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押的关于画押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签字画押,画押是什么意思~

旧时在公文、契约或供状上画花押或写“押”字、“十”字,表示认可。

签字画押”的由来
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作私记,占时谓之作“押”,今则称“签名”、“签字”,这在王国时就有了。
唐初,由于唐太宗曾下令不许群臣在奏折上以草书署名,而其他文书上多有草书的。草书形体花哨,谓之“花押”。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或与人书牍时,文末多不署名,仅书本人的字,谓之“押字”或曰“草字”。
签名或押字对目不识丁的人,是个难题,于是人们便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曰“画花押”。画押的创始人,应推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署名的 习惯只书“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撇中腰画一圆圈,由于他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而听到有入私下议论,说他所署实力“反 ”字,他于是便“加意作圈”,后人效以为式而废去横撇,这就是画押的由来。
要说画押,先要说签名,签名起源于原始的记号和一些手工制品的标记。氏族社会,刻在陶器上的图腾符号,很多就是一个部落的标志。在我国,自从文字的出现, 作为个人的标志,签名也开始运用。押印起源于商周亚形图徽。亚形除了装饰作用, 可能还具有凭信之功能。故亚字假借为押字。亚字内之十字空白, 为后世以十字画押之原始符号。春秋末期,封建社会政权成份复杂了,表明身份,履行职能,上下沟通,都需要凭证。由于当时识别能力不高,笔迹容易被别人模 仿,而使签名的防伪功能降低,因此代表个人和国家权力机构的检验凭证被工艺水平更高、制作难度更大、防伪性更强、使用更为简便和更具象征性的印章所代替。 从古至今,印章品类繁多,主要品类有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玺,王侯的玺印,各级文、武官员的官印等,它是等级社会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私印,作为个人签名画押 的取代物,私人印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不可替代的法律效应。后来,随着文人治印的兴起,印章的防伪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到了宋代,出现一 种花押签,这种手写的花押签是文人们笔走龙蛇的鬼画符一样的东西,将几个字连在一起写成一个字。很多是难以辨别原字是什么。由于其难以模仿性,变得独一无 二,反而成了一种身份验证,古代没有相片,画像也不能十分的体现样貌,而花押这种难以模仿的东西很容易识别真伪。由此逐渐被广大文人阶层以至官僚体系所接 受。为此,我国宋代就开始设计立专门的签名馆,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到京城的签名馆买签名,俗称买花押。然后,闭门练习几天,把练好的花押交到吏部备案, 换回官印。此后,无论这个人到哪里做官,在其呈送给朝廷的文件上都要有自己的花押,进行比对来验明正身。

「押,说文,署也。」 ;“押”押署也,徐曰:「今人言文字押署是也。」 ;欧阳修(西元1007-1072年)在《归田录》云:「俗以草书为押字。」 ;宋洪迈(西元1123-1202年)《容斋五笔》:「押字古人书名之草者,施于文记间,以自别识耳。」 所以最早“押” 的出现是一种字迹形式或签名的动作,大多强调“文字” 形式,较少论及“符号” 形式,并且尚未以印章的形式出现。《汉语大词典》所作的解释是:「在公文或契约上签字或画符号,以作凭信。亦指所签的名字或所画的符号。」“文字” 形式及“符号” 形式皆有论及。
宋元时代已有许多使用画押的记载,宋王溥(西元年)《唐会要‧百官奏事》:「景龙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勅,诸司欲奏大事,并向前三日录所奏状一本,先进令长官亲押」 。 宋黄伯思(西元1079 ~ 1118 )《东关馀论》云:「唐人一书中云,文皇令文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韦陟五朵云是也。」 宋洪迈(西元1123-1202年)《夷坚丙志.周庄仲》:「周庄中,建炎二年登科,梦至殿廷下,一人持文字令书押。」 宋周密(西元1232~1298年)所撰《辛癸杂识》云:「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黄伯思引用《唐书‧韦陟传》所述对于“押”的解释,首先点出“押”不只是一种文字而且还是一种符号及图腾的概念。《宋史‧高宗纪》:「必先书押而后报行。」顾炎武《日知录‧杂事‧押字》:「集古录有五代帝王将相等署字一卷,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谓之画押。」 因此画押的出现是为了防奸辨伪,进一步能画押为据以示信用,与印章同样俱备有示信于人的功能。
画押的书写直接表现出个人的习惯与创意,只有本人知道是根据什么而写,因此他人难以作伪。《容斋五笔》云:「今浯溪上有大押字题原云:「押字起于心,心之所记,人不能知。」又说:「又柳都官欲以怪取名,所至留押字盈丈,莫知其为何。」
因“押”与“鸭”同音,《三国志‧魏志‧齐王方传》:「大将军司马景王将谋废帝,以闻皇太后 。南朝宋斐松之注《世说》及《魏氏春秋》并云: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己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食粟,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 ”, 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帝指齐王曹芳。文王指司马昭。“鸭” 与 “押”谐音。优人连唱 “青头鸡 “,是暗促曹芳下决心在杀掉司马昭的诏书上签字画押。」 从一方内蒙古出土的鸭形《王押》(图1)印中可以说明其中的相连性。 元押释文如〈王押〉“王”是指文字部份,“押” 指的则是符号部份。上节文献所述,押是 「署也」, 「草书为押字」、「签字或符号」、「名字稍花之」、「草名为花押」、「草书其名」,以上这些称“押”的解释,多指签名、签署,并没有涉及太多 “图像”、“符号”的意味。《唐书‧韦陟传》中述:「陟唯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若将“陟”字「名字稍花之」书写成为类似「五朵云」的图形,应该是不难想像的事。所以许多文字画押转变成的符号(非文字)与草书及文字装饰应用有密切的关联性。韦陟的「五云体」则是文字画押转变成的符号的关键资料。
由于签署自己的名字,书写日渐熟练后,字迹趋近草书字体,是很自然的事。而后为了更求迅速并求防伪及表现个人特色,「花押」的符号形式便自然形成,即所谓的「名字稍花之」。 画押以简单的符号快速书写,藉以代替签写姓名的示信效力,久而久之其迅速便捷取代了书写姓名的繁复费时。所以画押应当是从名字或特定的文字快速写书而来。 又由于书写时的独特性,往往有些已经无法从中识别是何种文字。在文书上以署名或署押立信,在晋唐文书遗迹中已是经常常见的。 关于画押“入印”开始的时间,据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所述「唯唐宋押名,类以墨笔书写,降至元代,乃以刻印代之」。「故署押一制,萌于汉晋,而盛于唐宋,制印于元明,衰有清。」 王氏认为元以后才有押印。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句容器)盖自唐天宝至南唐后主时,于弁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官花押。」 又说:「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平章李谷因为臂疾不能提笔画押辞位,所以周王指示以“刻名印用”即可。从陶宗义这段文字中,我们虽不得见李谷的押印形式如何,但以陶宗仪为元人的观点,道出“押字用印之始也”,应与元朝所通行的押印风格十分相近了。而这一段话,也是「画押」转变为「押印」最早最直接的文献记载。也可约略推测出陶氏所指押印之始在后周的广顺二年。 钤盖押印比执笔画押,有其方便及迅速的优点。再加上具有相同的凭据功能,又有易辨识不易摹彷的特点。原本以毛笔画押持信的方式,有可能渐渐转移成为押印持信的方式,使得押印得以在宋代稳定发展,进一步在元朝发展到高峰。
近年来,新疆考古工作队先后在吐鲁番附近墓地清理出晋唐墓葬近四百座,共发现文书二千七百多件,最早的是西晋秦始九年(西元273年),最晚是唐大历13年(西元778年),历时五百多年 ,其中有以“画指”方式持信者(图2)。根据《敦煌买卖契约法律制度探析》文中所述:「最为普遍的签署方式,就是“画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后一一并列双方当事人及见人、保人等的姓名,然后各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子画左手食指,女子画右手食指的原则,画上一节手指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更普遍的是不画手指长度线段,而直接在姓名后点出指尖和两节指节位置。」
依推测,古代“执笔”应属文士们的专利,晋唐时能持笔画押者还是只有少数人,在地处边疆的地区识字者想必更在少数,更别说能执笔画押了。如其中〈西州高昌杨大智租田记〉后有「立契画指为记」,又如〈白怀洛举钱契〉后有 「立契获指为记」,二者皆为最简单“画指立信”的方法。但是毕竟以人的指节长度来示信显得笼统,不但在画指节时会有误差,人与人之间的指节长度相同也是常有的事,“画指”取信毕竟不是最方便的方法,延用久了必定会延伸出许多弊端。
自古以来印章就是个人的代表,如果有属于自己的押记,示信的功能必定将大大的增加,也大大的增加立契的方便性。所以“画指”的使用不便应该会造成“押印”日渐普遍的原因之一。画押与押印具同样效力,只是以不同形式为之。当然“押印”的方便与普及也必然会直接影响“画押”的使用频率,也可以说“押印”的普及将导致“画指”日渐式微。
这种转变与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是一致的。但也可能是因为印章的制作不普及,市井小民难得使用的情况下,限制了押印的快速成长。 另一次使押印盛行的原因,无疑是蒙古入主中国后的时期,蒙古人入主中原,在元廷划分的四个民族等级中,地位最高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多不识汉字,所以在执政交往中「不能执笔画押」,更不认识天书般的汉人印章篆文。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中提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 以陶宗仪的解说来推测,蒙古色目人是一个游牧民族,手持刀枪容易而书写汉字尤感困难,于是执笔画押被固定押印所替代,由此造成了元代押印鼎盛的风气。在唐、宋间略有使用的押印,就像星火燎原一般,迅速的由官方及民间普遍流行了起来。
据《黑城出土文书》所记「各类文书中,经笔者查阅有黑墨印的押印达13类,计108处。用有黑墨签押的达12类,计122处。其中在站赤类F116:W397一件文书上见有5人使用黑墨押印,三人黑墨签押,共计8人。该文书上的“印押”与“签押”同时并用,也正是前面介绍的“联合签署”方式。」 (图3)同一份公文中有签押式与印押式的,表示在当时这二种示信方式可以同时使用,也具有同等效力。这也显示画押与押印同时同地在使用,也间接可以透露出“画押”与“押印”之间相互转变的桥梁。




画押的关于画押视频

相关评论:
  • 13653817838画押的关于画押
    路殷穆画押以简单的符号快速书写,藉以代替签写姓名的示信效力,久而久之其迅速便捷取代了书写姓名的繁复费时。所以画押应当是从名字或特定的文字快速写书而来。 又由于书写时的独特性,往往有些已经无法从中识别是何种文字。在文书上以署名或署押立信,在晋唐文书遗迹中已是经常常见的。 关于画押“入印”开始的时间,据王...

  • 13653817838画押是什么意思
    路殷穆在过去古时候老百姓,不识字没文化不会写字,在契约和状纸等法律性质的文件上前面就画个圈圈,表示同意或者是授权的意思,其实画押就是内心意思的认可的外在的书面表现形式。问题四:画押的关于画押 「押,说文,署也。」 ;“押”押署也,徐曰:「今人言文字押署是也。」 ;欧阳修(西元1007-1072...

  • 13653817838画押是什么意思
    路殷穆出处:顾炎武《日知录‧杂事‧押字》:集古录有五代帝王将相等署字一卷,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谓之画押。译文:集古录有五代帝、王将相等署字一卷,什么是署字者,就是用草书写其名字,现在称之为画押。画押的书写直接表现出个人的习惯与创意,只有本人知道是根据什么而写,因此...

  • 13653817838画押和手印的区别
    路殷穆画押 [huà yā]旧时在公文、契约或供状上画花押或写“押”字、“十”字,表示认可。手印是由于手指、手掌皮肤花纹上的汗液或附着物,在肌力的作用下接触客体时引起客体表面形态的变化,而形成手印痕迹。手印痕迹是犯罪现场经常遇到的一种形象痕迹。利用手印不仅可以分析判断案件性质、犯罪人数和实施犯罪...

  • 13653817838画押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路殷穆画押可以用 签押 押尾代替。画押的解释:旧时在公文、契约或供词上画花押或写‘押’字、‘十’字,表示认可。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押字》:「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红楼梦.第二三回》:「叫他写了领字,贾琏批票,画了押,登时发了对牌出去。」也作「画柙」。

  • 13653817838签字画押,画押
    路殷穆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签名是一项难题,于是出现了"画押"或"画花押",以圆圈代替签名,这源自王安石的个人习惯。王安石在撇中腰画圆圈,因动作急躁而画出的圆圈常常不圆,后人便模仿他的方式,形成了现在的画押形式。画押的出现与签名一样,起源于原始的标记,如陶器上的图腾符号和商周时期的押印。随着...

  • 13653817838画押和按手印的区别
    路殷穆画押和按手印是在合同或证件上标记个人身份的方式。虽然两者都有相似的作用,但它们的形式和意义存在一些差异。画押是指个人在书写合同或其他文件的末尾,用个人汉字签名或书写个人签名作为印章。画押通常是手写的,具有个人化的特点。画押的作用是证明签署者对文件内容的认可和承诺,同时也具有法律效力。画押...

  • 13653817838古代老百姓“画押”,为何只是画个圈圈?
    路殷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古代百姓的契约都使用“画押”作为签名,因为古代中国老百姓的识字率很低。那么大家可能心中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在纸上画一个圈,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为什么古代老百姓要使用这种方式作为签名,难道不怕被冒用吗?这就要从签字画押的历史说起了。据古代史料记载...

  • 13653817838关于古代画押的疑问
    路殷穆1、画押是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的。原始社会后期,一些人开始不遵守平均分配主义,多领食物。为了避免,凡领取了食物的人,在沙盘上印个掌印,表明已经领走。2、其实,古代更没有人权。画押根本没有用。过后也没有人来判断是某个人画的押!再说,多数人的画押,是被迫的,仅仅对外表明,犯人自己认罪了。

  • 13653817838古代犯人画押画的是什么,用什么颜色?
    路殷穆使用的红色燃料,画押签字,就是画个红色圆圈⭕,那时候的人读书识字的人相当少,这种方式最方便。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