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丁戊奇荒”流民千里,为什么没有流民起义?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875年的京城,大清国的内部发生了两件大事,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在1月2日去世了。2月25日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即位,慈禧和慈安再次垂帘听政,也是这一年大清国的民间开始上演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在短短的四年间,近1000多万人饿死,2000万人流离失所,史称“丁戊奇荒”

1875年的春天清朝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少雨的天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冬天。北方各省陆续出现了干旱的情况,尤其是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

次年1876年,各省的旱情开始加重,京师以直隶一代,因旱情加重又出现了蝗灾。蝗虫铺天盖地,到了夏天,又阴雨连绵卫河泛滥!刚遭受了旱灾,蝗灾,直隶又遭受了水灾。《山东通志》记载:该年全省“大旱.民饥”。

1876年12月11日 《申报》报道:“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民众祈雨的现象在山东处处可见。各处开始“典妻卖子,流离死亡者众多,凄惨不堪言状”

据永和县志记载:青年妇女无人顾养,佳丽者不过千钱,稍次者不值一文,人命不如鸡犬。

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二百余年未有之灾”,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灾民开始,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1876年申报记载。)

1877年,旱情进一步加重。全国各地多数波及。灾民开始出现了易子而食,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

传教士李提摩太回忆说:“灾难让民众惊慌不安,妇女们成群结队的几百人占领富人的家里烧柴做饭,吃完了一家,然后换另一家吃。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便组成人群一个一个村的抢掠食物。

明末大量的流民导致流民起义,那么为什么清代的丁戊奇荒,没有流民起义呢?

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批准在各地大量设立“粥厂”一为救济灾民,二为限制灾民流动。

从李鸿章到军机处,至太后,都深感“防止灾民流动”的紧迫性,也因此不惜血本地加大各地的赈灾力度,各地严防死守,就连没受灾地区,也设立是“粥厂”,层层堵截,灾民“就地留养”。江南地区的富绅也纷纷解囊,救济灾民,江苏巡抚吴元即带头捐款。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时称,“清史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因为流民根本没有统一的思想,再加上还有铁链的束缚,所以根本没有起义。

因为在当时受到清政府的压迫,已经没有任何的精力去进行起义了。

因为当时的人根本不懂得起义,还有就是他们的思想落后根本想不到这一层面上。


清朝的“丁戊奇荒”流民千里,为什么没有流民起义?视频

相关评论:
  • 19151365927古代经常会有人饿死,河里有鱼为什么不下水抓鱼吃?
    仇凡霭答:农民的田地被地主霸占,自耕农占比30~40%左右,雇农流民很多;二是,古代天灾、饥荒、战乱、瘟疫横行,小农面对自然灾难,不堪一击。每个王朝末年,几乎都是民不聊生,流民生变,饿死战死病死者无数,人口锐减。据史料记载,明末人口为一亿,到了清世祖时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

  • 19151365927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可怕呢?
    仇凡霭答: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到光绪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旱灾饥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奇灾,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洋务派为发展“洋务运动”紧急的增加税收...

  • 19151365927历史上的旱灾
    仇凡霭答: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

  • 19151365927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哪?
    仇凡霭答: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