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存在民族歧视吗

来自:品评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为什么存在了两百多年~

满州统治者吸取汉族王朝和金、元的教训,采取合理的方法,努力巩固统治:
1、吸收吴三桂等汉奸武装,进入中原,建立统治;
2、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团结汉族地主武装,消灭农民军;
3、利用“一山不容二虎”的手段,不断分化汉族抵抗力量,各个击破;
4、利用服饰、发式等文化侵略手段,运用暴力手段,强迫融合民族分歧;
5、恢复科举考试,招纳汉族文人,袭封孔子后裔,重建地主阶级统治秩序,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恢复封建法统;
6、祭奠崇祯皇帝,建立封建皇统;
7、团结汉族,利用大民族主义,共同压迫边疆少数民族,分化反抗力量。
满清统治者还利用文字狱等手段,统一内部思想,维持统治秩序。由此,满清才得以维持长达267年的统治。他们的措施实际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封建地主的一分子和代言人,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保护者,建立封建统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封建统治力量,成功维持统治。

清朝时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推行“汉法”
  满族入关以前已经建立了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核心, 八旗制度为骨干的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入关以后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统治地域和更加复杂的统治局面, 主动仿效明制, 在原有政权机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参金酌汉”, 不断进行改革, 制定了一系列相适应的典章制度, 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整的统治机构, 形成了以满族贵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统治阶级的统治体制。如仿明制设立户、吏、礼、兵、刑、工六部, 统一管理全国的军事、民政、刑狱诸事宜。仿明内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地方官也依明制, 设置总督、巡抚和州县官。入关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能不断地被削弱直到最后被取消, 八旗制度虽然有所保留, 但是八旗的生产职能已经弱化, 八旗组织由军政合一的组织逐步演变成了单纯的军事组织。

  (二) 推崇儒学
  儒家思想是汉族传统文化的内核, 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意识形态, 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一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 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满族在没有进入中原之前即后金政权时期就已开始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 并重用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一批汉族官员士人。定鼎中原后, 通过对汉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 更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汲取汉文化。组织人力对传统文化的汉文典籍进行翻译、整理、编撰, 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子史精华》等巨著问世。另外, 让八旗子弟接受汉文化教育, 八旗官学的学习的内容多以汉文化为主, 考试内容主要是汉族的四书五经等内容。

  (三) 笼络地主和知识分子
  满族统治者深知, 要打破民族界限, 满族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必须构建利益共同体, 才能维护自身的统治, 除了要依靠满族贵族和蒙古贵族的力量, 还要依靠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才能不断增强统治力。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 就积极争取汉族官僚和地主的支持, 注意发挥汉人统治阶级的作用。入关后, 提倡“满汉一体”, 采取各种措施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 对于前明的宗室、官僚明确规定: “各衙门官员, 俱照旧录用。……其避贼回籍, 隐居山林者, 亦具以闻! 仍以原官录用”。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的第二年就正式实行了科举取士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给汉族
  读书人入仕开辟了道路, 受到了大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拥护。汉族地主可以通过科举、捐纳等途径做官, 使汉族地主阶级与知识分子恢复旧业, 与清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这些措施,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笼络了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 争取到了汉族的合作势力,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四) 旗民分治
  清朝统治者为了避免满汉冲突, 实行了“旗民分治” 的政策, 但是“旗民分治” 的种种规定,都是旗人优于民人。旗民兵饷不同, 八旗兵丁俸饷高于绿旗汉兵, 八旗兵有军功者, 予以功牌,“兵部计其叙功, 与之世职”。而绿营兵则大为逊色, “核计功加二十四次, 始叙一云骑尉, 较之八旗功牌, 殊为屈抑”。旗民分居, 内城由八旗驻守, 汉人迁到外城, 尽量避免满汉杂居产生民族间矛盾。旗民在诉讼方面不同, 旗人不归一般司法机关管辖, 要由步军统领衙门和内务府慎刑司负责审理。旗民不同刑, 旗民可以枷号代刑, “凡旗人犯罪, 笞、杖各照数鞭责, 军、流、徒免发遣,分别枷号。”旗民收监不同, 旗人犯罪不下普通监狱, 而下内务府监所, 或圈入八旗高墙之内, 宗室贵族入“宗人府空房”。

  (五) 以汉治汉
  “以汉治汉” 的政策与历代汉族中央王朝所采取的“以夷治夷” 的政策的思路是大体相同的。在汉族聚居区, 用汉官管理汉民, 能够减少统治阻力与统治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协调满汉关系, 得以巩固统治。因为, 汉官更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情况, 汉官在汉族聚居的地方工作具有工作上的便利与优势, 能够拉近与汉族民众心理上的距离, 汉官是清朝政府与汉族民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清朝在汉族聚居的地方的巡抚多为汉族, 据统计、考证, 顺治六年(1649 年) 全国有26 位巡抚, 其中有满族巡抚1 位, 汉军巡抚6 位, 其余19 位皆为汉族,汉族巡抚占73%。光绪二十三年初(1897 年) 全国有巡抚15 位, 除两位满族巡抚之外, 其余13 位巡抚皆为汉族, 汉族巡抚占87%。

  (六) 满汉官异制
  清朝在官制上实行的是满汉复职制度, 而实际上汉员班列皆在满员班列之下。清朝实行官缺制度, 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补授。满官缺多于汉官缺, 且都是要害部门的重要职位, 汉缺都是次要职位, 严禁汉人补满缺, 且满人可以补汉缺。地方政权也是如此, 总督一级多由满人担任,知府、知州、知县则多由汉人担任。而边疆大吏如驻防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 则由满人专任。就全国官员总数而言, 汉人多于满人, 但京城内外文武要缺, 则满人多于汉人, 保证了人数较少的满人集中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 乾隆50 年(1785) 中央机关官缺计: 满缺2751 缺, 八旗蒙古缺253 缺, 八旗汉军缺142 缺, 汉缺558 缺。至清末, 清朝的统治日益衰微, 掌握大权的汉官人数才不断增多。

  (七) 满汉通婚
  和亲、联姻、通婚是我国古代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所采取的惯用策略, 通过、联姻和亲或通婚可以缓解民族间的矛盾、调解民族间的关系。满族在入关前,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就曾与汉人通婚, 对投降的汉族官员和官兵配给妻室, 以稳定军心和民心。努尔哈赤将孙女嫁给抚顺守将李永芳为妻,将宗室女嫁给李延龄为妻。顺治帝选汉官之女入宫为妃, 并准满汉官民相互婚娶。顺治五年八月世祖谕礼部: “方今天下一家, 满汉官民皆朕臣子, 欲其各相亲睦, 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 有欲联姻好者, 听之。”

  (八) 圈地、投允和逃人法
  1644年大量的满族人、蒙古人和其他民族的成员进驻北京, 首先面临的即如何解决这些人的生计问题。为了解决入关者的生计问题和旗兵给养, 满族贵族入关后圈占汉人的无主土地和荒地, 作为皇庄、王公勋戚等贵族庄田。顺治元年甲申十二月乙卯朔丁丑下令: “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地, 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 死于寇乱者, 无主地甚多, ……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但在实际圈地的过程中, 圈的不仅是无主荒地, 有主荒地也被圈占了, 造成了被圈占土地的人民流离失所。与此同时, 满族统治者还实行了“投允” 政策, 强迫汉族农民投充成为满族贵族的“包衣”, 以增加庄园里的劳动力。为了防止奴仆逃跑, 清廷又制定了“逃人法”。通过圈地、投允和逃人法, 满族贵族虽然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 但却深深的激化了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使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所以, 到后来上述弊政被逐渐废除了。

  (九) 剃发易服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和入关初期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族人的发式和衣着风俗, 在入关前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 就明令公布“凡汉人官民男女, 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 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 戴绒帽, 务要束腰; 女人不许梳头、缠脚”。顺治元年五月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 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各官痛改故明陋习, 共砥忠廉。”清朝统治者实行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是, 以是否剃发易服作为判断是否归顺清朝统治的一个标准。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说: “予前因归顺之民, 无所分别, 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剃发令的推行, 引起了汉族人的不满和反抗, 一些地方掀起了反剃发的斗争。

存在,《大清律》就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满、汉人在法律上不平等。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蒙古族有“蒙古律”,维吾尔族有“回律”,藏族有“番律”等等,以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

后期已将汉人至于和满 族差不多的位置,嘉庆帝生母就是汉人。




清朝时期存在民族歧视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7516822508清朝的时候少数民族可不可以不留辫子
    叶盲骅在清朝,满州人的地位最高,其次是科尔沁蒙古人,汉人则居第三,其他民族就不行了,象南方的少数民族和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都受清朝的歧视。清朝最重视的是八旗(包括满州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州八旗是重中之重,而汉军八旗则地位最轻。清朝末年,清庭想编练一支禁卫军,从八旗中挑,...

  • 17516822508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叶盲骅其次,民族矛盾也是导致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原因。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对汉族实行一定程度的民族歧视政策。这种民族歧视不仅体现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上,也反映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汉族农民在受到地主阶级剥削的同时,还承受着来自满族统治者的压迫。这种双重压迫加剧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意愿。最后,连续不断的自然...

  • 17516822508清朝为何歧视回民
    叶盲骅清朝时期,回族人民遭受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民族歧视,这导致了回族人的强烈不满。为缓解民族矛盾,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将回族分散至全国各地。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既体现了统治者对民族问题的考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民族关系的一面。

  • 17516822508从清朝末期看怎么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叶盲骅你好,坚持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就是最好的方略。清朝末期的陕甘回乱就是由于存在民族歧视现象才导致的。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共同繁荣,这是国家繁荣的前提。

  • 17516822508清朝的民族政策是跟元朝差不多(即实行民族等级政策)还是实行民族平等政 ...
    叶盲骅这也导致汉族不管男人女人都穿满人衣服,间接促成了民族的同化。政治上清朝各代皇帝都积极防范汉族人进入权力高层,倚重满族官员是整个清朝的一贯政策,所以与皇帝关系密切的高官大都是满官,另外还严格控制汉族在朝廷的当官比例,以此限制汉族权力。即使在晚清汉族高级官员增多的时候也只有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

  • 17516822508作为最后一个统治王朝,清朝时期是如何区分满人和汉人的?
    叶盲骅3、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满语属于满-通古斯语系。4、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

  • 17516822508清朝在康熙年间重用了哪几位汉族的官员
    叶盲骅不过人的名气大了,自然会招到其他人的嫉妒和暗地里的迫害,所以李光地在官场上的生活并不平坦,总是被弹劾,被降职,又被调用,被升职,总之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存在。这三个都是汉族的大臣,能够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实在是不容易,毕竟当时的民族歧视还是很明显的,满足掌握大权的情况下,汉族在当时的...

  • 17516822508清朝的“奴才”的地位,为什么比汉人还要高?
    叶盲骅难免会有不少的汉人想要重振自己的家族,所以满人非常的忌惮汉族。于是乎采取了一个高压政策,将汉族人民贬入尘埃。并且对于官员的启用也很少会采纳汉臣,有部分在朝为官的汉人也一直受到其他满人的歧视。更别说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的汉人,再满人眼里,他们连奴才都算不上。这也就是当时封建社会制度压迫下所...

  • 17516822508清朝施行的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民族关系方面有什么启示
    叶盲骅4,消灭先进民族的文明。满洲清国人是落后民族,而且也无法在短时间先进。于是他们毁灭先进民族(主要是汉族)的文明,以拉近他们与先进文明之间的距离。主要方式是:文字狱、毁灭书籍等。举例:中国明朝最主要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被满清毁灭,民国后才从法国日本等国重新引进。5,民族歧视。通过法律等...

  • 17516822508在清朝时期满族欺压回族吗?
    叶盲骅还有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马案,除了派系斗争以外的原因,马新贻是回民,也是绕不过去的原因。相比来说,元明时期对回民的政策是十分宽松的,应该说平等的。尤其是明朝,回民之所以会发展壮大,朱元璋功不可没,无论是娶了回民媳妇还是嫁给汉民,都会在后代的民族一栏写回族!开国的回族将领更多,像蓝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