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随烦恼二十: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言逼恼之义有,害者逼恼他故。嗔一分摄。若论害与嗔之别义者。害障不害,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又嗔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

害者,就是对所有的有情众生没有悲悯之心,随便地去损害他人、恼乱他人。前面我们讲过不害指的是悲心,那么这个害就是不害的对立面。它的功能就是障碍不害,逼迫他人、恼害有情,使他人感到不自在,受种种苦,属于嗔心所一分所摄。

文中「逼恼之义有」,这个「有」字可能是「者」字,大概是印错,也可能是笔误。那么什么是逼恼之义呢?就是害者可以逼恼他故,有的人不一定去害别人,但是因为他经常害人,人家一看到他就感到害怕,有种逼迫感。这个人往这里一站,就让人感到杀气腾腾,阴森森的。用我们世间的习惯语言就是说这个人气场很强,这个气场可不是什么好的气场,像魔鬼一样谁见到他都感到害怕。

而当这个人把害的行为具体实施出来以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损害他人。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注意,这个害是有语言有行为,比前面的忿、恨、恼要严重得多。前面再怎么样是因为具体的事情引起来的,害是自己就没有悲悯之心,不一定是谁去惹怒了他,使得他不欢喜,他可以主动地对他人产生伤害,不需要理由。不悲悯就是具有这个主动性的特点。

前面几个随烦恼心所是被动激发出来的,因为对方有种种毛病和缺陷,激发了你的行为。害是不一定需要这些诱因,害人的人本身就是坏人,没有悲悯心,说得严重点这样的人害人都不算害人,他觉得很正常的,我是坏人就应该干坏事。不是有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干坏事对我坏人来说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前面发忿、恨、恼的人还会自己有些清醒,还会有些自我的认识,只是因为具体的原因让他生起愤怒之心,然后去伤害别人。他自己会恼恨,会悔恨,这个发害心的人可就不一定了,天生这个人的烦恼习气就很重,是不会悔恨的。

我们接着看下文「害障不害,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又嗔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这里说的是嗔和害的比较,害障不害,害障悲心,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一个是障于悲,一个是障于慈,一个是悲的对立面,一个是慈的对立面,嗔能断命,害但损他。

害在业用上比嗔稍好些,害仅仅是损害别人,不一定害人的性命,只是说不一定,就是说也有可能断他的命,就看害的程度如何了。而前面的嗔主要针对要断他人的性命,相比较来说嗔更严重,属于根本烦恼,是害的根源。

前面所学的这几个随烦恼心所,都和贪、嗔、痴几个根本烦恼相关联,是从这几个根本烦恼里派生出来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我们前面讲到了嗔心所,也复习了嗔的危害性,实际上这个嗔的范围非常广泛。

有时候不一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生起这个嗔恨心,有时候你都说不清楚什么事情,可能自己内心就会生起嗔恨心来,不一定要有对境。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事情,就像我们讲到的恨心所,对过去的事情怀恨在心,现在突然一下子想起来,又生起恼心所,它都是属于嗔的一种。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对人,有时候是对境,比如说这个地方不舒服,天气太热或者太冷,这个房间不卫生,这个床不干净,到了寺院里来觉得粗茶淡饭不好吃,你内心也会生起一种不欢喜,也相当于这个嗔恨心。

其实,我们法师有时候也会有嗔恨心生起,比如说有些居士请我们去弘法,请的时候非常得诚恳,但是到了那边就跟前面不一样了,爱理不理,对我们也不是很恭敬。有的介绍你的人他自己没有去,那边的人和你又没有任何关系,你找不上他,也说不上话。

我们法师一般来说都比较清高嘛,心里就难受了,下回来路不明的事情千万不能随便去,就有这样的情况。我也不是说佛法一定要受到世间的恭敬,但不能说对待法师随随便便的,主要是站在弘扬佛法的基础上讲,要讲求对法的尊重、对法师的尊重。当然我们生起的嗔恨心不会那么大,经历多了司空见惯了也就无所谓了。这个事情有的时候是这样的,有些人本身对佛法学习得并不是特别到位,也不太懂,他做出这些行为可能有失礼的地方,但是他不一定特别明白,我们自己也不明白就闯入那种境界之中,人家未必有心但是就这么回事了,最终这个事情就落得很不欢喜。

所以说因缘和合是最好的,如果你打算去就要做好种种准备,能够安然地面对你想像不到的境遇,都安之若素,否则先做做功课,打听清楚做好准备然后再去。

实际上我给你们讲这些就是说修行要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大家都是初修行的人,哪怕尽自己的一生去学,有时候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多少,可能有一点点收获,最终还是属于皮毛性的东西,所以说你就要选择适合自己修学的环境,气氛和氛围是最重要的。有些地方你不是特别清楚,只是道听途说,或者说你没有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感受,那么你最好还要慎重些,有些时候就是随便地选择,最终选择不恰当就会形成不好的相。

我们知道嗔有内嗔、外嗔、内外嗔,简单地说就是有时候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候跟别人过不去,有时候自己跟别人交织在一起都过不去,骂了别人再骂自己。有这样的人在他眼中任何事情和人都一无是处,否定一切什么都容忍不下,到处挑毛病。

打个比方我们生活在首都,生活的条件比其他地方优越些,到了地方和基层可能条件就不是那么好,那你心中就想:「这什么地方啊?破地方、穷地方,早知道就不来了。」这种心态就自然出来了,出去旅游就有这种情况。不是说过嘛,一起出去旅游是最好验证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状态的。

其实这种牢骚好吗?不好,让地方上的人听了去也不高兴,作何想法?也使得人家生起慢心:「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从北京来的嘛,你们那边雾霾这么重,让我们去我们还不去呢。」你看相互之间的烦恼都是因为自我的执著,怕自己得不到尊重和所谓的虚荣,怕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应该享受的物质条件和待遇,患得患失,怕失去又想得到。

比如前面讲的覆心所不也是这样的,怕失去自己的利誉就覆盖自己。忿和恨也是这样子的,因为别人的事情你自己看不明白,本来一件不是多大的事情就要发脾气,火冒三丈,觉得别人对你不恭敬冒犯了你,别人触犯你的权威或者名誉,你就冒火出来,这些都是对自我的执著,我执太重。

当然我现在也有,肯定也有。虽然说诸法无我,我即是空,但是大家都是被这些假相蒙蔽著。我即是空不是说我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说「我」是个假的东西。有真正的我嘛?你找得到这个我吗?你的身体,精神状态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心里状态也如是,所以有时候不要把自己当回事,但是有时候又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

不把自己当回事就是不要执著自己的得失,名誉利益,而是真正的从自己的自性上,从佛法上去认识自己,真正地懂得自尊,自重,自爱,而不是贪图表面上虚名虚利的东西,这些没有意义。把自己当回事就是要自己奋发图强,自己要常惭愧,自己要不断向上奋进。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视频

相关评论:
  • 15339639544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桑缪罗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言逼恼之义有,害者逼恼他故。嗔一分摄。若论害与嗔之别义者。害障不害,正障于悲。嗔障无嗔,正障于慈。又嗔能断命,害但损他。此差别也。 害者,就是对所有的有情众生没有悲悯之心,随便地去损害他人、恼乱他人。前面我们讲过不害指的是悲心,那么这个害就是不害的对立面。它...

  • 15339639544白玛多吉的《佛子行》 歌词
    桑缪罗无始劫来慈悯恩,诸母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源於贪极乐,诸佛生於利他心 故於自乐与他苦,如实修换佛子行 纵他因贪亲盗取,或令旁人夺我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於彼佛子行 我虽无有何罪过,竟有人欲断吾头 然以悲心於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纵人百般中伤我...

  • 15339639544按照佛法,怎样对待坏人的?
    桑缪罗‘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

  • 15339639544宽严法师《如何控制你的瞋怒》
    桑缪罗假使是受到别人的教唆,或由外在条件的影响,逼他不得不如此,那他本身丝毫都做不得主,我们恼恨他又有什么用呢? 三、大凡恼乱人、侮辱人者,主要不出二因:一是由于本性如此,二是由于客观使然。我们应当观察:对我不利者来,是缘于什么原因,如他本性如此,如像火烧一般的性质,你对他起嗔心又有何益?如不是本性如...

  • 15339639544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什么意思
    桑缪罗常常修忍辱,心安住在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四无量观法]求佛道者。当先行四无量心。其心无量功德亦无量。於一切众生中。凡有三分。一者父母亲里善知识等。二者怨贼嫌人常欲恼害者。三者中人不亲不怨。行者於此三 品人中。慈心视之当知亲里。老者如父母。中年如兄弟。少年如儿子。常应修集如是 ...

  • 15339639544佛子行的歌词
    桑缪罗应依殊胜无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诸极难忍恶趣苦 世尊说为恶业果,纵须舍命为代价,亦不造罪佛子行 三界乐如草头露,均属刹那坏灭法,不变无上解脱道 奋起希求佛子行,无始劫来慈悯恩,诸母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诸苦源于贪己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故于自乐与他苦,...

  • 15339639544为什么宣称大慈大悲要普度众生的佛陀,要让仅仅是“诽谤”过他的人下...
    桑缪罗这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诽谤佛。(这不是佛的报仇,而是佛发现的自然规律)。佛普度众生,不是通常所错解的:谁赞美佛,佛就非常高兴,美滋滋的,就象吃了蜜一样,兴高采烈的把人送入天堂。佛普度众生,是把他所发现的自然法则,告诉众生,从而让众生:不做恶业,避免恶报。多做善业,获得福报。

  • 15339639544请修佛的人帮忙解答下!!
    桑缪罗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比如大树,为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世间缚着,没于众苦,比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是名远离。 佛云: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心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

  • 15339639544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下卷
    桑缪罗于此七佛之中,随其一佛称名供养者,皆得如是无量功德,所求愿满,何况尽能具 足供养! “复次,大德阿难,若刹帝利灌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 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彼刹帝利 灌顶王等,尔时当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放大恩赦脱诸幽厄苦恼众生,如...

  • 15339639544第六品 安忍
    桑缪罗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损伤。 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 况于他人身,丝毫无伤损。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 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 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 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我昔...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