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合作能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它不但可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可以紧密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习活动活跃起来。
(一)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从课堂导入开始。教师可以在授课时精心创设情境,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
(二)善于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把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贴近学生,使学生更易理解,更加懂得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售货的场景。让学生分别充当售货员和客户,买卖商品,计算销售总额,思考多少钱可以买到几种商品,怎样才能买到最多商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小学生生性爱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很薄弱,有个别学生还处在被动状态,特别是学困生,总认为那是优秀生的事,合作学习时只是一味地看、听,不积极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创造更多合作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与建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合作意识。
(二)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合作“一起剪、拼来求梯形的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多运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合作,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合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别人的长处充实自己。
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活动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并且感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掌握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学会倾听
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不插嘴;并善于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与缺点,在适当的时机做出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小组讨论合作起到应有的帮助。
(二)学会讨论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记录并做出归纳总结。
(三)学会表达
表达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合作中不能很好地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效果。学会表达是促进学生建立并维护人际关系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
四、加强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合作”是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让学生玩游戏“找朋友”,以顺着找、倒着找等形式展开。教师分发给学生事先写好的“口诀纸条”,纸条上写着口诀的前半句或口诀的后半句,请学生找朋友。第一组按开火车形式第一个开始,拿着“二九”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是二九,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一十八”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是一十八,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两人齐读:“二九一十八”……教师也参与其中,说出“我是五十四,我的朋友在哪里?”全班同学齐声答道:“我是六九,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全班一起齐读“六九五十四”。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使枯燥的口诀背诵变得有声有色,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引导学生合作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摆、剪、量、折、画、拼等手段,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等多种感官,在共同的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与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一二组的同学折出纸条四份;同桌两人一个画出1/4,另一个画出3/4,拼在一起比较哪个大;三四组同学的同桌一个折出纸条的1/2,另一个折出纸条的1/4,然后让他们将折好的纸条拼在一起,比较哪个大。在比较中学生很明显可以看出3/4大于1/4,1/2大于1/4,最后讨论得出“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乐于合作、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把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才能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团队精神,这样的数学课堂也才能更具活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种理念。通过师生互动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一、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把一个大课堂转化为几个小课堂,使师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共同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个个学习投入,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感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合作中,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分析、归纳甚至争辩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讨论而得出的结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组织小组合作,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变信息的单项传递为立体传递,促使信息渠道宽广通畅,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由探索和热烈讨论。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老师应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呢?
   (一)构建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是学习的生力军,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自愿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一组为妥。
   (二)划分职责
   在划分职责的时候,每个人的职责应由他们自己确定,角色一旦确定,一段时间内就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承担自己相应的任务。一般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应该在一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这样便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整个具体职责的能力,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去扮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地发展,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不同职责的特点,从而更加理解别人的工作,使合作学习更容易进行,以便有利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特长。小组成员的任务就是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自己掌握的基础上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掌握这些内容,小组合作也就是要求小组内所有成员都掌握所合作的内容。
   (三)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缺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老师必须事先作好示范。如在教学对口令时,我先和全班学生对,接着请一名学生和我对,然后再请两名学生自由对,使对口令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引导一下,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同桌互对,小组自由对。这样由于老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小组合作的评价大部分应该由老师来完成,检查时应该随意找一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口头回答,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滥竽充数”、不积极参与思考等等。在奖励时,应该实行共同奖励的原则,当某个小组所有的成员的成绩超出某个预定的百分数时,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得到奖励,这样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激励小组中已经学会的成员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还不会的,也可以主动的去请教已经学会的同学,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学会,初步形成集体主义荣誉观。
   四、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提的问题有探索价值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合作学习。如问题过于简单讨论便成为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
   (二)要交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要交个学生“五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道道表达过程有条理、有理由,让同学听着清楚明白。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作总结性发言。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的,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此基础上迅速进行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那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那些问题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做出恰当的选择。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动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主动参与的积极最高,实践能力最强。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使用如“谁愿意说……”,“谁想补充……”,“请你讲一讲……”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的碰撞,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创建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教学中,针对疑惑或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师生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出愉悦的氛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最强烈。”因此,教师就要深入学生,合理选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一)“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立场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来创设情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教学“年、月、日”时,创设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样连续问几位同学,让学生感悟到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最后设疑:“小亚满12岁了,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内驱力,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觉地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质疑”——诱发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
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先出示:“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让学生尝试解答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1)20×10÷(5×5)=8(2)(20÷5)×(10÷5)=8,接着,把习题中长方形的长改为18厘米,继续让学生尝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18×10)÷(5×5)或18÷5的计算结果有余数,这是为什么?余数又表示什么呢?错误又在哪里呢?应该怎么办?……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感到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然后,经过充分讨论、操作、反思,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解决问题基本的方法,同时还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达到教学目的前瞻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精心扶植学生的自主学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可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自觉地学习,努力攀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指导学法,自主学习
如何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要有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和互相探讨,使他们逐步具有会看书、会操作、会思考、会讨论、会概括、会类推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和证明自我的能力。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同桌交流,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足够的素材。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互探、互补、互纠过程中提出了“规律”。最后,引导阅读课本,理解定律中的“可以用”、“分别”、“再”等重点词。这样引导观察、开展讨论,强化群体互动力,指导自己探索,完成从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这种自学与互探的基础是阅读和钻研课本,要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环绕课本来展开的讨论和互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永远有一个核心,使教学活动成为读书活动。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出和智慧火化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
由于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丰富,联想能力比较差,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他们合作的机会少。所以,教师要多营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让学生对如何求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见解:① 6+3+6+3=18厘米,② 6+6+3+3=18厘米,③6×2+3×2=18厘米, ④(6+3)×2=18厘米。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行自我反思。不仅使学生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互相启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从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了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强化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自主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讲:今天这节课让大家当小老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1)梯形可以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2)转化成的新图形与这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之间各有什么联系?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无论使用哪一种推导方法,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统一,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巧设练习,自主研讨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设计练习中,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能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掌握知识。
在计算如图的面积时,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放手实践,自主探究,用不同分割、组合求其面积。接着,经过观察、协作学习、总结和概括,分析确认问题实质是求组合图形面积。

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尝试,自己总结,不同的思路进行进行碰撞,尽显了学生的潜能,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合理性。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启迪了思维,学会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实效性,层次分明,讲求形式,适时适当安排
游戏、竞赛、开放性等练习,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书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课内让学生练。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发展。
四、催化自主学习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关心、得到鼓励,使其在顺境中学习,体验欢乐;在逆境中探索,体验成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情感体验。
(一)体验成功,递增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走向成功铺路搭桥,使他们获得成功。老师要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的需要,要善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操作、板演应以表扬和正面引导为主,允许学生出错,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出现问题,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错因,让其改正,对改正后的成功同样应给予鼓励、表扬,使不同学生体验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始终贯穿。
(二)激励评价,增强勇气
数学评价是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价,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决策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了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和疑难的机会,他们思维活跃,又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性,所以大大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偶然性。因此,老师要适时地评价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计算如图的表面积(单位;cm):有学生列式:(5×5+5×10+5×10)×2,5×10×4+5×2等,教师都给予积极地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式是5×5×10时,教师应说:这个列式有新意!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让学生分享解题的思路。如果学生的确是想错了,或讲不清理由时,老师应及时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哦,原来是将长方体分成两个正方体求表面积,多有创意!
激励学生的评价需要教师“蹲下身来”,以儿童的眼光欣赏数学,接纳学生各种不同意见。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用“你的进步太大了!”,“你的思路很对”,“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 “我和你的意见相同”……这种激励性语言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三)重视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教师要舍得情感投资,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要善于用亲切的目光、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敬可爱,感悟到妈妈一样“慈祥”。老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像太阳一样撒向每一个孩子,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热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共振,迸发出自主的火花。爱是自主学习的土壤和阳光。
赞可夫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主动调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多创造些情景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合作能力视频

相关评论:
  • 15723779096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能力
    平婉沸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成认知结构、数学技巧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由学生这一认识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一、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

  • 15723779096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平婉沸答:在推行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今天,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一...

  • 15723779096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展示的更精彩
    平婉沸答: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四、在练习反馈时运用多媒体,增加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一些耗时...

  • 15723779096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平婉沸答: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趣味游戏、竞赛策略等方式让他们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过程中...

  • 15723779096打造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经验
    平婉沸答:导语:新课程实行以来,教学课堂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这就更加强烈地要求教师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过于看重知识技巧的掌握,使得学生根本找不到学习数学的魅力。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打造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经验。打造小学数学...

  • 15723779096如何打造小学数学活力课堂
    平婉沸答: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还能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热爱,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一堂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便应运而生。三、运用形象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

  • 15723779096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平婉沸答:2、层次分明: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分层次,包括知识层次、技能层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知识层次主要包括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层次主要包括计算、推理、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主要包括对数学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3、注重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

  • 1572377909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平婉沸答: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

  • 15723779096怎样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平婉沸答: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我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具,不得在课堂上翻包倒桌,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杜绝了课堂上常见的用什么才找什么的不良现象。另外我还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数学知识的紧密性,逻辑性,无不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与新...

  • 15723779096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平婉沸答:慢慢地这位学生改掉了以前的不良习惯,性格开朗了,学习也进步很快。后来,还被选为班干部。2、欣赏学生,激励激情,在自主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学生在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处于兴奋状态,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提高,自然会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