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年),作为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和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该理论涉及八个顺序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基于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但每个阶段的顺利度过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这些阶段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

  • 13292596889儿童发展8阶段(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
    皮耿柯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婴儿的主要发展是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信任、安全,反之,婴儿对周围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这一阶段婴儿的生活完全依赖于成长,需要成人的照顾,当感到饥饿、寒冷、不舒服而啼哭时如果能够及时得到...

  • 13292596889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八阶段
    皮耿柯根据: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 0-2岁 信任-怀疑 5、青少年期 12-18岁 角色同一-混乱 2、婴儿后期 2-4岁 自主-羞耻 6、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孤独 3、幼儿期 4-7岁 主动-内疚 7、成年中期 25-50岁 繁衍-停滞 4、童年期 7-12岁 勤奋-自卑 8、成年后期 50岁后 完善-失望、厌恶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 13292596889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的介绍
    皮耿柯一、理论概述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关键时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及危机。这些阶段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个阶段都面临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发展任务,个体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获得自我认同和成长。二...

  • 1329259688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皮耿柯美国心理学巨擘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以其独树一帜的八阶段人格发展理论,照亮了人类心理成长的复杂路径。这位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坚信,环境与个体的碰撞在塑造人格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将人生划分为八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像一座独特的里程碑,承载着独特的挑战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